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大觀」從勾欄瓦舍走來的古典戲曲「元雜劇」

2020-12-14 文旅北京

說起中國戲曲

很多人都不陌生

它和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

並稱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

其中中國戲曲是生命力最盛的一種

而其他兩種都已經退出舞臺

戲曲舞臺上人物的一舉一動

舉手投足間的曼妙風情

精緻的戲服之下流淌的惆悵與感傷

無不令人拍案叫絕

今天,文旅君為您介紹

古老的元雜劇

元雜劇

元代戲曲形式中,「元曲」是代表。較宋詞而言,它可以增加襯字,在字數上更為自由。宋朝雜劇盛行,元雜劇則是在這些的基礎上,加以改進演變而成。它不僅有故事情節、人物角色,也有演唱曲牌調式和每個角色的道白、唱詞、動作,有時演出中的道具也都寫明。

王國維說:「元曲之佳處何在?一言以蔽之,自然也。」

何謂「自然」?可謂通俗易懂,又有意蘊。眾所周知,元代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遊牧民族統治者建立的統一封建王朝。在當時,文人地位直線下降,這使得很多文人走向勾欄瓦舍,與藝人合作,促使了雜劇的昌盛。此外,元曲的選材極為廣泛,它不局限於朝政權位、貴胄家事之類,更涉及士農工商、婦幼老弱等各種人間生活,這種通俗文化深得百姓的喜愛,也使得元代的文學與百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接近。

《西廂記》

【時間】

金末元初,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形成的一種以北曲來演唱故事的戲曲形式。

【別稱】

這種戲曲的音樂基礎是北曲,故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北曲雜劇。它流行於整個元代,是元代北方舞臺上的主流戲曲,故又名「元雜劇」。

【內容】

元雜劇廣泛地反映社會生活,涉及到家庭倫理、清官斷獄、男女愛情、歷史故事、神話仙話等多個方面,奠定了中國戲曲題材的規模。

【創作組織】

元雜劇的作家大多是沒有功名的文人,他們有良好的文化修養,生活在社會下層,與藝人、妓女為伍,比較熟悉戲曲舞臺規律。他們也有創作組織「書會」。

【腳色】

末、旦、淨、醜,一人主唱。

【音樂基礎(唱曲)】

北曲。北曲源於唐宋大曲、諸宮調、宋詞、鼓子詞、唱賺以及北方各民族音樂,而影響最為直接和深刻的首推諸宮調。元代末年,由於國家統一,南北戲曲交流加速,北曲雜劇的體制開始發生變化,有南曲加入,出現了「南北合套」。

【宮調及用韻】每一折戲,唱同一宮調的一套曲子,一韻到底。

【念白】元雜劇以唱為主,以說白為賓,所以說白又稱為「賓白」。其中又有散白與韻白之分,前者用當時的口語,後者用詩詞或順口溜式的削文。賓白既可以插在各支曲子之間,也可以插在一支曲子之中(稱為「帶白」)。它不僅用於敘事,還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對於表現劇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說法。

元代的雜劇文本創作更令人驕傲。我們現在已經不易了解元雜劇確切的劇目數量。但根據記載——

◇元人鍾嗣成《錄鬼簿》著錄元曲作家152人,作品450餘種。

◇賈仲明《錄鬼簿續編》補充著錄元明之際的元曲作家71人,作品156種。

◇明人臧懋循編《元曲選》,收錄元人雜劇94種和明初雜劇6種,合稱為「元人百種曲」。

◇近人隋樹森又匯集元人及明初人雜劇作品62種,這些只是留存至今、我們所能夠讀到的元雜劇的劇本,遠遠不是元代雜劇創作的全部。而僅有這些劇本,就足以說明元代雜劇的繁榮和輝煌成就。

今天的「戲曲大觀」

就為您介紹到這裡

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臺灣相聲瓦舍大陸首演 新《東廠》融入戲曲元素
    綠衣者宋少卿   12月23日晚,臺灣相聲瓦舍經典作品《東廠僅一位》在保利劇院首演。一桌二椅,三位演員,四個段子,給觀眾帶來了與傳統相聲不同的觀賞體驗。新段子《綠帽子》戲曲味十足,頭戴閃光帽的黃士偉也讓人眼前一亮。
  • 戲曲人生縮影,戲服時裝演變——中國戲曲服裝的起源發展和演變
    而在《史記滑稽列傳》有一段關於孫叔敖的故事,為我們揭示了古典戲曲服飾發展的初期狀況。一生廉潔的楚相孫叔敖,在臨死之前叮嚀兒子說道:「我走後,家裡若窮困無以為繼的話,可以求助於善演滑稽戲的優孟。」過了幾年,孫叔敖的兒子果然落魄潦倒,以賣柴為生;一日遇見優孟,告知其父臨終時的遺言。
  • 從「優孟衣冠」到「南戲」,傳統戲曲為何在宋朝得到專業化發展?
    引言戲曲藝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集文學、舞蹈、美術、武術等各家優長於一身,培養出了眾多蜚聲中外的藝術大師。對於戲曲歷史的了解,有助於我們了解祖先的生活面貌和審美取向;普及戲曲歷史,也能夠讓更多「外行人」喜歡傳統戲曲,了解中華傳統文化。
  • 宋朝的瓦舍勾欄是不是市政工程?
    我們都知道,宋朝時,幾乎每一個城市都修建有瓦舍勾欄。瓦舍是城市的娛樂中心,裡面設有酒肆、茶坊、食店、攤鋪、勾欄、看棚等遊樂設施;勾欄則是設於瓦舍之內的演出場所,每天都會表演雜劇、滑稽戲、歌舞、說書、雜技、魔術等節目。但你未必知道,宋朝的瓦舍勾欄很可能是宋政府的一項市政工程。
  • 吳鉤:宋朝的瓦舍勾欄是市政工程嗎?
    瓦舍是城市的娛樂中心,裡面設有酒肆、茶坊、食店、攤鋪、勾欄、看棚等遊樂設施;勾欄則是設於瓦舍之內的演出場所,每天都會表演雜劇、滑稽戲、歌舞、說書、雜技、魔術等節目。但你未必知道,宋朝的瓦舍勾欄很可能是宋政府的一項市政工程。
  • 夢回宋朝探訪1000年前大宋朝特殊的「娛樂圈」——勾欄瓦舍
    在北宋的都城開封汴梁城有一種特殊的場所——勾欄瓦舍,勾欄瓦舍類似於現代大城市的綜合娛樂場所。北宋建立後隨著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文化和娛樂的需求就逐漸增大,慢慢就形成了專業的演出空間場所以及專門商業遊藝區域——勾欄瓦舍。「勾欄瓦舍」的說法,最早大約是從晚唐及五代的時候開始的,那時侯稱妓院為「勾欄」或「青樓」。
  • 「戲曲大觀」舞臺上「吹鬍子瞪眼」的髯口功
    ,戲如人生」京劇裡那鑼鼓喧天的熱鬧那插科打諢的詼諧那絲竹管弦的情調還有那粉白脂紅的喜悅和憂傷無不讓人拍案叫絕髯口功是中國戲曲表演基本功之一髯口,讓演員可以演繹出更豐富的人物性格今天,文旅君為您講述「髯口功」裡的那些門道髯口功是中國戲曲表演基本功之一。
  • 宋代盛行一時的「勾欄瓦舍」有哪些節目?後來又發展如何?
    一、勾欄瓦舍 據史書記載,宋代隨著商業的發展,城市規模也變得越來越大,而且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固定的娛樂場所,當時人們稱其為「瓦舍」。而且在大城市裡面瓦舍的規模非常大,一般來說,大概有十幾座勾欄,可謂是讓人壯觀。
  • 「戲曲大觀」京劇最「帥」行當你了解多少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京劇裡那鑼鼓喧天的熱鬧那插科打諢的詼諧那絲竹管弦的情調還有那粉白脂紅的喜悅和憂傷無不讓人拍案叫絕戲曲中的角色臺上的精彩紛呈源自臺下的千錘百鍊武生的「帥」來自武生行當所吃的苦戲曲藝術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多看、多聽、多體會
  • 璀璨壯麗的江西戲曲文化
    □ 張志勇宋元北雜劇和南戲催生江西戲曲北宋雜劇是在繼承歌舞戲、參軍戲、歌舞、說唱、詞調、民間歌曲等中國傳統藝術的基礎上,由滑稽表演、歌舞和雜戲組合而成的一種綜合性戲曲。南戲盛行一段時間後便由贛東北饒州一帶進入江西,在鹹淳年間流傳到贛中腹地南豐,並日益興盛,逐步在南豐紮下根,江西戲曲由此產生。南戲給了「汴都正音」的北雜劇巨大壓力,但由於南戲的民間價值取向與官方或主流士大夫的價值取向相悖,因此被謂之「淫哇盛,正音歇」,一度被南宋朝廷禁唱。元朝統一中國後,在宋雜劇和金院本的基礎上形成的元雜劇在北方盛行,同時迅速風靡南方。
  • 宋朝的「瓦舍勾欄」是什麼意思?市民娛樂中心!
    近世又有學者考據說,「瓦舍」、「勾欄」均出自佛教經書,瓦舍原指僧房,勾欄原指「夜摩天王」享受音樂的建築物。從曲藝發展的歷史看,唐代的戲場幾乎都依附於寺廟,如宋人錢易《南部新書》說:「長安戲場多集於慈恩,小者在青龍,其次薦福、永壽。」到宋代時,市井中才出現了專供藝人表演的固定場所,由於傳統戲場與寺廟的關係密切,人們借用「瓦舍勾欄」來稱呼專門表演百戲雜技歌舞的建築,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 豐富多彩,中國戲曲文化
    本文乃作者還珠格格駕到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戲曲發展概況文化藝術的結晶,是悠久文化歷史的產物,也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歷代民間藝術家和戲曲工作者的偉大創造,在我國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上閃爍著燦爛的光輝。
  • 梁山好漢最愛逛瓦舍勾欄了
    如果我們在宋朝城市逛街,便會發現,那市井中最為熱鬧的地方,就是「瓦舍勾欄」了。
  • 從經典戲曲中感受迎難而上的力量
    為什麼一些戲曲劇目能夠「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得到古今人們的高度讚賞?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表現了中華民族不甘雌伏、積極進取的精神。這一點,無論是對於我們正確地認識戲曲史,還是對今日和未來的戲曲振興工作,都是極其重要的。
  • 崑曲:比京劇還要雅致的戲曲,關於它的這些歷史你都知道嗎?
    然而,遺憾的是,人們對戲曲的關注、認識、喜愛甚至繼承發揚似乎還是局限在業內人士和票友圈子裡的事。談及戲曲文化,我們張口就能說出來的有哪些呢?比如「國粹」京劇,從晚清民國以來就是中國戲曲頭面人物,梅蘭芳、程硯秋等大師眾多,「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這樣著名的唱段已為我們耳熟能詳。
  • 「戲曲大觀」四大名旦技藝超群 他們的臺步竟有這麼多講究
    四大名旦京劇京劇講究「四功五法」「步」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法戲曲表演中,臺步是最基本、最基礎的表演手段>京劇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在這一基礎功夫上都深有研究今天文旅君便為您講述京劇四大名旦步法裡的功夫早先,戲曲旦角行當都要練蹺功
  • 戲曲的29個專業名詞詳解,迅速成為內行人的「門道」!
    戲曲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說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於一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從先秦的"俳優"、漢代的「百戲」、唐代的「參軍戲」、宋代的雜劇、南宋的南戲、元代的雜劇,直到清代地方戲曲空前繁榮和京劇的形成。
  • 戲曲盛行於元,巔峰在清,兩戲曲家如雙子星照亮夜空,但結局悲慘
    通常,人們認為,戲曲發展高峰是在元代。但在清朝,卻出現了兩大戲曲家。這兩大戲曲家創作出來的兩部大作品,恍如雙子星座,照亮了整個夜空。這兩大戲曲家分別是洪昇和孔尚任。這兩部大作品分別是《長生殿》和《桃花扇》。
  • 試論中國戲曲的美學特點(作者:張少卿)
    中國的戲曲,是以演員表演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為基礎,融文學、音樂、美術、舞蹈、武術、雜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它體現了中國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和文明古國悠久的歷史傳承。中國的戲曲,古代和現代有很大不同。古代的戲曲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稱為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雜劇傳奇以及地方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