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兩個誤區,講好漢字故事

2020-12-12 中國青年報


  在文字類型學上,漢字迥異於在世界上佔據主流地位的拼音文字,因此,非母語者在學習漢語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個「過漢字關」的問題,漢字也被認為是漢語學習中最大的「攔路虎」。其中最具影響的兩個論點分別是「漢字繁難論」和「漢字落後論」。這兩個說法不僅在國外漢語學習者中流播甚廣,甚至也得到一些國內學者和教師的附和。因此,有必要從學理上澄清有關漢字認知的這兩個怪論,在漢語國際傳播中樹立文字自信,講好漢字故事。

江蘇南通崇川區唐閘鎮街道組織青少年體驗活字印刷,感受中國漢字之美。王俊榮攝/光明圖片

  誤區之一:「漢字繁難論」

  所謂漢字繁難論,大意是說漢字筆畫繁多,結構複雜,不像拼音文字那樣與讀音有直接聯繫,既繁且難,所以難記、難認、難寫、難學。

  這種說法貌似有理,但稍微深究一下就會發現,拼音文字的所謂優勢僅僅對母語學習有一定合理性。的確,對拼音文字而言,只要掌握了字母及其發音知識,就能見詞讀音,聽音寫詞,文字的學習成本較低。這種讀音與拼寫形式的高度一致性,也是拼音文字風靡全球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對非母語者而言,拼音文字的這種優勢並不存在,因為他們在學習第二語言的文字形式之前並未掌握其讀音形式,所以字母文字與讀音形式之間的一致性與第二語言學習的難度沒有直接聯繫,因此,拼音文字與非母語的拼音之間的區別並無實際意義。

  我們以漢語的「吃」字為例,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這個字的書寫形式只有一種。但在英語中,其同義詞「eat」根據其不同語境下的語法屬性,書寫形式變成了5種:eat,eats,ate,eating,eaten;西班牙語中「comer」(吃)一詞的變換形式竟有50餘種,令學習者望而生畏。在很多表音文字語言中,這種繁複的詞尾變化現象非常普遍,對於任何一個非母語者而言,學習時間成本都會成倍增加。

  應該承認,漢字的初始學習難度比較大,但漢字學習的總量相對較少。根據英漢兩種語言的詞頻與文本覆蓋率相關統計,掌握3000左右漢字可以順利閱讀99%的報刊文章,而掌握英文單詞量達到10000個,才能覆蓋約95%的報刊文本,所以漢字學習不存在類似需要學習海量英文單詞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看,漢字繁難只是一個相對概念,我們需要用客觀、理性、科學的態度來看待語言的難和易問題。

  安徽宣寧國市西津小學老師展示「和」字的甲骨文寫法。傅軍攝/光明圖片

  誤區之二:「漢字落後論」

  就世界語言文字的發展而言,有兩個著名的「進化三段論」:一個是「語言發展進化論」,即世界上的語言沿著孤立語—黏著語—屈折語的路徑進化;另一個是「文字發展進化論」,即世界上的文字沿著圖畫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的路徑進化。這兩個所謂的「進化路徑」具有強烈的歐洲種族優越論色彩,認為歐洲的語言、文化甚至智力都處於歷史發展的最先進階段。目前,「語言發展三段論」已被語言學家們摒棄,但「文字發展三段論」卻仍有大量擁躉。有人認為,漢字仍以表意為主,尚未完成這一「進化」路徑,因而漢字就是落後的文字。

  目前發現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距今約3600年歷史,其發展軌跡非常穩定,是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外來文字影響發展至今的自源性文字。雖然書寫形式上經歷了陶符甲骨、夏彝商鼎、秦篆漢隸的字形演變,但構字原理數千年來未曾變化。因此,如果要說哪種文字可以代表文字的自然演化過程和進化規律,漢字當之無愧。

  並非只有外國人才持有「漢字落後論」的論調。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反思中國積貧積弱、國運衰微的根源時,有人深感「國勢積弱由於教育落後,教育落後由於漢字繁難」,把批判的靶子直指方塊漢字。在此背景下,羅馬拼音字被一些學者看作是可以創製漢語字母、替代漢字書寫的模板文字,一大批知識界精英都提出了非常激進的廢除漢字的主張。

  然而,即使是在新文化運動如日中天的時候,一些有識之士仍然清醒地認識到「漢字落後論」在學理上的悖論。著名文字學家章太炎在反對提倡「萬國新語」的萬字長文中駁斥了「以象形字為未開化人所用,合音字為既開化人所用」的說法。炳麟先生認為,中國積貧積弱、教育落後的根源並非因為漢字「落後」,而在於義務教育的普及。

  如果我們以盧戇章1892年創製的「中國第一切音快字」作為漢字拼音化的開端,到1991年全國報刊書籍印刷普遍採用王選發明的雷射照排系統,圍繞漢字存廢這一問題的論爭持續了整整一百年,其持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範圍之廣、學者水平之高、影響之深遠,在中國文化史上都是空前的。待喧囂之後塵埃落定,這場論爭仍留給我們一個更值得深刻思考的問題:為什麼古老的漢字能長盛不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漢字演變和傳播的歷史證明,漢字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延續時間最長的自源性文字,歷史上曾是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及目前中國境內壯、瑤、侗、布衣等少數民族文字創製的基礎文字,東亞地區朝鮮、日本和越南也曾借用漢字來創製本國文字,是中華文明和東方智慧得以傳播世界的重要載體。漢字中蘊藏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歷史淵源、風俗習慣等諸多民族基因和豐厚文化底蘊,是拼音文字所無法想像和比擬的。漢字經歷了近現代文字拉丁化和當代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的兩次重大挑戰,被證明是具有頑強生命力的文字。視漢字為原始、以拼音為進步的「漢字落後論」其實是一種學術上不成立、實踐上行不通、也被歷史事實證明是錯誤的偽命題。

  在日華人二代小朋友在課上讀中文漢字。新華社發

   樹立漢字自信,講好漢字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樹立文字自信,講好漢字故事是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內容,其中以消除「漢字繁難論」和「漢字落後論」的影響尤為重要和緊迫。

  第一,漢字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智慧的基因符號,要講好漢字文化自信故事。漢字在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正如梁啓超所言:「我國文字,行之數千年,所以糅合種種異分子之國民而統一之者,最有力焉。」漢字維繫著中國各民族的融合與團結、國家的統一與穩定,是中華文明最深層的基因,有助於形成中華民族的巨大向心力和中華文化的持久影響力。

  漢字形體構造客觀記錄和保存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和中華民族智慧及認知方式,這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夏商周的歷史和文化,先秦經典和諸子百家學說,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正是通過千年未絕的漢字媒介傳承至今,成為中華民族傲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符號。

  漢字的使用不僅限於中國境內,而且很早就走出國門,遠播日韓等國,成為這些國家使用了數千年的通用文字,形成影響深遠的「漢字文化圈」,為孕育、創造、保護和傳承中華文化和東方智慧立下功勳。今天的日語中仍保留了大量漢字,即使是一個完全不懂日語的中國人,也能大致了解日文報刊內容的大意。韓國和日本每年都舉辦年度成語和年度漢字活動,通過盛大的儀式來傳承漢字文化。今年中國境內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時期,日本民眾送來的抗疫物資包裝箱上用漢字書寫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生動詮釋了危難時刻人類命運與共、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智慧和願景。

  第二,漢字是文字類型學獨特而珍稀的樣本,要講好漢字學術學理故事。文字沒有優劣之分,只有類型差異。現代語言學奠基者索緒爾把世界文字劃分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兩大類型。索緒爾之所以聲明自己的結論只限於以希臘字母為原型的表音文字,並明確說明把對漢字和漢語的討論摒除在他的普通語言學之外,是因為這位語言學大師敏銳地發現漢字在世界文字體系中的獨特性:「對漢人來說,表意字和口說的詞都是觀念的符號;在他們看來,文字就是第二語言。」

  我們可以列舉出漢字的很多獨特性: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自源性文字和唯一的表意文字,而所有拼音文字都是他源性文字;漢字是在縱橫兩個向度展開的二維方塊圖形,而拼音文字是線性展開的一維聲音符號;漢字書寫不需要詞間空格,但拼音文字書寫時則需要用空格把單詞分隔開來;每個漢字都是音形義三個維度的綜合體,拼音文字中組詞造句的顯性標記都是通過「字」這種載體用隱性的方式來表徵;字母文字書寫只有字體變化,只有漢字書寫可以升華為書法藝術,等等。近年來,認知心理學和語言腦神經科學研究表明,漢字的認知加工有不同於拼音語言加工的腦機制。在漢字加工時激活的腦區,與加工拼音文字時激活的腦區不同,母語為漢語的人和母語為拼音語言的人在腦的形態結構上也存在顯著差異。

  遺憾的是,因為世界主流語言學理論主要建立在對印歐語言的描寫和解釋基礎之上,文字並非這些語言主要關注的對象,其語言學理論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字學,與文字學最為接近的orthography(正字法),僅僅是對拼音文字拼寫規則或書寫規範的規定,並非一個學科,與漢語的文字學並無可比性,因此,漢字在文字類型學上的重要獨特性價值被嚴重低估。

  近年來,我國學者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從漢字文字學的視角對西方學者在語言和文字關係以及漢字性質的認識上提出疑問,但尚不足以從學理上糾正長期以來對漢字形成的「繁難」和「落後」的偏見。無論在漢字文字學還是文字類型學研究方面,中國學人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應該致力於建構文字研究的中國話語體系,揭示被拼音文字遮蔽的漢字之謎,通過學術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漢字的獨特魅力,樹立漢字文化自信,向全世界講好漢字故事。

 (作者分別系西北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授、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生)

【責任編輯:趙小萱】

相關焦點

  • 走出兩個誤區,講好漢字故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其中最具影響的兩個論點分別是「漢字繁難論」和「漢字落後論」。這兩個說法不僅在國外漢語學習者中流播甚廣,甚至也得到一些國內學者和教師的附和。因此,有必要從學理上澄清有關漢字認知的這兩個怪論,在漢語國際傳播中樹立文字自信,講好漢字故事。
  • 講好每一個漢字故事
    學術研究與文化普及兩頭並重,漢字闡釋是一片知識的海洋什麼是漢字闡釋?我們用具體例子做一個比較說明。英文中太陽與月亮分別是sun與moon,字母只記錄語音,字母的音組合起來是詞的語音,語音記錄語義。漢字用「日」表示太陽,用「月」表示月亮,是用兩個形體符號分別記錄日、月兩個詞的音和義。
  • 為來華留學生講好漢字故事
    漢字是國際中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對國際中文教師來說,如何教好漢字是一大挑戰。
  • 美國「漢字叔叔」受聘新航道學術顧問 助力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12月20日,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在南京舉行學術顧問聘任儀式,正式聘任國際著名漢字資源研究學者、70歲的美國「漢字叔叔」 ——理察·西爾斯為新航道中國故事研究院學術顧問。雙方將共同攜手,助力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
  • 老師建議:小學一二年級的漢字,組詞,別讓孩子走進誤區
    小學語文的漢字分為一類生字和二類生字,一類生字要求孩子會拼、會讀、會寫,二類生字要求孩子會拼、會讀,但是不要求會寫。誤區:只重視一類生字,忽略了二類生字這樣做很容易讓孩子走進識字的誤區。小編遇見過一個三年級的學生,在數學考試的時候,對於加減乘除的計算,正確率在90%以上,因為這些對漢字沒有要求。但是前邊的基礎題和後邊的應用題,就真的不敢恭維,因為牽扯到對漢字的認識和理解,正確率非常的低。對於語文的考試卷子,真的就不敢看了。事實證明識字量少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不便。接下來再說說關於漢字的組詞。
  • 文化建設藍皮書:建立多種文化「走出去」渠道 講好中國故事
    建立多種文化「走出去」渠道 講好中國故事藍皮書指出,作為我國文化建設的一項長期戰略,文化「走出去」要持續健康發展,就應該至少把握好三點。第一,建立文化「走出去」的多種渠道。文化本身是多個層次的複合體,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積極影響,就必須從多個層次展開,尋求多種適當的傳播渠道。從大的方面說,可分為官方的正式渠道和民間的交流渠道,前者包括建立各種中外文化合作機制、文化學者之間的交流對話機制、作為經濟合作基礎的各種文化溝通機制等,後者包括我國文化企業的國際經營、非政府組織的中外文化活動、民間傳統藝術的中外交流項目等。
  • 走出職業規劃3大誤區:上千元的職業規劃諮詢,幫我事業開掛
    對於一個新興的詞彙,大家普遍偏好拆分解讀,就像拆解一個陌生漢字的意思一樣。所以,不少人對職業規劃的理解是這樣的——「職業」就是工作或事業,賺錢謀生的路子;「規劃」就像施工規劃圖一樣,得有個框架,明確每一步應該做什麼、怎麼做。
  • 「講好中國故事」:五維「元敘事」傳播戰略
    在「戰略傳播學」和「文化敘事學」的交叉視角之下,圍繞「說什麼、為何說、如何說、如何做」這四大戰略問題,沿著「元故事題材——元話語分析——元敘事戰略」的路徑,從理論、個案、應用這三個方面,不妨選取家庭價值觀、春節、漢字、西遊記、儒釋道作為「文化中國」的五個「元故事」樣本,進行「元話語」的系統研究。
  • 孩子每天睡前要聽故事,但你真的會講故事嗎?
    但是,這種泛泛而談的故事講述方法,真的能起到我們上述所說的積極作用嗎?孩子們真正的學習效果,恐怕也是大打折扣、不容樂觀的。所以,儘管再累,爸媽們也需要把故事講好、講透,孩子們才能真正學到東西,達成期望的教育效果。怎麼才能講透故事呢?
  • 美國「漢字叔叔」的中國故事
    「以前,要找一個字形,得翻很多書。像『漢』字,我把各種字形、各個部件全找齊嘍,花了仨月,真累。但上了他的網,滑鼠輕輕一點,一個字的甲骨文、金文、篆體字、繁體字全出來了。」喜歡研究漢字、還辦過漢字雕刻廠的惠子這麼說。「反正,我是受益了,也被他感動了。」 惠子跟85後的女兒,講這個美國大叔的故事。「得了吧!
  • 學完《「貝」的故事》,孩子會愛上漢字!
    「財」在組詞的時候特別容易和「材」相混淆,可以根據兩個同一性質的偏旁來明確字義,以準確組詞。「骨」上半部分的筆順是豎,橫折,橫折,點,橫勾,寫的時候,要把握好上下的寬度。二、了解甲骨文在課前,我給孩子們出示了幾個簡單象形字的甲骨文字形,讓孩子們,猜一猜,認一認。
  • 如何講好一渠清水的故事
    許多管理處從2014年工程通水起就走出渠道,走進學校社區,走到群眾中間進行大講堂宣講。也有很多喜愛南水北調事業的群眾、學生進入工程參觀學習。今天,南水北調公民大講堂已走過5個歲月,100多名講師遍布工程沿線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有他們的地方就有南水北調故事。
  • 《神奇的漢字》擂主遭遇強勁挑戰輪番易位 陳學冬驚呼「我們比賽太...
    本周,《神奇的漢字》比拼進一步升級,實力強勁的漢字新生們縱橫賽場,向周冠軍發起挑戰。已經登場的「漢字花木蘭」程佳璇盡顯巾幗氣概,連克實力幹將王上、早稻田留學生「漢字墨水瓶」紀向寧,卻意外敗於「寶藏男孩」朱柏安。
  • 要練出四兩撥千斤之功夫你首先得走出認知上的誤區
    而在筆者看來要徹底搞清「四兩撥千斤」的真實面目,首先你得走出認知上的誤區。關於「四兩撥千斤」之句最早出見於王宗嶽的《太極拳論》,其原文為「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深思之下,王宗嶽這句話至少透露了兩個重要的信息,一是說「四兩撥千斤」這句話並不是他先說出來的,或許是張三丰或許是其他高人,這裡他只是作了引用而已,故用「察四兩撥千斤之句」。二是「顯非力勝」。問題就在於「顯非力勝」這四個字。因為古人著述多有斷語或隱喻,故現在不少太極拳練習者首先在理解認知上就存在誤區。
  •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中國故事|用英語講...
    近日,在陝西省宜川縣宜川中學,一場別開生面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在高中英語課上展開,同學們將自己熟悉的中國經典故事用英語講述出來,既提高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的視頻課程選自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這套書從策劃、編寫到出版歷時近兩年,由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聯合國內外教育專家共同編撰。課文中共選取了226個經典的中國故事,內容涵蓋了中國風物、習俗、藝術、成就、人物以及中國精神六個方面,是國內首套用中英雙語學習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系列圖書。
  • 走出英語學習的誤區
    走出英語學習的誤區1.我發現很多學生對於高中英語學習存在嚴重的誤區!我們的英語老師感到很意外,沒想到我這個以前英語不及格的人,能有這麼大的進步,能把作文寫那麼好。(3)他們有的,不肯多做題。英語跟數學一樣,也要多做題目啊。刷題會對你有幫助。見多識廣嘛!通過多做題目,你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題目做多了,你自己就會有所體會,有所發展,你就會發現一些套路和規律!
  • 當好記者 講好故事
    汪曼莉12月3日至11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好記者講好故事」媒體宣講團在全省開展了5場宣講活動。動情講述白衣執甲奮勇戰「疫」的英雄事跡,用心描述不屈不撓堅持治沙的奮鬥精神,深情回顧勇攀珠峰的不凡壯舉……一路講來,學子振奮,群眾感動。
  • 《漢字小學堂》:用故事法教孩子輕鬆掌握更多漢字!
    那時候,我們才發現,她在漢字的掌握上有很大的問題。後來我們就開始找關於幫助孩子學習漢字的一些書籍,在這樣的情況下看到了這本《漢字小學堂》!看到了這本書的簡介後,最吸引我們的一點就是,它教漢字掌握漢字是通過講故事的方法。
  •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近日,在陝西省宜川縣宜川中學,一場別開生面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在高中英語課上展開,同學們將自己熟悉的中國經典故事用英語講述出來,既提高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的視頻課程選自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這套書從策劃、編寫到出版歷時近兩年,由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聯合國內外教育專家共同編撰。
  • 推動中原文化走出去!「中華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叢書正式亮相
    如何推動中原文化走出去,講好河南故事?6月18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中華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叢書發布會,河南商報記者從會上獲悉,該叢書首批十個分卷《少林功夫》《中醫》《焦裕祿》等已完成出版,如今正式亮相併對外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