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4 年,新中國成立後內地第一座高爾夫球場―中山溫泉高爾夫球場正式建成,標誌著現代高爾夫球運動在中國的起步。隨後,高爾夫俱樂部如同雨後春筍般在中國發展起來,據有關部門的統計,截至2013年1月,中國有高爾夫球場641家,按 18 洞配備150 名球童計算,中國的球童數量大約有9.6萬,在高爾夫球場裡女球童大約佔了90%以上,大約有8.6萬女球童,在高爾夫行業裡他們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群體,對中國高爾夫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她們的球童生涯非常短暫,從業生涯只有幾年或十幾年,她們一般來自農村居多,初中或高中畢業後就開始從事球童工作,幹到三十多歲就轉業或退出高爾夫行業,她們把一生中中最美好的時光奉獻在了球場,到了本該事業發展空間上升最快的時候退出,這不僅使中國高爾球童人才的一種流失,更是女球童面臨再就業的巨大壓力。本文旨在分析女球童退出球童職業的原因,以及在就業的一些出路探討。
一.女球童退出球童生涯的原因
1. 身體原因
高爾夫是一項運動量比較大的的項目,女球童服務一場18洞的球需要差不多4 ~5個小時,全程走下來的話有7~8公裡,在服務的過程中還需要幫助球手報出精確的碼數、判斷每一洞的線路、了解果嶺的狀態和旗子的位置,在體能上和智力上對女球童的要求都非常高。而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各項身體機能都會逐漸下降,身體無法承受高強度的運動量和長時間體力消耗,所以女球童到了一定的年齡就不得不退出球童生涯;其次是球童工作環境艱苦性和工作時間不規律性導致的各種疾病,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下球童容易得風溼、關節炎等。還有工作時間的不規律性容易引起生物鐘和內分泌系統的的紊亂,導致睡眠質量差,女性生理周期紊亂,這些都嚴重地影響了女球童繼續從事球童工作的積極性。
2,家庭原因
在中國傳統觀念裡女性無論在外面是有多麼重要的社會角色,在家庭中仍是普通的一員,女球童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要結婚生子,有責任擔負起孝敬老人、關愛丈夫、教育好子女的責任,作為一名女球童要處理好球童角色和家庭角色是存在衝突的,因為一般球場都建設在遠離居民區的郊區或度假村,女球童一般都是住在公司提供的集體宿舍裡,節假日生意好更是忙碌,一個月只能休息幾天,所以導致女球童根本不能履行好家庭角色,難以處理好工作與家庭的矛盾;其次女球童的工作收入不穩定。球童的收入由底薪(基礎工資)、出場費(績效工資)、小費(獎金)三部分組成,球場給予的底薪一般都很低,女球童的收入主要靠出場費和小費組成,由於中國球場淡季、旺季明顯,球童的收入起伏很大,在淡季時有時只能維持自己的花銷,對一些家庭經濟負擔較重的家庭影響較大,所以促使一些女球童不得不另謀高就。
3.行業原因
中國的的球場更多是把高爾夫作為一項服務業,而不是一個高爾夫專業項目。球童這個職業沒有制定一個統一的行業準入標準,雖然中國高爾夫協會於2002年公布了高爾夫球童國家職業標準(草案),但至今仍未出臺正式標準,缺乏統一適用的權威性準則,球童評級體系沒有建立起來,導致球童就業目標不明確,缺乏職業歸屬感;再次看國外高爾夫發展較為發達的國家,球童這個職業的未來堪憂。據統計,目前美國只有10%的球場提供球童服務。在英國和澳大利亞等高爾夫發達國家也是如此,除了球車,公眾球場的發展也令球童生存空間縮小。在國外的公眾球場,一律不配備球車、球童,球員必須自己背著球包或是租用手拉球車自行上場。隨著國內公眾球場的逐步增加,這樣的情景不會遙遠。
二.女球童的出路
1,成為職業女球童
自1995年第一屆 volvo中巡賽出現以來,經過18年的發展中國的高爾夫賽事已經有了滙豐杯、中國男、女職業巡迴賽等賽事,中國的職業高爾夫球員越來越多,隨著這些高爾夫球員不斷地參與國內外高爾夫賽事,也會像麥克羅伊,老虎.伍滋一樣配備職業球童,女球童具有男球童沒有的母性魅力,女球童比較細心,耐心,敏銳的洞察力,良好的親和力更容易得到球員的充分信任,使球員不遺餘力地展示實力。如來自瑞典小鎮的芬妮- 桑尼森或許是高爾夫歷史上最成功的女球童。在西方高爾夫媒體的筆下,芬妮甚至被稱為「球童女皇」。成為職業球童之後,芬妮先後為尼克-佛度、塞吉奧-加西亞、伊恩-保爾特、魏聖美等名將背過包,這些球員跟芬妮合作時都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芬妮可以說是職業女球童的代表。
2,成為職業選手或高爾夫教練
女球童在高爾夫俱樂部工作,學習高爾夫技術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很多高爾夫俱樂部都鼓勵球童打球,甚至成立了很多的高爾夫球隊,經常比賽和傳授高爾夫技術,女球童要抓住企業給予的機會,刻苦訓練,提高自己的高爾夫技術成為職業選手或高爾夫教練。高爾夫球界也從來不乏這樣的例子,「中國高爾夫第一人」張連偉便出身於球童,張連偉憑藉對高爾夫的熱愛以及自身的刻苦與堅持,半路出家的他成為了中國高爾夫的傳奇。而在國外,阿根廷人卡布雷拉更是從「赤腳球童」一步一步地邁向美國公開賽的冠軍。球童變成球員,並不是一個遙遠得不可觸及的夢。當然國內真正可以單靠比賽實現衣食無憂的也只有金字塔尖的少數人。雖然不能人人成為張連偉,但成為一名高爾夫教練,卻是一個可行的夢想。現在中國的高爾夫教練99%是球童出身的,而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教練費用。目前高爾夫教練每小時的收費從150元至300元不等,相對於職業選手,教練反而是一條更加切實可行的路。
3. 高爾夫管理人才
高爾夫人才緊缺已成為制約高爾夫行業發展的最大瓶頸。當前中國的高爾夫發展缺乏中高端的管理人才已是不爭的事實,解決管理人員缺乏的途徑之一就是企業內部選拔培養,很多高爾夫俱樂部都是挑選比較優秀的球童培訓轉型成管理人員,很多早期的球童經過自己的努力已經成為球場的主要管理者。女球童在高爾夫俱樂部工作,對高爾夫俱樂部的運營與管理比較熟悉,從球童到向管理轉型有較大優勢。所以女球童應該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有較清晰的認識,應該不斷地進修學習,特別是管理方面的知識,為成為球場管理人員做準備。
4,高爾夫相關行業
女球童在工作中是跟客人的相處時間最長的人,很多球童都跟客人建立了比較良好的關係,積累了很多人脈資源,對打高爾夫這個群體的消費心理也能有比較充分的了解,所以轉行做會籍銷售也有很好的業績;球童會打球,也懂球桿和高爾夫相關用品,去高爾夫專賣店工作也是不錯的選擇;球會裡還有很多其他的職位如出發員、巡場,草坪保養等也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員,這些工作都適合女球童轉型。
三.總結
女球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由於自身因素、家庭因素、高爾夫行業因素的影響球童生涯非常短暫,所以從球童在高爾夫行業裡面轉型顯得非常必要,,主要出路有職業球童、職業球員或教練、高爾夫管理人員及高爾夫相關行業人員等,這些出路既可以不放棄以前所學,還能利用既往的經驗促進現在的工作,所以高爾夫從業人員需立足現有工作,根據自身的興趣和能力特點建立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並不斷地反思積累,適時充電,同時利用平臺擴展職業發展交際圈,逐級進步,成為高爾夫行業的高級管理人才甚至領軍人才。
本文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