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漢字看文化傳播的重要性

2020-12-17 笙笙寒如水

日本是我國臨邊的由小島組成的國家,日本與中國一直有著十分長久的文化聯繫,早在百年前,日本就派遣使者來到中國進貢進行文化交流。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漢字則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連綿不絕的載體,漢字也經過不斷的演變和傳統,逐漸對周邊的各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將中華文明傳播到各地。從現在的日本文字和韓國文字,都能夠看到漢字的身影。

其實日本最早是沒有文字的,在有日本形成自己的文字之前,漢字一直都是日本使用的文字,文字在日本已經有兩千年歷史了。可見文化傳播對世界的影響有多麼深刻。

在近日,日本也公布了2020年的年度漢字—密,中國的文化歷史文明一直都是世界的瑰寶,不論是古代還是當今,中國文化都在世界上有著深刻的影響。

作為文化的宣傳者,微步也將追尋文化,溯源文化足跡,領略更多我國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朝鮮半島與古代漢字文化的傳播:讀戴衛紅《韓國木簡研究》
    百濟還曾作為中國文化傳播到日本的中繼站,正如新羅統一半島大部以後一度控馭東亞海上貿易所發揮的作用那樣,日本吸收大陸文明是從舶來朝鮮半島文化開始的。總體而言,在中古時代的東亞,百濟對外聯繫可以作為朝鮮半島在東亞歷史上地位的一個象徵來看待。另一方面,百濟的歷史脈絡包括其起源(扶餘人南下)和覆亡(唐朝、新羅聯軍攻滅)都無不與中國王朝東亞政策息息相關。
  • 漢字海外傳播的三個層面
    【摘要】漢字的造字法包含著中華民族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心理世界的現象及規律的理解,書寫規範是中華民族文化凝聚力的標誌之一,字體類型則從不同角度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審美理想。從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漢字海外傳播包含了社會層面、產品層面和運營層面。對其中所涉及的諸多要素加以系統思考,有利於實現「美美與共」的目標。
  • 漢字—中國文化符號的明信片
    在漫長的歲月中,漢字伴隨著燦爛的中國文化傳向四方,並逐漸形成了漢字文化圈。漢字文化圈是指從日本、朝鮮半島、衝繩、臺灣省、中國大陸、印度支那、南洋群島直到新加坡的廣袤地帶,包括幾十個獨立國家和地區。
  • 文化強國!看漢字如何影響鄰國,十分相似
    #傳統文化#俗話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不中斷的文化。不僅僅是我們十幾億中國人這麼認為,而且包括我們鄰國,他們也同樣認為中華文化非常適合他們民族發展、延續。於是我們周圍的韓國,日本和東南亞等地,我們會發現中華文化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今天我們就從漢字這個方面帶大家一起旅旅遊,看看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兼收並蓄。
  • 越南人:為曾是"漢字文化圈"的一員而羞愧,對漢字文化不認可
    這個定義最初是在20世紀中葉由日本人河野六郎提出的,之後也是日本人在不斷的完善這一概念,最終將其定義為,"在東亞位置上,由於中國的政治、文化影響,形成過去使用漢字,或者現在仍舊使用漢字的地域",這些地域的總和就是漢字文化圈。
  • 日本人為什麼沒有放棄漢字?
    但移民帶來的漢字卻沒有在日本社會普及開來,在長達五六百年的時間裡都未能得到大規模的傳播和應用。這一方面是因為漢字結構複雜,需要複雜的社會結構和行政組織才會對漢字有較高的需求,才更有可能向平民傳播。日方的史料也確認了這一觀點,漢字典籍是隨佛教經朝鮮半島的百濟國正式傳入日本的。從公元四世紀末到六世紀初,百濟向日本派出多批儒生和僧人傳播儒學和佛教。六世紀以後,日本上層普遍信仰佛教,從那時起,為了理解佛教,日本的精英才開始自覺學習使用漢字。
  • 徐福東渡為何沒有推動漢字在日本發展?
    徐福東渡為何沒有推動漢字在日本發展?不同於其他人的是徐福身上的傳說引起了正統學術界的討論如身世來源。長生不老藥真的是徐福欺騙秦始皇嗎?徐福是否到過日本……等傳說。更有人把徐福列為保護中國文化第一人。歐陽修宋代大名仕寫過《日本刀哥》,此書中歐陽修就認為徐福東渡才把中國許多典籍在日本保留下來。
  • 文化丨日本年度漢字你了解多少?
    大家對日本的文化感興趣嗎?知道日本年度漢字的評選活動嗎?來和小編一起了解了解日本的年度漢字吧!年度漢字評選,是使用漢字地區的一項評選活動,中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使用漢字的國家和地區,每年度評選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漢字。
  • 為什麼朝鮮和越南都廢了漢字,日本卻堅持至今?
    漢字作為象形文字,筆畫繁複複雜,並不容易如同英語一般成為全球通用性的語言,然而縱觀東亞文化圈,不難發現漢字在歷史上的朝鮮、越南、日本等國廣泛的使用範圍,迄今漫步日本街頭,以中文寫就的廣告標語仍然處處可見,可是韓國與越南已寥寥無幾。那麼,漢字何以造成如此磅礴的文化輸出?為什麼朝鮮和越南都早早廢止漢字使用,日本卻沿用至今呢?
  • 日本崎嶇的廢漢字之路
    而這些言論又被披上神秘色彩,提出日本本土語乃得自神傳的說法,這更增加了日本學界對漢字的懷疑態度。此時,也可以說日本「反漢學」的思潮已經開始蔓延開來,只不過尚只停留於學術討論的範疇而已。江戶末期,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傳入,日本文字改革已在醞釀之中。當時,西洋文化藉助荷蘭人經由長崎進入日本,日本人把它稱為「蘭學」。當時的蘭學家們發現,即使與荷蘭語相比,漢字也實在過於複雜。
  • 日本文字為何和中國漢字非常像
    公元前108年,漢武大帝平定朝鮮半島,漢字可能已經傳入了朝鮮。在公元3世紀的晉朝時期,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國的漢宗室之後-博士王仁將《論語》和《三字經》漢字傳入日本。靈巖郡百濟國遺址在漢字傳入之前,日本沒有文字,處於「口口相傳」蒙昧階段,使日本在彌生時代實現了從野蠻到文明的跨越。唐朝時期,中國國力空前強盛,漢字的進一步傳播推廣到東南亞地區,漢字在日本進一步普及。
  • 日本人擔憂:「電子郵件使66%的人漢字書寫能力退化」
    導讀:日本人擔憂:電子設備使66%的人漢字寫作能力退化。在古代,漢字作為先進文化,在東亞地區地位崇高。在古代的日本和韓國,漢字是只有貴族才能學習的高級語言,平民沒有學習的資格。由於大部分東亞國家在古代沒有自己的書面文字,史書都是由漢字書寫。所以,在廢除漢字後,它們連自己祖先的歷史都看不懂了。雖然日本也曾嘗試過廢除漢字,但它很快就否定了這個決定,因為它發現,上千年來,漢字早已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 日本人為什麼能看懂漢字?專家:日語是在漢字基礎上改的文字!
    可是正因為我不是這個專業的,我還有一點優勢,那就是我作為一個外行的人,我看這段歷史的時候,我感興趣的地方興許就是很多和我一樣並不是這個專業的朋友們在歷史在日本文字上感興趣而又看不懂的那一部分。他們要去借鑑一下別的國家的文字,這個聽起來似乎是非常順理成章的一個事,但是也未必就那麼簡單。因為我們可以做一個未必恰當的比喻。
  • 韓國廢除漢字50年後,把自己當做起源,如今又被迫恢復漢字
    漢字傳播到韓國 漢字最初是在秦末漢初的時期傳播到朝鮮半島的,當時中原地區的百姓為了躲避戰亂來到了朝鮮半島,同時中原地區的文化也輸入了朝鮮半島,其中就包括中國的漢字。
  • 一個翻版「日本」國家,說日語傳播日本文化
    文化滲透就可以看出一個國家是不是強國,大家可以看一下美國,美國自二戰以來長期都是處於世界霸主的位置,是當今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大家從自己的生活中就可以看出美國的影響力,就比如什麼美國超級科幻大片、樂器等等方方面面。所以總結一句話:"強國可以得天下,強國可以安天下"。
  • 漢字與中華文化
    在世界範圍內,曾經獨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們的漢字外,還有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後來,這些古老文字的命運各不相同,或因某種歷史原因而消亡,如瑪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變革而遭廢棄,如楔形文、聖書字,只漢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傳承的脈絡清晰可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良好載體。
  • 京都著名佛寺內藏愛情神社,超多漢字佐證日本文化源自中國
    中國人在日本旅行時感受到的最明顯的感覺是當地人一句吱吱作響的日本話也聽不懂。但是比起難懂的日語,讀日語文字並不困難。至少每座寺廟和神社裡的文字與中國傳統漢字超過7成。京都是日本的第一個首都。很多人去日本旅行,首選的目的地就是這個城市。我也不例外。
  • 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成果展在北京國際漢語研修學院召開
    在國家發展戰略的引領下,在市教委、北語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合作單位以及各位專家的持續支持指導和幫助下,在項目團隊的不懈努力下,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將不斷以她獨特的風格和文化魅力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和漢語學習者前來學習體驗,以不斷創新的精神,為深入了解漢字背後的故事和傳播中華文化做出貢獻。
  • 年度漢字評選:漢字文化新民俗
    年度漢字評選可追溯到1995年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組織的「今年的漢字」評選,2020年日本選出的字是「密」,與「密閉空間、密集人群、密切接觸」相關。我國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等機構於2006年起推出年度「漢語盤點」,今年入選的前五位候選字分別是「抗、民、雲、疫、安」。此外,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以及我國臺灣、香港、澳門地區也陸續開始舉辦年度漢字評選。
  • 日本筷子的起源和發展是什麼?從筷子看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
    眾所周知,日本和中國同屬漢字文化圈和筷子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