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文化圈,顧名思義,即歷史上受中國及中華文化影響,使用漢字作為傳意媒介,並且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國家。
漢字文化圈的興起源自漢朝,在唐朝時向南擴張。15世紀早期,鄭和下西洋,中國的影響力達到頂峰,一度延伸到印度洋以外。
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韓國、日本,以及越南等國都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員。
此前曾經介紹過,韓國執意廢除漢字,已讓民眾嘗到不少苦頭。
其實,不只是韓國。越南也是一個想極力擺脫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在越南,可以從當地的民俗活動中輕易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但是「去中國化」的痕跡同樣明顯。
▲越南寺廟的名稱和楹聯已經由拉丁化的越南文字代替。
相比之下,同為深受中華文化薰陶的日本人卻能坦然接受自己被中國影響的事實,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美國「問與答網站」Quora上,有網友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一位美國網友表示,這與日本早期的經濟成功和文化出口有著莫大關聯。
日本人十分擅長文化輸出。儘管綠茶、筷子、漢字和漢服是中國人的智慧結晶,西方人卻把它們當做日本的。對此,不少日本人一般都毫不避諱地坦承:「是啊,這些都是我們從中國借來的,但我們做得更好。」
相比承認中國影響力的日本人,韓國人和越南人卻一直在努力想要「擺脫」中國痕跡。他們拼命試圖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認同,甚至聲稱「一些中國文化的發祥地來自他們國家」。
點擊下方視頻,看看和其他曾受中國影響的近鄰相比,日本有著怎樣不同的文化心理↓↓
日本學者內田樹將日本人的心理形容為「邊境人」心理。這個民族因為原本文化上的落後,從面對中國,到後來面對歐美時,都有著深深的自卑感,所以從一開始就將自身置於邊境的位置。面對主流文化,日本人的心理是要去學習、適應,而不是要讓自己成為主流。
曾經,日本將中國奉為文化主流,但是,在面對西方文明入侵時,日本也曾果斷「脫亞入歐」。
▲日本為了紀念福澤諭吉,還將他的頭像印在了紙鈔上。
即使現在,日本也還是保持著這種「邊境人」的態度。
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雖然日本人對中國的態度並不友好,但是,日本並不介意將中國優秀的文化保留下來。不僅是漢字,很多日本人生活中的小細節中,都能看到中國文化的影子。
日本人擅長的是從別人那裡學習文化,並將其發揚光大。儘管對中國並沒有好感,但在日本人眼裡,這些來源於中國的「正統文化」現在也是非常優秀的東西。
有日本網友更是結合歷史大開腦洞,稱如果沒有中國,日本說不定會變成類似今天印度尼西亞或紐幾內亞的國家。沒有了從中國傳入的技術,日本國內科技發展會極其緩慢。再加上火藥的缺席,西方國家還會落後很久,而日本則會成為奧斯曼帝國的殖民地。
反觀韓國,為了急於擺脫中國影響,連漢字都廢除了。而越南也強制廢除了漢字。
有網友提醒越南人不要拋棄太多的中國文化,比如廢除春節可未必是所謂「越南化」的好方法。
日本人的回答相當耐人尋味。歡迎轉發分享↗↗
打開參考消息客戶端看更多外媒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