揖禮,讀音Yī Lǐ,古代漢民族的相見禮,起源於周代以前,約有3000年以上歷史。武王伐紂滅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後,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攝政王周公採取許多措施來鞏固政權,建立周朝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確立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此後,揖禮行於天下。
「揖」以站立姿態不需跪拜,禮節較拜禮要輕一些。
《史記·高祖本記》:「酈生不拜,長揖。」
《漢書·周勃傳》:天子「至中營,將軍亞夫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所以,揖禮用在較輕的場合,或者作為軍禮相見。
據《周禮》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係,作揖有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
時揖:拱手向前平伸;
天揖:拱手前伸而稍上舉;
特揖:是一個一個地作揖;
旅揖:按等級分別作揖;
旁三揖: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
此外,還有長揖,即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向人行禮。向人作揖雖然恭敬,有時則表示倨傲。
在正式禮儀場合,如祭禮、冠禮等禮儀場合中,對尊長及同族中人行此禮。行禮時,身體肅立,(見圖解),雙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內;俯身推手時,雙手緩緩高舉齊額(略高過眉心),俯身約60度,起身時,恢復立容。
2、時揖(中揖:揖禮手位於平者,又叫:拱手,推手,抱拳)
時揖,同輩日常見面,辭別禮。
同輩日常見面,辭別禮。身體肅立,雙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從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約30度,起身,同時自然垂手或袖手。
土揖, 用於長輩或上司還禮用於長輩或上司還禮。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內,俯身約30度,推手稍向下,然後緩緩起身,恢復立容。
肅拜,中國古代的一種禮俗,古九拜之一。古代跪拜禮中最輕的一種,拜時只俯身拱手下地。賈公彥疏:「九曰肅拜者,拜中最輕,惟軍中有此肅拜, 婦人亦以肅拜為正。」
中國唐代的萬福禮只是雛百形,到了宋代萬福禮才成為真正的禮節,女子道萬福是平常的禮節。
從許多種作揖的方法中,要找出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舉手。
宋代陸遊的《老學庵筆記》說:「古所謂揖, 但舉手而已。」清代的閻若璩,在《論語》《述而》 的注釋中說:「古之揖,今之拱手。"這兩人的解說可以認為基本一致。
握手和作為禮儀的擁抱原本都是西方的東西,近代史上隨著鴉片輸入中國。在中國人紛紛脫下黃袍馬褂,穿上西裝革履的時候,握手也漸漸為國人所接受。西裝代替了長袍,握手代替了作揖,然而並非完全的代替,而只是部分的代替。
作揖沒有消亡,它仍然活在民間,活在全世界的華人族群中,活在中國人的潛意識裡。如過年過節,典禮慶賀,我們時不時拱手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