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見面之禮---揖禮,肅拜,萬福禮

2021-02-06 古逸莊漢服學堂

揖禮,讀音Yī Lǐ,古代漢民族的相見禮,起源於周代以前,約有3000年以上歷史。武王伐紂滅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後,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攝政王周公採取許多措施來鞏固政權,建立周朝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確立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此後,揖禮行於天下。

「揖」以站立姿態不需跪拜,禮節較拜禮要輕一些。

《史記·高祖本記》:「酈生不拜,長揖。」

《漢書·周勃傳》:天子「至中營,將軍亞夫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所以,揖禮用在較輕的場合,或者作為軍禮相見。

據《周禮》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係,作揖有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

時揖:拱手向前平伸;

天揖:拱手前伸而稍上舉;

特揖:是一個一個地作揖;

旅揖:按等級分別作揖;

旁三揖: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

此外,還有長揖,即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向人行禮。向人作揖雖然恭敬,有時則表示倨傲。

在正式禮儀場合,如祭禮、冠禮等禮儀場合中,對尊長及同族中人行此禮。行禮時,身體肅立,(見圖解),雙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內;俯身推手時,雙手緩緩高舉齊額(略高過眉心),俯身約60度,起身時,恢復立容。

2、時揖(中揖:揖禮手位於平者,又叫:拱手,推手,抱拳)

時揖,同輩日常見面,辭別禮。

同輩日常見面,辭別禮。身體肅立,雙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從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約30度,起身,同時自然垂手或袖手。

土揖, 用於長輩或上司還禮用於長輩或上司還禮。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內,俯身約30度,推手稍向下,然後緩緩起身,恢復立容。

肅拜,中國古代的一種禮俗,古九拜之一。古代跪拜禮中最輕的一種,拜時只俯身拱手下地。賈公彥疏:「九曰肅拜者,拜中最輕,惟軍中有此肅拜, 婦人亦以肅拜為正。」

中國唐代的萬福禮只是雛百形,到了宋代萬福禮才成為真正的禮節,女子道萬福是平常的禮節。

從許多種作揖的方法中,要找出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舉手。

宋代陸遊的《老學庵筆記》說:「古所謂揖, 但舉手而已。」清代的閻若璩,在《論語》《述而》 的注釋中說:「古之揖,今之拱手。"這兩人的解說可以認為基本一致。

握手和作為禮儀的擁抱原本都是西方的東西,近代史上隨著鴉片輸入中國。在中國人紛紛脫下黃袍馬褂,穿上西裝革履的時候,握手也漸漸為國人所接受。西裝代替了長袍,握手代替了作揖,然而並非完全的代替,而只是部分的代替。

作揖沒有消亡,它仍然活在民間,活在全世界的華人族群中,活在中國人的潛意識裡。如過年過節,典禮慶賀,我們時不時拱手作揖。

相關焦點

  • 古代女子萬福禮的起源淺探
    古代關於女子的言行規範和習俗較多,就以見面禮節來說,女子的見面禮也經過不同時期的發展演變,最早是肅拜,後來演變成萬福禮,間雜蹲安禮,再到如今的握手禮,其演變過程是怎樣的呢? 在了解女子禮節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古代拜禮。
  • 古代女子「萬福禮」的起源和演變淺探
    古代女子萬福禮的起源和演變淺探文:枯木現代人流行握手禮,這個禮節源自歐洲,辛亥革命時期傳入國內,據說是孫中山先生引進的,早在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組織同盟會,規定入盟「同志相見之握手暗號」,並親自教導會員如何行握手禮。辛亥革命成功後,廢除了跪拜,崇尚自由平等理念,於是握手禮從此流行。
  • 傳統禮儀「揖禮」點燃兩會新亮點,全面解讀如何作揖有禮
    「九拜」是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揖」是拱手禮,以站立姿態不需跪拜。周揖禮可分為天揖、時揖、土揖三種,所謂高揖、長揖是作禮時的高度和時間,而特揖、旅揖、旁三揖是周禮中,王見諸侯的揖禮,《周禮註疏·卷三十一》: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還揖門左,揖門右。特揖,一一揖之。
  • 分享:漢禮課堂 | 優雅穿漢服禮容提要之拜禮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小編接下來將分享一系列禮容常識衣以養形,禮以修身讓我們穿著漢服更顯端莊大方,傳播漢服正能量本期漢禮課堂:優雅穿漢服,禮容提要之拜禮↓↓點擊進入上期↓↓漢禮課堂 | 優雅穿漢服,禮容提要之揖禮
  • 古人的見面禮,您知道嗎?看完之後,你會暗自慶幸沒生在古代。
    今天呢小編給大家講一講古人的見面禮,說起見面禮很多人就會想到送禮物,在這裡小編聲明今天講得不是該如何送禮,而是古人再見面時所行的禮節。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華夏自古以來作為禮儀之邦,在古時呢有很多禮節,隨著年代的變更,很多禮節都已經不為人知。好咯,廢話不多說了,直接切入正題。
  • 華夏揖禮的文化內涵你知道嗎
    我們華夏的見面禮到底是怎麼樣的,為什麼有的人用
  • 道家知識分享-揖禮和抱拳禮-拜神時別再雙手合十了
    幸2019年5月中旬發現自媒體平臺可發表文章,終遂心願,文筆拙劣之處還望各位讀者海涵。寫此文章的初衷是因為小編發現,中國人真的很習慣雙手合十(這裡不得不佩服某教的傳播能力),表達感謝是時雙手合十、打坐時雙手合十、甚至連在道觀禮拜神仙時也有雙手合十的,嗚呼哀哉,殊不知合十禮並非中國傳統禮儀,而是隨著佛教從印度舶來的。
  • 古代大禮中的「九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並不是拜九次
    「三叩九拜」是古時候的豪禮,在一般的了解中,「九拜」就是說持續拜九次,而禮法上真正的「九拜」卻並非如此。古代真正的禮儀是什麼?禮儀知識和文明行為作為我國中華傳統文化的關鍵構成部分,對中國歷史發展趨勢起著長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多彩,所涉及到的範疇十分廣泛,基本上滲入於古代社會的各個領域。古代中國的「禮」和「儀」,具體是兩個不一樣的含義。「禮」是規章制度、標準和一種社會意識;「儀」是「禮」的實際表達形式,它是根據「禮」的要求和內容,產生的一套系統而詳細的程序流程。
  • 作揖,當季最in的「見面禮」
    作揖這算是當季最in的「見面禮」,更是中華傳統的一種禮節。  作揖禮的講究你知道嗎?  作揖禮在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論語》中就有「子路拱而立」的記載,是古代賓主相見時常用的禮節。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彎,表示向人敬禮。
  • 禮儀文化:淺談中華傳統禮儀,何為「五禮」?何為「九拜」?
    周禮,大宗伯之職,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知,事謂祀之祭之享之,以兇禮哀邦國之憂,哀謂救患分災也,以賓禮親邦國,以軍禮同邦國,同謂威其不葉偕老也,以嘉禮親萬民,嘉,善也,所以因人心所善而為制。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嘉禮之別有六,一曰飲食,二曰婚冠,三曰賓射,四曰饗燕,五曰脤膰,六曰慶賀。嘉禮是和合人際關係、溝通、聯絡感情的禮儀。嘉禮主要內容有: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賓射之禮;饗燕之禮;脤膰之禮;賀慶之禮。
  • 中國傳統文化禮儀(一)——揖禮
    ▲▲▲揖禮課程▲▲▲揖禮,起源於周代以前,約有3000年左右的歷史。武王伐紂滅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後,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攝政王周公採取許多措施來鞏固政權,建立周朝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確立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此後,揖禮行於天下。據《周禮》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係,作揖有揖有土揖(下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
  • 防控疫情 「衢州有禮」倡導見面作揖
    疫情防控急、見面不握手,改行作揖禮、文明又健康。1月29日,浙江省衢州市向全體市民發出倡議:不握手,不擁抱,只作揖!  近期,由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傳播,少聚會、少串門、網絡拜年成了新春關鍵詞,然而見了面,該有的禮節也不能缺。為了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提高文明程度,衢州市在全市範圍內推廣作揖禮。
  • 讓行作揖禮這朵中華文明之花開得更美麗
    連日來,衢州各縣(市、區)「兩會」先後召開,處處瀰漫著「衢州有禮」新風尚,無論代表、委員報到互相問好,還是領導作報告致謝,大家都行作揖禮。無獨有偶,衢州117所學校推行作揖禮的新聞,上了微博熱搜,受到國內各大權威媒體廣泛關注。行作揖禮,是中華民族傳承數千年的文明行為禮節,直到近代才隨著西方文明入侵而被握手禮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