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一支臨時組建的抗疫專家醫療隊奔赴武漢。他們此行的目的只有一個——阻斷「炎症風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黨委書記劉同柱就在這支隊伍中。隨他而來的還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稱中科大)生命科學與醫學部魏海明教授,以及阻斷「炎症風暴」的重要「武器」——「託珠單抗+常規治療」免疫治療方案,此方案被業內人士稱為「科大方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黨委書記 劉同柱
中科大聲音寫進國版診療方案 「科大方案」在雷神山、火神山、武漢金銀潭等14家醫院推廣應用,513名患者採用該方案進行治療,無一例嚴重不良反應,有效提升了武漢地區重症患者救治的成功率。 經專家嚴格評審,「託珠單抗免疫治療方案被國家衛生健康委正式納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
「科大方案」被國家衛生健康委 正式納入第七版診療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戰勝疫情離不開科技支撐。」劉同柱書記表示,越到關鍵時刻,科技的支撐作用越加凸顯,對切實管用的科研成果的需求也越加迫切。 疫情大考,是國與國之間科技力量的較量。國內何嘗不是如此?疫情發生以來,各高校附屬醫院傾力救援的同時,也在奮力攻關,科技戰「疫」賽道上的大牌選手比比皆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也在之列。 2017年12月,安徽省立醫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前身)與中科大聯姻,成立中科大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劉同柱書記表示,安徽省立醫院大而不強,教學和科研「兩翼」薄弱,導致臨床只能跟跑。強強聯手成功激發了優勢互補的疊加效應。「背靠中科大這棵大樹,意味著其生物醫學的創新力量和人才優勢可以為我所用,再加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安徽省政府的支持,理工醫交叉融合、醫教研協同創新、生命科學與醫學一體化發展的『科大新醫學』實踐,結出了不少果實。」劉同柱書記說。 2018年,中科大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兩項研究成果分別入選「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和「國內十大醫學新聞」。2019年,中國醫院影響力排行榜中,安徽省立醫院強勢挺進50強,位列第35?? 在劉同柱書記看來,「科大方案」也是醫教研協同創新的典型案例之一。「魏海明教授長期致力於NK細胞、IL因子等研究,關注免疫細胞與重大疾病發生發展的共同規律。」劉同柱書記介紹說,魏海明教授團隊很熟悉炎症風暴的形成過程。「與醫院科研團隊結合後,從臨床需求出發,開展研究,研究結果再拿到臨床進一步驗證,成就了基礎與臨床協同創新的典型案例。」
劉同柱書記親臨武漢疫區 指導託珠單抗免疫治療方案 把實驗室搬到感染病專區 劉同柱書記一再強調,能夠在戰「疫」中貢獻中科大力量,秘訣就一個字——快,即反應快、行動快。 在他的講述下,研究團隊爭分奪秒開展研究的情景躍然眼前。1月29日,奮戰在抗疫一線的該院副院長徐曉玲給魏海明教授致電,描述了新冠肺炎輕症患者病情突然惡化的情況,請魏海明教授幫助查找原因。 經過反覆討論,團隊的思路逐漸清晰:免疫反應過強導致的「炎症風暴」。劉同柱書記說,為了能儘快找出誘發「炎症風暴」的機制,魏海明教授乾脆把實驗設備搬到了醫院實驗室。 通過對33例患者血液30項免疫學指標的全面分析,團隊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後,迅速激活炎症性T細胞和炎症性單核巨噬細胞,通過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6(IL-6)通路,形成「炎症風暴」。 得知這個結論後,醫院立刻組織召開倫理委員會。經委員會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第一批患者用上了阻斷白介素6通路的「託珠單抗」。 「14名重症、危重症患者體溫全部降至正常,呼吸功能氧合指數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名患者肺部CT病灶吸收好轉。」在總結首批患者使用情況,臨床證實取得很好療效後,安徽省立醫院通過安徽省衛生健康委和中科大將結果向上級匯報。 中國科學院啟動「新型冠狀病毒應急防控」專項攻關,成立中科院臨床研究醫院應對疫情科技攻關聯合指揮部,依託中科院臨床研究醫院(合肥),匯集中科大等相關研究力量,在病毒檢測、流行病學分析、感染免疫機理與新治療方法等方向重點攻關。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要求中科大與安徽省衛生健康委共建公共衛生聯合實驗室,開展聯合科技攻關。 2月15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周琪院士用「令人鼓舞」來形容實驗結果。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紅十字會會長陳竺也密切關注實驗結果,並指示組成專家組到武漢開展臨床診治工作。 開篇中的抗疫專家小組應運而生,在安徽省紅十字會的組織下,在武漢推廣使用「科大方案」。
劉同柱書記在武漢火神山醫院 介紹託珠單抗免疫治療方案 為全球戰「疫」貢獻安徽力量 據劉同柱書記介紹,目前,在安徽省衛生健康委支持下,安徽省立醫院聯合安徽省新冠肺炎定點治療醫院,加速推進「託珠單抗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多中心、開放、隨機對照臨床研究」。很快,一系列研究結果將被陸續推出。 大國有大國的擔當,大型醫院也要有大胸襟、大境界、大格局。手捧沉甸甸的科研成果,除了奔走在武漢各大醫院、在線培訓全國同仁外,劉同柱書記也時刻關注著日益嚴峻的國際疫情,並派專家赴義大利、伊朗等國家,將「科大方案」及相關臨床研究、在中國應用於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情況及治療經驗,與同行分享。 「通過遠洋連線等形式,安徽省立醫院已與24個國家的同行分享了『科大方案』,包括美國、英國、德國等。」劉同柱書記介紹說。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與 海外同行遠程分享「科大方案」救助經驗 疫情期間,安徽省立醫院在科研上的發力還有很多,如一款新冠肺炎自我決策支持系統,大眾按提示進行科學的自我評估後,系統會給出專家意見,判斷其是否需要前往醫院進一步就診。劉同柱書記說:「這樣一來,把尋找疑似患者和預檢分診的關口前移,3個月來100萬人參與評估,其中7人確診。」 我們的青年有力量 安徽省立醫院共派出4批次共162名醫療隊員支援湖北,隊伍的隊長由醫院領導班子成員擔任。劉同柱書記不僅帶領本院隊伍,同時也是安徽省醫療隊副總指揮長。 「安徽省1362名白衣戰士安全回家。」劉同柱書記最擔心的事情沒有發生,而且該院第三批137名隊員,整建制接管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腫瘤中心Z6病區,通過分層診療、人性化護理,在協和醫院腫瘤中心13個國家級醫療隊中收治重症患者總數、醫療質量考核雙第一。 「隊員中80%是青年人,而且大部分是黨員。」作為醫院黨委書記,哪裡最困難,那裡最危險,他就把黨組織派到哪裡:成立了援鄂醫療隊臨時黨委,下設兩個黨支部。疫情期間,全院76名醫護人員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20人火線入黨。
3月4日,8位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通過遠程視頻面向黨旗莊嚴宣誓
曾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的「80後」「90後」令劉同柱書記刮目相看,「平時早上不起床的青年,在一線可以連軸轉,沒有一句怨言。」疫情期間,劉同柱書記流過兩次淚,都是被青年醫護人員所感動。「這些青年黨員敢於承擔責任的魄力和朝氣蓬勃的幹勁,讓我看到了青年的力量,民族的希望。」 劉同柱書記的淚水中包含喜悅和感動之情。他表示,關鍵時刻考驗人,所有隊員無一人表現出厭戰畏戰情緒。「有一名小黨員,個頭小小的,連續工作,非常勞累,條件還非常艱苦,我安排她到任務輕一點的普通病房工作,被她拒絕了。困難在哪裡,黨員的身影就出現在哪裡,這就是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 回到合肥後,通過在線形式,劉同柱書記又給隊員們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在這場疫情阻擊戰中,無不體現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力、組織力、凝聚力。」課上,劉同柱書記鼓勵青年黨員,要接過時代的接力棒,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 狹路相逢勇者勝。劉同柱書記認為,這場遭遇戰,不僅是大無畏的實戰,也是磨練年輕隊伍的亮劍。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在劉同柱書記的帶領下,安徽省援鄂醫療隊3個團隊、9名醫務人員榮獲全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實現了零感染、零投訴、零事故的目標。 作為安徽省政協委員,在安徽省推進疾控體系建設界別協商會上,劉同柱書記說出一段本應藏在心中的一段話:「1362名隊員的安全,是我最大的壓力。最大的願望就是,保證他們零感染,把他們安全帶回家。」慶幸的是,劉同柱書記實現了這個願望,讓他在疫情後期能更加安心地守牢下一個防線。 連結·思變 依託大醫院發展傳染病專科 作為安徽省新冠肺炎重症集中救治基地醫院,安徽省立醫院共完成發熱篩查2000餘人;累計治癒出院確診患者85人,其中重型及危重型29人。經此一役,劉同柱書記對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思考更加深入。 「疫情暴露出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防控體系的缺陷,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在基層。但是不能為了應對疫情,建孤立的專科醫院。」劉同柱書記建議,依託大醫院發展傳染病醫院,以「大專科、小綜合、重預防、應突發」為目標,平戰結合,以備戰時需要。 按照這個思路進一步延伸,劉同柱書記表示,可以借力醫聯體,依託完整的分級醫療體系,對每一級醫療機構進行功能定位,傳染病醫院也可納入其中。如此一來,醫院之間可以通過遠程形式協同發展,實現醫療服務的同質化。
來源 健康中國
編輯 施昱凌
編審 王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