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珍藏版的老北京小吃「榲桲兒」

2021-02-12 節能在線
一道珍藏版的老北京小吃 「榲桲兒」

一道珍藏版的老北京小吃,酸甜爽口停不下來

說起老北京美食,冰糖葫蘆、驢打滾、炸醬麵這些著名小吃想必多數人不會陌生。

今天,有意思報告為你帶來的是另一道老北京隱藏美食——榲(wēn)桲(bó)兒。

別看這道小吃的名字比較陌生,它也有一個比較通俗易懂的名字「水晶山楂」。

紅色透明的那層是果膠,質地有點像果凍,晶瑩剔透、入口即化。

被包裹著的果肉飽滿誘人、酸甜軟糯。

一口下去,既能感受綿密順滑的果膠,又能吃到飽滿的果肉,很是滿足。

它酸卻不倒牙,甜卻不齁膩。

兒時我特別喜歡吃爆冰,很喜歡它冷凍後的口感,像在吃冰沙一樣,非常過癮!

清明小長假期間,踏春路上、聚餐桌前,酸甜爽口的榲桲兒也自然是一道飯前開胃、飯後解膩的好幫手。

這樣一道老北京的隱藏美味,聽說它跟慈禧太后還頗有淵源!

據榲桲兒技藝傳承人邢衛東講述,聽說當年慈禧太后點名要吃山楂食品解膩,宮裡人找到京城的邢家山楂鋪連夜趕製,利用上貢的山楂製成了這道甜品。

「榲桲兒」這個名字,聽說是滿語「山楂」的音譯,也有從滿語「酸酸甜甜」音譯的說法。

現在,有意思報告將它推薦給你,讓你也能品嘗到昔日「宮裡」的酸甜美味!

出了「宮門」後,這道小吃還曾在幾位作家們的筆下出現過。

梁實秋《饞》裡有「榲桲拌梨絲」,老舍《四世同堂》裡有「榲桲兒湯汁拌大白菜心」。

這一勺屬於老北京的酸甜記憶,大文豪們都要記上一筆!

老北京的榲桲

「在西四牌樓,他(冠曉荷)教車子停住,到乾果店裡買了兩罐兒榲桲,一些焙杏仁兒。他須回家燙一壺竹葉青,清淡的用榲桲湯兒拌一點大白菜心,嚼幾個杏仁,趕一趕寒。」這是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的描寫,而其中「榲桲湯兒拌一點大白菜心」,則是當年北京名吃,每到過年時,家家都少不了這道涼菜。

榲桲,又叫木梨,在北方生長的一種喬木,果實略近山楂,但偏小,分蘋果形榲桲、梨形榲桲、塔形榲桲、大葉榲桲,斑葉榲桲等亞種,是一種比較罕見的樹種,為何老北京竟會喜歡上這一口?

其實,老北京所說的榲桲並不是植物學上所說的榲桲,而是滿語「酸酸甜甜」的音譯,最早稱「溫普」或「溫樸」,即山楂之一種,後訛成榲桲。在《本草綱目》中,榲桲與山楂分列,並非同種植物,可見在明代時,人們對榲桲與山楂尚有清楚的劃分,可到了清代,則基本混同,比如《北京帝京歲時紀勝》中說:「又有蜜餞榲桲,質似山楂,而香美過之,出自遼東。」這裡的榲桲,已經是關外出產的一種山楂了,體型比北京山楂小,但滋味更好,即所謂的「山裡紅」,它不是很甜,但酸味極重,一般不直接食用,多用來入藥。在製作「榲桲湯兒拌大白菜心」時,3斤「山裡紅」要加2斤白糖,這樣才壓得住其酸味。

梁實秋在《饞》中這樣提起榲桲兒:「兒子帶回家四隻鴨梨,父得梨,大喜,當即啃了半隻,隨後就披衣戴帽拿著一隻小碗衝出門外,在風雨交加中不見人影……約一小時,老頭子託著碗回來了……原來他是要吃榲桲兒拌梨絲!想起此味,乃不惜於風雪之中奔走一小時。」

傳說榲桲湯來自宮廷,庚子事變時流落民間,從此風靡。宮廷榲桲湯製法相對講究,要使用黃色的極品山楂,據說產於燕山山脈海拔一千四百米到一千六百米的環境,產量低,但富含果膠,吃了絕不會倒牙。果子一定要年輕小夥兒手摘,因為年輕速度快,果實不會擱置走味。

選好果子後,先要焯水,並將水拋掉,否則有苦澀味,焯完的果實要扒皮,其實扒下來的皮和果肉可以一起先炒後煮,但榲桲皮上有斑點,煮時間越長,斑點越深,非常難看。煮好的榲桲再經發酵、冷卻,成品榲桲湯晶瑩剔透,果實軟爛甜糯,吃後不倒牙,且能長期保存,不會腐敗。

宮廷榲桲湯列入滿漢全席,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涼菜,而宮廷用菜心也更講究,必須用所謂「黃芽白」種的白菜。據說這種白菜當年出口香港的規格是每百斤八十八棵為一件,裝在竹筐裡,多一棵不可,少一棵不行。

其實,「榲桲湯兒拌大白菜心」還有變種,就是改拌梨絲,味道更佳,只是「梨」與「離」諧音,過年時多不用。

記得兒時到了冬季,老北京胡同裡的老奶奶都會做一罐好吃的榲桲,那時候沒有冰箱,做好後就放在室外,每當心煩上火的時候,就會給孩子們吃些,看著白瓷碗裡軟軟的果肉,還有濃濃的、紅豔豔的糖水,聞著酸酸、甜甜、香香紅果的味道,口水早就出來了呢。一碗下去,頓時神清氣爽!最後還要拿著勺子刮吃著碗壁上濃濃的甜水,在碗壁上留下了一道道刮痕,就連這一點都捨不得阿,因為……因為太好吃了……其實很容易做的,就是初學要浪費些時間,熟練了就好了。

榲桲的做法: 
選擇個大、飽滿、紅潤的紅果,洗淨放入開水裡焯一下,以表皮漲滿為好,這時候會有一種酸甜的味道出來,過濾後放入碗中,取單個拔除果蒂,輕擠果身,去除果核留用,沿表皮撕下果皮,一個完整的果肉便出來了,依次每個紅果,然後將果皮、果核放入清水中,煮開,當果皮的顏色由紅變淡褐色後,過濾出所有雜質,只留水,紅紅的顏色很好看,加入剛才做好的果肉,依口味放入適量冰糖,小火慢煨,待濃稠後,關火、晾涼,然後放入冰箱,隨吃隨取。味道香、甜、酸、涼,非常棒的口感。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配菜:梨切絲入盤,定層放入冰鎮的榲桲,紅亮亮的榲桲配著雪白雪白的梨絲,猶如雪中盛開的紅梅。

注意:
1、特別注意焯水時間,時間短,果皮與果肉無縫隙,不易去除果皮,時間長,果皮與果肉都爛了,也不易去除果皮,無法剔出完整的果肉,外觀極其不雅。
2、不要留有果皮,果皮遇水後,紅的顏色會留在水裡,但自身顏色很難看了,加之紅果果皮表面的斑點,影響整體效果。
3、最適宜冬天上火的人食用,但不可貪吃。

以上圖文部分來源:網際網路,節能君想說:一滴水可以蕩漾整個湖面,一篇文章分享可以觸動整個心靈,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將即時刪除!

相關焦點

  • 老北京的榲桲
    「在西四牌樓,他(冠曉荷)教車子停住,到乾果店裡買了兩罐兒榲桲,一些焙杏仁兒。他須回家燙一壺竹葉青,清淡的用榲桲湯兒拌一點大白菜心,嚼幾個杏仁,趕一趕寒。」這是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的描寫,而其中「榲桲湯兒拌一點大白菜心」,則是當年北京名吃,每到過年時,家家都少不了這道涼菜。  榲桲,又叫木梨,在北方生長的一種喬木,果實略近山楂,但偏小,分蘋果形榲桲、梨形榲桲、塔形榲桲、大葉榲桲,斑葉榲桲等亞種,是一種比較罕見的樹種,為何老北京竟會喜歡上這一口?
  • 宮廷御用貢品榲桲兒,酸甜解膩又爽口,連慈禧太后都對它讚不絕口!
    但其實,除了冰糖葫蘆之外,還有一種更好吃的山楂做的小吃,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就是老北京的地道美食——榲桲兒。榲桲兒,又名水晶山楂糕,色澤微紅透明如水晶狀,吃起來酸甜可口,是一道非常適合夏天吃的美食。慈禧太后當年就特別喜歡吃,還御賜親封「榲桲兒」一名。
  • 榲桲:有一種木頭,煮過後還真好吃
    榲桲長得既像蘋果,又像梨,在全球各地,它有很多名字:「木梨」、「金蘋果」、「木瓜」,反而自己的大名「榲桲」,鮮為人知。▲老北京的「榲桲兒」,是指山楂果凍或金糕條但,食材君的記憶中,榲桲可不是這樣的。在老舍的《四世同堂》裡,和梁實秋的《雅舍談吃》中,都提到北京的「榲桲兒」,其中榲桲拌梨絲和榲桲拌白菜絲是l老北京最有名的兩道菜。這裡所提及的老北京「榲桲兒」,是指一道舊時的宮廷小點,形式上是炒紅果或金糕條這兩種樣式,都是以山楂為原料製作的傳統小吃。老北京的「榲桲果」用的並不是真的榲桲。
  • 老北京的小吃--炸灌腸
    炸灌腸使北京特有的風味小吃,也是一種大眾街頭小吃,據說自明朝開始流傳,到了清代的時候,在民間流傳甚廣。早年間老北京的福興居、翠仙居,那炸灌腸做的是比較地道的。      最初的炸灌腸,是用豬腸灌成形,把澱粉和豬的碎肉灌進腸。後來,製作工藝發生了變化,改用澱粉加紅曲,灌在腸中定型,然後上屜蒸,再炸。
  • 廚房花園 | 榲桲這麼生僻的名字,居然還能撞衫!
    如果是新疆朋友跟我說,給你寄兩斤榲桲,嗯,那就是一種水果。你說有那麼多漢字,榲桲這兩個五筆我都不知道昨打的字,怎麼還有人搶著用呢?▲你以為這是梨嗎?不,是榲桲這東西真是滿族入關後帶來的特產,《四世同堂》裡的冠曉荷,「教車子停住,到乾果店裡買了兩罐兒榲桲,一些焙杏仁兒。
  • 小吃大藝|擁有「鴛鴦餡兒」的傳統小吃「山藥捲兒」
    文旅君為大家介紹過老北京小吃芸豆卷,其實,還有一種和它頗為相似的、擁有鴛鴦餡兒的山藥捲兒,這種小吃究竟有何特殊之處?又為何很多廚師不愛做呢?今天,讓我們跟隨一代小吃大師馮懷申的講述,尋找關於老北京小吃 ——「山藥捲兒」的記憶 01●現在有許多新的流行網絡詞兒,我看了也覺得有點意思,但是我還是喜歡聽老話兒。因為我覺得老話兒不僅有意思,還有道理。比如技不壓身。
  • 來北京,必吃小吃——「老北京小吃十三絕」!
    走街串巷,嘗遍老北京小吃也是別樣選擇!據史料記載,老北京小吃粗略統計有600多種,而老北京最著名的小吃是「老北京小吃十三絕」,驢打滾、糖耳朵、艾窩窩、、豌豆黃……口味與眾不同,各有特色,想著想著就要流口水啦,神馬?你沒吃過?表告訴我,你來過北京!!!1.
  • 遊客都點讚的老北京小吃鋪,終於滿足了南北兩方人的胃!
    老北京小吃鋪,一向是踩了南方朋友味蕾的痛腳。豆汁難以下咽,滷煮俗氣粗魯,糕點更是比不過以細膩精緻聞名的江南。在食客們「固化」的思維裡,似乎老北京的小吃就是這點東西,連那勞什子宮廷御膳不也是「蘿蔔白菜大開會」麼。
  • 誤把榲桲當山楂,都是康熙出的錯
    圖| 藍紫青灰有天在微信上,看到一個在北美的朋友從超市買了一個榲桲,削了皮切成絲,再把一個梨也削了皮切成絲,加糖拌在一起,做了一個傳說中的「榲桲拌梨絲」。整除了梁實秋寫過榲桲拌梨絲,和梁實秋一起在美國登臺合說過相聲的老舍也寫過,這是在《四世同堂》裡了,北平城日佔已久,殺人如麻,冠曉荷的妾桐芳也沒了,他從平則門出城去尋屍,在亂墳崗遇上叫花子一般的錢先生,錢先生指著薄墳頭讓他看,這是桐芳的、這是小文夫婦的,這是祁天佑的……他逃命似的回到城裡,只想著要吃點好的安撫一下受驚的身體:「在西四牌樓,他教車子停住,到乾果店裡買了兩罐兒榲桲
  • 老北京人一天的菜單!
    而包子炒肝兒,從老年間的早點也變成了現在北京的一道著名小吃。不過真正的北京人還是把它作為早點享用。正宗老北京粉蒸肉是一道美食,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芥末墩兒是老北京漢族傳統風味小菜。老北京失傳的點心和菜餚很多,但芥末墩兒依然保存了下來。
  • 老北京小吃薑汁兒排叉,它不光代表北京小吃文化,還是最獨特的北京味道
    老北京小吃薑汁兒排叉,它不光代表北京小吃文化,還是最像樣兒的北京味道!
  • 老北京清真小吃,這些您都吃過嗎?
    北京的名小吃,許多都與慈禧太后有關係,門釘肉餅也不例外。麵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賣。有詩說:「午夢初醒熱麵茶,乾薑麻醬總須加。」 喝麵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著碗邊轉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無此吃法的。去哪吃:大興胡同麵茶、隆福寺小吃店醬牛肉
  • 老北京名小吃:不能忘卻的記憶,深入骨髓的味道
    油茶油香濃鬱,味道甜美,老少皆宜,被譽為「老北京小吃十三絕」之一。因其最後製作工序中撒上黃豆面,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驢打滾被譽為「老北京小吃十三絕」之一。其酥脆鹹香,口感好,被譽為「老北京小吃十三絕」之一。
  • 老北京的麵食,就好這一口兒
    今兒個就給您細細盤點咱老北京那些傳統麵食。一年四季離不開的炸醬麵北京人一年四季都離不開一口炸醬麵。黃瓜絲兒、心兒裡美、白菜絲兒....新鮮水靈的時令蔬菜組成滿滿一大盤兒面碼。地道的小碗兒幹炸,油汪汪的,裡面冒著肉丁兒,聞著就流哈喇子。
  • 老北京小吃白毛煎餅、郭記灌腸撤攤兒進店,價錢漲了,味道還一樣嗎
    隨著城市發展,路邊的流動攤販成了過去式,但一些傳統小吃仍在人們心中留下難以忘懷的味道。白毛煎餅、郭記灌腸、老滕家過橋米線等小吃,近年來紛紛撤攤兒進店,努力適應時代變化;甚至有人願意「三顧茅廬」,既是為了幫他們尋找出路,也是為了留住老北京的文化記憶。
  • 老北京十大特色風味小吃 不少都是滿族的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老北京吃燒餅愛夾焦圈,喝豆汁的時候也愛就著焦圈。焦圈是一種古老的食品。宋代蘇東坡曾寫過一首詩,相傳是中國第一首產品廣告詩:"縴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也有記載:"入少鹽,牽索扭捻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焦圈可貯存十天半月,質不變,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愛的食品。
  • 老北京冬天的餐桌兒
    張恨水先生在《春生屋角爐》裡這樣描寫老北京冬天和爐子:"儘管玻璃窗外,西北風作老虎叫,雪花像棉絮團向下掉,而爐子燒上大半爐煤塊,下面爐口呼呼地冒著紅光,屋子內會像暮春天氣,人只能穿一件薄絲棉袍或厚夾袍。"
  • 榲桲「wēn po」又名木梨、土木瓜,榲桲皮、榲桲木皮《本草綱目大全-果部》
    「釋名」 榲桲又名木梨、土木瓜,榲桲皮、榲桲木皮。「入藥部位」 果實(榲桲)、樹皮(榲桲皮)。「性味」榲桲:味酸、甘,性微溫。《開寶本草》:"味酸甘,微溫,無毒。"榲桲皮:味酸,性平。「歸經」榲桲:入脾、胃經。榲桲皮:入肝經。「功效」榲桲:溫中下氣,消食,止瀉,解酒,祛溼解暑,舒筋活絡。榲桲皮:收溼斂瘡。「主治」榲桲:治脘腹痞脹,嘔吐酸水,水瀉,酒後納呆,傷暑,嘔吐,腹瀉,消化不良,關節疼痛,腓腸肌痙攣。
  • 這些老北京特色小吃,哪個是您最愛的呢?
    可以說是聽的最多的一個,一說起北京小吃,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它,是北京小吃中最古老的品種之一。但是為什麼又叫驢打滾呢,這是一種很形象的比喻,做好後放在黃豆面中滾一下,就像是驢在打滾時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它是用黃米麵加水蒸熟,然後裹上黃豆粉(黃豆炒熟後碾成的粉)再卷上豆沙餡製作而成。講究的就是個香、甜、粘,並且有濃鬱的黃豆粉香味。
  • 【樂知】摸門釘、燒火判兒,老北京人都這麼過元宵節!
    在咱老北京,元宵節還真就是這麼過噠!老北京狂歡五晝夜各個店鋪均自發地掛出各種花燈,有的還掛出燈謎,猜中的獎賞一些鮮果、小吃等物。那幾天酒肆茶樓和其他娛樂場所的生意也都很紅火。雖然中國沒有狂歡節的說法,但元宵節實質上就是中國的狂歡節。元宵節燈會最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