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 分享 | 關注 公眾號
「釋名」 榲桲又名木梨、土木瓜,榲桲皮、榲桲木皮。
「入藥部位」 果實(榲桲)、樹皮(榲桲皮)。
「性味」
榲桲:味酸、甘,性微溫。《開寶本草》:"味酸甘,微溫,無毒。"
榲桲皮:味酸,性平。
「歸經」
榲桲:入脾、胃經。
榲桲皮:入肝經。
「功效」
榲桲:溫中下氣,消食,止瀉,解酒,祛溼解暑,舒筋活絡。
榲桲皮:收溼斂瘡。
「主治」
榲桲:治脘腹痞脹,嘔吐酸水,水瀉,酒後納呆,傷暑,嘔吐,腹瀉,消化不良,關節疼痛,腓腸肌痙攣。
榲桲皮:治瘡口不斂,流黃水。
「附方」
榲桲
1、治傷暑,消化不良,關節疼痛,腓腸肌痙攣。
榲桲4.5~9g。水煎服。
2、治嘔吐酸水。
榲桲9g,水煎服。
榲桲皮
治黃水瘡。
榲桲皮(鮮),搗末敷瘡處。
「用法用量」
榲桲
內服:生食1-2枚;或熟食。
榲桲皮
外用:適量,研末撒敷。
「藥理作用」
榲桲:
1、其果膠在0.03-0.046g/kg時,降低凝血時間。
2、增強呼吸作用。
3、其果膠(4%,溶於生理鹽水中)有毒性。
4、抗菌作用。
5、抗真菌作用。
6、收斂作用。
7、降血壓作用。
8、止痛作用。
9、緩瀉作用。
「禁忌」
榲桲:
不宜多食。
須淨去浮毛,不爾損人肺,啖多痞塞胃脘。
不宜與車螯同食,發疝氣。
《食性本草》:"發毒熱,秘大小腸,聚胸中痰,壅澀血脈,不宜多食。"
「現代應用」
榲桲:
1、治療痢疾,兒童使用安全。
2、治療口腔潰瘍,牙齦炎和咽喉炎。
3、促進消化作用。
4、治療支氣管炎,輕瀉作用。
「生長環境」
生於土壤潮溼、肥沃的籬笆邊和灌木林中。
「分布地域」
江蘇、山東、湖北、河北、陝西及東北等地均有栽培。
「採集收藏」
榲桲:果實成熟時採摘,縱剖為兩瓣,曬乾。
榲桲皮:全年均可採剝,曬乾。
「性狀」
榲桲:果實橢圓形,直徑約7cm,多縱切成兩瓣,外皮暗紅色或黃棕色,光滑不皺縮,果肉厚而粗糙,顯顆粒狀,中心部分凹陷,淡棕黃色,可見種子脫落的凹痕。質堅硬。氣微香,味微酸而澀。少數地區亦作木瓜使用。
「相關論述」
榲桲:
《海藥本草》:"主水瀉,腸虛煩熱,散酒氣,並宜生食。"
《日華子本草》:"除煩渴,治氣。"
《開寶本草》:"主溫中下氣,消食,除心間醋水,去臭。"
《本草圖經》:"治胸膈中積食,去醋水,下氣止渴。欲臥啖一兩枚而寢,生熟皆宜。"
榲桲皮:
《本草圖經》:「搗末敷瘡,止黃水。」
- End -
本文僅普及中醫常識,不做處方
請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微信公眾號:BenCaoDaQuan
1、長按【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2、覺得本文不錯就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