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盛機電成立於2006年,是由浙江省技術領軍人才發起創立的民營高新技術企業,主要業務是半導體材料裝備(矽生長爐)和LED襯底材料(藍寶石)製造等。
在半導體生產裝備業務中,晶盛機電投資控股了15家科技型公司,擁有3個研發中心(其中一個在日本),相繼開發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全自動單晶生長爐、多晶鑄錠爐、區熔矽單晶爐、藍寶石爐等晶體生長設備等。
在國內,晶盛機電的大矽片單晶爐處於行業龍頭地位,也是國際領先的高端光伏裝置製造商。
晶盛機電的業務分為四大板塊,分別是半導體、光伏、LED照明和工業4.0服務業務。
聽起來似乎挺唬人,其實核心產品就一類:晶體矽生長爐。次核心產品三類:LED智能化裝備&藍寶石&晶體打磨加工的輔助裝備和耗材。
這裡簡單科普一下,晶體矽生長爐就是做矽片、矽棒和矽錠的,把多晶矽原料融化,放到不同規格的矽生長爐,生成相應規格的高純度半成品矽,是整個半導體矽製品最上遊的設備。矽片是集成電路、光電子器件、分立器件和各種傳感器的主要原料,在最近最受關注的晶片產業,矽片在各類材料中的份額就佔到37%。
可以說,沒有矽片,就沒有現代各種高端計算設備和智能傳感器件。
在半導體領域,晶盛機電通過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300mm矽單晶直拉生長裝備的開發」和「8英寸區熔矽單晶爐國產設備研製」兩項課題,實現集成電路8-12英寸半導體長晶爐的量產突破。
別看晶盛機電做的只是個爐子,核心技術卻在於精細,越精細,成品矽片越大,技術含量也就越高。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半導體晶片就是12英寸(300mm),大約佔到矽片市場的6成左右。
對比一下部分主流國產單晶爐技術規格,晶盛機電在晶棒尺寸和投料量都是國內領先,並成功拉制國內第一根18英寸晶棒(好像就只做了一根,主要是刷一把技術龍頭的地位,實際並無法量產)。單晶爐和多晶爐也被評為國家重點新產品,「全自動單晶矽生長爐」入選第三批製造業單項冠軍產品,連續四年中國半導體設備十強企業排名前三,已獲國家專利近400項。
當前,矽片主要運用在集成電路(84%)和光電子(8%)兩大領域。同樣是矽片,不同行業對純度的要求也有較大差異,例如光伏產業要求4-6個9(99.99%~99.9999%),屬於難度較低的水平;集成電路產業的矽片要求卻高達9-11個9,這簡直差了好幾個數量級,難度相當高。
當然,矽片精度的要求自然而然要傳遞到上遊單晶爐行業,晶盛機電的主要目標市場就是光伏路線(技術要求相對低一些)。
爐子說完了,再說說晶盛的第二大核心技術產品:藍寶石。這玩意主要是做各種電路襯底和耐高溫透光材料用的,算是高強度、高硬度、耐高溫的新材料之一。晶盛機電當前擁有300kg、450kg藍寶石晶體生長技術,基本屬於國際前沿了。
至於其他的LED智能生產裝備等,業內技術基本都差不多,也沒什麼說頭,充其量就是個能賺錢的業務。
晶盛機電的客戶比較集中,主要是中環股份、晶科、晶澳、上機數控等國內主流的光伏廠商,和中環領先、環歐、有研矽股、合晶、金瑞泓等國內大廠。其中,第一大客戶就佔了2019年年度銷售額的55.83%,前五大客戶營收比重合計85.38%,客戶集聚風險較大。在未來的大客戶議價能力、產業鏈地位和客戶流失等方面,有巨大的潛在風險。
2019年,晶盛機電晶體生長設備生產量1429臺,全年銷售1457臺,去化率101.95%;庫存量708臺,庫存率48.59%,庫存量還是有點高。全年智能加工設備產量21臺,銷量263臺,基本都在去庫存,年底庫存還有195臺,估計還要賣個大半年。
顯然,晶盛的生產模式屬於提前備貨的預生產模式,估計是怕接單後生產來不及,造成客戶流失(小民企都這樣,公司年報也有所提及)。當然,也可能是銷量不好,存貨被迫積壓。
在單晶爐業務中,晶盛機電是國內出貨量最大的公司,即便如此,已然庫存積壓嚴重。主要原因是,國產半導體產業的單晶爐在業內還是略遭嫌棄的,比如國內最大的矽片製造商「滬矽產業」就不用國產貨,畢竟在矽片純度和工藝上還是略差一些。這也是為何晶盛機電掛著國產單晶爐龍頭,主要市場定位卻在光伏產業的重要原因。
晶盛機電在半導體矽片的主要客戶是中環領先,屬於晶盛聯營子公司(參股10%),也是晶盛機電在下遊半導體矽片分一杯羹的主要入口。中環領先用晶盛的單晶爐,估計多半也是因為這層關係。
作為民營企業,晶盛機電這些年搞了很多業務嘗試,基本都得不償失。尤其是在2009年光伏產業大幅下跌後,晶盛機電持續走下坡路,幾乎要玩完。好在2015年收購了中為光電,終於打開了LED產業市場,業務量也一路飆升。
至今為止,晶盛的下遊市場主要還是在LED、光伏產業。
隨著大客戶議價能力的提升,晶盛的單晶爐利潤空間持續遭到壓縮,截止到2019年底,單晶爐和LED兩項主要業務的毛利率基本還能保持在40%水平,在上遊裝備製造業屬於非常優秀的水平。
既然是裝備製造業,晶盛機電的成本主要還是材料費和設備折舊。其中,直接材料費就佔了營收的47%,這個基本是很難壓縮的。除此之外,作為民企,降本增效(各種摳)絕對是第一要務,晶盛機電在這方面做得相當優秀,除了人工費,幾乎沒有額外的費用支出,各項成本基本都壓縮到了極限,因此才有了20.5%的銷售淨利率。這一點簡直讓同行的國企望塵莫及。
經歷光伏產業的「大起大落又大起」,晶盛機電的經營效率也走出了珠穆朗瑪的結構(甚至險些被作死)。
晶盛機電的帳期基本在4個月左右,比同行國企要高,畢竟下遊客戶過於集中,隨便找個藉口拖上個把月,根本不是事。
重申一下,晶盛機電屬於提前備貨生產的模式,平均8~9個月的存貨周轉,在這種模式中算是效率比較高的,完美兼容了民企「囤貨搶單的心酸」和「加速周轉」的實力。
民營企業融資難早已是老生常談,雖然晶盛是上市公司,借不到錢也是常事。好在這幾年快速發展,產品技術、業務規模和行業地位都提起來了,長期被下遊大客戶佔款,如今也能有樣學樣了,上遊供應商壓壓款,下遊中小客戶提提預收,資產負債率竟被拉到了40%的水平,不過也並不算高。
特別值得說的是,晶盛機電的各項盈利指標都很優秀,平均淨利率在20%以上,近兩年ROE也能維持在15%左右,賺錢能力相當不錯。
銷售回款方面,晶盛就顯得有些弱,近五年的平均回款率只有75%,這也是大多數民企之傷:賣貨容易要錢難,回個款跟求爺爺似的。除了回款方面,晶盛基本每年都會提個幾千萬的壞帳準備。當然,這點錢對晶盛來說也不算什麼,畢竟行業就這規矩。
收購中為光電以來,借著光伏行業回暖和LED行業快速發展的機遇,晶盛機電的利潤也實現了高速增長,4年就漲了5倍。至於經營淨現金流,直到2018年才好起來。
投資方面,晶盛一直在進行固定資產投資、晶體生長爐及周邊產業的戰略投資。最有前景的要數中環創新(與中環股份聯營)和上虞晶研(與ACE納米化學株式會社和英特國際合資),主要都是做矽片和半導體材料的,未來或許能蹭一把子公司的熱門概念。
晶盛機電資產規模只有78億,其中20%都是靠上下遊的短期資金佔用。
資產結構方面,晶盛的存貨和應收款項基本佔了一半,上下遊各種佔款的騷操作,在晶盛身上體現的比較到位。公司帳上5.8億現金基本能夠保證日常流動性需求;5個億的對外投資,也能在下遊半導體產品環節佔個分羹的席位。2億的無形資產也並不算高,在晶盛各種摳的超強盈利能力下,就算減值也整不了太大動靜,更何況公司多少還是有點技術的,所以無形資產的減值風險基本可以忽略。
總體來看,(除了大客戶佔款實在沒辦法解決之外)晶盛的資產結構屬於比較合理的配置,攻防適宜、流動性充沛。
各項流動性指標,晶盛股份也比較穩健,速動比率連續三年保持在1.1左右,保證流動性的同時,也不會造成過多的資金閒置損失。
作為一路摸爬滾打坐到國產晶體爐出貨量頭把交椅,晶盛機電還是積累了不少的優勢,競爭力當然也不會弱,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具有國內最先進的單晶爐生產技術和持續研究能力;強悍的成本控制能力;行業龍頭的品牌效應;下遊市場快速增長的產業機遇;對外投資的增長機會;其他。總體來看,晶盛機電在經營方面算是相當不錯的,所處行業也是未來幾年的風口(提升單晶爐技術、加大半導體矽片市場的業務拓展即可)。
作為民營製造業企業,晶盛機電的人員結構和學歷結構還算不錯:
大部分員工是基層生產人員,佔比60%,符合製造型企業的特徵。49人的銷售團隊,佔比只有2.27%,雖然是2B業務,但銷售團隊可能稍微有些薄弱,畢竟去年大半年都在去庫存。難得的是,晶盛機電竟然配備了四分之一的技術人員,這在製造型民企之中算是比較大的比重,足見對技術和研發的重視。
學歷結構方面,碩士及以上僅佔3.47%的比重,本科及以上學歷僅24%,總人數只有529人,連技術團隊都無法覆蓋。雖然在製造型企業,大量僱傭低學歷員工,能有效控制人力成本,但晶盛機電這種學歷結構,
不得不對技術團隊的研究能力提出質疑。
晶盛機電公司內的收入差距比較大,平均薪酬基本跟杭州市持平,管理人員和銷售人員的薪酬要高出公司平均薪酬一倍多(高管薪酬平均在130萬以上),足見公司對於管理團隊的重視,畢竟公司的利潤都是管理團隊各種操作省下來的。跟管理人員比起來,銷售基本都是憑實力拿錢,49人完成30多億的銷售任務,多拿點也是應該的。
相比之下,廣大生產人員就比較悲慘,6700的平均月薪(還沒有五險一金),在杭州市完全就是拖後腿的群體。此外,公司的研發人員薪酬也只有13.5萬,完全跟不上杭州市技術人員的平均待遇,加上一小半研發人員學歷都不及本科,這個團隊的研發能力確實值得質疑。當然,頂尖技術往往都是少數領軍人物研發的。
順便插一句,去他們家打工,真的沒什麼發展前途。
晶盛機電整體情況屬於「一般創新型成長股」,綜合評分如下:
晶盛機電在國內屬於晶體生長爐龍頭企業,具備較大的市場份額,能夠保證一定的營業收入;作為下遊客戶高度集中的民企,晶盛機電的銷售能力不是很強,回款能力也一般,對公司的存貨佔款、應收佔款有不小的影響;具備一定的單晶爐技術優勢,短期內也具備可持續研發的能力;戰略投資下遊半導體原料製造企業,在業務布局和產業鏈延伸方面還不錯,未來存在產業邊界進一步向核心環節拓展的可能性;受益於晶片產業國產化發展,晶盛機電所處產業鏈屬於未來的風口,具備較大的市場規模增長紅利;晶盛機電成本控制非常好,尤其是人工成本;晶盛機電的人才素質並不高,存在一定的人才梯隊建設隱患,和核心技術人才流失風險;下遊客戶過度集中,對大客戶議價能力較弱,同時也存在一定的下遊佔款、和較大的壞帳風險;作為資金實力薄弱、融資能力薄弱的民營企業,晶盛機電在研發投入方面的資金短板,可能會導致未來被趕超和替代的技術風險;
在半導體上遊設備環節,晶盛機電估值水平最低,只有45倍市盈率,處於合理的估值區間。公司連續三年複合增長率高達62%,成長性也相當可觀,存在較大的炒作概率。估值低主要有兩方面因素,一方面交易市場因素,晶盛機電屬於的創業板,半導體上遊設備環節的公司多出自科創板,市場估值遠高於創業板,投資者群體也不太一樣;另一方面是晶盛機電在細分市場的定位因素,雖然是國內矽生長爐出貨量最大的公司,但晶盛機電的主要客戶卻是對設備要求較低的光伏產業,這難免讓具有高精度矽片需求的半導體下遊客戶看不起。
當前,晶盛機電主要有「集成電路、藍寶石、光伏、機器人、工業4.0」幾項概念,完全貼合當前的業務實質。
未來,晶盛機電很可能會增加「晶片、國產替代、創投、半導體、新能源、LED」等概念。
2020年,晶盛機電的發展戰略主要集中在三個方向。一是把握光伏、集成電路、藍寶石的發展機遇,加大技術研發,鞏固現有市場地位,開拓全球市場,順便做點邊緣設備和耗材生意;二是抓住工業4.0快速發展機遇,積極布局工業4.0服務業務;三是借力5G、新能源汽車、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發展契機,提前布局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矽」的上遊設備市場。
坑爺認為,晶盛機電的戰略很有章法,「以風險控制為底線,以發展為導向,步步為營,量入為出,布局前瞻」,非常符合現有資源能力下的最佳戰略路徑。但努力歸努力,業內高科技國企都有大基金支持,財力雄厚,可能會對晶盛機電造成較大的技術威脅和市場威脅。
重要聲明:本文僅作為上市公司的經營發展研究,旨在做到客觀、真實、全面、系統。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另外,本號不對股票市場短期波動做任何預判,也不推薦任何股票,感謝各位老鐵的觀看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