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更難能可貴的是中國歷經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從未出現過文化斷層,所以歷史文化都得以完整地、系統地保留了下來。
中國的漢字就是很珍貴的文化之一,由於在歷史上韓國曾是中國的附屬國,所以漢字也曾是韓國使用的文字,而後來韓國創立了自己的文字,並於廢除了漢字72年後,把自己國家當作是漢字的起源地,如今隨著時間的流逝,韓國廢漢字的惡果已經逐漸顯現。
漢字傳播到韓國
漢字最初是在秦末漢初的時期傳播到朝鮮半島的,當時中原地區的百姓為了躲避戰亂來到了朝鮮半島,同時中原地區的文化也輸入了朝鮮半島,其中就包括中國的漢字。到唐朝時,漢字已經發展為朝鮮半島的官方文字,所以漢字在韓國也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
直到明朝時期,朝鮮第四代國王為了解決他們書寫文字的問題,組織創造了新的文字體系,在此之前,韓國使用的文字只有漢字。雖然此後韓國有了自己的語言文字,但是由於當時中華文化的文明程度和先進程度,仍舊深深地影響著朝鮮半島等地方的文化,以至於在韓國文字的發音上仍然保留著中國語言文字的影子。
所以根據史料的記載,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漢字從中國傳至朝鮮半島的歷史過程,可是隨著後來韓國的獨立與發展,他們竟然把自己當成漢字的起源地,這其中的原因還是要從72年前韓國頒布的新政策說起。
韓國廢除漢字
隨著時間的流逝,韓國這些年也在迅速地發展,成為了亞洲四大發達國家之一。這也得益於韓國領袖所採取的政策,雖然在歷史上韓國與中國的關係十分密切,但是在需要的時候,韓國堅決地切斷了兩國在文化上共用漢字的聯繫。
1948年,韓國頒布了《諺文專屬用途法》,法律條文中規定韓國的公文必須要使用韓國自己創造的諺文進行書寫,此時雖然並沒有強調對於漢字的廢除,但實際上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想通過該規定減少漢字的使用,讓人們更多地使用自己的文字。
此時的韓國還沒有明確地提出廢止漢字,但是在亞洲的其他幾個國家,基本上是曾經受中國文化影響比較深遠的國家,他們受到西方思潮的衝擊,紛紛發起了漢字廢止運動,例如日本、朝鮮、越南等國,都改用本國的文字或者是西方的拉丁文。在漢字廢止運動的影響下,韓國於1970年,正式發布了廢止漢字的宣揚,並且取消了韓國小學裡的漢字教育。
而當時的日本上雖然也受到了廢止漢字運動的影響,但是並沒有決定在日本廢除漢字,不得不說這個選擇是非常明智並且有遠見的。
日本曾經也是依附於中國的國家,歷史和文化深受中國漢文化影響。並且,日本、韓國的歷史典籍都是使用漢字記錄的,人民群眾也對漢字非常熟悉,如果貿然廢止漢字,對國家的文化勢必會造成一定的打擊,更不用說這樣給歷史文化帶來的難以彌補的損失。
時至今日,在日本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漢字的蹤影,他們使用的基本都是繁體字,不過發音是不同的,但是字詞的意思幾乎是一樣的,所以中國人去日本旅遊或者學習日語時,都會覺得相對容易一些,畢竟可以通過語句中的部分漢字詞來判斷整個句子的意思。
錯把自己當作漢字的起源
韓國做出廢止漢字的決定在一些方面是可以理解並且有一定道理的。二戰結束後,獨立不久的韓國需要讓自己國家、民眾更加團結,而原來一直依附於中國,連語言文字都在使用中國漢字確實會對韓國人的文化自信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響。所以為了擺脫中國對韓國的影響,增加民族凝聚力,也為了更好地發展韓國本國的文化,才廢止了漢字在韓國的使用。
但是,當時的韓國民眾對於這一政策並不滿意,反對聲音一直不斷,所以在1972年,韓國撤回了漢字廢止宣揚,但是漢字教育仍然不被重視,以至於認識漢字的韓國人越來越少。
韓國人放棄漢字的使用有他們自己的原因,但是由於對於漢字文化的不了解,現在的韓國竟然認為自己是漢字的起源,甚至拿去聯合國申遺,這樣的行為真是令人咋舌。
由於對於歷史文化的不了解,韓國認為:韓國人入主中原成立商朝,從此發明了漢字,後來韓國人離開中原,漢字從此被中國人繼承了。這樣的觀點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只能說他們的歷史知識太過淺薄,也不夠尊重中國漢文化。
好在聯合國經過調查,直接拒絕了韓國申遺的要求,並且給予韓國警告,由此可見,中國漢文化的歷史地位在世界上都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對於此事,在中國人發聲之前,日本都已經發表了意見,畢竟中日韓三國的文化經常有所重合,而日本一直受中國文化影響,表示只承認中國是漢字的起源。
廢漢字的惡果
除了錯把自己當成漢字起源外,韓國人還向聯合國申請端午節是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連韓國的明星也在電視節目中宣揚,中國古琴、中醫都源自於韓國,甚至中國一些著名的歷史人物也是韓國人,這樣無知的行為,令中國十分無奈,但是全世界應該只有韓國人自己才會產生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並不會被世界承認。
如今韓國廢除漢字70多年,而這一行為給韓國帶來的惡果也逐漸顯現。一部分韓國人希望能夠恢復漢字教育,在2009年,二十位韓國前總理共同上書,呼籲強化漢字教育,直到2015年,漢字標註在韓國的小學課本上再度出現。
由此可見,韓國是離不開漢字的,畢竟韓國的歷史典籍都是用漢字書寫,對於漢字的無知會導致他們的歷史斷層,以至於產生荒謬的想法。並且韓國人自己創造的諺文是表音字,不能像漢字一樣不同的文字蘊含著不同的含義,以至於使用諺文起名會導致重名率過高,所以韓國的身份證上,在諺文的名字後面會使用漢字標註,以示區分。這種做法簡直丟人,難道他們心裡不清楚嗎?韓國,從來都是我中華大國的附屬小弟,教你文明、教你耕種生存,你現在老是鬧騰這些么蛾子,丟人不?想幹啥?
如今韓國或許已經認識到漢字的重要性了,但是想要恢復漢字的使用,或者是強化人民群眾對漢字的了解,也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漢字是有著六千多年歷史的中國文化瑰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漢字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我們無法幹涉其他國家是否使用中國漢字,但是我們絕不允許有人不尊重漢文化,更不允許由他人將中國的寶貴文化佔為己有。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