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萬福禮」的起源和演變淺探

2021-01-12 榆木齋

古代女子萬福禮的起源和演變淺探

文:枯木

現代人流行握手禮,這個禮節源自歐洲,辛亥革命時期傳入國內,據說是孫中山先生引進的,早在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組織同盟會,規定入盟「同志相見之握手暗號」,並親自教導會員如何行握手禮。辛亥革命成功後,廢除了跪拜,崇尚自由平等理念,於是握手禮從此流行。

然而,在古代中國,以及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卻不如此。別說男女講究「授受不親」不可能碰觸,就是同性見面禮,也不過是拱手、作揖、鞠躬、跪拜等禮節,沒有身體接觸一說,這和文化傳統、歷史淵源有關。

古代中國非常講究禮節,而且有專門的制度予以約束,分門別類,非常龐雜,人們從小就被家長和師長諄諄教誨、言傳身教,久而久之,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成為一個人言行規範的道德水準,這就是所謂的「教養」。

就拿女子來說,大的方面有「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細微的諸如尋常言語舉止,都有不少規範。其中自然有糟粕,可是大多數對於女子的道德修養還是有益的。雖然如今大多以貌取人,網紅整容流行,追星粉絲泛濫,可是,真的到了談婚論嫁和誠實交往,人們就會關注起言行而不是面貌,當然這是題外話。

古代關於女子的言行規範和習俗較多,就以見面禮節來說,女子的見面禮也經過不同時期的發展演變,最早是肅拜,後來演變成萬福禮,間雜蹲安禮,再到如今的握手禮,其演變過程是怎樣的呢?

在了解女子禮節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古代拜禮。漢代以前,人們日常起居都是席地而坐,正規姿勢有三種:跪、坐、拜,簡單來說俯身為「拜」,雙腿立起為「跪」,臀部置於足根為「坐」,重心分別為「前、中、後」。

(稽首)

而其中拜禮則有九種,《周禮·春官·大卜/詛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日肅拜,以享右、祭祀。」。依據漢代經學大師鄭玄注釋的《周禮》,九拜的儀式大致為:

稽首:跪,左手按右手,手至地,首亦至地,停頓一會兒。

頓首:亦名稽顙。跪,左手按右手,手至地,首亦叩地,稍頓即起。

空首:跪,拱手(左上),頭俯至於手,與心平。

振動:跪,雙手相擊,振動其身而拜,為悲哀之極。

吉拜:先「空首」拜,然後「頓首」拜。

兇拜:先頓首拜,而後空首拜。

奇拜:拜一次。

褒拜:褒為報,報拜,再拜的意思。

肅拜:女子拜禮,也稱「手拜」。跪,拱手(右上),頭俯至於手,與心平。

九拜禮節裡,「肅拜」和「空首」也叫「答拜禮」,是常用禮節,《禮記曲禮下》:「凡非弔喪、非見國君,無不答拜者。」,「大夫見於國君,國君拜其辱。士見於大夫,大夫拜其辱。同國始相見,主人拜其辱。君於士,不答拜也;非其臣,則答拜之。大夫於其臣,雖賤,必答拜之。」,「男女相答拜也。」,可以看出,答拜禮為尋常禮儀,一般為尊者針對位卑者所行禮拜的回禮,而男女行答拜禮,意思就是男子行「空首拜」,女子行「肅拜」,唯一區別就是「男左女右」,女子手的姿勢為右上左下。

婦女跪拜俑

所有的拜禮,到了東漢開始發生變化,由於胡床、胡椅的從國外傳入,人們逐漸開始不席地而坐,而是有了坐具,筆者前文有介紹,這裡就不贅述。然而,可以肯定地說,在重大禮儀中,拜禮依然延續先秦禮儀。

到了唐宋時期,這一禮儀發生變化,尤其是女子,不再行「肅禮」,而是拜而不跪的「萬福禮」。說起萬福禮,其實起源很早,早在先秦就有,最早是人們在行禮時,口中道「萬福」,並不特指動作,而且是男女通用,因而只能稱之為祝福語和吉祥語,而不是特定禮儀。

東晉顧愷之《列女仁智圖》(局部)

「萬福」最早記載見於《詩經》,如《詩經·小雅·桑扈》:「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敖,萬福來求。」,大意為:「觥籌交錯,美酒佳餚;君子交往,謙虛不驕,萬福駢集,受天佑報。」。此中「萬福」只是一個詞彙。

在東漢趙曄編撰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記載越王勾踐和大臣範蠡、文種入臣於吳的事情。臨走前大夫文種有祝酒辭:「去彼吳庭,來歸越國。觴酒既升,請稱萬歲!」,到達吳國宴會時,「範蠡與越王俱起為吳王壽」,祝辭有「四海鹹承,諸侯賓服。觴酒既升,永受萬福!」。可見,當時「萬福」和「萬歲」一樣,都是祝頌之詞,通俗說就是吉祥話。

東晉顧愷之《列女仁智圖》

因而,在古禮中,「萬福」只是一種禮儀伴隨語,並沒有單獨出來成為禮儀。而且在很多場合都適用,並且如同古代通用的居家服飾「深衣」一樣,不管貴族、庶人、男子、女子,都通用。

然而,在唐代武則天執政時期,由於當時陰盛陽衰,「母儀天下」,因而女子的地位非常高。於是武則天下令,在行為禮儀上,女子不必再行跪拜肅禮,而是「跪而不拜」。

宋 佚名《宋仁宗皇后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點,有歷史記載。《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列傳第八王溥傳》記載,王溥歷任後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宋太祖兩代四朝宰相,因而非常被宋太祖敬重,而王溥的兒子王貽孫(字象賢)也非常聰慧,博覽群書,藏書萬卷。有一次,宋太祖詢問宰相趙普:「拜禮何以男子跪而婦人否?」,趙普便問禮官,結果沒人能對。

這時,王貽孫回答道:「古詩云'長跪問故夫',是婦人亦跪也。唐太后朝婦人始拜而不跪。」,大意是古代女子也實行跪拜禮,然而到了武則天朝,才得以改變。趙普問他出處,王貽孫說:「大和(827年—835年)中,有幽州從事張建章著《渤海國記》,備言其事。」,於是趙普大稱賞之。

唐代仕女陶俑

可惜的是,張建章所著作的《渤海國記》已經軼失,因而無法找到原文,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武則天時期專門制定了婦女禮儀,即「拜而不跪」,關於唐代女子行禮姿勢,從如今大量考古陶俑中可以看出一點端倪。

鑑於唐代座椅已經在上層貴族普及,因而,所謂的「跪而不拜」有兩種形式,其一就是如果席地而坐或者重大儀式,那麼還是「肅拜」,即兩膝跪地,兩手掌至地,腰與地平行,頭略低。其二則是大多場合,適用於床榻和站立方式,大致為:「斂衽,正身直立,上身微前傾,雙手合攏在胸前,微曲膝,稍作鞠躬虛坐之勢。」。

唐代仕女陶俑

至於萬福,從先秦傳下來,作為吉祥語和祝福詞,一直是行禮時常用的,因而也就保留下來。如唐代韓愈的《與盂尚書書》:「未審入秋來眠食何似,伏惟萬福。」,《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上:「見一白衣秀才從正東而來,便揖和尚:『萬福,萬福!和尚今往何處?』」,雖然沒有女子道「萬福」記載,然而有不少陶俑出土,可以推斷女子「拜而不跪」,並且口中稱頌「萬福」。

唐代不太確定萬福禮,可是宋代就有確切證據了。南宋羅大經的《鶴林玉露》卷五:「(陸象山家)每晨興,家長率眾子弟致恭於祖禰祠堂,聚揖於廳,婦女道萬福於堂。暮,安置亦如此。」,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五:「王廣津(建)《宮詞》云:『新睡起來思舊夢,見人忘卻道勝常。』,勝常,猶今婦人言萬福也。」。可見,宋代婦女行萬福禮已經非常流行。

晉祠 叉手侍女像

再一個就是宋代流行「叉手禮」, 宋人《事林廣記》:「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二三寸,方為叉手法也。」。從宋代佚名繪畫《雜劇人物圖》(如下)可以看出,右邊女子行叉手禮,動作是左腿前半步,叉手禮放於胸腹前,微低頭,雙腿微屈膝上下揖動,口中道「某官人萬福」。綜合印證,宋代女子的萬福禮,應為「叉手萬福禮」:斂衽,合手(叉手)於胸腹間,並膝,右腿後曲,微曲膝,微鞠躬,口道萬福。

宋代佚名《雜劇人物圖》

到了元明時期,延續宋代叉手萬福禮。不過隨著元雜劇戲曲的流行,一些古代的禮儀被照搬上去,並且作了一定的藝術加工,反過來影響習俗。比如婦女的叉手萬福禮,變成右手搭在左手上,搭在右腰邊,左腳前半步,微微踹身屈膝低頭,口說萬福,目的是為了藝術形象更加好看。這種萬福禮逐漸被權貴富紳模仿,進入上層社會,明朝永樂年間為宮廷所用,稱「女子萬福禮」,此時不再是叉手,而是右手虛搭在左手上,放在右腰邊,左腿前半步(或說右腿後退半步),身體微屈低頭,口稱萬福。

到了清代,清初雖然有剃髮易服劇烈變革,可是有「男從女不從」一說,於是女子萬福禮得以保持明代禮儀。然而,滿族婦女的「蹲安禮」也被引入中原,蹲安禮也叫蹲禮,其實就是單腿安禮,行禮時女子上身腰部以上挺直,不低頭雙目直視受禮者,面帶微笑,雙腿並齊,雙手輕撫在雙膝上,雙膝微曲150°角,呈半蹲式。

蹲安禮本來是在旗人中流行,然而到了清朝中葉,由於滿漢交融,不少漢族官員,在家裡會客經常有滿族官員,因而蹲安禮開始在漢族官員富紳之間流行,逐漸取代了漢族的萬福禮,唯一保留的是「口稱萬福」,然而民間依然在延續漢族的萬福禮。

由於蹲安禮和萬福禮比較相似,因而很多人誤以為蹲安禮就是萬福禮,並且一些影視劇也粗製濫造,經常張冠李戴,清明不辨,左右不分,再加上辛亥革命後,徹底取消了跪拜禮和萬福禮,因而,如今的百姓,很少有知道如何行萬福禮了。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古典戲曲中,諸如蒲劇、晉劇、秦腔、豫劇等,依然保留著萬福禮(不是蹲安禮),許多傳統曲目都有典型的萬福禮,我們可以從中領略古代女子行禮時的翩翩身影和優雅姿態,這也是非遺的功勞吧。

2020/4/27榆木齋

相關焦點

  • 古代女子萬福禮的起源淺探
    古代女子萬福禮的起源和演變淺探文:枯木
  • 古代女子見面之禮---揖禮,肅拜,萬福禮
    揖禮,讀音Yī Lǐ,古代漢民族的相見禮,起源於周代以前,約有3000年以上歷史。武王伐紂滅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後,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攝政王周公採取許多措施來鞏固政權,建立周朝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確立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此後,揖禮行於天下。「揖」以站立姿態不需跪拜,禮節較拜禮要輕一些。
  • 中國古代枕頭的起源、歷史演變和文化內涵
    古代枕頭的起源人類早期,可能揀一塊石頭、一根木頭、一束柴草墊於首下,作為睡覺時的頭枕物,這可看作枕頭雛形。無任何工具,用手臂墊首也是存在,那應該是人們無意識地尋找舒適的睡臥方式。為了更加舒適,人們當然慢慢有意識地尋找頭枕物。據研究,我國成型的枕頭在商朝己經出現。
  • 足球的起源和演變
    教練資格證的第一節課我們學了足球的起源和演變,在這裡分享給大家,看看西班牙人對足球的歷史了解是怎樣的?在義大利中世紀類似的遊戲叫喬科德爾卡爾西奧」和在法國叫」喬勒」。 足球在11世引入英國,在第14世紀因暴力而被禁止,並在16世紀合法化。在18世紀開始起草足球的規則。最後英國足協在1863年成立,才有了現代足球的雛形。
  • 從姓氏的起源和演變來看秦始皇的到底該怎麼叫
    古代姓氏的起源面對秦始皇這同一個人,他的看起來像姓名的稱呼就有這麼多個。這個問題牽扯到我國古代姓氏的起源和演變。姓是母系氏族的產物,姓拆開來看是「女生」。它用來區別原始部落同一個母系來源的部族。避免產生血緣上的近親結婚。
  • 至尊至貴至美:中國古代女子鳳冠霞帔的由來與演變
    很多人誤以為「鳳冠霞帔」就是中國古代女子的嫁衣,以為古代女子出嫁時,會頭戴鳳冠,身穿霞帔,腳踏紅繡鞋,滿身喜慶,以最美的姿態來迎接人生的重要時刻。其實不然,恭喜你被古裝劇誤導了。事實上在古代,「鳳冠霞帔」是從隋唐,唐代至清代結束的古代貴族女子在儀典時和婚嫁時,所穿著的命婦裝束。
  • 中秋佳節 | 中秋起源及歷史演變
    那麼中秋節日的起源及歷史演變,究竟是如何呢?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 , 秋天祭月的禮制 , 《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朝月。朝日以朝 ,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即「拜月」之意。這既反映了遠古人類對天象崇拜的遺風,又是帝王代「天」行使意志統治臣民的一種手段。
  • 古代跪拜禮儀的起源和發展
    這裡就對跪拜禮儀的起源和發展略作論述。一,物質生活方式與致禮形式中國特殊的跪拜形式起源,與中國古代特有的坐姿方式和坐具的演變密切相關。跪拜禮儀的出現與古代中國人的坐姿相關。「上古之時,無論是宮殿廷堂,官府民宅,沒有後來的桌椅高床之類的生活用具。」
  • 古代清明節:不僅僅是祭祀日,還是古代女子解放天性的日子
    都知道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現代國家節假日之一,古時候大家都知道是男性的歷史,女子在封建歷史中處於被壓迫的一方,但是在清明節這天卻可以解放自己的天性,因此相比較其他傳統節日,古代女子偏愛清明節。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加十五日指卯中繩,故曰春分 則雷行,音比蕤賓。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音比仲呂。
  • 《易童子問》王聖夫:再說「爻」字,它的起源和演變……
    再說「爻」字,它的起源和演變......1.上次講「爻」字,認為這個字形,應該表示的是「世界的一個小小的節點「「一個矛盾的基本單位」,或者說白了,就是一件事情。但從它的起源來看,又也許和「結繩記事」有關。2.
  • 古代足球與現代足球的起源(體育運動)
    足球(Football),是一項以腳為主,控制和支配球,兩支球隊按照一定規則在同一塊長方形場地上互相進行進攻、防守對抗的體育運動項目。因足球運動對抗性強、戰術多變、參與人數多等特點,故被稱為「世界第一運動」。現代足球的前身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球類遊戲「蹴鞠」,後經阿拉伯人由中國傳至歐洲,逐漸演變發展為現代足球。
  • 古代內衣經歷過怎樣的演變,有哪些名字?
    當然了現在的內衣和古代的內衣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現在的女人穿內衣,更多的像是一種裝飾品一樣了,因為穿上內衣之後,會讓自己的身材顯得更加豐滿一些。要知道古代的內衣和現代是有大不同的,古代女人穿的內衣,男人根本不可能在外面見得到的。因為這是女人們最為私密的東西。
  • 中國古代姓氏的由來以及演變的過程
    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由圖騰演變為姓的傳說很多。據考證,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又據史書記載,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
  • 有刺植物的刺是如何起源和演變的?有什麼類型和效用?
    有刺植物的刺是如何起源和演變的?有什麼類型和效用?一、植物刺的誕生年代我們知道,人類生活在由眾多生物和物質構成的相對穩定平衡的生態系統中,在這個生態系統中,眾多生物和環境,相互依賴和支持,相互影響和促進,不斷競爭和淘汰,不斷進化和演變,經過漫長的年代,逐漸形成了今天生物多樣性的世界,而這些都是自然選擇和生物進化的結果。
  • 於殿利:文字、文明的起源與古代美索不達米亞
    本文整理自2020年11月20日晚於殿利教授的線上講座「文字與文明的起源:古代美索不達米亞」。該講座系由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主辦的「西方史學史系列講座」第14講,由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歐陽曉莉教授主持。整理人為復旦大學2020級碩士董靜瀅、潘文睿。
  • 服飾見歷史:從先秦到清朝的女子服飾看女子地位的轉變
    而隨著歷史的發展,我們也不難看出,女性服飾的演變可以從某些程度上代表女性地位的演變。本篇文章將根據先秦到清朝的女子服飾看女子地位的轉變。 一、服飾的起源和發展 說起服飾的起源,要追溯到非常遙遠的時間上:人類開始使用工具捕殺獵物,也開始懂得了在冬天利用獵物的皮毛進行保暖,進而演變成了利用身邊事物來遮蔽身體,保護自己。其實,從這時開始,人類與動物便開始有了本質上的區別,人類不再是單單依靠自身的皮毛來躲避外界的刺激。
  • 你知道嗎,跳高的起源,跳高技術及紀錄的演變
    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跳高的知識,包括跳高的起源,跳高技術及紀錄的演變,咱們一起來看看吧!1.跳高的起源跳高運動同其他田徑項目一樣,是人類在大自然的生活中,如在山野中奔跑、跳過小河或石頭等障礙逐步發展起來的。
  • 《周易》的起源、演變和發展史
    《周易》以濃縮的形式反映了中國文化的起源、演變和發展軌跡,特別反映了從巫術文化向人文文化發展的軌跡。如果說《周易》成書史是一部中國文化精神的生成史,那麼整個易學史則是中國文化發展史。先秦時期是易學萌生和莫基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