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戲曲
很多人都不陌生
它和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
並稱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
其中中國戲曲是生命力最盛的一種
而其他兩種都已經退出舞臺
戲曲舞臺上人物的一舉一動
舉手投足間的曼妙風情
精緻的戲服之下流淌的惆悵與感傷
無不令人拍案叫絕
今天,文旅君為您介紹
古老的元雜劇
元雜劇
元代戲曲形式中,「元曲」是代表。較宋詞而言,它可以增加襯字,在字數上更為自由。宋朝雜劇盛行,元雜劇則是在這些的基礎上,加以改進演變而成。它不僅有故事情節、人物角色,也有演唱曲牌調式和每個角色的道白、唱詞、動作,有時演出中的道具也都寫明。
王國維說:「元曲之佳處何在?一言以蔽之,自然也。」
何謂「自然」?可謂通俗易懂,又有意蘊。眾所周知,元代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遊牧民族統治者建立的統一封建王朝。在當時,文人地位直線下降,這使得很多文人走向勾欄瓦舍,與藝人合作,促使了雜劇的昌盛。此外,元曲的選材極為廣泛,它不局限於朝政權位、貴胄家事之類,更涉及士農工商、婦幼老弱等各種人間生活,這種通俗文化深得百姓的喜愛,也使得元代的文學與百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接近。

【時間】
金末元初,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形成的一種以北曲來演唱故事的戲曲形式。
【別稱】
這種戲曲的音樂基礎是北曲,故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北曲雜劇。它流行於整個元代,是元代北方舞臺上的主流戲曲,故又名「元雜劇」。
【內容】
元雜劇廣泛地反映社會生活,涉及到家庭倫理、清官斷獄、男女愛情、歷史故事、神話仙話等多個方面,奠定了中國戲曲題材的規模。
【創作組織】
元雜劇的作家大多是沒有功名的文人,他們有良好的文化修養,生活在社會下層,與藝人、妓女為伍,比較熟悉戲曲舞臺規律。他們也有創作組織「書會」。
【腳色】
末、旦、淨、醜,一人主唱。
【音樂基礎(唱曲)】
北曲。北曲源於唐宋大曲、諸宮調、宋詞、鼓子詞、唱賺以及北方各民族音樂,而影響最為直接和深刻的首推諸宮調。元代末年,由於國家統一,南北戲曲交流加速,北曲雜劇的體制開始發生變化,有南曲加入,出現了「南北合套」。
【宮調及用韻】每一折戲,唱同一宮調的一套曲子,一韻到底。
【念白】元雜劇以唱為主,以說白為賓,所以說白又稱為「賓白」。其中又有散白與韻白之分,前者用當時的口語,後者用詩詞或順口溜式的削文。賓白既可以插在各支曲子之間,也可以插在一支曲子之中(稱為「帶白」)。它不僅用於敘事,還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對於表現劇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說法。
元代的雜劇文本創作更令人驕傲。我們現在已經不易了解元雜劇確切的劇目數量。但根據記載——
◇元人鍾嗣成《錄鬼簿》著錄元曲作家152人,作品450餘種。
◇賈仲明《錄鬼簿續編》補充著錄元明之際的元曲作家71人,作品156種。
◇明人臧懋循編《元曲選》,收錄元人雜劇94種和明初雜劇6種,合稱為「元人百種曲」。
◇近人隋樹森又匯集元人及明初人雜劇作品62種,這些只是留存至今、我們所能夠讀到的元雜劇的劇本,遠遠不是元代雜劇創作的全部。而僅有這些劇本,就足以說明元代雜劇的繁榮和輝煌成就。
今天的「戲曲大觀」
就為您介紹到這裡
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