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文化的根源,從一把刀說起

2020-12-14 制筆採購大全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端午節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的由來在網上更是眾說紛壇,更多的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

在當時的戰國時期,很多傳說或影視劇裡,在緊急情況下,都直接是以刀刻木簡。而這種說法不一,也有人說是先用筆寫,寫錯再用刀刮去。在古代有一種職業是刀筆吏。是指在竹簡上寫公文或狀詞,有錯別字便以刀削刮後重新寫的官吏。

要說最古老的漢字要從刻在甲骨和鑄在銅器上的文字——甲骨文說起,漢字有著數千年的文化內涵。甲骨文的發展已經有100多年了,文字和考古學家發現在先人是用刀子刻字,甲骨文筆畫較細,是用到刻在較硬的獸骨上。

在當今,有些甲骨文的含義還是未解之謎。

中國文字博物館曾出一則重金懸賞,如果有人能破譯未釋讀的一個甲骨文字,就可以得到豐厚獎勵10萬元,對存在爭議的甲骨文出新的釋讀並經專家委員會鑑定通過的研究成果,單字獎勵5萬元。正所謂一字值千金,對甲骨文需要大量研究和科學破譯,三年期間只有一個人拿到了十萬塊獎金。

甲骨文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是漢字的源頭,也是中華文明鮮明的標誌。

文以載道,字以傳情。從幾千年前的文字用刀刻,到公元前1600-1066左右起源的毛筆,文字都用不同方式去記錄,毛筆又是怎麼來的?有一個民間說法,毛筆是秦時大將蒙恬在打獵時取兔毛製作而成。在史書上並沒有過多的記載。

據查證,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一些彩陶上發現有毛筆描繪的花紋。當時的彩陶上繪有人面紋、魚紋、鳥紋、鹿紋等多種花紋。彩陶的製作過程是在選取不同的印模製作成不同的形狀,考古人員推測當時的描繪是用毛筆類柔軟有彈性的工具。

在文房四寶的製作中,毛筆製作是最具有高難度的一項工藝。製作技藝複雜,工藝要求高從筆料、水盆、結頭、選管、裝套等工序,從開始到完成要經歷一百多道工序。

隨著社會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毛筆已經被使用更方便的原子筆、鋼筆等取代,在書法藝術上,毛筆是主要使用工具,不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毛筆更是中華名族藝術寶庫一件珍寶。

甲骨文更是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在日常生活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陳楠教授用甲骨文製作微信表情包,讓幾何化的甲骨文字的圖案搭配動圖和網絡流行語,降解甲骨文圖案意義,帶動大量年輕人重新關注中國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漢字文化:理想形碼輸入法,漢字亮了
    2016年,沉寂多年的漢字輸入領域終於殺出了一匹黑馬,瀋陽平宇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理想形碼「坐標碼」異軍突起,續寫了漢字文化的新篇章!縱觀歷史,看漢字。中華文化悠久而燦爛,人們喜歡用「上下五千年」來驕傲地形容,但是能夠得此於「上下五千年」地傳承,非漢字功不可沒。
  • 年度漢字評選:漢字文化新民俗
    漢字文化圈的這道年度文化盛宴之所以有如此驚人的凝聚力,有諸多鮮活生動的呈現形式,離不開它深厚的漢字文化傳統土壤。可以說,年度漢字評選是漢字民俗傳統與新技術、新媒體共同催生的新花朵。擴布性強,覆蓋面廣。一方面,年度漢字評選覆蓋了漢字文化圈的多個國家和地區,甚至擴大到漢字文化圈以外,如歐洲華語廣播電臺發起的「法蘭西年度漢字」。
  • 京都著名佛寺內藏愛情神社,超多漢字佐證日本文化源自中國
    至少每座寺廟和神社裡的文字與中國傳統漢字超過7成。京都是日本的第一個首都。很多人去日本旅行,首選的目的地就是這個城市。我也不例外。毗鄰京都市的清水寺是日本最古老的寺廟之一,一年四季遊客雲集。清水寺名勝內也有與佛教無關,侍奉大國主人的地主紳士。比清水寺早在公元701年建立的地主神社在日本建國前就存在了。
  • 漢字—中國文化符號的明信片
    它的形成完全是由這些國家或地區自覺自愿地接受使用,這是因為漢語漢字創造了在東方地區遙遙領先的古代文化,漢字記載了先進的文明成果,這些文明的成果傳播的過程中帶去了作為其載體之一的漢字。在這一地區,除了中國大陸、臺澎地區、新加坡以及南洋華人,把漢語作為母語或官方用語之外,其他國家都有自己的語言,這些有自己語言的國家和地區,有的在歷史上曾借用過漢字如朝鮮和越南;有的至今還在使用漢字,如日本本土、衝繩、韓國、新加坡等。如今,漢字已作為一種中國符號進入世界的眼球,它作為中國語言文化信息的載體,將中國文化以符號的形式表達,成為中國文化的明信片。
  • 漢字:中華文化的獨特符號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能夠代表中華文化的符號數量眾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定非漢字莫屬。這不僅因為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更是因為漢字本身就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從她產生的那一刻起,漢字就擔負起承載中華文化的重任,幾千年來與中華文化相伴而行,儘管飽經滄桑,卻能同舟共濟,共同譜寫了中華文明的不朽篇章。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尚文字的國度。
  • 漢字與中華文化
    在世界範圍內,曾經獨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們的漢字外,還有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後來,這些古老文字的命運各不相同,或因某種歷史原因而消亡,如瑪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變革而遭廢棄,如楔形文、聖書字,只漢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傳承的脈絡清晰可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良好載體。
  • 「天雨粟,鬼夜哭」——漢字文化
    「天雨粟,鬼夜哭」——漢字文化上古時代,在文字發明之前,人們用結繩來記事。在上世紀初,研究東方文化多年的美國人芬諾羅薩已經發現了這一點,他稱之為「漢字的隱喻作用」。他說:「中國每一字之源流,觀此字即知之,雖隔數千載,而其隱喻進展之跡,猶顯而易見,且或存於其字之意義中焉。」
  • 傳承農耕文明 弘揚漢字文化
    暨漢字在農耕文明中的演變大型科普教育展2020年9月19日鶴壁市全國科普日啟動儀式暨科普教育基地授牌儀式在鶴壁市太宗農耕文化博物館舉行。此次活動由鶴壁市委宣傳部、市科協、市關工委、市教體局、市科技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衛健委、市應急管理局主辦,鶴壁市淇濱區科學技術協會、太宗農耕文化博物館、鶴壁市國學研究會漢字研究專委會聯合承辦。旨在宣傳、普及、傳承農耕文明,弘揚漢字文化。(講述漢字在農耕文化中的演變,提高農耕文明和漢字文化的認知水平,開展漢字學術交流。)
  • 漢字文化在韓國再起爭議,韓國到底要不要用漢字?
    導讀:韓國文化源自中國,因此漢字文化在韓國一直非常多的支持者,然而韓國卻一直在使用漢字文化方面起爭議,韓國到底要不要用漢字呢?韓國人一直有一個解決不了的矛盾爭議,那就是到底要不要教他們的學生學習漢字,這成為韓國社會揮之不去的爭議問題,這麼多年過去了,韓國也沒有一個最終結論,近日關於漢字文化在韓國再次起了爭議。
  • 《漢字知識》:簡體字當道,是漢字文化在倒退嗎?
    追根溯源,繁體字和簡體字本就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它們是相融並傳承的共同體,就文化厚度、歷史價值和意義深度而言,它們一樣重要。《漢字知識》還提到了假借字、古今字、異體字、簡體字和同源字等等的產生和作用,它們不僅豐富了漢字庫,更豐富了人類文化和加強了漢字的功能。郭先生表示,「如果只有象形字,漢字是不可能記錄成句的,只有發展到表意階段,漢字才可能形成初步的文字體系,才有可能記錄成句的漢語,或勉強記錄成段的文辭。」
  • 探秘漢字源頭 感悟文化魅力——《漢字:文化之錨與基因密碼》讀書側記
    我們使用了千年的漢字,她的源頭在哪裡,我們每個人習以為常的姓氏又藏著怎樣的奧秘?帶著這些崇高而深沉的命題,普洱藏家讀書會的小二郎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來到了漢江之畔、龜山腳下,在有著「武漢798」之稱的漢陽造文化創意產業園漢字造夢公司,聆聽黃文著老師解密漢字——文化之錨與基因密碼。
  • 漢字的故事:通過「耆耇」2個字,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
    我們經常說,漢字的美不僅僅是外形美,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漢字的剖析,可以深挖其背後的文化內涵,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一個漢字就是一段歷史。每一個漢字的寓意都有著深刻的道理。這次介紹兩個有意義的漢字「耆耇」,了解一下其背後的文化。
  • 從日本漢字看文化傳播的重要性
    日本是我國臨邊的由小島組成的國家,日本與中國一直有著十分長久的文化聯繫,早在百年前,日本就派遣使者來到中國進貢進行文化交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漢字則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連綿不絕的載體,漢字也經過不斷的演變和傳統,逐漸對周邊的各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將中華文明傳播到各地。從現在的日本文字和韓國文字,都能夠看到漢字的身影。其實日本最早是沒有文字的,在有日本形成自己的文字之前,漢字一直都是日本使用的文字,文字在日本已經有兩千年歷史了。
  • 漢字,「會說話」的中華文化符號
    原標題:從目前學界公認最早的殷商甲骨文算起,漢字至今已經歷了約三千五百年的風雨。生生不息的漢語言簡意賅,在聯合國用多種語言同時發布的文件中,最薄的那本一定是中文本——  漢字,「會說話」的中華文化符號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漢字是記錄漢語的符號。
  • 2020兩岸漢字文化藝術節在臺北開幕
    新華社臺北9月19日電(記者吳濟海、傅雙琪)2020兩岸漢字文化藝術節19日在臺北孫中山紀念館開幕。兩岸200位名家的書法篆刻展、100位青少年的漢字藝術創作展、26個書法篆刻團體參與的「漢字藝術嘉年華」等活動,讓民眾近距離體驗漢字和中華文化的魅力。
  • 接觸漢字、寓教於樂!在京都「漢字博物館」學習體驗漢字文化
    位於京都祉園的「漢檢 漢字博物館圖書館(以下簡稱 漢字博物館)」,是一處藉由透過接觸影像、圖像設計及資料等各項體驗設備來從各種角度學習「漢字」的設施。由於漢字博物館廣受到大人及小朋友們的好評,所以金時這次前往了此處,體驗學習了漢字文化!就讓我趕快來介紹此設施吧!共有5萬個字!
  • 越南人:為曾是"漢字文化圈"的一員而羞愧,對漢字文化不認可
    漢字是中華民族先人的偉大創造,凝聚了我們祖先勞動人民的非凡和卓越的智慧,漢字的創立進一步彰顯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中華精神文明的旗幟。漢字在東方國家中的影響十分深遠,不止是中國,日本,越南,韓國這些漢字文化圈的國家集群,甚至是對哈薩克斯坦、蒙古這些游離在漢字文化圈之外的國家也產生了長足的影響。
  • 書寫優美漢字 傳承中華文化
    為傳承和發揚中國書法藝術,激發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和語言文字的熱愛,弘揚漢字書法藝術,培養學生正確的書寫習慣,引導學生把漢字寫得正確、端正、整潔、美觀,經開區豫章附小組織了「書寫優美漢字,傳承中華文化」為主題的學生寫字比賽活動。瞧,孩子們用稚手全神貫注地書寫,橫平豎直,一撇一捺,書寫出的每一個字無不顯示孩子們認真的態度。
  • 書寫美麗漢字 傳承中華文化
    為推進書香校園活動的深入開展,提高學生規範、端正、整潔書寫漢字的能力,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近日,什邡市南泉小學開展了漢字聽寫大賽活動。南泉小學一貫重視學生知識積累和書寫訓練,每學期都會以多種形式促進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
  • 「妙手寫漢字,真情傳文化」北京中學舉辦第二屆漢字聽寫大賽
    我校七年級四個班級中各有六名選手在初賽中脫穎而出,並組成各班最強戰隊參與決賽。本次決賽共分為五個回合。前四個回合中,各代表隊選手或輪流答題,或組合答題。紮實的文字功底,巧妙的解答接答,選手們不甘示弱紛紛秀出了各自的漢字功夫。集思廣益的力量也使他們攻克了一個個難題,贏得全場觀眾一陣陣歡呼、讚嘆和掌聲。第五回合的觀眾代表答題更是將比賽推入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