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仁見智】
近年來,戲曲的創作和演出迎來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出現了令人欣喜的繁榮景象。與此同時,戲曲評論也緊跟舞臺實踐,在總結引領或批評反思中呈現一片生機。無論是以評代獎後出現的一劇一評模式,還是大量劇評組織的相繼成立,以及在主流紙媒和網絡平臺上不斷出現的評論文章,都標誌著當前戲曲評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熱度。但是,有一種現象值得我們注意,對於以音樂為重要表現要素的戲曲藝術而言,專業的音樂評論卻屢屢缺席於當前戲曲評論的話語體系。這無疑是戲曲發展生態的重要缺失,是一個需要從理論上提出並引起關注的問題。
回顧20世紀戲曲藝術的發展脈絡,經歷了從「聽戲」到「看戲」的審美重心變化。20世紀二三十年代,音樂在戲曲綜合性藝術因素中佔據首屈一指的地位。以京劇為代表,四大名旦因其各具特色的唱腔音樂成就了京劇音樂的最高典範,而老唱片的流行,更是將音樂從戲曲諸多綜合元素中抽離出來,建立起一種「只聽不看」的獨特審美體驗方式。評論作為人們從事藝術審美活動的感性體驗與理性總結,其關注重心和聚焦指向,對應著這一藝術形式最為重要的表現能力和藝術手段。這一時期,大量圍繞嗓音、用氣、吐字、行腔的雜談隨筆見諸報紙雜誌,表演者的演唱能力和琴師的伴奏水平佔據了評論者的主要視線,成為戲曲舞臺上下共同關注的重點問題。發表於《戲劇月刊》的《論京劇唱法取徑之不同》《青衣唱法概論》《譚腔之研究》等諸多文章,字裡行間對聲音的細緻揣摩幾乎可以用文字再現出京劇鼎盛時期的音樂樣貌。
隨著戲曲藝術的不斷發展,20世紀中葉以來逐漸形成了戲曲劇目創作的職業化分工,劇作者打破了傳統戲曲尤其是地方戲曲中幕表戲、大綱戲的文本模式,以職業文學創作的狀態與水平投入戲曲劇目創作之中。進入21世紀,尤其是新時期以來,審讀當下不斷湧現的新創戲曲劇本,有些作品著力於人性多面性的開鑿,有的劇作對歷史有了全新的解讀視角,有的情節緊貼當下火熱的現實生活。當代優秀劇作家的思想深度和寫作開合幅度已經與傳統戲曲相對簡單的情節架構方式有了巨大差別,劇本的信息容量也絕非過去才子佳人、忠孝節義的單一敘事模式所能比擬。在如此宏闊的文學價值和社會意義面前,對戲曲劇目文本的關注已然成為當前戲曲評論中最為核心的內容。從「聽戲」到「看戲」,此消彼長之間,反映出戲曲音樂地位不斷式微的過程,以音樂為代表的「藝評」逐漸讓位於對劇本文學的「義評」。
綜觀當下戲曲音樂的創作實踐,出現了許多值得關注的問題。比如小劇種音樂歌舞化、大劇種音樂京昆化的創作傾向,劇種音樂呈現模糊化趨勢;主題貫穿、專曲專用等作曲技法的使用使得戲曲音樂整體面貌發生改變;戲曲作曲家取代戲曲演員的創腔功能,導致戲曲新流派難以產生的窘境;以及大量使用的MIDI音樂伴奏方式,切斷了演員與樂隊之間的情感連接,等等。這些問題急需藝術評論的及時跟進與理論指導。但另一方面,戲曲音樂評論寫作之難也成為阻礙其發展的重要原因。一般而言,一齣戲有沒有產生優秀的核心唱段,既能夠展現表演者的藝術功力,又能夠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被廣大戲曲愛好者廣為傳唱,是判斷劇目音樂創作是否成功的直觀標準。對於職業戲曲音樂評論而言,所涉及的問題要更加複雜。與單純的聲樂、器樂作品相比,戲曲音樂具有既有專業性又有民間性、既有綜合性又有戲劇性、既有傳統性又有現代性的複雜特點。因此,戲曲音樂評論並不能僅僅滿足於對作曲技巧和表演水平的一般判斷,還要綜合考慮劇種特點、劇目風格、表演二度呈現能力、成熟劇種音樂與正在成長中的劇種音樂的差別等因素,要求評論者對戲曲藝術具有豐富的審美經驗、鑑賞能力和理論水平。
衡量一部成熟的、具有較高質量的戲曲音樂作品,應該具備以下三項要素的統一。首先,突出劇種音樂的穩定性和辨識度。戲曲理論家曲潤海先生說過:「如果說劇本是一個劇目的『本』,那麼戲曲音樂可以說是戲曲劇種特色的一個最主要的『本』。」對於戲曲作曲而言,必須熟悉和把握劇種音樂特性,在創作中保持劇種音樂的高辨識度,克服一味迎合市場而出現的過度歌舞化傾向,樹立劇種自信,避免劇種音樂風格的模糊和趨同。這一點對於小劇種的生存發展尤其重要。再者,具備劇目音樂的風格性和典型性。從事戲曲作曲40餘年、創作了170餘部作品的朱紹玉先生曾經講:「我的每個戲都要具有不同風格特徵,因此在創作中我始終需要不斷突破自己。」對於一部新創劇作而言,能否在保持劇種音樂穩定性的基礎上,打造出劇目音樂的獨特風格,為新創劇目不斷積累下典型化的音樂符號,是考驗戲曲音樂創作水平的更高標準。最後,能夠體現戲曲音樂發展的時代性和引領性。由於受到程式性和戲劇性的束縛,戲曲作曲無法具有和其他音樂創作類型同樣的自由度,從某種程度上講,戲曲音樂創作成功的關鍵取決於對繼承與創新的關係處理和「變」與「不變」的尺度拿捏。不斷運用新的作曲手段、化用外來音樂語彙、融匯更多音樂表達樣式,生成新的劇種音樂語彙,讓高度程式化的戲曲音樂煥發出時代新意,是當前戲曲音樂發展取得突破的重要路徑。
中國戲曲的藝術魅力包含著每一個時代劇本文學對民眾的思想感召與引領,更珍貴的是數百年傳承積累下來的獨具特色的藝術手法。戲曲藝術的審美建構在每一個高度符號化的技藝表現之上,故而對戲曲技藝表現能力的關注應該成為戲曲評論鏈條中十分重要的環節。傅瑾先生曾經提到:「在當下的戲曲領域,如何通過評論與戲曲藝術家協力營造推動戲曲發展的良好環境,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當前戲曲音樂評論的缺席所反映出的,正是當下戲曲發展中對舞臺技藝關注程度的欠缺。這一點值得戲曲評論界重視。
(作者:孔培培,系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