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起源,是整個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開端!

2020-12-22 御東行

中國歷史研究的對象是中國歷史文獻的創作和發展過程,那麼,漢字就是文獻發生和創作的基礎,如果沒有漢字就不可能有中國歷史文獻的出現,漢字無疑是中國書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研究我國漢字的起源和發展,對於正確認識和全面了解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面貌及其制度演變過程是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的。

漢字有著悠久的歷史,一般學者都認為漢字在歷史上出現過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字體。

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體現出漢代人對漢字起源已經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說文解字敘》中,許慎把「八卦」、「結繩」、「鳥獸足跡」以及「造書契」綜合起來看作是文字的起源,他對漢字的理解對後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從字面順序看,甲骨文是殷商時期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大都是商王朝時佔卜吉兇的記錄,1899年在河南省安陽市郊小屯村被發現,而河南省安陽市又是殷王朝的都城遺址,因此甲骨文似乎是最先出現的漢字。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時間,學者認為,從文字開始和造字法來看,甲骨文在當時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由此推算,漢字產生的時間要更早,也就是說,在甲骨文之前,就有漢字存在,並有漫長的發展過程。

追溯漢字的產生,最初是為了應對交流和信息傳遞的需要。要探討漢字的起源,就需要先弄清楚什麼是文字。關於文字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兩種。

廣義學派的代表王鳳陽認為:「寫作是一種符號系統,作為一種社會記錄和交流工具,越來越適應語言」。狹義學派的代表邱錫貴則認為「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語言是一種思維工具,它的功能只是為了交流。從這個角度看,語言和文字具有同樣的地位。因此,在文字形成之初,不僅具有記錄的功能,還具有表達人的情感和思維的功能。

依據《周易·系詞》、《莊子》和《說文解字》,再結合現代考古發現,漢字的起源應該有幾個方面的因素,第一是結繩記事:大事系個大疙瘩,小事系個小疙瘩;第二是契刻記事:就是在木頭、竹片、石塊、泥塊等物體上刻畫各種符號和標誌;第三是圖畫記事:象形文字是我們祖先運用圖形來表達思想感情和幫助記憶的符號;

第四是「倉頡造字」說,早在先秦,就有關於「倉頡造字」的傳說,但經過多年研究發現這至多是歷史上有個叫「倉頡」的人整理了當時的漢字而已,留下這樣的傳說應該是後人對其的尊敬,紛繁的漢字是不可能以一人之力就創造完成的;

第五是八卦說,關於這種說法起源不一,有許多內在的說法,不過哪一種說法都有個共同點,就是來源客觀的物質世界。漢字的發明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單純地用某種說法來定義漢字的起源顯然是不嚴謹的。

圖畫符號以其象形、象意的優勢奠定了漢字起源的基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對傳言記事的準確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些記事圖畫逐漸簡化,有了特定的意義,開始和語言中的詞緊密結合,原始文字便由此產生。

甲骨文在很大程度上仍採用的是圖畫寫實手法,具有很強的象形文字性。造型不刻板,同一個字有多種書寫方式,筆畫不同,造型特徵不同,書寫位置不確定,側面不固定,還可以更換。

在甲骨文中,通常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一起書寫,稱之為「合文」,「合文」是一種「合體字」,但並不是所有的合體字都是合文,「合體字」是相對於「獨體字」的概念。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瓊州文化大講堂」冷明權講授「堯舜禹時代與中華民族文明的起源」
    9月20日上午,「記得住歷史,看得見鄉愁」公益系列活動「瓊州文化大講堂」第12場在海口市民遊客中心報告廳舉行。知名學者冷明權專題講授《堯舜禹時代與中華民族文明的起源》,吸引了眾多聽眾。
  • 劉翠霞:漢字涵養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
    【劉翠霞:漢字涵養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  《行政管理改革》編輯部副編審劉翠霞認為,作為漢語的書寫系統,漢字有力維繫著漢語的發展走向,使漢語在方言多樣性與文化共同性上達到了平衡統一。中國地域遼闊,在長時期人群流動與文化變遷中,漢語形成了北方、吳、贛、湘、閩、粵、客家等幾大方言區,有些方言差異很大,口語通解度較小,單憑口頭語言甚至難以溝通。但漢語並沒有在歷史演變和地域變異中分化為不同語言,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漢字能夠超越方言差異,「代償」了溝通信息、聯通人心、匯通文化的功能。正如李約瑟所言,「單音的象形文字的發明對中國起著一個強大的維繫作用」。
  • 漢字與中華文化
    在世界範圍內,曾經獨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們的漢字外,還有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後來,這些古老文字的命運各不相同,或因某種歷史原因而消亡,如瑪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變革而遭廢棄,如楔形文、聖書字,只漢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傳承的脈絡清晰可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良好載體。
  • 漢字文化:理想形碼輸入法,漢字亮了
    2016年,沉寂多年的漢字輸入領域終於殺出了一匹黑馬,瀋陽平宇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理想形碼「坐標碼」異軍突起,續寫了漢字文化的新篇章!縱觀歷史,看漢字。中華文化悠久而燦爛,人們喜歡用「上下五千年」來驕傲地形容,但是能夠得此於「上下五千年」地傳承,非漢字功不可沒。
  • 韓國廢除漢字50年後,把自己當做起源,如今又被迫恢復漢字
    時至今日,在日本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漢字的蹤影,他們使用的基本都是繁體字,不過發音是不同的,但是字詞的意思幾乎是一樣的,所以中國人去日本旅遊或者學習日語時,都會覺得相對容易一些,畢竟可以通過語句中的部分漢字詞來判斷整個句子的意思。
  • 為中華民族守住文化的根與魂
    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以這樣的方式進一步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反覆強調傳承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裡來的,要到哪裡去」,「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 漢字文化的根源,從一把刀說起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端午節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的由來在網上更是眾說紛壇,更多的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在當時的戰國時期,很多傳說或影視劇裡,在緊急情況下,都直接是以刀刻木簡。
  • 周恩來從四個方面分析近代中華民族落後挨打的文化原因
    認定中華民族燦爛的古代文化值得驕傲歷史上,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農耕文明,在生產水平和經濟成就上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對於中國古代的物質文化成就,周恩來瞭然於胸。例如,1961年7月4日,針對治水問題,周恩來說:中國歷史記載2000多年了,最古老的有四川省灌縣都江堰,是秦漢時代依照水勢修起來的,引岷江水,灌溉了很多地方。2000多年的歷史有一套經驗,要很好研究。
  • 越南人:為曾是"漢字文化圈"的一員而羞愧,對漢字文化不認可
    漢字是中華民族先人的偉大創造,凝聚了我們祖先勞動人民的非凡和卓越的智慧,漢字的創立進一步彰顯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中華精神文明的旗幟。漢字在東方國家中的影響十分深遠,不止是中國,日本,越南,韓國這些漢字文化圈的國家集群,甚至是對哈薩克斯坦、蒙古這些游離在漢字文化圈之外的國家也產生了長足的影響。
  • 漢字—中國文化符號的明信片
    在漫長的歲月中,漢字伴隨著燦爛的中國文化傳向四方,並逐漸形成了漢字文化圈。漢字文化圈是指從日本、朝鮮半島、衝繩、臺灣省、中國大陸、印度支那、南洋群島直到新加坡的廣袤地帶,包括幾十個獨立國家和地區。
  • 韓姓起源
    看來,「韓」字可能與中國文明開端時期出現的水井有關。韓姓的源頭,大體上可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黃帝之孫韓流 據《世本》記載,黃帝娶了西陵氏的姑娘雷祖,生了青陽和昌意,昌意生了顓頊。顓頊為五帝之一。又據《山海經》記載,黃帝的妻子雷祖生了昌意,昌意被貶謫到若水,生了韓流;韓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顓頊。
  • 文言文專題系列漢字(漢字的起源)
    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祖國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在這塊遼闊富饒的土地上,以自己家辛勤的勞動,不僅改造了客觀世界,創造了物資財富;同時,也創造了含民族的語言、文字和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的文字之一,它具體產生在什麼時代,現在還無法說得確切。
  • 漢字與文明:起源與發展
    漢字的起源太早了,早到還在人神共存的年代,古老的傳說就已流傳開來——倉頡造字鬼夜哭。文字的誕生足以感天動地,而文字的傳承與弘揚伴隨著文明的發展,歷盡滄海桑田。現存最古老的成體系漢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原始象形文字。
  • 走出兩個誤區,講好漢字故事
    炳麟先生認為,中國積貧積弱、教育落後的根源並非因為漢字「落後」,而在於義務教育的普及。  如果我們以盧戇章1892年創製的「中國第一切音快字」作為漢字拼音化的開端,到1991年全國報刊書籍印刷普遍採用王選發明的雷射照排系統,圍繞漢字存廢這一問題的論爭持續了整整一百年,其持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範圍之廣、學者水平之高、影響之深遠,在中國文化史上都是空前的。
  • 看於丹解讀漢字,感受漢字的典雅詩意
    300個常用漢字,100張字形演化圖解,50幅管峻書法全面、細緻地展現漢字的起源、演化過程、文化內涵和美學價值書名:《於丹:漢字之美》中國漢字源遠流長,融含了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它充滿了靈性,是很優美、很有意味的一種文字。於丹說:「面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漢字,當我們靜穆下來向它致敬時,就仿佛看見了中華民族是怎樣循著字跡完成了它的成長。」
  • 漢字博大精深文化底蘊深厚,寫好字也是做中國人的光榮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哪些屬於中國文化呢?我認為,最有中國文化內涵和底蘊的乃屬中國漢字。1、中國文化中最有活力的當屬於漢字。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漢字是唯一延續至今的文字,在全世界的認知中,中國的漢字都是出類拔萃的,漢字的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大約將近十萬個漢字,日常所使用的漢字只有幾千字。漢字不論在知識匯集和藝術美觀上都是被公認的,尤其漢字有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漢字是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最值得驕傲的國粹和文明傳承。
  • 年度漢字評選:漢字文化新民俗
    漢字文化圈的這道年度文化盛宴之所以有如此驚人的凝聚力,有諸多鮮活生動的呈現形式,離不開它深厚的漢字文化傳統土壤。可以說,年度漢字評選是漢字民俗傳統與新技術、新媒體共同催生的新花朵。擴布性強,覆蓋面廣。一方面,年度漢字評選覆蓋了漢字文化圈的多個國家和地區,甚至擴大到漢字文化圈以外,如歐洲華語廣播電臺發起的「法蘭西年度漢字」。
  • 族徽圖騰的起源與繁衍
    其實,中華民族各姓氏也有族徽。西周、春秋的家族有象徵著本家族的特殊標誌,後人稱其為族徽。由於族徽使用的普遍性和早期文字本身的原始性,初期的族徽和文字並無本質的區別,族徽既是家族的形象標誌,又是家族的稱號「氏」。如果這個家族領有封國,還可以作為封國的名稱。
  • 古今酒聯醇鬱香:酒聯妙趣橫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中的奇葩
    古往今來,從文武百官,到黎民百姓,不僅喜歡飲酒,而且創作了許多以酒為內容的詩詞對聯.這些酒聯妙趣橫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遍布神州各地,散發著醇鬱的酒香。
  • 漢字與中國人的生活
    ——編者按 漢字與中國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它像是握在中華民族掌心裡的紋路,循著它的指事象形,可以觸摸到所有觀念由來的秘密;也是筆尖下流淌的鄉土,橫平豎直皆風骨,撇捺飛揚即血脈。除了應用於口語交流或書面表達,漢字隨著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滲入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