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新疆維藥、醫學、國醫、中醫、中草藥、榲桲、中藥木瓜、真木瓜、藥用價值
收到很多短消息,很多人想了解一下有關新疆維藥方面的知識,其中特別是有位先生專門打聽榲桲在維藥中的藥用價值,這使我很為難。維藥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採阿拉伯、古希臘等民族醫藥之所長,並受到中醫藥學的影響,是我國民族醫藥的獨立分支,歷史上為西域各族人民的繁衍和昌盛做出過重要貢獻。
做為一介書生,我之所知甚少,為了幫助遠方的朋友,我翻閱了一天的資料,鬥膽在這裡向大家介紹一下相關的知識。不到之處,還望有學之士和當地民族朋友多多指正。如我們所知,維藥的發展和應用基本上在新疆自治區範圍內。我查了一下,全區有維藥600餘種,較常用的360種左右,其中本地產資源約160種,佔維藥種數的27%,而《新疆維吾爾藥志》所收載的藥物卻僅僅只有124種。
在常用維藥中,屬於民族專用的約有30種,主要有:巴旦杏、索索葡萄,孜然、驅蟲斑鳩菊,刺糖、洋甘菊、蒔蘿、唇香草、新疆鷹嘴豆、異葉青蘭、雪蓮花、胡桐淚(胡楊)等。
維藥中習慣用芳香性藥物,常用的有麝香、龍涎香、海狸香、黛衣草、丁香、豆蔻和蓽茇等,此外,還較習用性峻毒烈的藥物,如馬錢子、曼陀羅、天仙子、駱駝蓬等。
維藥中有許多藥物雖然與中藥材同名,但基原不同,多為本地產種類,如藥用玉竹為新疆黃精、白鮮皮為狹葉白鮮、益母草為新疆益母草、荷花則為睡蓮的花。
諸如此類的還有防風、赤芍、羌活、獨活、木香、茜草,黨參、藁本、麻黃、威靈仙,等等。
新疆維藥特點突出,尤其在一些新疆地方病中,能夠因地制宜的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關於榲桲,我翻閱了很多資料,了解到如今它主要在新疆阿圖什市的上阿圖什鄉、喀什市伯什克然木鄉、和田縣和福建明溪縣有生長!但華北和西北似乎也有零星分布。
榲桲 (英文quince)
拉丁文名:Cydonia oblonga Mill,
異 名:C. vulgaris Pers,
科屬:薔薇科榲桲屬,
別名:木梨。榲桲屬僅榲桲一種,是古老珍奇稀少的果樹之一。
榲桲,原產於伊朗和土耳其,目前在世界各國皆有分布。木梨的含酸量和鞣質含量都很高,與其它水果相比,木梨的芳香成分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均屬上等,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其中蛋白質0.42%、糖13.6%、礦物質0.44%,其中鉀201毫克/100克,抗壞血酸13毫克/100克。據《本草綱目》記載,榲桲,味「酸、甘」,主治「溫中,下氣消食,除心間酸水,去臭,皮衣魚。去胸膈積食,止渴除煩。將臥時,啖一、兩枚,生、熟皆宜。主水瀉腸虛煩熱,散酒氣並宜生食。」在食品加工中常用於加工成果凍、水果糖漿、果醬及水果原漿、榲桲酒、榲桲精華液、保健性榲桲果汁飲料。榲桲營養豐富,鮮食時具有特殊的清香味。榲桲也是香料植物。是可在北方乾旱地區做開發利用的果樹。現西北、華北有栽培,新疆、陝西分布較多。主要作砧木。
其實,在新疆,榲桲也只是處在一種零星分散的種植基礎上,並沒有形成什麼象樣的生產規模。
這是一株無花果王,是和田地區十分著名的三棵樹之一,在它的旁邊,就生長著這種榲桲樹
新疆的榲桲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沿塔裡木盆地邊緣的綠洲上,以阿克蘇地區的沙雅、新和、庫車最多,庫爾勒、喀什、克州、和田也有零星種植,在阿圖什市,以上阿圖什鄉最多。榲桲是深受人們喜歡的水果,近年來在上述區域有了較大發展,佔全疆果樹總數第十一位,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新疆維吾爾族人稱榲桲為「比也」,當地漢人稱此為木瓜,真正的木瓜實為薔薇科植物貼梗海棠類,稱榲桲為木瓜,實為謬誤。維吾爾族人除生食榲桲外,主要用作抓飯的輔助品,熬製果醬等。
榲桲的藥用價值也十分獨特的,這也使它成為具有濃鬱地方民族色彩的傳統維藥。
我國引入榲桲已有悠久歷史,晉、唐,宋各代均有記載。據《西京雜記》記載,漢上林苑內即栽有榲桲,當時稱「蠻植」。《晉官闕記》(公元3世紀)記載:「華林固有林檎十二株,榲桲六株。」宋時《圖經本草》載:「榲桲舊不著所出州土,今關、陝有之,沙苑出者更佳,其實大抵類橫,但膚慢而多毛,味甘甜。」許多原生果樹遠在古代時候就隨著人類文化和經濟交流互相傳播,新疆地處古代「絲綢之路」要衝,榲桲栽培當較內地各省更早。
現在南、北疆各地均有栽培,以阿克蘇、喀什、和田、克孜勒蘇、庫爾勒等地分布較多,其中喀什市、疏勒,疏附、阿克蘇、莎車等縣比較集中,在莎車、阿克蘇還有中、小型的榲桲園,其它各地多為混合栽植果園或零星栽培。北疆分布極少。
榲桲(Cydonia oblonga Mill.)在歐洲、中亞、中國新疆是古老果樹之一。
榲桲屬僅榲桲一種,所有栽培的和野生的榲桲都屬於這個種,榲桲是古老珍奇稀少的果樹之一。
這劑藥名是一個很容易讀錯的詞,「榲桲」的「榲」字讀wēn,而「桲」讀po 。讀成wēnbo就不對了。
榲桲果實芳香味濃,含有多種營養物質,一般含乾物質15.5-23.9%,含糖8-9.6%,有些品種高達10.7%。其中葡萄糖1.96-2.37%,果糖6.05-6.49%,蔗糖0.38-1.58%,蘋果酸0.93%,維生素1.86%,礦物質0.47—5.5%。鮮食時具有特殊的清香味。
榲桲做為歐洲、中亞、中國新疆是古老果樹之一,果實芳香味濃,含有多種營養物質。印度對榲桲進行過科學試驗,認為它對貓有降血壓作用,作用時間維持1.5小時。榲桲是新疆群眾用於「抓飯」佐料,其味鮮美,視為上等食品。
榲桲藥效:下氣,消食。
榲桲主治:治嘔吐酸水,食積胸悶。
性味歸經:辛、酸、甘、溫;
《開寶本草》: 「味酸甘,微溫,無毒。」,脾、胃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生者60克;熟者30-60克。
用藥忌宜:《食性本草》: 「發毒熱,秘大小腸,聚胸中痰,壅澀血脈,不宜多食。」。
藥物配伍:配蘇葉:治食滯中焦;配厚樸:治溼濁中阻。
藥用部位:本植物的樹皮(榲桲皮)亦供藥用,另詳專條。植物資源分布:江蘇、山東、湖北、河北、陝西及東北等地均有栽培。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果實成熟時採摘,縱剖為兩,曬至全乾。
炮製方法:除去雜質,縱剖為兩半,曬乾備用。
化學成分:成熟的果實含糖10.58% (其中主為果糖, 佔6.27%),鞣質0.63%,原果膠 (ProtoPectin)4.7%,有機酸1.22%(為蘋果酸、酒石酸、檸檬酸)和揮髮油。果皮含具有果實特殊氣味的庚基乙基醚和壬基己基醚。種子含粘質達20%,苦杏仁甙(Amygdalin)0.53%,脂肪油8.15%,油中含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和異油酸的甘油酯。葉含生物鹼0.0349%,萄萄糖甙0.281%,沒食子酚型鞍質5.18~5.56%,粘質7.72%,酮糖3.05%,醛糖 0.87%,脂質4.83%,維生素C118毫克%等。葉中尚含氫甙。
考 證: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藥材鑑定:乾燥果實呈梨狀,質堅硬,往往縱剖為兩半。外皮光滑不皺,暗紅色或黃棕色;肉厚而粗,斷面顆粒狀,邊緣不捲曲。質松體輕,隔瓢淡黃棕色,上有種子脫落之凹痕。味微酸而澀。少數地區亦作木瓜使用。
榲桲是維吾爾族藥典中重要的維藥。榲桲果糖漿具有清咽利喉的作用,能夠止渴津堪溢,清除異常膽液質,止咳,化痰。用於熱性感冒咳嗽,呼吸道感染。和田市達萬醫醫院生產榲桲(木瓜)汁(達萬醫中藥),暢銷南疆各地。本品以維吾爾族人民歷來食用補身的獨特水果木瓜與白沙糖為原料精製而成。具有補身益心。增益精神力。取胃利水止渴止咳,止血止瀉,開胃等作用。據資料介紹,國外已開發 (或正在研製中 )的具有抗菌消炎功效的新型「清咽」產品有含榲桲樹提取物 (榲桲樹,生長於地中海國家的一種喬木,其樹皮及枝葉中含有萜炎強力抑菌物質 )的清咽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