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中有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相對應的大寫為:「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萬」。金額大寫數字的廣泛應用,是防人篡改數字進行經濟犯罪而採取的有效措施。那麼,大寫數字究竟是誰發明的呢?
一說:明朝初年,一起涉及12名高官,6個部的左右侍郎的重大「郭桓貪汙案」,就是利用空白帳冊大做假帳,通過篡改數字大肆侵吞錢糧,累計高達2400多萬石,這個數字幾乎和當時全國秋糧實徵總數相當。朱元璋對此大為震怒,下令將郭桓等同案犯幾萬人斬首示眾,同時制定了懲治經濟犯罪的嚴格法令,並在財務管理上進行技術防範——把漢字中的數字改為了難以塗改的大寫,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為「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等,被稱之為中國歷史上金額數字大寫的首創。
二說:據明末清初考據家顧炎武考證,武則天不但把國號「唐」改為「周」,也製造出很多漢字,那一時期所立的石碑,上面多有大寫數字。而且詩文中也常見大寫數字,如白居易的宋版《白氏長慶集》中《論行營狀請勒魏博等四道兵馬卻守本界事》有這樣的記述:「況其軍一月之費,計實錢貳拾漆(柒)捌萬貫。」顧炎武在所著《金石文字記·岱嶽觀造像記》中明確表露了自己的推斷:「凡數字作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製字。」由此得知,武則天的「自製字」——漢語大寫數字,比朱元璋早了近700年。
三說:1959~1975年,新疆吐魯番出土文物使用大寫數字的例證頗多,如阿斯塔那35號墓所出《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西州高昌縣裡正史玄政納當年官貸小子抄》載:「崇化鄉裡正史玄政納麟德元年官貸小子(「官貸小子」,是官貸小麥利息的省稱)貳鬥,其年十二月叄拾日。」此抄載稱,麟德元年十二月三十日,崇化鄉裡正史玄政向倉史交納了貳鬥官貸小麥利息。又如《高昌延昌二十七年(公元587年)六月兵部條列買馬用錢頭數奏行文書》有「都合買馬壹匹,用銀錢肆拾伍文」字樣;《北涼玄始十一年(公元422年)馬受條呈為出酒事》中有「合用酒柒斛」字樣。這些帶有零星大寫數字的記錄都在武則天之前,說明在公元4世紀前後(約東晉末年),人們已開始有意識地在券契中使用大寫數字,距今已有1600多年。
也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大寫數字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出來的,陸續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武則天承襲了民間的寫法,大量使用大寫數字,使之廣泛化,普及化;朱元璋出於國家對經濟領域的整飭,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強制性實施完整的大寫數字,從而完善並規範了大寫數字的應用。
到了現代社會的今天,銀行票證、流動支票、實用發票、合同協議、帳目單據等各類經濟文本必須標明大寫數字,已經成為了「約定俗成」的規則,而且隨著高科技的發展,金融機構又開發應用了電子支付密碼、指紋智能驗證、特定身份識別等更為複雜的防偽技術,從而進一步增強了國家財產和私人資金的保密性與安全性。
回複數字編號獲取往期文章:
【120】未必正義的農民起義 黃巢的驚天殺戮
【119】嫦娥奔月傳說的真相
【118】15個歷史真相,你知道嗎
【117】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劉備
【116】三國死得最冤的人
【115】剩男剩女要罰款?歷朝歷代政府的催婚奇策
【114】「三更」「半夜」源自兩個人
【113】水滸108將的最終結局
【112】「太太」的稱呼是何時開始的
【111】被世人誤解的十位古代英雄
【110】三國流傳最廣的十句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