白蒿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二年生草本,高50-150cm。主根單一,狹紡錘形。別名:蘩、皤蒿、由胡、莓母、旁勃、白艾蒿、蓬蒿、大白蒿、大子蒿、臭蒿子、山艾、大頭蒿、苦蒿。莖下部稍木質化,縱稜明顯,多分枝,莖、枝被類白色微柔毛。白蒿是一種多年生軸根小半灌木。
春季返青早,生長快,3月中旬至4月開始生長,8月中旬開花,9月初結實,10月初成熟。根系發達,在草場正常利用的條件下,主根可伸入100釐米的土層中,側根和不定根多,大量集中在30釐米以內的土層中。根系入土深度超過株高的4~5倍,根幅大於冠幅2~3倍。利用過度,生境乾旱程度加劇,植物地下部分則犬於植株高度的10~20倍,主根作用減弱,不定根大量出現,甚至發展到以不定根代替主根的作用。性耐乾旱和嚴寒,適生於≥10℃的積溫2000~3000℃、年降水量150~400毫米的氣候條件範圍內。
在高平原、山地、丘陵、沙地或撂荒地的沙質和礫質土壤上,均能繁盛地發育生長,但不能進入低溼的鹽漬化生境。生於海拔500-4200m的路旁、荒地、河灘、草原、幹山坡或林緣等地。主要產於中國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及西藏等地。此外山東、江蘇等地也有栽培。治風寒溼痺,黃疸,熱痢,疥癩惡瘡。有清熱利溼;涼血止血的功效,久服輕身益氣耐老、面白長年。還可治療風溼寒熱邪氣,熱結黃疸等疾病。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降低頭熱,去伏瘕、通關節、去滯熱、傷寒等。
【藥用部位】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
【成份】
本植物的綠色部分含一種倍半萜烯類白蒿寧,地上部分又含白蒿素、洋艾內酯和洋艾素。
幹植物含生物鹼0.12~0.2%、焦性兒茶酚糅質0.499%、黃酮類0.831%、內酯類,及微量的呋喃香豆精,此外,又含芸香甙、異槲皮甙。
【功能主治】
治風寒溼痺,黃疸,熱痢,疥癩惡瘡。
【功能主治】
治風寒溼痺,黃疸,熱痢,疥癩惡瘡。
①《本經》:"主五藏邪氣,風寒溼痺,補中益氣,長毛髮令黑。療心懸少食常飢。"
②孟詵:"搗汁去熱黃及心痛。葉幹為末,夏日暴水痢,以米飲和一匙,空腹服之。又燒灰淋煎治淋瀝疾。"
【用法與用量】
2用法用量
2.1、藥用部位: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
2.2、取白蒿鮮草2兩或幹品1兩,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劑,5~7日為一療程;或製成衝劑及片劑服用。
內服:煎湯,或搗汁。
【選方】
治惡癩疾,遍體面目有瘡者:白艾蒿十束如升大,煮取汁,以麴及米,一如釀酒法,候熟稍稍飲之。(《僧深集方》)
【臨床應用】
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
取白蒿鮮草2兩或幹品1兩,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劑,5~7日為一療程;或製成衝劑及片劑服用。共治100例,顯效(3天內達臨床治癒)70例,有效(4~7天內達臨床治癒)23例,治癒率為93%。據部分病例觀察,服藥後體溫恢復正常平均1.35天,便次恢復正常2.12天,腹痛消失1.55天,裡急後重消失1.68天;大便鏡檢恢復正常及細菌轉陰平均時間分別為3.02天和5.65天。療效似較黃連、痢特靈、合黴素等為高。衝劑、片劑療效似較煎劑為差。
一般沒有特殊副作用。
白蒿的醫學記載及附方1、《本經》:「主五藏邪氣,風寒溼痺,補中益氣,長毛髮令黑。療心懸少食常飢。」。
2、治惡癩疾,遍體面目有瘡者:白艾蒿十束如升大,煮取汁,以麴及米,一如釀酒法,候熟稍稍飲之。(《僧深集方》)。
維康中醫; 專注中醫始於1994,上醫治未病,更多健康知識請關注weikangzhongyi公眾號或長安一下!有就診需求須辨證論治!
維康中醫時間安排:
周一上午、周三上午、周五上午淄博高新荷香園小區診所(中潤大道與西五路交叉口向南200米路東)
周二上午、周四上午周六上午淄博高新區石橋金都大藥店二樓維康中醫國醫館(淄博高新區甘家村門口)
周一下午、周三下午、周五下午淄博高新區石橋本草藥店維康中醫國醫館!(王東社區合家福超市西臨!)
周二下午、周六下午張店維康中醫診所!
關注公眾號獲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