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端午節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的由來在網上更是眾說紛壇,更多的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
在當時的戰國時期,很多傳說或影視劇裡,在緊急情況下,都直接是以刀刻木簡。而這種說法不一,也有人說是先用筆寫,寫錯再用刀刮去。在古代有一種職業是刀筆吏。是指在竹簡上寫公文或狀詞,有錯別字便以刀削刮後重新寫的官吏。
要說最古老的漢字要從刻在甲骨和鑄在銅器上的文字——甲骨文說起,漢字有著數千年的文化內涵。甲骨文的發展已經有100多年了,文字和考古學家發現在先人是用刀子刻字,甲骨文筆畫較細,是用到刻在較硬的獸骨上。
在當今,有些甲骨文的含義還是未解之謎。
中國文字博物館曾出一則重金懸賞,如果有人能破譯未釋讀的一個甲骨文字,就可以得到豐厚獎勵10萬元,對存在爭議的甲骨文出新的釋讀並經專家委員會鑑定通過的研究成果,單字獎勵5萬元。正所謂一字值千金,對甲骨文需要大量研究和科學破譯,三年期間只有一個人拿到了十萬塊獎金。
甲骨文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是漢字的源頭,也是中華文明鮮明的標誌。
文以載道,字以傳情。從幾千年前的文字用刀刻,到公元前1600-1066左右起源的毛筆,文字都用不同方式去記錄,毛筆又是怎麼來的?有一個民間說法,毛筆是秦時大將蒙恬在打獵時取兔毛製作而成。在史書上並沒有過多的記載。
據查證,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一些彩陶上發現有毛筆描繪的花紋。當時的彩陶上繪有人面紋、魚紋、鳥紋、鹿紋等多種花紋。彩陶的製作過程是在選取不同的印模製作成不同的形狀,考古人員推測當時的描繪是用毛筆類柔軟有彈性的工具。
在文房四寶的製作中,毛筆製作是最具有高難度的一項工藝。製作技藝複雜,工藝要求高從筆料、水盆、結頭、選管、裝套等工序,從開始到完成要經歷一百多道工序。
隨著社會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毛筆已經被使用更方便的原子筆、鋼筆等取代,在書法藝術上,毛筆是主要使用工具,不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毛筆更是中華名族藝術寶庫一件珍寶。
甲骨文更是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在日常生活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陳楠教授用甲骨文製作微信表情包,讓幾何化的甲骨文字的圖案搭配動圖和網絡流行語,降解甲骨文圖案意義,帶動大量年輕人重新關注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