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以濃縮的形式反映了中國文化的起源、演變和發展軌跡,特別反映了從巫術文化向人文文化發展的軌跡。如果說《周易》成書史是一部中國文化精神的生成史,那麼整個易學史則是中國文化發展史。
先秦時期是易學萌生和莫基時代。傳統認為《連山》、《歸藏》、《周易》"三易"先後於夏、商、周三代問世。春秋戰國時期易學已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勢,一是繼續沿著宗教巫術的佔筮道路發展,以《左傳》、《國語》為代表;一是擺脫宗教巫術束縛而向哲學發展,以《易傳》為代表。《易傳》是先秦易學集大成之作。先賣諸子尤其是儒家、陰陽家、道家的思想反映在易學上,豐富了易學;同時,《周易》思想又滲透到各家學說之中,成為社會的普遍價值觀。
兩漢是華夏文化形成和定型的時代,治易之風大行,出現三種解易傾向∶一是孟、京易學,孟喜、京房創卦氣、納甲、飛伏說,建立象數易體系,為今文易學。二是費直易學,注重義理闡發,為古文易學。三是嚴君平、揚雄易學,將易學同黃老學說相結合,以道家黃老之學解《易》。
三種傾向中,以孟、京象數派影響最大,代表了漢易主流。兩漢時期,民間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通過與易學的綜合,匯成以《易緯》為代表的讖緯神學。東漢鄭玄兼採今古之長,採用爻辰說以注《易》。
《易緯》和鄭玄均是對孟、京易學的發展。與鄭玄儒家解易系統相對,《周易參同契》則代表道家黃老派解易系統,以《周易》原理解說煉丹理論和方法,將卦氣說發展為月體納甲說,對《易緯》天人感應說和陰陽災變說加以揚棄。是以易學指導其他學科的範例。旱於《參同契》而子西漢成書的《黃帝內經》則開創易學與具體科學〈醫學)結合的先例,反映易學對具體科學的推動、指導作用。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然而文化大發展,這不能不歸功於理性思維的光芒,而首先挑起理性大旗的是玄學,玄學的產生又以易學為先導,王弼繼承漢代道教解易傳統,融合儒道以闡釋《周易》,以虛無為《易》之最高原理,重義理而黜象數,建立玄學易、義理易。《周易》作為"三玄"之一被納入了玄學、道教領域。
隋唐時代天下統一、政治穩定,出現孔穎達《周易正義》、李鼎祚《周易集解》等總結前人和時人易學成果之巨作,雖然前者偏重魏晉義理,後者偏重漢代象數,但已呈現融合兩派易學的傾向,代表儒家解易陣勢。隨著佛、道二教的興盛,佛、道教徒找到《周易》這個理論寶庫,或借易學宣揚本教教義,或以教理闌發易理,出現易佛、易道揉合現象。
宋代為適應強化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同時又受佛教大盛行的刺激,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復興懦學的熱潮。《周易》被當作對抗佛道二教的有力武器,而成為宋明理學的理論依據。宋初道士陳摶創圖書派象數學,中經种放穆修、李之才等人,發展到周敦頤、邵雍。該派提出先天圖、河圖洛書、太極圖等圖式以解《易》。
重視探求世界形成和變化模式,探求天地萬物的本原,並帶有明顯的哲理化傾向。周教頤、邵雍已開始將易學象數引向理學範疇。與之相對的是義理派,其代表人物是程頤,以儒理解易,而力排老莊玄學。南宋朱熹注重義理而不廢象數,以程氏易學為骨幹,融各家之所長,集理學之大成,將易學哲學中字宙生成論體系轉變為理本論體系,以二氣變化法則解釋字宙變化規律,對儒家哲學作出重大貢獻,成為其後歷代官方哲學的代表。
明清時期,統治者對臣民加緊思想控制,在獨尊程宋理學的同時,大興文字獄。明代欽定了宋學的統治地位,其易學以宋易為主流。明末清初王夫之掀起明清時期宋易義理研究最後一次高潮。隨著圖書象數學被批判,宋易逐漸被以考據學、訓詁學為特徵的漢易所代替。清代漢易重視實據,考訂文字,在對《周易》經傳文字的注釋、考據、輯錄、校讎方面做出貢獻,然而對《周易》原理的探討終來脫漢易窠臼,沒有形成自己所特有的哲學體系。
近代以來,《周易》在科學方法指導下被人們重新認識和研究。現代易學除在象數、義理兩方面繼續深入探討外,呈現以現代科學理論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綜合交叉研究的趨勢。其中對《周易》的哲學研究、考據研究及易學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中的影響和作用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少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