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人生縮影,戲服時裝演變——中國戲曲服裝的起源發展和演變

2020-12-23 小書蠹

中國戲曲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俳優歌舞的活動就已經初具雛型,在戲曲角色的創造過程中,一方面依賴演員的語言、唱腔和肢體動作來表現,一方面則靠演員的服飾和化妝來襯託;故而戲曲演員的穿著和道具的使用,可以說在歷經數百年不斷的演變和豐富後,形成了一種通用的舞臺服飾藝術傳統。

戲服的起源

中國戲曲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俳優歌舞的活動就已經初具雛型。倡、俳、優、伶、弄人等稱謂是文獻記載中,最早的職業表演藝人,例如在《孔子家語》就有:「齊奏宮中之樂,俳優侏儒戲於前」的文字記載。

而在《史記滑稽列傳》有一段關於孫叔敖的故事,為我們揭示了古典戲曲服飾發展的初期狀況。一生廉潔的楚相孫叔敖,在臨死之前叮嚀兒子說道:「我走後,家裡若窮困無以為繼的話,可以求助於善演滑稽戲的優孟。」過了幾年,孫叔敖的兒子果然落魄潦倒,以賣柴為生;一日遇見優孟,告知其父臨終時的遺言。於是優孟穿上孫叔敖生前的衣冠,模仿孫叔敖的舉止,經過一段時間的演練,將孫叔敖的扮相詮釋至唯妙唯肖,令人難以分辨其真偽。一日,楚莊王過壽,優孟就以孫叔敖的裝扮前往祝賀,楚莊王見了大驚失色,以為是孫叔敖再世,竟然邀請他繼續擔任相職。

故事中,優孟通過穿著來實現角色的轉換,成功地演活了生活中的人物,可說是以生活服飾來扮演角色的開端,也為後世戲劇人物的扮相提供了相關的經驗。

戲服的發展

到了唐代,先秦兩漢業已發展的戲曲傳統,日益趨於成熟,具體地表現在當時的科白戲與歌舞戲上。科白戲是採用喜怒笑罵的語言加上滑稽的表演,來諷刺消遣社會中的人物或事件,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參軍戲;而歌舞戲則是透過歌舞的唱作,來敘說故事達到娛樂大眾的目的,著名的戲目有《踏搖娘》、《蘭陵王》、《撥頭》等。然而,無論是科白戲或歌舞戲,其中人物的服飾裝扮,當時都是仿照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穿著。

例如在參軍戲中的兩個角色:參軍和蒼鶻,由於參軍經常模仿和戲弄各級官吏,往往穿著低階官員的服飾,且多偏好綠色;而弄參軍的蒼鶻,則多半穿著滑稽而隨性。後來參軍和蒼鶻逐漸發展成固定的角色,它們的形象也就慢慢地確定下來,所穿的服飾也相應地朝程序化的趨勢發展。接下來的兩宋劇壇,活躍著兩種新興的劇種:雜劇和南戲。雜劇開始於中唐,到了宋朝逐漸形成一定的規模,至元代則達到鼎盛;又雜劇使用北曲演唱,所以被稱為北曲雜劇或北雜劇。關漢卿的《竇娥冤》、《魯齋郎》、《救風塵》,王實甫的《西廂記》,馬致遠的《漢宮秋》,紀君祥的《趙氏孤兒》等,都是元雜劇中具有代表性的優秀作品。

踏搖娘

雜劇服飾基本上也是來自生活中的常服,但是演員的扮相,往往根據角色的需求,適度地誇張以加強其戲劇效果,最終逐漸形成了裝孤服飾(扮演官吏角色)、裝旦服飾(扮演婦女角色)、副末服飾、副淨服飾等不同的類型。副末和副淨是雜劇的重要角色,它們繼承了唐代參軍戲的滑稽傳統,所扮演的角色多以社會下層人物為主,所以服飾的穿著並沒有固定形式也自由些。相對而言,裝孤和裝旦的服飾比較單調,而副末和副淨的服飾則豐富多彩。

漢宮秋

與雜劇同時發展的南戲,一般認為是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因為起源於永嘉(溫州)地區,所以又叫作「永嘉雜劇」或「溫州雜劇」。

南戲在音樂、劇情表現上均與北方雜劇有所不同。南戲多涉及家庭人倫與愛情婚姻的故事,擅長表現曲折複雜的情節,往往感人肺腑;而雜劇則多觸及一些較深沉的社會問題,內容較為嚴肅。音樂上,南曲柔緩舒慢、流利婉轉,北曲則鏗鏘入耳、盪氣迴腸。元末明初,南戲得到進一步地發展,產生了《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記》、《琵琶記》等優秀的作品。

當時南戲的演唱有海鹽、弋陽、餘姚、崑山四大聲腔的地域性差別,而到了明朝嘉靖、隆慶年間,崑山腔(即崑曲)經過魏良輔等人的改良,吸收了北曲與南曲聲腔上的特色,面貌為之一新,受到人們普遍的歡迎。從此崑曲在各地廣泛地流傳開來,藝壓群曲蔚然成風。隨著崑曲的逐步完善,表演時穿著的服飾扮相也隨之完成,它們基本上是以明代的服飾為範本,並採取強調角色個性的美化,以符合舞臺審美的需求,這也為日後的戲曲服飾奠定了基礎。

繼崑曲之後,京劇興起。從「徽班」進京(1789)到京劇正式形成(1840年前後),戲劇成為清代帝王炫耀盛世、歌功頌德的一種重要方式,同時又是宮中宴享活動中的主要形式,這些都為戲劇藝術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

當時中國戲劇的表演藝術、舞臺道具和服飾設計與製作,都達到空前的盛況。清代宮廷還設置了專門負責籌辦、管理戲劇服飾道具的機構,來適應日益繁重的演出需求。宮廷製作的戲服做工精良,質地華美,無形中又促進了傳統戲服細緻化的發展,使之趨於完美成熟。

梅蘭芳

清末民初,京劇取代崑曲成為了全國第一大劇種,其服飾也完整地保持了昆、弋諸腔古典服裝的傳統元素。在京劇的鼎盛時期,出現了王瑤卿、梅蘭芳、周信芳、馬連良等一批表演藝術家,他們在推動京劇藝術走向輝煌的同時,也開始了戲衣革新的實踐活動。其中創新思路最活躍的首推梅蘭芳先生,直到今天,梅派劇裝仍以式樣美觀、色彩鮮明、圖案別致受到戲曲界的青睞。

戲曲角色的創造過程中,一方面依賴演員的語言、唱腔和肢體動作來表現,一方面則靠演員的服飾和化妝來襯託。

中國的戲曲演員的穿著和道具的使用,歷經數百年不斷的演變和豐富,形成了一種通用的舞臺服飾藝術傳統。它能夠鮮明地塑造劇中人物的角色,強化其特徵,使之成為戲曲舞臺上的焦點。

傳統戲衣的雛形,萌生於明代,即崑曲產生的前後期。它結合了舞臺表演上的需要,以唐宋元明的服飾作為基礎,使之藝術化而形成的。戲曲服飾在創造和發展的過程中,由於演員所塑造的角色形象,為廣大的觀眾所熟悉和接受,於是形成傳統戲衣不拘泥於史實的特殊現象,而是由約定俗成的服飾定製來規範。劇團一般對戲衣的態度,是遵循著「三不分」、「六有別」、「定中求變」的原則。三不分即不分朝代、不分地域、不分季節,只要是同一角色,均統一著裝。六有別就是老幼有別、男女有別、貴賤有別、貧富有別、文武有別、胡漢有別,使人物角色的特性,通過程序化的穿著,明顯而確定。而定中求變,指的是借著不同的服飾組合,在戲衣類型化的基礎上,追求人物外形最大的個性化。戲曲服飾所形成的程序性,一方面是滿足演員和觀眾心理上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基於經濟及管理上的必然。

揚州畫舫錄

正是由於崑劇戲衣定製的確定,而有了與之相適應的管理制度,明代戲班形成了行頭四箱的服制。清李鬥《揚州畫舫錄》卷五詳細描述了當時地方戲班跑碼頭,進行演出所必備的「江湖行頭」,它分為衣、盔、雜、把等四箱。衣箱制的傳統一直沿用至今,目前則分成五類: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旗把箱,另外加上梳頭桌,放置化妝物品,統稱之為五箱一桌。大衣箱放置文服類的長袍,二衣箱放置武服以及一應短衣,三衣箱放置彩褲、水衣子以及戲鞋,盔箱放置一切盔帽,旗把箱裡則有各類鸞儀兵器。一般戲班都設有專職人員管理衣箱,他們熟諳劇本,能夠根據劇情的需要,著裝扮相的規制,精確地呈現角色人物符合舞臺裝束的審美標準。

精湛的製作工藝,透過刺繡絲線「色階變化」所產生的紋理質感,以及光影折射所產生的濃淡深淺變化,大大地豐富了戲服舞臺上的表現能力,產生了一種別具立體感的視覺效果。

統戲衣的製作,需要高超的刺繡技藝和多道的縫製工序與之配合;一件用料考究、製作精美的戲衣,往往就是一件賞心悅目具有收藏價值的工藝美術品。刺繡是以針代筆、以線為料、在綢緞上繡出紋樣的一種工藝,它的美體現在針法的纖巧多樣、色彩的鮮豔華麗和紋樣的生動活潑。戲衣上的紋樣,透過刺繡絲線「色階變化」所產生的紋理質感,以及光影折射所產生的濃淡深淺變化,大大地豐富了戲服舞臺上的表現能力,產生了一種別具立體感的視覺效果。

也因此,戲衣製作對繡線的配色十分講究,往往根據角色的扮相需求,選擇適合的色彩組合,例如或「顯五彩」(對比強烈的線色組合)、或「野五彩」(傳統色彩之外的各種間色組合)、或「素五彩」(指冷色系的組合)、或「全三色」(指一種色彩的深中淺的色階組合)等等;有的時候或在彩線中加入金線(銀線),用以調和戲衣色彩上對比的強度,並以加其在舞臺上的能見度。

兒童戲服

戲衣刺繡的圖案是非常講究的,可說是薈萃了中國民族傳統紋樣的精華。戲服的紋樣承襲了傳統紋樣中所寓意的象徵手法,能形象地展露角色的身分、年齡、性格、品格等特徵。戲衣刺繡的圖案繁多,一般常用的題材有翎毛、花卉、魚蟲、走獸、八寶、八仙、博古、瓦當、青銅器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龍紋,它是採自於明、清兩代皇帝的龍袍,為身分尊貴和致高權力的象徵。龍有四腳,腳有五爪。龍袍引入戲衣,是經過複雜的演變過程,由原來的皇帝專用泛化為帝王將相所通用。

龍袍

因此,龍紋廣泛地在標識者權貴的蟒、靠、皇帔等類戲服出中現。最為典型的蟒袍除了以龍為主要紋樣外,還以蟒水作為輔紋樣、八吉(八種法物:法螺、法輪、寶傘、寶蓋、蓮花、寶罐、金魚、盤長)或八寶(八種寶物:珠寶、古錢、方勝、玉磬、犀角、銀錠、珊瑚、如意)作為襯紋樣。類似蟒袍這種布滿紋樣的設計,正符合戲服製作上的一規律:凡是身分越高者,服飾的紋樣布局也就越複雜。

中國的戲曲服飾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與傳統戲曲的形成與發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而蘇州的戲衣製作則和崑曲有著不解之緣。

明人袁宏道在〈迎春歌〉中曾經這麼描述:「梨園舊樂三千部,蘇州新譜十三腔,假面胡頭跳老虎,窄衫繡槌打鼓,金蟒纏身神鬼妝,白衣合掌觀音舞」,不僅是對崑劇形象的寫照,同時又為後人留下了窄衫、繡 、金蟒、白衣等劇裝的記載。自明清以來,蘇州便以優質的絲綢和高超刺繡技藝優勢,成為戲曲服裝、行頭道具的重要生產地,而這種優勢一直保持到今天。近人顧頡剛先生在《蘇州史志筆記》中也這麼說:「戲劇本以蘇州為最盛,故戲衣業即萃。於是農村婦女藉以為其副業。自崑曲消沉,戲劇中心不復在蘇,然戲衣業中心則仍未移。」

戲服花旦

而今戲曲服飾,主要亦由蘇州戲服業生產。在大型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蘇州劇裝戲具廠為其製作了600餘套劇裝;該廠又相繼為《楊家將》、《孔子》、《水滸》、《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等電視劇,與《鴉片戰爭》、《南拳王》、《西楚霸王》、《新龍門客棧》、《李清照》等電影,以及轟動世界樂壇的《多蘭多公主》歌劇等劇目製作各種工藝精湛的劇裝。這些傲視群雄的成就,皆與蘇州悠久的戲曲傳統與深厚的文化底蘊緊密聯繫。

如今,活躍在中國戲劇服飾、影視服飾、仿古服飾、民族服飾、舞蹈服飾等各領域中的蘇州戲衣業,仍繼續為保存與發揚中國固有的戲曲服飾,做出不懈的努力。

相關焦點

  • 高鐵虹橋站綻放中國戲曲的「花樣年華」
    等創意布展 和月琴、戲服等實物展示手段, 為觀眾展示了 中國戲曲的區域分布情況、 不同戲曲特色和常用道具細節, 讓觀眾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方式,
  • 戲曲的舞臺服裝可不可以打破常規?
    戲曲是一種高度寫意的藝術,傳統戲曲的舞臺上常常只有一桌二椅,卻能演繹變幻的時空;服裝也相當靈活,不論在臺上飾演什麼時代的人物,服裝樣式總是以明清裝為基礎,並適當誇張變化。長期以來,戲曲的藝術處理已經與觀眾達成審美的默契。
  • 小劇場戲曲有可能會改變和激活中國戲曲
    這些劇目不僅充分體現著全國戲曲人對於劇種本體藝術如何對接現代意識、當代審美的種種努力;同時也在創新探索中,體現著當代戲曲人對於自己所從事傳統藝術發自內心的認同與熱愛。正因如此,在日前針對展演召開的研討會上,專家們給予這一展演平臺以充分肯定,認為其「當之無愧地代表著中國小劇場戲曲發展的高度和面貌」。
  • 豐富多彩,中國戲曲文化
    本文乃作者還珠格格駕到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戲曲發展概況文化藝術的結晶,是悠久文化歷史的產物,也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歷代民間藝術家和戲曲工作者的偉大創造,在我國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上閃爍著燦爛的光輝。
  • 《衣尚中國》演繹「戲韻之美」 戲服 彰顯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本期的「歷史空間」環節,融匯了戲曲的起源與興盛,觀眾可以體會到宋元戲曲的質樸天然,崑曲的纏綿婉轉和京劇的慷慨醇厚。由此也揭示出中國的戲曲服飾起源於宋元時期,吸取了漢唐、五代、宋、明、清等服飾特色,取眾家之長,由一代代的前輩宗師不斷創新,一切以「美」 為目的,強化符號、提煉裝飾、高度寫意,完成了高於生活的藝術演變。
  • 《衣尚中國》之「戲韻之美」:戲服,會講故事的全能藝術家
    本期的「歷史空間」環節,融匯了戲曲的起源與興盛,觀眾可以體會到宋元戲曲的質樸天然,崑曲的纏綿婉轉和京劇的慷慨醇厚。由此也揭示出中國的戲曲服飾起源於宋元時期,吸取了漢唐、五代、宋、明、清等服飾特色,取眾家之⻓,由⼀代代的前輩宗師不斷創新,⼀切以「美」為目的,強化符號、提煉裝飾、高度寫意,完成了高於生活的藝術演變。
  • 足球的起源和演變
    教練資格證的第一節課我們學了足球的起源和演變,在這裡分享給大家,看看西班牙人對足球的歷史了解是怎樣的? 課本裡面提到足球起源於2500年前的戰國時期,在中國叫蹴鞠。國際足球聯合會在2004年確認足球起源於中國山東。蹴鞠始於戰國時代,在唐朝開行。有數據顯示在埃及公元前世紀也有出現過類似的遊戲。羅馬人當時也玩一種遊戲,是手腳並用,把球從一邊傳到另一邊。在希臘也有類似的遊戲叫」埃皮庫羅斯」。 在義大利中世紀類似的遊戲叫喬科德爾卡爾西奧」和在法國叫」喬勒」。 足球在11世引入英國,在第14世紀因暴力而被禁止,並在16世紀合法化。在18世紀開始起草足球的規則。
  • 戲曲·丹劇|兼具陽剛與陰柔的戲曲
    丹劇,地方戲曲劇種,是流行於江蘇丹陽一帶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是在曲藝「啷噹」基礎上,吸收當地民歌、小調和號子,增加了伴奏樂器,並在其他戲曲劇種影響下,於1958年發展為戲曲。初名「啷噹劇」,1959年改現名。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文化,他的改革發展
    四十年來,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走過了艱難曲折的發展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績。解放初期,我省的藝術團體,是以老根據地的戲劇團體為骨幹,並接收與改造了一大批舊戲曲班社和閻偽的一些藝術社團。1951年遵照政務院發布的「改戲、改制、改人」的方針,在全省範圍內開展了民主改革和淨化舞臺工作,挽救了由於敵偽和戰亂的摧殘而頻與滅亡的戲曲藝術,同時也建立與發展了話劇、音樂、歌舞等其它藝術形式。此後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的指引下,對戲曲藝術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出現了一批好的和比較好的劇目。
  • 古代女子「萬福禮」的起源和演變淺探
    古代女子萬福禮的起源和演變淺探文:枯木現代人流行握手禮,這個禮節源自歐洲,辛亥革命時期傳入國內,據說是孫中山先生引進的,早在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組織同盟會,規定入盟「同志相見之握手暗號」,並親自教導會員如何行握手禮。辛亥革命成功後,廢除了跪拜,崇尚自由平等理念,於是握手禮從此流行。
  • 北京戲曲:多個非遺劇種進入普查視野 數據喜憂參半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地方戲曲普查工作小組成員張燕鷹介紹,對普查中出現但未列入《中國戲曲志·北京卷》的劇種,北京地方戲曲普查辦公室組織召開了論證會,邀請戲曲史論專家、戲曲表演藝術家、戲曲音樂專家等進行分析討論。
  • 戲曲的29個專業名詞詳解,迅速成為內行人的「門道」!
    戲曲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說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於一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從先秦的"俳優"、漢代的「百戲」、唐代的「參軍戲」、宋代的雜劇、南宋的南戲、元代的雜劇,直到清代地方戲曲空前繁榮和京劇的形成。
  • 戲曲和歌曲的區別是什麼?年輕人為什麼不喜歡戲曲?
    這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歌曲和戲曲的區別是什麼?首先要明確歌曲和戲曲之間是有聯繫的,但是我認為區別更大。主要從一下幾個方面談談區別!⑴歌曲的演唱主要以抒情、讚美為主,而戲曲主要以敘事為主,這是一個根本的區別。
  • 「戲曲大觀」從勾欄瓦舍走來的古典戲曲「元雜劇」
    說起中國戲曲很多人都不陌生它和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並稱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其中中國戲曲是生命力最盛的一種宋朝雜劇盛行,元雜劇則是在這些的基礎上,加以改進演變而成。它不僅有故事情節、人物角色,也有演唱曲牌調式和每個角色的道白、唱詞、動作,有時演出中的道具也都寫明。王國維說:「元曲之佳處何在?一言以蔽之,自然也。」何謂「自然」?可謂通俗易懂,又有意蘊。
  • 2021國考行測備考:從「頤和園·戲遊記」學中國戲曲知識
    ②中國戲曲的發展歷程:從先秦的"俳優"、漢代的「百戲」、唐代的「參軍戲」、宋代的雜劇、南宋的南戲、元代的雜劇,直到清代地方戲曲空前繁榮和京劇的形成。   ③中國戲曲的主要藝術特徵: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這些特徵,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構成了獨特的戲劇觀,使中國戲曲在世界戲曲文化的大舞臺上閃耀著它的獨特的藝術光輝。
  • 用戲曲音樂評論豐富戲曲發展生態-光明日報-光明網
    無論是以評代獎後出現的一劇一評模式,還是大量劇評組織的相繼成立,以及在主流紙媒和網絡平臺上不斷出現的評論文章,都標誌著當前戲曲評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熱度。但是,有一種現象值得我們注意,對於以音樂為重要表現要素的戲曲藝術而言,專業的音樂評論卻屢屢缺席於當前戲曲評論的話語體系。這無疑是戲曲發展生態的重要缺失,是一個需要從理論上提出並引起關注的問題。
  • 振興戲曲與時俱進,新中國戲曲發展史學術研討會在滬舉行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11月19日報導:「新中國戲曲發展史學術研討會」11月19日在上海師範大學舉行。會上,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所長王豐、文化和旅遊部科技教育司社科處處長王卉與上海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林在勇、上海師範大學校長朱自強共同為「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戲曲史重大項目聯盟秘書處」揭牌。
  • 中國傳統旗袍歷史 為你簡述旗袍發展演變過程
    大家不僅對於其精美的外觀和精緻的手工製作津津樂道,對旗袍的歷史也是興致盎然。下面就隨小編一起追溯中國旗袍歷史,學習學習中國二三十年代旗袍發展演變過程吧!旗袍的發展,從清末到今天,已經走過了百年的歷程。在這一百多年中,有很多的坎坷和變遷。
  • 市博舉辦近現代戲曲繡品展
    「燕塵菊影——近現代戲曲繡品展」於10月23日至27日在濟南市博物館舉行。本次展覽展出燕塵菊影戲曲文創工作室和格物小厝非遺工作室收藏的部分珍貴繡品,旨在宣傳展示老繡片背後蘊藏的戲曲藝術價值。     民國旭日東升戲服老繡片  「燕塵菊影——近現代戲曲繡品展」於10月23日至27日在濟南市博物館舉行。
  • 中國戲曲學院舉辦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學術研討會
    12月5日,中國戲曲學院召開「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學術研討會」,下設戲曲教育研討會、戲曲導演研討會、戲曲音樂研討會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四個分會場。中國戲曲學院黨委書記龔裕、院長尹曉東、黨委副書記徐超、副院長冉常建、汪澤和近百名專家、學者出席本次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