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宮廷戲曲學術論壇」在故宮博物院舉辦

2020-12-22 青瞳視角

為慶祝紫禁城建城600年暨徽班進京230周年,激活故宮博物院院藏戲曲文物的生命力,盤活文物資源,推動文物保護成果創造性轉化,推進文物文獻立體化、活態化、科學化、體系化發展,由故宮博物院與北京外國語大學聯合主辦、故宮宮廷戲曲研究所與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共同承辦的「宮廷戲曲學術論壇」,於11月26日在故宮博物院舉行。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宮廷戲曲研究所所長王躍工出席論壇,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周華斌,北京市藝術研究所研究員丁汝芹,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廷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富連成社葉氏家族後人葉金森,故宮博物院宮廷部館員、宮廷音樂與戲曲研究所秘書劉國梁,故宮博物院宮廷戲曲博士後、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助理張帆,故宮博物院宮廷戲曲博士後、國家京劇院編劇池浚,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戲劇戲曲學教研室主任張一帆,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後、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教研室主任姜斯軼,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研究生張義、李飛杭等參與研討。論壇由宮廷戲曲研究所名譽所長、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孫萍主持。

孫萍回顧了故宮與明清宮廷戲曲的發展脈絡,重申了宮廷戲曲與民間戲曲的交融所產生的重要影響,在充分肯定了近年來關於宮廷戲曲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希望加強對道具、戲服等文物方面的研究。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強調應推動文物保護和研究成果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她表示,自2014年宮廷戲曲研究所建立以來,宮廷戲曲研究積累了大量的學術成果,在現今的「全媒體時代」和跨文化交流環境下,要更好的闡述宮廷戲曲文化,為新時代奉獻更豐厚的研究成果。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提出要充分利用故宮博物院自身的優勢,加強文物文獻的立體化、活態化,將對文物本體的研究置於對戲曲文化的研究中,更深入地發現故宮戲曲文物的內在價值,更好地闡述宮廷戲曲文化。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周華斌以《走向北京—徽班進京與京劇的形成》為題介紹了徽班進京之後與北京相關聯的現象,這些現象包括班社、聲腔、演員、戲園以及宮廷內外的演戲機構等多個方面,它們為京劇的進一步形成進行了鋪墊。他認為昇平署處於早期京劇形成和成熟階段,從乾隆時期的外學伶人到清末的「內廷供奉」,都在聲腔和表演上為早期京劇的成熟貢獻力量。

北京市藝術研究所研究員丁汝芹進行了《徽班進京,清廷精心構建平臺》一文的演講,認為往常論著中將徽班北上當作純粹的民間自發行為,不免有失偏頗。從各類史料當中重新審視可以發現,這是一次出自清廷官方的倡導、指揮和組織並且安排的縝密有序的各地方戲曲交匯盛典。清廷不僅為清代地方戲曲藝術的蓬勃發展拓寬了空間,也為凝集著古典戲劇藝術精華的全國性劇種京劇的誕生創造了必備的條件。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廷信在《明清宮廷崑曲演出習俗略談》的報告中,對明清兩代宮廷中與崑曲相關的演劇地點或機構、演劇習俗、劇目以及相關文獻進行了細緻考論。他認為明清宮廷的演劇活動與宮廷的政事、祭祀、禮儀、節日、宴飲娛樂直接相關,形成了一種穩中有變的演劇習俗。在宮廷當中,崑曲的演出相較於弋腔和京劇而言較少,宮廷演劇也經常受到民間影響,民間戲曲的熱點劇種、藝人和劇目經常被引入宮廷。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富連成社葉氏家族後人葉金森在《大山與大河,江湖與廟堂》中詳細講述了其先輩葉廷科、葉中定、葉中興等葉氏家族投身梨園的艱辛經過,以及京劇動用了從江湖到廟堂社會各階層力量,歷經百餘年進行的藝術大融會過程。他認為新時代的舞臺藝術工作者和戲曲藝術研究者都應追思前人之艱難,感念文化瑰寶來之不易,去保護好、傳承好、研究好我們的戲曲藝術。

故宮博物院宮廷部館員、宮廷音樂與戲曲研究所秘書劉國梁以《乾隆、嘉慶、道光朝南府景山學藝人人數考辨及其他》為題對乾、嘉、道時期的清宮演劇機構南府、景山的人數規模進行了極為詳細的梳理。從檔案記錄的情況來看,清宮演劇機構的人數是逐步縮減的,從乾隆朝到道光元年清宮演劇機構的規模在1000人上下。

故宮博物院宮廷戲曲博士後、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助理張帆的《清宮宴戲考論》以宮廷宴飲中的戲曲演出為研究對象,他指出雖然明代的宮廷宴飲中已出現戲曲身影,但是直至清代宮廷宴飲中才真正系統化、規模化、制度化地承應完整的戲曲演出。從乾嘉時期宴戲的勃興,到道鹹、同光時期宴戲的頂峰與衰落,無論是從儀典、劇目還是宮廷文化等方面入手,宮廷宴戲的研究仍有很大空間。

故宮博物院宮廷戲曲博士後、國家京劇院編劇池浚在《從昇平署到富連成——京劇崛起之路》中考證了清宮歷朝演劇的發展情況。他肯定了徽班進京的重要性,並提出在同光時期宮內宮外的交流逐步頻繁,二黃戲逐漸佔據了清宮舞臺,富連成社與宣統小朝廷的親密合作,對京劇的發展貢獻了力量。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戲劇戲曲學教研室主任張一帆在《清代宮廷<十五貫>折子戲演出情況述略》中集中探究了《十五貫》在清代的演出時間軸。他通過對清宮所藏《十五貫》的諸多劇本進行考證後認為,這些劇本都是極富操作性的舞臺演出本,並且在宮廷與民間一直活態地傳承。從演出記錄上來看,嘉、道、鹹三朝宮廷演出崑劇《十五貫》的記錄遠比民間演出要完整系統。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後、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教研室主任姜斯軼的文章《富連成社與宮廷演劇》就富連成與宮廷演劇的關係展開討論,對富連成社在遜清小朝廷時期兩次進宮演劇的經過進行考察,他總結認為富社之所以能夠承擔此演劇任務,與其龐大的班社規模、昇平署總管與富社人員的熟識以及富社與宮廷淵源較深的藝術脈絡等因素息息相關。

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研究生張義、李飛杭分別以《〈內務府呈稿〉中的清宮戲曲史料及其價值》和《嘉慶朝南府、景山考論》為題對其所探究的相關問題進行了闡述。

專家學者們還在故宮博物院地庫鑑定室參觀了宮廷戲曲文物,近距離考察了椅披、三軍司命旗等珍貴的宮廷戲曲文物,並進行現場討論。他們認為這些珍貴的戲曲文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尤其是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所用的戲曲文物數量之大、用料之優、工藝之精,在全國各地博物館的收藏中首屈一指。應加大對其保護和研究力度,讓戲曲文物的文化價值復活,使其真正能夠「活在當下」。

故宮博物院宮廷戲曲研究所自2014年成立以來,系統梳理了故宮博物院所藏劇本、檔案等文獻史料,下一步將針對戲服、道具等戲曲文物加大研究力度,並期待研究過程中尋找和構建戲曲藝術對外傳播的科學模式,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此次論壇也是宮廷戲曲研究所繼2015年成功舉辦「宮廷戲曲研究論壇」後主辦的又一宮廷戲曲研究盛會,今後還將繼續為宮廷戲曲研究者搭建起更多的學術交流平臺。

文/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蘇麗萍

來源/光明網

內容來自光明網

相關焦點

  • 故宮六百年活動公布:蘇軾特展、古代人物畫展、明清史論壇
    澎湃新聞獲悉,故宮博物院將在「大慶之年」奉上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包括舉辦一系列學術研討會、出版一系列研究成果、推出一系列精品展覽、組織一系列公益活動、製作一系列弘揚故宮文化的影視作品、表彰一批有突出貢獻的「故宮人」等。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在敦煌面臨的組織管理、學術研究和保護的問題與在中國政治文化中心的首都和故宮博物院面臨的情況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 館舍天地的執著追求 大千世界的積極互動 ——故宮博物院工作紀略
    作為明清故宮建築群與宮廷史跡的保護管理機構,以及明清皇室舊藏文物為基礎的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品的收藏、研究、展示機構,故宮博物院文物體系完備、品質精良,是我國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截至2016年底,故宮博物院藏品1862690件,其中珍貴文物168萬件,佔全國的42%;種類豐富,以明清宮廷文物類、古建類、圖書類藏品為主,其中陶瓷、書畫、青銅器、古籍文獻等數量尤為豐富。
  • 故宮博物院迎來2020年首次直播!
    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故宮博物院主辦,中信出版集團協辦,聯合新華社、新華網、人民日報、人民網、百度APP、騰訊網、抖音等多個平臺,首次對閉館的故宮博物院進行直播,讓全國的觀眾在家就能感受故宮的春意之美,建築之美、空靈之美。
  • 正月十五鬧元宵——「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在故宮博物院舉辦
    」文化活動,於2019年2月19日(正月十五)、20日(正月十六)在故宮博物院舉行。紫禁城已經走過了近600年歲月,在悉心保護故宮文化遺產的前提下,故宮博物院希望能夠通過展覽等方式,多層次地展示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示和解讀傳統文化,與觀眾的期望互動,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使故宮博物院成為人們的精神家園和文化綠洲,實現為廣大民眾服務。
  • 澳門舉辦「一代昭度──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後服飾展」
    新華社照片,澳門,2020年12月16日 澳門舉辦「一代昭度──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後服飾展」 12月16日,觀眾在澳門藝術博物館觀看展品。 當日,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行「一代昭度──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後服飾展」開幕儀式。
  • 北京招募|春節前,和故宮研究者們一起聊聊「故宮的清單」
    1月27日,三聯生活周刊將聯合北京SKP舉辦一場名為「故宮的清單」主題沙龍,活動特邀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曾任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副主任苑洪琪、故宮博物院器物部研究員,故宮研究院玉文化研究所所長徐琳、歷史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導演梁君健,並由《三聯生活周刊》主筆、《三聯生活周刊》故宮的清單撰稿人丘濂擔任主持,他們將從各自擅長的領域分享與故宮有關的種種。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 紀念瀋陽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
    2016年11月16日,瀋陽故宮博物院迎來90華誕。瀋陽故宮,又稱盛京宮殿,在清代曾經有近20萬件的清宮御用物品和內府秘籍,從北京移送這裡貯藏。1914年,這裡的11萬多件藏品被遷往北平古物陳列所;1933年部分藏品又隨故宮文物南遷,輾轉數地,後遷至南京;1948年底,部分文物精品從南京被遷往臺灣。
  •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北京一場雪,讓故宮博物院微博粉絲破千萬
    新京報快訊(記者 許雯)11月24日,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分論壇「青年與數字未來」在烏鎮舉行。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在發言中提到,上周六的一場雪讓故宮博物院微博粉絲從948萬漲至1003萬。
  • 故宮門票預約:故宮博物院門票(官網)
    故宮門票預約,故宮門票預約,故宮門票預約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以明清宮廷歷史
  • 2020年故宮600周年展覽時間地點清單
    明年是2020年。故宮博物院建院95周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  從這個月起一直到2020年底,我們將陸續推出系列展覽,從歷史遺存、書畫器物、宮廷文化、文人雅士、節慶風俗、世界文明、考古發現等方方面面,展現600歲的紫禁城和95歲的故宮博物院所蘊蓄的深沉魅力,讓世人再次感受中華文化的偉大、獨特、深刻。
  • 瀋陽故宮博物院
    瀋陽故宮博物院,位於瀋陽市瀋河區瀋陽路171號,原是清代初期營建和使用的皇家宮苑,始建於1625年。
  • 專家引領陳經綸中學崇實分校學生「再認識」故宮博物院
    近日,陳經綸中學崇實分校邀請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高希老師,為全體師生作《古今嬗變,風物常新——故宮博物院再認識》講座。講座中,高希老師結合學生需求及學科知識,從紫禁城的名稱、源流、興修、建築以及故宮博物院兩大方面展開講座,以舊稱為什麼是紫禁城作為切入點,通過有趣、有味的歷史故事和風趣生動的語言,把學生們帶入到了不同年代的紫禁城,用嚴謹立體的學術展示,讓師生們對紫禁城和故宮博物院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 故宮書畫展覽策展的思考:學術、普及與雅俗共賞
    2008年故宮博物院在武英殿設立書畫館。2008年到2019年間,共舉辦了幾十個古代書畫展。
  •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一場雪 讓故宮微博粉絲破千萬
    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青年和數字未來論壇」上,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圍繞「面向未來的數字故宮」發表演講。王躍工介紹,早在2001年,故宮官方網站就正式上線了,後來還特別針對青少年的學習需求和閱讀習慣,開發了故宮青少年網,陸續推出情境式交互地圖、手繪文化故事、《故宮大冒險》動態漫畫等。2013年,應對青年人喜愛的新載體,故宮開發了第一款ipad應用——《胤禛美人圖》。「目前,『故宮出品』系列擁有10款產品,其中iPad應用6款,手機應用4款,最受歡迎的每日故宮和故宮展覽,總計瀏覽量超過8億次。
  • 故宮公布2020年重點活動,千萬別錯過
    北京故宮,舊稱為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我國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每年都吸引了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歷經中國數百年滄桑變化的文化古蹟。而在故宮的基礎上成立的故宮博物院,將帝王宮殿的大門向公眾敞開,以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世人感受中國歷史五百年興衰榮辱。值此新舊年交替之際,故宮博物院對外公布了2020年「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重點活動。
  •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VR相關技術佔據數字故宮重要一席
    在會上,王躍工發表了題為《邁向未來博物館之路——數字故宮的建設與發展》的主題演講。王躍工表示,無論對於600年的紫禁城還是90歲的故宮博物院,VR似乎顯得有些老脈,卻佔據了故宮數位化建設中的重要一席。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六百周年,也是故宮博物館成立的第九十五周年。1925年故宮博物院建立,以明清兩代皇宮和宮廷珍藏文物建立起來的,以宮殿建築群、古代藝術品以及宮廷文化史記為主要內容的國家大型博物館。擁有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是中華民族驕傲所在,也是全人類珍貴的文物遺產。
  • #2020烏鎮時間#故宮博物院憑什麼吸引千萬粉絲?副院長王躍工揭開...
    論壇現場  青年是網際網路時代的主力軍,也是網際網路創新的活力源泉。在11月24日上午,「青年與數字未來「分論壇在烏鎮國際網際網路會展中心舉行。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一躍成為網紅,受到無數年輕人的追捧。雲遊故宮、故宮博物院周邊產品成了「爆款」, 故宮的官網、官微也是大家愛逛的平臺。作為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故宮是如何俘獲年輕人的心?在分論壇現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揭開了故宮「走紅」的秘訣。  故宮博物院今年95歲,故宮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如何讓這個古老的建築群煥發新活力?要走近年輕人,做好線上運營是關鍵。
  • 600年的故宮,風華正茂
    走過95個春秋的故宮博物院,一如既往精心保管著明清時代遺留下來的皇家宮殿和舊藏珍寶,擁有古書畫、古器物、宮廷文物、書籍檔案等總數186萬餘件(套)的珍貴館藏。為此,95年來,故宮人為了把故宮保護好,兢兢業業,做了大量工作。在總結多年工作經驗的基礎上,2019年,故宮博物院正式提出「四個故宮」建設體系,其中,平安故宮是基礎,學術故宮是核心,數字故宮是支撐,活力故宮是根本。王旭東介紹,在「四個故宮」建設體系中,「平安故宮」是最為基礎和首要的任務。
  • 故宮博物院兩位前院長受聘新職
    故宮博物院兩位前院長近期均受聘新職。據《深圳特區報》消息:12月7日上午,深圳大學博物館(籌)正式揭牌。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楚宏、市文聯黨組書記李瑞琦出席揭牌儀式。原文化部副部長、原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受聘為深圳大學博物館學術委員會主任後發表致辭。 深圳大學官網 圖消息提到:2019年5月開始,深圳大學啟動博物館籌建工作。今年11月,深圳大學博物館(籌)學術委員會和管理委員會成立,原文化部副部長、原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受聘出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深圳大學黨委書記劉洪一任管理委員會主任。
  • 臺北故宮的宮廷家具,蘇博展廳的古代佳麗
    上海博物館除供石大展外,即將開幕的有「無盡意——趙樸初書法藝術展」,浙江省博物館呈現的「徐謂禮文書」猶如一部南宋官制百科全書,為世人開啟了一扇回望南宋的門扉;臺北故宮博物院「貴冑榮華─清代宮廷的日常風景」則藉由家具之精與文物之好,體現宮廷生活之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