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賽因,一個查德悲劇》影評:正義也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

2020-12-22 老葉點評

被稱為「黑色大陸」的非洲,總給外界動亂、貧苦、血腥的負面意象。

外界對於這塊土地的聲音多是充耳不聞,其歷史創傷也鮮少被正視,即便有光透進,也很難被外界感知。但許多非洲的知識份子不接受這樣的處境,他們將攝影機帶回故鄉,讓這塊土地的變化與光芒,都能被傳播出來。

查德影像工作者馬哈曼特-薩雷·哈隆(Mahamat-Saleh Haroun)即是如此。他的第二部作品《希賽因,一個查德悲劇》(Hissein Habré, A Chadian Tragedy),目前正在國際人權影展上放映。這部紀錄片透過無數個受害者的證詞,呈現1982年到1990年間前總統海珊·哈布雷(Hissein Habré)執政下,一段國家對人民施以暴力的黑色歷史。

不只是「黑人的事」

首位提出證詞的,即是導演哈隆。影片以他書寫哈布雷名字的場景開展,搭配獨白,散發一種少年無憂無慮不知黑暗到來的青春氣息——1974年,武裝反抗軍首腦哈布雷因挾持一名法國民族學者而聲名大噪,年方13的哈隆,這才第一次聽到哈布雷名字;四年後,經由一場全國和解協議,哈布雷成為總理。17歲青春爛漫的哈隆,並不知這是「引狼入室」,直至1982年哈布雷以武力奪權,才認知到「生活因為他而陷入長年黑暗。」

如同所有獨裁政權,哈布雷的工具除了獨大的政黨,就是政治警察(Documentation and Security Directorate, DDS)。在這體制下,人們只能一個命令一個動作,否則就會被強制徵收、停業清算,甚至逮捕。根據查德真相與和解委員會(Chadian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的調查報告,自哈布雷1982年掌權至1990年逃亡這八年間,超過四萬人遭到政治謀殺(在獄中死亡),而被刑求虐待者多達20萬人。絕大多數人都是無故被逮捕、拘禁、凌虐,並死亡,且受害範圍還擴及家屬。

哈隆在哈布雷掌權不久,即遠走他鄉、過著流亡生活,直到1990年,無數亂葬崗被發現,他才知道家鄉發生了什麼事:「這段期間對很多查德人來說,是一場橫禍的開始,恐怖開始蔓延,法國和美國冷眼旁觀。」

事實上,美國、法國不僅僅是冷眼旁觀而已,當時正處冷戰時期,西方的頭號公敵是利比亞強人卡扎菲(Gaddafi)。為了鉗制卡扎菲的勢力,美法大力支持哈布雷政權,給予金錢與軍事援助外,DDS成立後不久,美國中情局甚至協助成立情報中心、培訓特務,強化政治警察的拷問手段——如同扶植其他獨裁政權一樣。哈隆的獨白如此無力:「據說他(卡扎菲)對和平是一大威脅,據說一定要阻止他擴張侵略才行,據說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有好多好多的據說,而我們通通照單全收。」

因此,這個顯而易見的屠殺暴行,在西方強權作為共犯的情況下,徹底被外界忽視。2016年5月,當哈隆帶著這部作品前進坎城影展時即對媒體強調,希望讓這個「屠殺」(genocide)能被世界看見;這些暴行之所以能背向世界執行,也是因為人們認為「那是黑人自己的事」,而被忽略。

《希賽因,一個查德悲劇》就是在這個脈絡下生成的作品。如前所述,影片中幾乎每一位「黑人」都是哈布雷政權的被害者,他們說的雖是「自己的事」,卻也不只是「自己的事」——他們想要對那些曾經施暴於他們的體制提出控訴,想替逝者討回公道。

這部紀錄片大多依賴陳述,因為暴行無法公開,沒有留下新聞或檔案資料。但即使如此,也已足夠——這些受害者長期遭到噤聲,因此,光是說話,就自帶力量。這些話語被記錄下來,有很大的意義,除了成為得以永久保存的歷史證詞,也可以讓人們知道這個悲劇,甚至去指出邪惡之處,並將其講出來(name it)。

接受審判,請求原諒

儘管這些受害者已然殘壞的身體無法復原、心理的創傷夢魘不能根除,他們仍然希望能透過體制尋找真相、獲得司法正義——他們要求布哈雷接受審判,最好布哈雷能「向他們請求原諒」。

這種「請求原諒」的觀念,在紀錄片開始不久即已展現。一個男人帶著另一名不良於行的男子拜訪一個老人,三人並排坐在板凳上。老人表示認識這位瘸腿男子,也知道自己對他做了什麼事。這時,觀眾才知道,原來這瘸腿男子是到了當年逮捕他、虐待他的政治警察家裡,與他對質,並讓對方請求原諒。

瘸腿男子在獄中被拘禁兩年,沒得吃沒得喝,受盡折磨,慘遭捆綁、毆打、凌虐,出獄時還被打斷腿,左眼也被毀,再也看不見。聽了男子的陳述,老人只是不斷重複自己僅是基層,只能聽命行事,「主人不叫狗咬人的話,狗是不會咬人的」,「我只是被訓練來咬人的狗。」

面對中介的男子要求他請求原諒,他也不想面對,只是說自己與對方就像奶油和麵包,宛如兄弟,「事情過去這麼久了,我不曉得他把這件事當作私人恩怨。 」但瘸腿男子舉證歷歷,稱老人其實自己做了打他的決定。「做壞事前要注意,你明明有自己的腦袋,要分辨善惡。以後如果有人叫你去殺人,你要問自己是否跟他有仇?這就是我對你的期待。」

而老人還是不斷喃喃說自己很後悔,不應該做這份工作,他身不由己。「身不由己」這個詞跳針一樣出現。即便瘸腿男子稱為非作歹之人會有報應,老人仍然不想面對,一邊說自己已經受到報應,一邊質疑為何這麼多人,偏偏找上他。在這一來一往間,瘸腿男子忍不住嘆息:「他會再犯,一定會再犯,如果對他下相同命令,他還是會聽命。」

到最後,老人終於到瘸腿男子面前下跪,請求原諒,男子也接受了:「我原諒你。你不要變成狗,要變成人。記得要違抗命令。」

這簡單的場景,展演了如南非式的轉型正義機制:坦白而後和解。可惜的是,在影片中再無其他例子——即便曾有加害者願意同被害者見面,都突然反悔而取消。於是整部紀錄片充滿了被害者的陳述,不論男女老少或族群身份,都能說出自己被關了幾年,遭受何種對待,他們大多既殘且瘸,不是瞎就是聾,有人腦部損傷走路搖搖晃晃,有些人已經癱瘓,終生臥床。但至少他們活了下來,能活著指陳國家的暴力與自身的遭遇;死去的人,卻再也開不了口。

為開不了口的死者好好哭泣

58歲的克萊蒙(Clément Abafouta)是海珊哈布雷政權暴行受害者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the Victims of Hissein Habré's Regime)主席,也是貫穿這部紀錄片的主要角色,他帶著導演哈隆一一拜訪受害者,記錄他們的證詞。前述瘸腿男子與年老政治警察的「和解」,亦是由他帶領。換句話說,克萊蒙既是哈隆的關鍵報導人,也引導敘事的前進。他追求司法正義的決心,對哈布雷政權的控訴,也就成了這部紀錄片的主軸。

克萊蒙自己也不是什麼健康的人,被囚禁四年的他,在獄中受盡折磨,只能整天祈求上帝讓自己活下來。他被命令埋葬獄中死亡者,也時常睡在屍體上頭。在那狹窄的牢房裡,每當有人死去他會感到有些慶幸,因為那表示會多騰出一些空間,「我們簡直跟野獸一樣。」身體與心理都遭到破壞的他,認為自己已經是半個廢人,徹底被毀了。「難道我們要像波特萊爾說的,把人生如落葉般耙一耙?我哪拼湊得回來?不行,沒辦法了。」

「DDS受刑人出獄時,要籤下切結書,他們逼迫我們以古蘭經或聖經發誓,為了禁止我們談論獄中的所見所聞,和談論他們的惡形惡狀。」克萊蒙對著導演補充這個背景,但為了不讓兇手逍遙法外,當1990年哈布雷逃亡後,他與其他倖存者決定組織起來追討正義。「我出獄時很忿忿不平,很想報仇,但該怎麼做?因此我想自己必須挺身反抗,成立個協會,讓大家能表達不滿或憤慨。透過這個協會,我們心想:我們還活著,不代表情況好轉了,仍要繼續爭取,好讓獄中死者的遺念能流傳下去。」

克萊蒙說,說到底他們的努力都是為了這些死者,因為對他們而言,那些死者仍未安息,「因為我們親眼見過他們的死狀,不能讓人們遺忘他們。免得明天有人冒出對他們不敬的話,這是我們的動機,也鞭飭著我們要努力,直到正義伸張為止。因為直到今天,我們仍無法悼念他們,必須等有朝一日,正義獲得伸張後,我們才終於能為死者好好哭泣。」

許多人談及轉型正義,多評論那是挑起仇恨,搖頭說「為何過去都過去,何不放下一切往前行」?但對身心皆是傷的當事人來說,要走到和解與原諒,或是所謂「修複式正義」之前,也都要有一定的程序:要讓真相出現、要釐清責任、要加害者面對錯誤、要讓加害者現形,能夠被指認,才有和解的可能。這不能被狹隘界定為私人仇恨,而是一整個受害族群需要的正義。

仇恨未必會延續,但暴力結構呢?

紀錄片的最後,是一個正向的結局,在塞內加爾舒服過生活多年的哈布雷,終於要在位於首都達喀爾的非洲特別法庭接受審判。受害者們歡欣鼓舞大肆慶祝,準備迎接這好不容易得來的結果。而哈隆也在審判前,陪著克萊蒙逛一圈法庭,就在他們緩慢地走過法庭的旁聽席,朝後門走去,並打開門迎進光時,一個畫外音響起:

我代表4,445名受害者,我們為他們發聲已超過15年…,這是我們首度站在這裡為他們鄭重發出聲明,這是以他們的名義,也是和他們站在一起…替沒有聲音的人發聲,還要代表那些失蹤的人,過世的人,遭受虐待的人,所有那些因為海珊·哈布雷暴行,而永遠無法來到各位面前作證的人…。不帶絲毫報復之心,卻以無比堅定的意志,在各位面前,傳遞受害者的心聲。

儘管哈布雷不服審判,屢屢在法庭上造次,但最終仍以反人類罪、戰爭罪等罪名遭判終身監禁。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判決《希賽因,一個查德悲劇》在坎城影展首映的那個月底做出,也算是巧合。

哈布雷的終點或許就在這裡(但查了一下新聞,因疫情關係,年邁的哈布雷得以出獄),但這判決未必是查德這個國家的幸福未來。我忍不住注意到,導演哈隆在影片中剪進一個看似無意義,但非常值得思考的情節——一個因被懷疑是利比亞間諜的男子,在獄中慘遭凌虐,險些失去生殖能力,最後靠醫生幫忙才能生下四個孩子,鏡頭前,他一邊哄著孩子趕緊吃早餐以免遲到,一邊詢問孩子遲到老師會不會打人?在獲得正面回應後,點頭稱讚:「那很好。」

仇恨未必會延續,但暴力結構若不反省,就不會改變。作為曾遭國家暴力對待的受害者,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痛苦,卻無法思考結構,甚至反省改變,那麼暴力永遠存在,也有一天會再回來。如同那瘸腿男子說的:他必定會再犯錯。

相關焦點

  • 正義也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
    「正義也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他出現在各種文章、報導以及評論裡,也許,你也曾經這樣說過。看到一篇報導,它醒目的標題「正義也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於是,你在下方評論「正義也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後面其他人「正義也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這句話+1+2……+10086。2020年8月4日,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宣告張玉環無罪。蒙冤27年,9778個日日夜夜的張玉環沉冤昭雪。你在評論下邊打出「正義也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10086。
  • 被曲解的「正義也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原文,意思完全不同
    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們,往往會在冤假錯案沉冤昭雪的時候拍手相慶,而部分有文化、有學識的知識分子們就會用「正義也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來感慨這正義的來之不易,似乎話語中透漏著一絲欣慰。然而,「正義也許會遲到,但不會缺席」這種理念真的是正確的嗎?顯然不是,因為伴隨著這句話出現的往往是對維護正義公理的無能為力。
  • 正義也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三門峽大營鎮23年命案成功偵破!
    因時空變遷、疑蹤難覓,陳年積案偵破難度極大,但面對艱難的任務、面對早已發黃的卷宗,陝州區公安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牢記宗旨使命、捍衛人間正義,強力合成「大偵查」格局 ,建立高效命案攻堅機制,運用最新刑偵科技手段,發揚鍥而不捨「刑警精神」,抽調精兵強將成立專案組,全力投入命案積案攻堅之中。
  • 原來我們一直都誤解了「正義或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真正含義
    「正義或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這句話是已經被我們國內「玩壞」的法諺,而它是源於美國大法官休尼特的名言:「Justice而國內的「修訂版」(正義或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這句中文語句被人們使用的頻率很高,往往是用來安慰弱勢全體,告知其正義總會來臨;或者用來嘲諷惡勢力最終將會受到制裁。其實看起來感覺挺有道理的,是一碗不錯的心靈雞湯,但事實上,這是一句很不負責任的話。
  • 許可馨事件出現結果,正義也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這些行為還只是其中一部分,但僅此就已經讓網友們無法平息怒火了,真的是應了那句話,「正義也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在一次天津廣播電視臺中,張伯禮在演講時把許可馨當成是一個例子,稱作為一個人,不能沒有根,也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忘了自己的根那還叫人嗎?3、人民日報稱許可馨事件已經由江蘇省紀委監委調查。近日,人民日報發布視頻,在視頻裡說到,蘇州紀委監委已經開始調查許可馨事件。對此,人民日報也會關注處理結果。
  • 正義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在不久,官員的葬禮,就在墓園,一個機關槍無人車突然開槍,又把幾名司法官員殺死,市長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全城戒備。出動武裝警察日夜巡邏。防的,居然是一個已經被關起來的囚犯。警察官焦頭爛額,沒日沒夜的調查,終於讓他查到一處房產是屬於那個男人的,他和朋友們闖進去,發現了大量的武器裝備。
  • 正義可能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男生反擊猥褻者被批捕申請撤案
    他還表示,知道女兒遭猥褻後,他多次找到公安機關,希望追究猥褻者的法律責任,讓他失望的是,辦案民警告訴他,他控告的事和王勇的案子是一回事,他們會併案處理。從王勇父親王恆波處獲悉,2021年1月3日下午,王勇在他的陪同下,接受了解放區人民檢察院專案組人員的訊問。由於家庭經濟困難、無力聘請律師,北京富力律師事務所律師王豔濤接受家屬委託,為王勇提供免費法律援助。
  • 電影《正義的慈悲》:正義真的只會遲到,不會缺席嗎?
    從史蒂文森的非營利法律辯護組織「平等司法行動」的成立,到麥克米倫的案子經過四年半的上訴程序,《正義的慈悲》以鮮明而令人信服的言詞描述了法律體系中的種族不平等。《正義的慈悲》有許多常見的比喻:支持被告的壓倒性證據、種族主義執法人員,以及勝利的結局,但它同時也傳播了兩個信息。司法系統的重大錯誤往往會得到糾正。
  • 正義不會缺席,但它真的又一次遲到了,而且遲到了27年!
    8月4號下午,一條消息刷爆了網絡,也就此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準確地說,是一個被迫改錯的命運,又改回來了。被控故意殺人,而被羈押了27年的江西張玉環,被宣告無罪,當庭釋放。27年前,與張玉環同村的兩個男孩的屍體,被發現在水庫,而只因張玉環與其中一個孩子有瓜葛,張玉環被列為犯罪嫌疑人。此後案件經過不斷地審理和駁回,原因就是證據不足,而所謂的已經掌握的證據,按照張玉環自己的話說,也是屈打成招而來的莫須有的證據。
  • 《精英部隊2:大敵當前》影評:正義可能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美國大法官休尼特的名言所說:「正義可能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當看到羅伯特·納西貝託中校當街暴打蛀蟲一般的警察局長時,相信所有對腐敗深惡痛絕的觀眾們都會覺得痛快不已,這就是電影《精英部隊2:大敵當前》給人們印象最深的場景。
  • 正義會遲到,但從不缺席!阿富汗民眾提起訴訟,要求嚴懲澳洲軍方
    澳軍的暴行將會在人們心中形成數年,乃至永遠難以磨滅的一層陰影。 正義會遲到,但從不缺席! 本以為在各方壓力之下,莫裡森政府會率先予以世界各國一個滿意的交代,但顯然所有人都錯了,莫裡森政府在進行象徵性的懲罰之後選擇了沉默,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此事就會因此被揭過。前段時間,中方譴責了澳軍暴行,意圖喚起澳大利亞政府最後的一絲良知,誰曾想換來的卻是澳方的"惱眼"。
  • 【日語美句】幸福也許會遲到, 但永遠不會缺席.
    一生はとても短くて、食べたいものは買いて、會いたい人は會いに行きまして、楽しければ、待ってないでください.一生太短了,想吃的東西就去買,想見的人就去見,如果能快樂,就不要等。
  • 正義永遠不會缺席
    《食罪者》系列已經追到5了,那環環相扣的情節讓人看後大呼過癮,一個看似簡單的簡介便將人深深吸引,忍不住去探究。對於整個案件的走向更是讓人佩服宇塵的寫作功底,讓食罪者系列既可以連貫又可以分篇,單看每一部都不會影響閱讀效果。
  • 浙大深夜發文,努某某被開除:正義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浙大還表示,下一步將會加強學校內部的制度建設,改進學校的管理。在此之前,浙大對努某某的處分僅是一年的留校查看,而且到期還自動解除這一處罰。這激起了網友的極大憤慨,被認為是處罰過輕。這所百年名校,承載著無數中國仁人志士鮮血的學校,聲譽岌岌可危。
  • 《百萬美元寶貝》:夢想成真也許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這樣重複、單調的行動,卻是麥琪一天中難得的快樂時光,她不會覺得訓練辛苦,反而,如果有一天沒有練習,就會渾身難過。起初,法蘭基教練不願意訓練女生,慢慢的,法蘭基被麥琪的執著所感動,答應指導麥琪拳擊,幫助她登上了擂臺,奪得多次冠軍。
  • 正義會缺席嗎?
    說:「許可馨事件進展僵持:至今沒有結果,正義是否會缺席?」人們常說,正義也許會遲到,但它永遠不會缺席。你還記得那個在網上說壞話的許可馨嗎?我想這裡許可馨可能是一個時間管理大師,讓她放鬆。有傳言說許可馨可能是回國,它已經被重命名為許立娜。好吧,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似乎正在迅速失去現實。也許正義應該分成幾個小組?如果是一個普通人,我想他做了之後很快就能被控制,但是許可馨不是,傲慢依然存在。
  • 上海殺妻藏屍兇手1325天後被執行死刑:正義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文/梅子01.正義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近日,震驚全國的上海殺妻冰櫃藏屍案,在案發四年後,終於落下帷幕。6月4日,「上海冰櫃藏屍」案罪犯朱曉東被執行死刑。受害者父親:等這一天很久了。2016年10月17日,朱曉東掐死妻子後藏屍冰櫃,此後的105天裡,朱曉東營造妻子在世的假象,還用妻子的信用卡多次旅遊、與異性開房約會。
  • 正義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孫楊禁賽被撤銷!但一細節細思極恐
    「正義也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事件回顧2018年9月4日,孫楊在一次比賽後被要求做興奮劑檢測,地點選擇在自己家中。檢測過程中,孫楊對檢測人員出示的資質證明存疑,因此此次檢測並未完成。事後,IDTM(國際興奮劑檢測管理公司)報告國際泳聯說「孫楊暴力打破檢測樣本並否認檢測結果。」而孫楊表示:「自己在整個過程中全力配合檢測方,但檢測人員在檢測過程中,出現多項違規操作。」
  • 第三者看張志超案——正義永遠不會缺席,做人生的「無畏俠」
    在2005年1月10日,山東省臨沭縣第二中學分校,一名女生突然失蹤,一個月後,校方在一停用的廁所內發現了失蹤女生的屍體,她被強姦致死,屍體狀況慘不忍睹。可是作為一宗形跡惡劣的強姦案,現場卻並未提取到張志超的精液,唯一的物證——一根被認定為證物的小木棒上也並未採集到張志超的指紋。如此種種疑點卻被警方選擇性忽略,他們僅根據高一學生楊某振和王某波等人那尚待考證的證詞,就認定該校學生張志超有重大作案嫌疑。
  • 正義會遲到,但是永遠不會缺席
    之前的孫楊事件沸沸揚揚,事情跌宕起伏,網友們的心也是七上八下,不知道事情最後會發展成什麼樣子,而在這背後,最難受的應該就是孫楊了吧,還好一切來得剛剛好。終於新的消息出現了,好消息出現了,屬於孫楊的正義來了,也就意味著他沒有做錯什麼。正義來得晚了些,但是卻永遠不會缺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