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紫禁城建城600年暨徽班進京230周年,激活故宮博物院院藏戲曲文物的生命力,盤活文物資源,推動文物保護成果創造性轉化,推進文物文獻立體化、活態化、科學化、體系化發展,由故宮博物院與北京外國語大學聯合主辦、故宮宮廷戲曲研究所與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共同承辦的「宮廷戲曲學術論壇」,於11月26日在故宮博物院舉行。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宮廷戲曲研究所所長王躍工出席論壇,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周華斌,北京市藝術研究所研究員丁汝芹,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廷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富連成社葉氏家族後人葉金森,故宮博物院宮廷部館員、宮廷音樂與戲曲研究所秘書劉國梁,故宮博物院宮廷戲曲博士後、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助理張帆,故宮博物院宮廷戲曲博士後、國家京劇院編劇池浚,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戲劇戲曲學教研室主任張一帆,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後、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教研室主任姜斯軼,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研究生張義、李飛杭等參與研討。論壇由宮廷戲曲研究所名譽所長、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孫萍主持。
孫萍回顧了故宮與明清宮廷戲曲的發展脈絡,重申了宮廷戲曲與民間戲曲的交融所產生的重要影響,在充分肯定了近年來關於宮廷戲曲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希望加強對道具、戲服等文物方面的研究。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強調應推動文物保護和研究成果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她表示,自2014年宮廷戲曲研究所建立以來,宮廷戲曲研究積累了大量的學術成果,在現今的「全媒體時代」和跨文化交流環境下,要更好的闡述宮廷戲曲文化,為新時代奉獻更豐厚的研究成果。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提出要充分利用故宮博物院自身的優勢,加強文物文獻的立體化、活態化,將對文物本體的研究置於對戲曲文化的研究中,更深入地發現故宮戲曲文物的內在價值,更好地闡述宮廷戲曲文化。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周華斌以《走向北京—徽班進京與京劇的形成》為題介紹了徽班進京之後與北京相關聯的現象,這些現象包括班社、聲腔、演員、戲園以及宮廷內外的演戲機構等多個方面,它們為京劇的進一步形成進行了鋪墊。他認為昇平署處於早期京劇形成和成熟階段,從乾隆時期的外學伶人到清末的「內廷供奉」,都在聲腔和表演上為早期京劇的成熟貢獻力量。
北京市藝術研究所研究員丁汝芹進行了《徽班進京,清廷精心構建平臺》一文的演講,認為往常論著中將徽班北上當作純粹的民間自發行為,不免有失偏頗。從各類史料當中重新審視可以發現,這是一次出自清廷官方的倡導、指揮和組織並且安排的縝密有序的各地方戲曲交匯盛典。清廷不僅為清代地方戲曲藝術的蓬勃發展拓寬了空間,也為凝集著古典戲劇藝術精華的全國性劇種京劇的誕生創造了必備的條件。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廷信在《明清宮廷崑曲演出習俗略談》的報告中,對明清兩代宮廷中與崑曲相關的演劇地點或機構、演劇習俗、劇目以及相關文獻進行了細緻考論。他認為明清宮廷的演劇活動與宮廷的政事、祭祀、禮儀、節日、宴飲娛樂直接相關,形成了一種穩中有變的演劇習俗。在宮廷當中,崑曲的演出相較於弋腔和京劇而言較少,宮廷演劇也經常受到民間影響,民間戲曲的熱點劇種、藝人和劇目經常被引入宮廷。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富連成社葉氏家族後人葉金森在《大山與大河,江湖與廟堂》中詳細講述了其先輩葉廷科、葉中定、葉中興等葉氏家族投身梨園的艱辛經過,以及京劇動用了從江湖到廟堂社會各階層力量,歷經百餘年進行的藝術大融會過程。他認為新時代的舞臺藝術工作者和戲曲藝術研究者都應追思前人之艱難,感念文化瑰寶來之不易,去保護好、傳承好、研究好我們的戲曲藝術。
故宮博物院宮廷部館員、宮廷音樂與戲曲研究所秘書劉國梁以《乾隆、嘉慶、道光朝南府景山學藝人人數考辨及其他》為題對乾、嘉、道時期的清宮演劇機構南府、景山的人數規模進行了極為詳細的梳理。從檔案記錄的情況來看,清宮演劇機構的人數是逐步縮減的,從乾隆朝到道光元年清宮演劇機構的規模在1000人上下。
故宮博物院宮廷戲曲博士後、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助理張帆的《清宮宴戲考論》以宮廷宴飲中的戲曲演出為研究對象,他指出雖然明代的宮廷宴飲中已出現戲曲身影,但是直至清代宮廷宴飲中才真正系統化、規模化、制度化地承應完整的戲曲演出。從乾嘉時期宴戲的勃興,到道鹹、同光時期宴戲的頂峰與衰落,無論是從儀典、劇目還是宮廷文化等方面入手,宮廷宴戲的研究仍有很大空間。
故宮博物院宮廷戲曲博士後、國家京劇院編劇池浚在《從昇平署到富連成——京劇崛起之路》中考證了清宮歷朝演劇的發展情況。他肯定了徽班進京的重要性,並提出在同光時期宮內宮外的交流逐步頻繁,二黃戲逐漸佔據了清宮舞臺,富連成社與宣統小朝廷的親密合作,對京劇的發展貢獻了力量。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戲劇戲曲學教研室主任張一帆在《清代宮廷<十五貫>折子戲演出情況述略》中集中探究了《十五貫》在清代的演出時間軸。他通過對清宮所藏《十五貫》的諸多劇本進行考證後認為,這些劇本都是極富操作性的舞臺演出本,並且在宮廷與民間一直活態地傳承。從演出記錄上來看,嘉、道、鹹三朝宮廷演出崑劇《十五貫》的記錄遠比民間演出要完整系統。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後、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教研室主任姜斯軼的文章《富連成社與宮廷演劇》就富連成與宮廷演劇的關係展開討論,對富連成社在遜清小朝廷時期兩次進宮演劇的經過進行考察,他總結認為富社之所以能夠承擔此演劇任務,與其龐大的班社規模、昇平署總管與富社人員的熟識以及富社與宮廷淵源較深的藝術脈絡等因素息息相關。
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研究生張義、李飛杭分別以《〈內務府呈稿〉中的清宮戲曲史料及其價值》和《嘉慶朝南府、景山考論》為題對其所探究的相關問題進行了闡述。
專家學者們還在故宮博物院地庫鑑定室參觀了宮廷戲曲文物,近距離考察了椅披、三軍司命旗等珍貴的宮廷戲曲文物,並進行現場討論。他們認為這些珍貴的戲曲文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尤其是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所用的戲曲文物數量之大、用料之優、工藝之精,在全國各地博物館的收藏中首屈一指。應加大對其保護和研究力度,讓戲曲文物的文化價值復活,使其真正能夠「活在當下」。
故宮博物院宮廷戲曲研究所自2014年成立以來,系統梳理了故宮博物院所藏劇本、檔案等文獻史料,下一步將針對戲服、道具等戲曲文物加大研究力度,並期待研究過程中尋找和構建戲曲藝術對外傳播的科學模式,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此次論壇也是宮廷戲曲研究所繼2015年成功舉辦「宮廷戲曲研究論壇」後主辦的又一宮廷戲曲研究盛會,今後還將繼續為宮廷戲曲研究者搭建起更多的學術交流平臺。
文/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蘇麗萍
來源/光明網
內容來自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