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廢除漢字已72年,十年前試圖恢復,如今進度怎樣了

2021-03-03 萬閱讀書院

漢字在韓國的前世今生

根據朝鮮半島的遺蹟顯示,在我國的戰國時期,北方的燕國和齊國就已經與朝鮮半島有來往,到了秦末漢初,中原地區的百姓為了躲避戰亂移民到了朝鮮半島,進一步促進了漢字的傳播。漢朝末年,朝鮮人開始使用漢字進行教育。十六國時期,漢字通過佛經再次湧入朝鮮半島,漢字逐漸成為朝鮮半島的通用文字。在唐朝的時候,朝鮮半島進入統一新羅時代,漢字發展成為朝鮮半島的官方文字。

漢字在朝鮮半島的發展與朝鮮半島曾是封建時期中國各大王朝附屬國密不可分。尤其是漢武帝在位時,中國迎來了一個鼎盛時期,漢朝周邊依附於中原政權的附屬國多達五六十個,如烏孫、龜茲、樓蘭、小宛、倭國、南越國、夜郎、南匈奴、鮮卑、西南諸國都依附於漢王朝。漢武帝更是滅掉了朝鮮半島的衛滿政權,在朝鮮半島設立了漢四郡,讓當時作為先進與發達文化象徵的漢文字以最直接的方式輸入到了朝鮮半島。

十六國時期的一百多年間先後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南北方戰亂不斷,少數民族政權割據紛爭,戰亂連年,民生凋敝。但伴隨著政權興滅及社會、經濟、文化的嚴重破壞而來的是這一時期的佛教在中國空前發展。尤其是人口大規模的流動遷徙,帶動了佛教的傳播,而中原佛學經典大多以漢字記載,故佛教的大量傳入朝鮮半島也使得這一時期大量的漢字再次進入朝鮮半島。

漢字在朝鮮半島的傳播、發展及使用有千年的歷史。而作為朝鮮半島的原生語言韓語,在明朝以前是一種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他們使用的文字只有漢字。由於兩種語言的語系不同,說著韓語寫著漢字並不太便利,為了解決大韓民族書寫文字的問題,提升民族榮譽感,在李氏朝鮮第四代國王的組織領導下,一批優秀的學者創造了適合標記韓語語音的文字體系,即韓字。

因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及在創造韓文字母時,韓國學者曾到明朝學習研究音律學問,所以在韓文字的發音上依然可以看到漢字或中國南方方言的影子。

那一時期雖然韓國創立了自己的文字,但由於明朝時期的中國依然是文明與先進的代表,中國對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依然有一定的影響與震懾力,拋棄漢字等於遠離文明,所以漢字的使用雖然減少,但並未消失。

20世紀70年底,隨著朝鮮半島民族主義的抬升,韓國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漢字廢止運動。韓國總統樸正熙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動韓文教育,在小學教育上完全廢除了漢字,整個韓國只有3所大學開設中文系,韓國政府也可以對歷史遺蹟上的漢字進行了抹除。

20世紀80年代中期,韓國的報紙、雜誌等新聞媒體,一律採用韓文,除了與中國有關的人名、地名外,其他內容不得使用漢字。如此操作後,到了20世紀90年代,韓國民眾,尤其是韓國的年輕一代,幾乎已不識漢字。

韓國廢止漢字造成的影響

韓國推行韓文字對於提升大韓民族的自我認同感有很大的幫助,但是由於韓國使用漢字的歷史長達千百年,其歷史典籍、重要文獻和重大的律法條文中都大量使用了漢字,不識漢字就等於完全無法閱讀這些重要文獻。

本國積澱了千百年的古籍對於韓國如今的年輕人就如同是天書,精美絕倫的國寶因為是漢字書寫而無法鑑賞,因此造成的對歷史文化的不認識,使韓國產生了嚴重的空間和時間斷裂。

廢止漢字數十年後,韓國民眾生活上的不便利,尤其是漢字對韓國教育的影響,使一部分韓國人希望能恢復漢字教育,這其中尤以學生家長最為積極。韓國教育部門曾對漢字教育進行民調,顯示近90%的受訪者希望能重新開設漢字教育。

2009年時20名韓國的前總理共同籤名上書,呼籲青瓦臺政府強化漢字教育。2015年起從教育課本上消失了45年的漢字以小學課本同時使用韓文和漢字標註的形式復活了。

鄰國日本的漢字使用情況

相比韓國,同樣與中國毗鄰而居的日本也深受漢文化的影響,日本的國家法律、政府命令、報紙雜誌、國民信件、教育材料、幼兒讀物等幾乎都離不開漢字。而日本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繁體漢字,可能發音與現在的漢語略有出入,但意思與漢字幾乎相近。

中國人去日本旅遊根本不怕迷路或者遇到交流困難。甚至有些日本人認為在相對正式的社交場合,有時使用漢語或漢字比使用日語或日文更高雅得體。

而日本之所以沒有像韓國或越南一樣廢除漢字,也可見其統治者的遠見。

首先日本與韓國一樣在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王朝時期依附於中國,其歷史和文化都深受漢文化影響,歷史典籍都用漢字書寫,若貿貿然廢止漢字,勢必會給日本的社會、文化甚至經濟造成一定打擊,日本人民生活混亂一陣不說,對自己國家歷史的不認識和遺棄是更難以彌補的損失。

其次,漢字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漢字有象形、會意、形聲等多種造字方法。它的發音變幻莫測,富有音樂性。甲骨文、楷書、隸書、草書,多種寫法,形美與意美完美融合。

韓文的訓民正音或者日文的假名文,與漢字相比都會發現其詞彙減少,單調枯燥,其魅力遠不如漢字。對漢字的廢止其實是國家歷史和文化的一種損失。

韓國政府恢復漢字力不從心

韓國雖然搞了近半世紀的廢止漢字運動,但即使是該運動取得大勝利的20世紀八九十年代,韓國及其國民的生活上依然深受漢文化和漢字的影響。

如韓國的著名景點能看到漢字的影子;韓國的幾大報紙雜誌《朝鮮日報》、《東亞日報》等雖然滿篇韓文,但大大的報紙名稱卻是漢字;韓國人民過年貼的對聯是用漢字書寫,使用的信封或者特製的請柬上面也常印著漢字。

如今,當韓國政府和韓國國民意識到漢字對韓國的重要性時,韓國已經失落了這顆明珠。韓國現在希望像日本或者50年前的自己一樣使用漢字已非常困難,但顯然恢復韓國年輕人對漢字的認識度又顯得十分急切,政府想恢復漢字,也許「心有餘而力不足」。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關焦點

  • 韓國廢除漢字50年後,把自己當做起源,如今又被迫恢復漢字
    中國的漢字就是很珍貴的文化之一,由於在歷史上韓國曾是中國的附屬國,所以漢字也曾是韓國使用的文字,而後來韓國創立了自己的文字,並於廢除了漢字72年後,把自己國家當作是漢字的起源地,如今隨著時間的流逝,韓國廢漢字的惡果已經逐漸顯現。
  • 為脫離漢文化圈,韓國花72年廢除漢字,為什麼還是廢不掉?
    那麼除開越南之外,有一個國家有著和越南類似的漢字使用史,也同樣在四十年代末期下令全民廢除漢字的使用,這個國家不用說,大家都知道是韓國了。 韓國漢文教育 如果說越南廢除漢字是為了自身的尊嚴和自身的文化認同感,那麼韓國廢除漢字的目的則更單純一些,他們或許只是為了脫離漢文化圈。
  • 韓國廢除漢字44年後,現狀如何?專家為何呼籲應儘快恢復漢字?
    不過話說回來,中國的漢字與韓國的文字確實有著非常緊密的傳承關係。中國文字始於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萬姓統譜·卷五十二》),幾千年來已經發展成極其寶貴燦爛的漢字文化。在韓國文字的發展史上,漢字佔據重要地位。朝鮮半島這一區域從明朝開始便是中國的藩屬國,一直到清朝末年。
  • 越南廢除漢字74年,全國推廣拉丁字母,如今怎樣?網友:貽笑大方
    當我們書寫文字的時候,應當知道這樣一個歷史事實,那便是中國的漢字,有著近乎六千年的歷史,是全世界使用時間最長、且從未出現過斷層的文字。象形造字,在幾千年前,出現在中國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當中,然而隨著那些遠古文明的滅絕,使得漢字成為了現如今唯一傳承下來的文字。
  • 廢除漢字幾十年,韓國還是把漢字迎了回來
    廢除漢字幾十年,韓國還是把漢字迎了回來。韓國其實一直都沒有真正的文字,所謂韓文,其實只是漢字的一種拼音,或者說是一種基於漢字的地方話。因此,1970年,韓國開始禁止使用漢字,停止在學校教授漢字。之後,韓國將拼音字母(韓語)當作字體,把只有40個音的韓語當成了漢字的代替品。這種把拼音當成字體的方法到底怎麼樣呢?
  • 廢除漢字數十年後,韓國人如今為何後悔了…
    ▲1949年的韓國首爾,依然是滿城漢字然而,二戰之後,民族主義的興起讓韓國人開始排斥在朝鮮半島流行了許久的漢字。日本《外交學者》雜誌網站文章稱,1970年,韓國當局下令施行韓文教育,將漢字從教育機構和官方文件中徹底抹去。但是,隨著韓國的新一代從一開始就只接受韓文教育,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不認識漢字。不僅韓國的中小學課本越來越少地使用漢字,韓國的報紙、雜誌也從80年代後期逐漸減少漢字採用率。這使得韓國出現一種現象:對漢字的認知斷層非常嚴重。
  • 韓國全面廢除漢字,63年後韓國學者:漢字才是我們的文字
    華夏民族的驕傲感,就源於自身文明和文化的強大,而漢字的存在,更是華夏民族最為強大的倚仗,漢字承載著我們數千年的智慧和歷史,漢字也在千百年中不斷潛移默化地影響輻射著中原以外更為廣闊的地理區域。韓國漢字書法當然,如果科技到了允許我們穿越的程度,或許我們穿越到百年之前還會在這些地區看到,原來他們也曾經一直在說我們的漢字、寫我們的漢字,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在四十年代末開始全面廢除漢字的韓國
  • 中國「廢除漢字計劃」為何沒有實現?漢字如果變成字母會怎樣?
    以往我們比較多的關注「為什麼韓國、越南會廢除漢字?」、「為什麼日本沒有完全放棄漢字?」這樣的話題,卻很少知道,中國在晚清民國時代也出現過「漢字廢除運動」,漢字廢除運動也叫漢字拉丁化方案,也就是說把漢語變成拼音文字。(日本街頭的漢字)有人說,漢字變成拼音文字了,那怎麼區分那麼多的同音字?完全沒法閱讀啊。
  • 視界 | 為什麼日本沒有像韓國一樣廢除漢字?日本人那樣說——
    漢字文化圈,顧名思義,即歷史上受中國及中華文化影響,使用漢字作為傳意媒介,並且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國家。
  • 沿用了漢字那麼久的此國,曾多次鬧著要廢除漢字,如今反倒後悔了
    縱使後來世宗大王發明了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字,韓國也並未立即廢除漢字,改用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字。按理來說,既然漢字在韓國被沿用了那麼長時間,那韓國人繼續使用漢字明顯會更方便一些。可實際上,後來韓國卻幾次三番執意要廢除漢字。而且好不容易廢除漢字以後,如今的他們卻又後悔了,開始鬧著復用漢字。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為了和中國撇清關係,該國廢除漢字、改了首都名,如今還想改國名
    不過有些國家卻不願意繼續受中國的影響,甚至為了與中國撇清關係,一度更改國家的漢字以及首都名稱,如今這個國家還想更改國名,那麼在這背後,這個國家與我們中國有什麼「深仇大恨」呢?韓國作為我國的一個海上鄰國,在習俗方面和我們有很多的相似點,那麼在歷史上韓國究竟和我國有著怎樣的淵源呢?
  • 韓國廢除漢字?後果:後輩看不懂歷史典籍、憲法
    前言近些年來,韓國娛樂產業蒸蒸日上,影響著世界,在亞洲文娛中佔據著很大部分,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也使各國人們對韓國的文化有了濃重的興趣,去韓國旅遊,品嘗韓國的美食,看著韓國的影視,學著韓國的語言,說著「思密達」,卻不知韓國的文字祖先源於漢字。
  • 越南廢除使用1800年的漢字,全民學習羅馬拼音,如今社會割裂嚴重
    從古至今,漢字不僅在中國得到了傳承和發展,還在世界其它地方生根發芽。尤其是在亞洲地區,特別是在東亞地區。如日本、韓國等,不僅有長期使用的歷史,還十分受人們追捧,甚至被當作是一種文化品位高低的表現。不久前,越南決定廢除使用1800年的漢字,而大力提倡全民學習羅馬拼音,希望更好同國際接軌。「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在實施之後,卻沒想到造成如今越南社會割裂嚴重的後果。 也可以算作是越南「自討苦吃了。」
  • 韓國廢除漢字多年,為何戰鬥機上刻八個大字,用漢字而不用韓文?
    中華文明有5000多年的歷史,中國文化曾經影響了東亞幾千年,作為中國曾經的附屬國,韓國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頗深。在近代之前,韓國使用的一直是漢語,後來隨著清朝後期中國的沒落,西方文化對韓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於後來韓國廢除了漢字,使用了現在的韓文。
  • 廢除「漢字」推行拉丁字母,如今74年過去了,越南現在變成啥樣?
    如今的中華文化更是在全世界各地都享譽盛名,每年不斷有大量的國際友人被吸引到中國來,在這裡學習中文或者是定居。這樣的現狀不止發生在現代,早在封建王朝時期,中國周邊許多國家都在學習中國的漢字和文化,以中文為各國的主要文字延續和發展至今,其中以日本、韓國、越南最為普遍。但如今的越南卻是拋棄了中華文化,改推拉丁字母為主要文字。
  • 韓國為什麼排斥漢字,起因是日文中的漢字,而如今又逐步恢復使用
    在西方殖民者的強力驅使下漸漸廢棄漢字的使用。就像越南使用了脫胎於法語的越南文,而朝鮮與韓國則由於國家歷史更加久遠,則選擇使用了諺文。    在1970年之後,漢字開始在韓國學生的課本中消失。但去參觀過韓國博物館的遊客都知道,韓國的歷史文獻資料都是用漢字書寫,而且還是文言文,這便導致了一個非常不好的結果,要想看懂自己國家的歷史資料,得從頭開始學習漢字,而文言文對他們來說更是難上加難了。
  • 韓國專家提議恢復漢字,遭大部分民眾反對,日本網友的話亮了
    我國憑藉著強勁的經濟實力和文化渲染能力,將中國文化傳到亞洲各國,很多外國遊客也喜歡來中國學習漢字,甚至有些外國人說的中文都比中國人標準。現如今國際交流日益密切,各個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日益頻繁,我國的貿易夥伴大多都會認識一些漢字。
  • 韓國人為何要廢除漢字?漢字對他們的未來會有影響嗎?
    韓國會不會恢復漢字,其實取決於中國。如果中國強盛了,那麼周邊國家都會學習甚至拋棄本國語言和文字。如果中國沒落,那麼就相反。韓國為了防止法律歧義,都用漢字行文或注釋解義。韓國廢除漢字教育進入中小學後,只有私立學校才學到漢語。所以韓國的法官檢察官絕大多數是富家子女,因為只有他們有錢讀私立學校,從而懂得漢字。
  • 用不用漢字韓國又吵翻了,學朝鮮完全摒棄還是學日本,韓國很糾結
    當然,日本沒有在民族主義崛起的時期廢除漢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近代以來,日本作為東亞最成功的新興國家,實現了轉型,繼而超過了漢字源發地中國,使他們產生了更強大的民族自信心,而不用以廢除漢字的方式來彰顯。說起來,韓國廢除漢字與美國不無關係。1948年,在美國文化影響下,「脫亞入西論」風靡韓國,第一步就是廢除漢字。
  • 魯迅曾主張廢除漢字,還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如今看來真高明
    其實魯迅先生做過一件現在看起來很不愛國的事情,那就是主張廢除漢字,甚至曾經還放言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說到這裡,你也許會大跌眼鏡,漢字是幾千年中華文明的象徵,是民族的無上瑰寶,魯迅先生怎麼會要求廢除漢字呢?其實吧,魯迅先生提出這種主張有時代背景,當時時代交替,思想界十分混亂,改革和保守的爭鋒非常嚴重,所以為了整治這種情況,魯迅先生才不得不下個一劑猛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