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個常用漢字,100張字形演化圖解,50幅管峻書法
全面、細緻地展現漢字的起源、演化過程、文化內涵和美學價值
書名:《於丹:漢字之美》
作者:於丹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漢字,一筆一畫,都流淌著中國人的血脈,蘊藏著我們的鄉土情懷。
字裡乾坤大、點畫歲月長。中國漢字源遠流長,融含了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它充滿了靈性,是很優美、很有意味的一種文字。
於丹說:「面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漢字,當我們靜穆下來向它致敬時,就仿佛看見了中華民族是怎樣循著字跡完成了它的成長。」
一直保持著寫信的習慣 感受漢字之美
於丹,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同時,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傳播者。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通過《論語心得》《莊子心得》《論語感悟》等系列講座普及、傳播傳統文化,影響巨大,掀起了海內外民眾學習經典的熱潮。著有《於丹:論語心得》《於丹:莊子心得》《於丹:論語感悟》《於丹:重溫最美古詩詞》《於丹:趣品人生》等作品,累積銷量超過1000萬冊,被譯為30多種文字。
《於丹:漢字之美》分為天人合一、厚德載物、農耕法則、家和萬事興、認識自己、大道直行、找回這顆心七個單元,通過文字的起源、字體變化、字義及有關民俗等來探尋深藏在漢字裡的哲學思想、人生道理,帶領我們感受漢字的典雅,喚醒心中的詩意。
於丹說,她一直喜歡寫字。寫字最早留下來的紀念,是四歲時給正在農村下放的媽媽寫的一封信,信封上歪歪扭扭地寫著「大稿村,媽媽收」,「稿」字是按姥姥寫好的樣子,一筆一筆地描下來的。
在大家都習慣電郵、簡訊、微信作為聯繫方式的當下,於丹依然保持著寫信的習慣。「我出差多,每到一地,就用當地的明信片或者酒店裡的稿紙給我女兒寫信。女兒跟我一起度假的時候,我們倆便會一起給她留在家裡的姥姥和爸爸寫信。我始終認為電子郵件上不會帶著異域的陽光或風雨,不會有海腥或青草的味道,更不會帶著手指上的微汗和偶爾滴下來的淚水。特別是筆跡,每一個人獨特的筆跡,可以把每一封信書寫出唯一的樣子。」
這就是親手寫下每一個字的感覺。
給三歲女兒「畫」漢字 逼自己從頭學起
而書寫會讓每寫下一個字,都隱耀著一幅畫的秘密。發現了這一點,她教幼小的女兒認字就變成了一種遊戲。
比如,女兒的小名叫苗苗,於丹就告訴她,這就是田地裡冒出來的莊稼和小草的嫩芽。
從廚房開始認各種菜的同時也開始認各種草字頭的字,韭菜、芹菜、菠菜、蒜苗、茼蒿、蓮藕、茴香、蘿蔔、洋蔥……春天裡,於丹又帶著女兒去認茉莉、薔薇、芙蓉這些美麗的花兒,還舉著茶杯,給她講神農嘗百草的故事,讓她知道原來「茶」與「藥」是同源的……
於丹就把這些字一個一個地寫下來,再一個一個地畫,一個一個地讓她認。於丹雖然是中文系出身,但一直在古典文學這一脈裡,為了給三歲小孩兒「畫」漢字,逼得自己從《文字學概要》開始啃起,認真琢磨說文解字。那時候對她幫助最大的一本書是瑞典人林西莉耗時八年寫出的《給孩子的漢字王國》。
她恍然大悟,原來給幼兒講漢字的方法也可以用於外國人學中文的入門,漢字「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都可以用來講故事,一幅「畫」的背後就有一個觀念的秘密。
於是,有了這本《於丹:漢字之美》。本書將起源相近、語義相關的漢字集合到一個單元,對比講述了300多個常用的基礎漢字,100多個關鍵漢字配有從甲骨文到金文到篆文到楷書到宋體的字形演化圖解,並對150多個相關知識點作了注釋,直觀、易懂、全面、細緻,適合全年齡段的讀者、特別是青少年閱讀。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孫珺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孫珺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孫珺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劉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