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收據、借條等等這些經濟活動中,都會使用大寫的「壹、貳、叄」等。
這些數字在一開始其實並不是代表數字,而是擁有著自己的本義!那麼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用這些大寫的數字來進行經濟活動呢?關於大寫的數字的啟用,其實有很多中說法:
其一,有人稱大寫數字的說法是從武則天開始的!武則天時期所豎立的《岱嶽觀造像記》的石碑中就篆刻著大寫數字。據說,當時國庫管理混亂,有很多貪贓枉法的現象出現。武則天為了整頓吏治,防止官員們將帳本隨意更改,就下令統一了漢字大寫數目。
其二,有人也認為是朱元璋在位時期定下的這種規則。當時,也是因為很多官員經常擅自更改帳簿上的小寫數字,藉此來侵吞一些財物。後來,朱元璋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於是就將小寫的數字,改為大寫!
既然以前的數字並沒有大小寫之分,那麼「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這些字在古代原來的意思又是什麼呢?
「壹」這個在古代有很多中用法,比如說東漢的《說文》中,壹就有專一的意思!《禮記》中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一修身為本」,這裡的「壹是」是說都是的意思!
「貳」在古代是什麼意思呢?《說文》中有寫到「貳,副益也」,就是副的意思!《周禮》中有「乃施法於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貳」,這裡的貳,就是副職的意思!
「叄」在古代又是什麼意思呢?《易經》中有「參伍以變,錯綜其數」的說法,這裡的「參」指的就是三,叄也是從參演變而來。在《說文》中有「弎,古文三從弋」,《說文》中關於叄的注,也說明了是數名!
「肆」在古代就有肆虐的意思,當然,現在我們經常說的「肆無忌憚」說的其實也是這個意思!古代的酒店稱之為「酒肆」,《詩經》中有「肆筵設席,授幾有緝御」,這裡的「肆」就是陳列的四夷,而在《說文》中,也說明了「肆,極陳也」!
「伍」在古代是指由五個人構成的集體,《管子》中說「五人為伍」。所以古代軍隊中,每五名士兵為一伍。
「陸」在古代和現在一樣,有陸地的意思。用這個字來代表「六」,有可能是和它的讀音有關!
「柒」在古代其實是一種樹木,在《山海經》中有寫到「剛山,多柒木」!而用柒來表示數字,也有可能是與七同音!
「捌」在古代其實是一種聚攏穀物的農具,古人將有齒的稱之為耙,比如說「九齒釘耙」,將無齒的稱之為「捌」。在古代的時候「捌」同「扒」。在《康熙字典》中是這樣解釋的「《說文》《方言》云:無齒杷」。
「玖」其實是一種美玉。在《詩經》有「報之以瓊玖」,瓊和玖,其實都是用來泛指美玉!
「拾」的本義和現在是一樣的,有收斂、撿起的意思!《說文》中有「拾,掇也」。
這些大寫的數字中,隱藏著古代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