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研究的對象是中國歷史文獻的創作和發展過程,那麼,漢字就是文獻發生和創作的基礎,如果沒有漢字就不可能有中國歷史文獻的出現,漢字無疑是中國書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研究我國漢字的起源和發展,對於正確認識和全面了解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面貌及其制度演變過程是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的。
漢字有著悠久的歷史,一般學者都認為漢字在歷史上出現過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字體。
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體現出漢代人對漢字起源已經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說文解字敘》中,許慎把「八卦」、「結繩」、「鳥獸足跡」以及「造書契」綜合起來看作是文字的起源,他對漢字的理解對後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從字面順序看,甲骨文是殷商時期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大都是商王朝時佔卜吉兇的記錄,1899年在河南省安陽市郊小屯村被發現,而河南省安陽市又是殷王朝的都城遺址,因此甲骨文似乎是最先出現的漢字。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時間,學者認為,從文字開始和造字法來看,甲骨文在當時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由此推算,漢字產生的時間要更早,也就是說,在甲骨文之前,就有漢字存在,並有漫長的發展過程。
追溯漢字的產生,最初是為了應對交流和信息傳遞的需要。要探討漢字的起源,就需要先弄清楚什麼是文字。關於文字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兩種。
廣義學派的代表王鳳陽認為:「寫作是一種符號系統,作為一種社會記錄和交流工具,越來越適應語言」。狹義學派的代表邱錫貴則認為「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語言是一種思維工具,它的功能只是為了交流。從這個角度看,語言和文字具有同樣的地位。因此,在文字形成之初,不僅具有記錄的功能,還具有表達人的情感和思維的功能。
依據《周易·系詞》、《莊子》和《說文解字》,再結合現代考古發現,漢字的起源應該有幾個方面的因素,第一是結繩記事:大事系個大疙瘩,小事系個小疙瘩;第二是契刻記事:就是在木頭、竹片、石塊、泥塊等物體上刻畫各種符號和標誌;第三是圖畫記事:象形文字是我們祖先運用圖形來表達思想感情和幫助記憶的符號;
第四是「倉頡造字」說,早在先秦,就有關於「倉頡造字」的傳說,但經過多年研究發現這至多是歷史上有個叫「倉頡」的人整理了當時的漢字而已,留下這樣的傳說應該是後人對其的尊敬,紛繁的漢字是不可能以一人之力就創造完成的;
第五是八卦說,關於這種說法起源不一,有許多內在的說法,不過哪一種說法都有個共同點,就是來源客觀的物質世界。漢字的發明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單純地用某種說法來定義漢字的起源顯然是不嚴謹的。
圖畫符號以其象形、象意的優勢奠定了漢字起源的基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對傳言記事的準確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些記事圖畫逐漸簡化,有了特定的意義,開始和語言中的詞緊密結合,原始文字便由此產生。
甲骨文在很大程度上仍採用的是圖畫寫實手法,具有很強的象形文字性。造型不刻板,同一個字有多種書寫方式,筆畫不同,造型特徵不同,書寫位置不確定,側面不固定,還可以更換。
在甲骨文中,通常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一起書寫,稱之為「合文」,「合文」是一種「合體字」,但並不是所有的合體字都是合文,「合體字」是相對於「獨體字」的概念。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