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服務專項行動
武漢是英雄的城市,也是「志願者之城」,目前在全國志願服務信息系統註冊的志願者達181萬人,佔全市常住人口的16%。武漢每7個人中,就有1名志願者。
他們是重點場所「守門員」,衛生防疫「衝鋒員」,物資轉送「快遞員」,上門排查「信息員」……哪兒有需要,哪兒就有志願者。
一抹「志願紅」,讓愛放光彩。武漢保衛戰中的志願者,生動踐行了志願服務為民利民的價值追求,鮮明體現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充分彰顯了扶危濟困、共克時艱的民族品格,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亮麗的時代風景。
聞令而動
「志願服務關愛行動」築牢社區防疫牆
社區是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前沿陣地,居民小區24小時封閉管理,生活必需品如何保供?
2020年3月13日,江岸區鐵南社區為居民購回一批低價蔬菜,並廣播通知居民下樓取菜。大家自覺排隊、保持間距有序領取。 圖為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正在卸貨。 記者郭良朔 通訊員胡文浩 攝
2月23日,武漢組織開展疫情防控「志願服務關愛行動」,動員志願者就近就便為市民提供生活服務,用志願服務溫暖人心,打通「最後100米」,築牢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
7萬餘人踴躍報名。經過審核並根據實際需要,2萬餘名志願者上崗從事關愛行動,由各社區具體組織和動態管理。最多的時候,超過2.4萬人。
他們既當信息員、採購員、快遞員,又當宣傳員,通過電話、網絡、上門等途徑,收集群眾需求、聯繫商家採購;幫助居民團購蔬菜代購藥品,重點關愛孤寡老人、困難居民等特殊群體……
2020年3月17日上午11時許,青山區紅鋼城街和悅社區志願者晏龍如和兒子一起分裝愛心菜。一起幫忙的還有晏龍如的愛人、妹妹、妹夫、外甥女等6個親屬。一家8人都來當志願者,一時在和悅社區傳為美談。晏龍如(左二)和親戚們都當上了志願者,在和悅社區幫忙分裝愛心菜。記者李銳 鄧小龍 通訊員曹金寧 攝
在眾多「紅馬甲」中,不乏「父子兵」「母女幫」全家上陣的身影。33歲的江漢區航空社區居民張玉菡,拉著57歲的媽媽楊倩屏一起報名成為志願者。楊倩屏退休前是商超收貨員,來了蔬菜魚肉,她會看看是否新鮮;來了米油,她要檢查保質日期。「讓我媽來分揀驗貨把關,我放心」,張玉菡笑著說。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市第二輕工業學校智能製造部主任禹誠,也在這時成為一名志願者。「到社區報到後,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電話排查住戶信息。第一天,我就打了300多個電話。」
全面參與
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志願者
19歲的志願者秦媛媛接種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記者何曉剛 攝
代購藥品、製作盒飯、接送醫護、疫苗試驗……從疫情發生起,就有各戰線各領域的志願者挺身而出,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
小區實行封閉管理,武漢幾十萬重症慢性病患者如坐針氈:救命的藥去哪買?誰來買?武漢商業儲運有限責任公司的職工葉九思站了出來。他第一時間來到江岸區永清街道吉林社區報名,當天就開始為居民代購藥品。三個月裡,葉九思騎垮了兩輛自行車、磨破了三條褲子、走壞了兩雙鞋,卻送出了一千五百多份「救命藥」。
聽說奮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有時連一口熱飯都吃不上,36歲的餐廳老闆李博決定每日給醫護人員送愛心餐。1月26日大年初二起,李博先後為協和醫院、武漢市第四醫院、武鋼二醫院的醫護人員製作愛心餐。「哪怕我的力量微不足道,也要盡我最大的努力讓這座城市好起來。」
汪勇。
順豐快遞員汪勇,因為護士一句「回不了家」的求助難以入眠,瞞著家人當上了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的志願者。「當第一個乘客上車的時候,我緊張起來。儘管很害怕,但我那天還是接送了30多人。我要幫醫護人員節省時間,讓他們有時間去救更多人。」
29歲的武漢女孩吳妮參加新冠疫苗I期人體臨床試驗,結束醫學觀察回家兩天,她的父母也報名參加II期人體臨床試驗,一家三口先後成為新冠疫苗志願者。「我們作為武漢一個普通家庭,能為抗擊疫情做點事,也算不留遺憾。」吳妮的媽媽方杏華說。
「後浪」奔湧
青年志願者成為戰疫「生力軍」
王琇琨為醫務人員子女在線輔導。本人供圖
「武漢軍運會時,我就是一名志願者,我曾見證過城市的高光時刻,如今願意陪她共渡難關。」21歲的程世雄是華中師範大學體育學院2017級運動訓練專業本科生,土生土長的武漢人,他報名參加了隔離點的志願者工作。
2月,團市委聯合市衛健委、市教育局,組織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的大學生志願者對一線醫護人員子女提供在線輔導和心理援助等。武漢大學碩士生王琇琨和她的小夥伴一起,開展志願者在線招募工作,幫助武漢大學1378名志願者和湖北省641名醫務工作者家庭之間進行結對,增設了每周兩次線上英語授課。
疫情防控期間,全市共有2.3萬名青年志願者,組織開展志願服務項目達500餘個。80後、90後、00後,志願者精神在一代代年輕人中傳遞、發揚。
在居民保供一線,日均950名青年志願者為全市105家商超門店提供分揀打包、搬運配送等志願服務。
累計200餘支青年突擊隊參與隔離點、醫療點、方艙醫院等防疫重點工程建設,1500餘名青年志願者參與醫療救護、後勤保障服務工作。
5月,聯合國秘書長青年特使辦公室在聯合國網站陸續發布了全球青年和青年組織參與抗疫的榜樣故事,武漢青年志願者協會和武漢大學青年志願者王琇琨作為中國唯一的青年組織與個人代表上榜。
常態長效
打造群眾身邊不走的志願服務隊伍
95年出生的「武漢伢」劉坤參與防汛工作。
隨著疫情形勢好轉,生產生活秩序有序恢復,武漢志願者服務重點又及時轉向新的領域。防汛抗洪、接待外地遊客、文明城市創建……
7月6日起,武漢市防汛應急響應級別由Ⅲ級提升至Ⅱ級,部分區域甚至升級到Ⅰ級。一時間,大批曾堅守在抗疫一線志願者聞「汛」而動,加入巡堤、值守隊伍。
「十一」期間,武漢成為全國熱門旅遊目的地,志願者在全市景區開展告知預約程序、分發服務手冊、引導掃碼登記、維護遊覽秩序、文明旅遊宣講等志願服務。
如何將疫情防控期間組織起來的志願服務力量保留下來,打造一支群眾身邊不走的志願服務隊伍?
日前,武漢出臺了《關於深化新時代志願服務工作助力基層社會治理的實施意見》,圍繞志願服務大眾化參與、規範化管理、常態化服務、品牌化培育、項目化配置、信息化支撐、社會化運作等方面,構建多元互幫互助「共同體」,引導廣大志願者、志願服務組織立足新時代、展現新作為,更好助力基層社會治理。
( 記者胡雪璇 通訊員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