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戲曲音樂評論豐富戲曲發展生態-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1-01-19 光明數字報

    【見仁見智】    

 

    近年來,戲曲的創作和演出迎來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出現了令人欣喜的繁榮景象。與此同時,戲曲評論也緊跟舞臺實踐,在總結引領或批評反思中呈現一片生機。無論是以評代獎後出現的一劇一評模式,還是大量劇評組織的相繼成立,以及在主流紙媒和網絡平臺上不斷出現的評論文章,都標誌著當前戲曲評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熱度。但是,有一種現象值得我們注意,對於以音樂為重要表現要素的戲曲藝術而言,專業的音樂評論卻屢屢缺席於當前戲曲評論的話語體系。這無疑是戲曲發展生態的重要缺失,是一個需要從理論上提出並引起關注的問題。

 

    回顧20世紀戲曲藝術的發展脈絡,經歷了從「聽戲」到「看戲」的審美重心變化。20世紀二三十年代,音樂在戲曲綜合性藝術因素中佔據首屈一指的地位。以京劇為代表,四大名旦因其各具特色的唱腔音樂成就了京劇音樂的最高典範,而老唱片的流行,更是將音樂從戲曲諸多綜合元素中抽離出來,建立起一種「只聽不看」的獨特審美體驗方式。評論作為人們從事藝術審美活動的感性體驗與理性總結,其關注重心和聚焦指向,對應著這一藝術形式最為重要的表現能力和藝術手段。這一時期,大量圍繞嗓音、用氣、吐字、行腔的雜談隨筆見諸報紙雜誌,表演者的演唱能力和琴師的伴奏水平佔據了評論者的主要視線,成為戲曲舞臺上下共同關注的重點問題。發表於《戲劇月刊》的《論京劇唱法取徑之不同》《青衣唱法概論》《譚腔之研究》等諸多文章,字裡行間對聲音的細緻揣摩幾乎可以用文字再現出京劇鼎盛時期的音樂樣貌。

 

    隨著戲曲藝術的不斷發展,20世紀中葉以來逐漸形成了戲曲劇目創作的職業化分工,劇作者打破了傳統戲曲尤其是地方戲曲中幕表戲、大綱戲的文本模式,以職業文學創作的狀態與水平投入戲曲劇目創作之中。進入21世紀,尤其是新時期以來,審讀當下不斷湧現的新創戲曲劇本,有些作品著力於人性多面性的開鑿,有的劇作對歷史有了全新的解讀視角,有的情節緊貼當下火熱的現實生活。當代優秀劇作家的思想深度和寫作開合幅度已經與傳統戲曲相對簡單的情節架構方式有了巨大差別,劇本的信息容量也絕非過去才子佳人、忠孝節義的單一敘事模式所能比擬。在如此宏闊的文學價值和社會意義面前,對戲曲劇目文本的關注已然成為當前戲曲評論中最為核心的內容。從「聽戲」到「看戲」,此消彼長之間,反映出戲曲音樂地位不斷式微的過程,以音樂為代表的「藝評」逐漸讓位於對劇本文學的「義評」。

 

    綜觀當下戲曲音樂的創作實踐,出現了許多值得關注的問題。比如小劇種音樂歌舞化、大劇種音樂京昆化的創作傾向,劇種音樂呈現模糊化趨勢;主題貫穿、專曲專用等作曲技法的使用使得戲曲音樂整體面貌發生改變;戲曲作曲家取代戲曲演員的創腔功能,導致戲曲新流派難以產生的窘境;以及大量使用的MIDI音樂伴奏方式,切斷了演員與樂隊之間的情感連接,等等。這些問題急需藝術評論的及時跟進與理論指導。但另一方面,戲曲音樂評論寫作之難也成為阻礙其發展的重要原因。一般而言,一齣戲有沒有產生優秀的核心唱段,既能夠展現表演者的藝術功力,又能夠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被廣大戲曲愛好者廣為傳唱,是判斷劇目音樂創作是否成功的直觀標準。對於職業戲曲音樂評論而言,所涉及的問題要更加複雜。與單純的聲樂、器樂作品相比,戲曲音樂具有既有專業性又有民間性、既有綜合性又有戲劇性、既有傳統性又有現代性的複雜特點。因此,戲曲音樂評論並不能僅僅滿足於對作曲技巧和表演水平的一般判斷,還要綜合考慮劇種特點、劇目風格、表演二度呈現能力、成熟劇種音樂與正在成長中的劇種音樂的差別等因素,要求評論者對戲曲藝術具有豐富的審美經驗、鑑賞能力和理論水平。

 

    衡量一部成熟的、具有較高質量的戲曲音樂作品,應該具備以下三項要素的統一。首先,突出劇種音樂的穩定性和辨識度。戲曲理論家曲潤海先生說過:「如果說劇本是一個劇目的『本』,那麼戲曲音樂可以說是戲曲劇種特色的一個最主要的『本』。」對於戲曲作曲而言,必須熟悉和把握劇種音樂特性,在創作中保持劇種音樂的高辨識度,克服一味迎合市場而出現的過度歌舞化傾向,樹立劇種自信,避免劇種音樂風格的模糊和趨同。這一點對於小劇種的生存發展尤其重要。再者,具備劇目音樂的風格性和典型性。從事戲曲作曲40餘年、創作了170餘部作品的朱紹玉先生曾經講:「我的每個戲都要具有不同風格特徵,因此在創作中我始終需要不斷突破自己。」對於一部新創劇作而言,能否在保持劇種音樂穩定性的基礎上,打造出劇目音樂的獨特風格,為新創劇目不斷積累下典型化的音樂符號,是考驗戲曲音樂創作水平的更高標準。最後,能夠體現戲曲音樂發展的時代性和引領性。由於受到程式性和戲劇性的束縛,戲曲作曲無法具有和其他音樂創作類型同樣的自由度,從某種程度上講,戲曲音樂創作成功的關鍵取決於對繼承與創新的關係處理和「變」與「不變」的尺度拿捏。不斷運用新的作曲手段、化用外來音樂語彙、融匯更多音樂表達樣式,生成新的劇種音樂語彙,讓高度程式化的戲曲音樂煥發出時代新意,是當前戲曲音樂發展取得突破的重要路徑。

 

    中國戲曲的藝術魅力包含著每一個時代劇本文學對民眾的思想感召與引領,更珍貴的是數百年傳承積累下來的獨具特色的藝術手法。戲曲藝術的審美建構在每一個高度符號化的技藝表現之上,故而對戲曲技藝表現能力的關注應該成為戲曲評論鏈條中十分重要的環節。傅瑾先生曾經提到:「在當下的戲曲領域,如何通過評論與戲曲藝術家協力營造推動戲曲發展的良好環境,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當前戲曲音樂評論的缺席所反映出的,正是當下戲曲發展中對舞臺技藝關注程度的欠缺。這一點值得戲曲評論界重視。

 

    (作者:孔培培,系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相關焦點

  • 中國戲曲學院舉辦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學術研討會
    尹曉東院長在致辭中談到,國戲始終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堅持人才是事業發展的第一要務,堅持傳承與創新並舉,堅持海納百川、鍛造德才兼備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堅持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堅持履行大學的社會責任,堅持面向海外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開幕式上,導演系主任喬慧斌和國家文化旅遊部文學藝術專家委員會委員汪人元作為分會場代表發言,隨後各分會場就各自主題展開了深度研討。
  • 2020年「宮廷戲曲學術論壇」在故宮博物院舉辦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宮廷戲曲研究所所長王躍工出席論壇,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周華斌,北京市藝術研究所研究員丁汝芹,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廷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富連成社葉氏家族後人葉金森,故宮博物院宮廷部館員、宮廷音樂與戲曲研究所秘書劉國梁,故宮博物院宮廷戲曲博士後、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助理張帆,故宮博物院宮廷戲曲博士後、
  • 破解新時代戲曲「生態密碼」(深觀察)
    新時代的戲曲,其傳統文化價值獲得社會極大的肯定,在探索和奔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當今,在媒介變革與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下,保護與傳承戲曲的任務顯得越發緊迫,亟須我們從新時代的視角,思考戲曲傳承發展的境遇與機遇,重組戲曲文化生態價值序列。
  • 新年戲曲晚會彰顯時代特色致敬傳統經典
    綜觀2020年的新年戲曲晚會,從節目遴選和安排到呈現方式,均體現了「好聽、好看」的宗旨,而戲曲演出的「好聽、好看」,關鍵在於精心選擇不同劇種的優秀劇目,並且堅持戲曲化的表演風格,充分發揮各劇種的藝術魅力,讓戲曲集唱念做打於一體的藝術表現優勢得到充分張揚。整臺晚會在音樂上豐富多彩,既有崑曲和京劇,也有高腔、梆子、亂彈和花燈等,幾乎囊括了戲曲音樂的所有種類。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文化,他的改革發展
    四十年來,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走過了艱難曲折的發展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績。解放初期,我省的藝術團體,是以老根據地的戲劇團體為骨幹,並接收與改造了一大批舊戲曲班社和閻偽的一些藝術社團。1951年遵照政務院發布的「改戲、改制、改人」的方針,在全省範圍內開展了民主改革和淨化舞臺工作,挽救了由於敵偽和戰亂的摧殘而頻與滅亡的戲曲藝術,同時也建立與發展了話劇、音樂、歌舞等其它藝術形式。此後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的指引下,對戲曲藝術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出現了一批好的和比較好的劇目。
  • 首屆戲曲電影展映登陸北京國際電影節
    媽媽》、滬劇電影《雷雨》、評劇電影《海棠紅》、越劇電影《李慧娘》、評劇電影《趙錦棠》、巴陵戲電影《遠在江湖》、揚劇電影《衣冠風流》、蒲劇電影《竇娥冤》8部戲曲電影。據介紹,北京國際電影節新增的首屆戲曲電影展映單元,從電影的發展歷史上來看,是一個創新的開篇。中國誕生的第一部電影就是戲曲電影《定軍山》,因此,在中國電影史上,戲曲電影一直是和故事片電影相伴前進的。
  • 戲曲人生縮影,戲服時裝演變——中國戲曲服裝的起源發展和演變
    中國戲曲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俳優歌舞的活動就已經初具雛型,在戲曲角色的創造過程中,一方面依賴演員的語言、唱腔和肢體動作來表現,一方面則靠演員的服飾和化妝來襯託;故而戲曲演員的穿著和道具的使用,可以說在歷經數百年不斷的演變和豐富後,形成了一種通用的舞臺服飾藝術傳統。
  • 小劇場戲曲有可能會改變和激活中國戲曲
    本報特邀部分與會專家撰稿,不僅是為參與展演的青年戲曲人與新創作品提出建設性意見建議,更是為「小劇場戲曲」的創作發展鼓與呼——期待更多戲曲人藉助小劇場的平臺,實現傳統戲曲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看似戲曲與現代小劇場概念蠻有距離,其實不然。仔細咀嚼,在發現與開掘生活事件,特別是思維的靈動、險峻,包括表現手段注重想像與創造性方面,戲曲和小劇場藝術其實不是很有共通之處嗎?
  • 演員:大學生越來越懂得如何欣賞戲曲|傳統戲曲|肖悅華|慈禧|陳澄|...
    12月11日,共有兩部戲走進校園,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鑑證當舞臺上響起那個時代的流行音樂《愛的禮讚》,只不過演奏的樂器不是提琴而是京胡;光緒與夢中的珍妃跳起華爾茲,字幕上打出「西皮圓舞曲」時,觀眾席中紛紛發出驚詫的輕嘆,隨即又被由衷的喝彩聲取代......
  • 振興戲曲與時俱進,新中國戲曲發展史學術研討會在滬舉行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11月19日報導:「新中國戲曲發展史學術研討會」11月19日在上海師範大學舉行。會上,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所長王豐、文化和旅遊部科技教育司社科處處長王卉與上海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林在勇、上海師範大學校長朱自強共同為「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戲曲史重大項目聯盟秘書處」揭牌。
  • 越劇《牡丹亭》的戲曲化追求
    越劇《牡丹亭》劇照 韓冰攝一月的京城舞臺上,又見《牡丹亭》,這次是浙江越劇團帶來的音樂詩畫劇,由陶鐵斧改編、導演,廖琪瑛、謝莉莉主演,屬於浙越近兩年盛大推出的新戲。但陶鐵斧似乎並未受以往演出版本的拘束和影響,他集結浙江劇壇有影響、有實力的音樂設計、舞美設計、燈光設計、服裝設計等人才,將詩、樂、畫、舞、光融為一體,以載歌載舞的表演方式,講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故事,展現江南越劇的婉麗、典雅和精緻,透露出濃鬱的詩情畫意,呈現出越劇戲曲化的審美品格。
  • 曲藝文明文化,現代曲藝,戲曲音樂的研究
    如劉正維的《說唱音樂創編十法》,將傳統創腔與現代作曲手法結合起來,把曲藝音樂創編總結為十法:一承、二必、三決、四得、五解、六求、七法、八欲、九忌、十趨。我在這篇長文中對十法作了具體論述:一承:既要繼承傳統曲目、曲牌、音樂素材、更要總結它們產生和發展的歷史經驗和必然規律,二必:創編必須新穎別致,必須曲美情深。
  • 「戲曲澤潤 粵韻羊城」中小學生演戲曲有模有樣!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受戲曲韻味,傳承國粹藝術,進一步增強我市中小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和表演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推進我市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發展, 12月17日下午,以「曲戲澤潤 粵韻羊城」為主題的廣州市中小學生戲曲展演活動在廣州市番禺區星海青少年宮舉行
  • 枝繁葉茂百花盛 荊楚戲曲魅力新
    此外,漢劇《老八棟的燈塔》、黃梅戲《疫·春》等抗疫題材原創劇目,將疫情期間溫暖荊楚的英勇故事和英雄人物搬上舞臺,用豐富的舞臺形象,生動的戲劇情節,再現眾志成城、群防群控的抗疫歷程,奏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讚歌。——寓教於戲,以藝術形式展現全面從嚴治黨主題。
  • 中國傳統文化,戲曲文化,傳統戲曲的改革
    它是劇本情節的進展、表演的唱做念打、唱腔音樂的板式旋律、布景燈光的氣氛、化妝服飾的色彩和質感等諸方面的因素的有機綜合。所謂「審美節奏感」,其實是觀眾欣賞心理的感受,也就是審美感受。傳統戲中有一些表演程式套子很繁瑣,影響表演的節奏。當代戲曲觀眾的審美心理節奏,青睞於精練、緊湊、流暢,而不耐煩重複鬆散、拖沓的節奏。面對21世紀的觀眾,戲要簡練乾淨。
  • 戲曲·丹劇|兼具陽剛與陰柔的戲曲
    丹劇,地方戲曲劇種,是流行於江蘇丹陽一帶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是在曲藝「啷噹」基礎上,吸收當地民歌、小調和號子,增加了伴奏樂器,並在其他戲曲劇種影響下,於1958年發展為戲曲。初名「啷噹劇」,1959年改現名。
  • 豐富多彩,中國戲曲文化
    本文乃作者還珠格格駕到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戲曲發展概況文化藝術的結晶,是悠久文化歷史的產物,也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歷代民間藝術家和戲曲工作者的偉大創造,在我國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上閃爍著燦爛的光輝。
  • 璀璨壯麗的江西戲曲文化
    南戲《目連戲文》傳入江西之後,頗受弋陽及贛東北地區群眾的喜愛,人們在目連戲的基礎上,不斷吸取當地民間藝術成分,以及北曲雜劇的唱腔發展而成一種特殊聲腔——弋陽腔。弋陽腔在曲牌音樂形式上以南戲曲牌為主,兼用部分北曲雜劇曲牌。弋陽腔採用「一唱眾和」的人聲幫腔形式,「不入管弦」「其節以鼓,其調喧」。伴奏用大鑼大鼓,因此聲調高亢、粗獷,派生出一種「滾唱」形式。
  • 戲曲·四川曲劇 | 新中國成立後的新興劇種
    四川曲劇又稱曲藝劇,是重慶市新興的戲曲劇種之一,是新中國成立後由曲藝四川清音和四川揚琴發展形成的新劇種,流行於重慶以及除阿壩藏族自治州
  • 百花劇院精彩不停 戲曲名家欒勝利工作室暨全省戲曲作曲講習班呂劇...
    14日晚,山東省戲曲名家欒勝利工作室暨全省戲曲作曲講習班呂劇師生音樂會於百花劇院隆重上演!16場劇目依次上演,精彩紛呈,引得現場掌聲雷動。據了解,為充分發揮老一輩戲曲藝術家藝術智慧和傳幫帶作用,引領青年人才加快成長,促進戲曲藝術傳承,推動山東戲曲繁榮發展,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在全省資助設立一批「山東省戲曲名家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