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8 17:0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劉慧
著名書法家朱關田為群眾現場書寫「福」字
這一天,1月28日,是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人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於是,我的美好一天,從插花開始,到貼好春聯——迎接又一個新春的到來。與往年一樣,在浙江眾多書法家的作品中,我還是挑選了朱關田先生的那幅春聯和那個大大的「福」字。
歡喜無比!「福」字帶來的,是人們心中熟稔的年的信息和氣息。
你可知道?「福」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見證了華夏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發展。它經歷了甲骨文、金文、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因其美好寓意更是被歷代名家所追捧。
比如,甲骨文中的福字,是裝酒器具在神前的形狀,因為古人用酒象徵生活富裕。比如,現在的福字,由示、一、口和田組成。示,指神抵;田,指耕地、打獵;「一」字,按《說文》解釋——「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口」字,《說文》說:「口,人所以言食也。」在「福」字上,寄託了老百姓祈求得到田地、以滿足溫飽需求的願望。
朱關田作品
「福」,為何要這樣寫?
朱關田解釋說:「福」字,在民間可不是一般的字,它意含深遠,幾乎囊括了一切好事——既是豐衣足食、富貴興旺,又是健康平安、和諧美滿,更是國泰民安、天下太平。可是生活永遠不會十全十美,也不會事事如願,此中有機遇也有意外,乃至旦夕禍福,這便加重了人們心中對「福」字的心理依賴。「福」是好事情,也是好運氣。
常聽朱先生說,也常見他寫:「福」字多一點,「壽」字長一點,「求」字少一點。
哎,你別說,朱關田這個多一點的「福」字,在民間很是搶手。
曾幾何時,有朋友登門向朱關田請求「福」字,說道:「有了朱先生的字,我可以福氣多一點。」朱關田聽後,隨即大筆一揮,一個漂亮的「福」字躍然紙上!求字者低頭一看:「咦?這個『福』字,怎麼多了一點呢?」朱關田微微一笑:「不是你說『福』要多一點嗎!」這位朋友頓時明白了其中的美意,連聲道謝。此事就這樣被傳為一段佳話。
無獨有偶,連日來,我跟隨浙江省書協「放歌新時代 文化進萬家」——「幸福路」書法進萬家服務小分隊「送福寫春聯」活動上海島、下鄉村,都能看見這生動有趣的一幕:在領取春聯的現場,總有眼亮的村民發現,繼而追問,朱關田的「福」字為什麼多了一點?於是,我學著先生的口氣答:並沒有寫錯哦,你希不希望福氣「多一點」啊?你們看,那多餘的「一點」在其書法作品中並沒有帶來一絲的不妥,反倒平添不少生趣。村民們頓時茅塞頓開,紛紛贊道:先生高明。
在朱關田眼裡,再沒有一個字能像「福」字那樣,糾纏著國人對幸福生活強烈的渴望與心懷的夢想。它是廣大民間最理想化的一個漢字。平時,人們把這些美好的期望揣在心裡,待到新的一年來臨時,禁不住把心中這些期待一股腦兒掏出來,化為一個「福」字,端端正正、濃筆重墨寫在大紅紙上,貼在門板、照壁和屋裡屋外最顯眼的地方。由此,我們知道,人們過年時最重要的不是吃喝穿戴,而是對未來生活的盛情與企盼。
朱關田作品
紹興,是朱關田的故鄉;蘭亭,是中國書法聖地。
當一位書家在書法領域獲得不小成就且被社會認可後,他的目光總會自覺地轉向整體書法藝術的學問上,這是一個更深層次的探求,是通過對學問的研究構建一種理論框架,使眾人在認識書法藝術的奧秘時,有一種深邃的目光,更加理性與通透。
因了,朱關田的「福」字便瀰漫著濃厚古意。有心契章草高古雄強之氣韻,從而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色:結體奇而不怪,用筆重而不滯,氣機流暢,松而不懈——僅一個「福」字,對書家而言,就可以追溯到師生二人從秦篆、漢隸入手,得中國書法的源頭正脈。
這些年,朱關田總會帶領研究生團隊,去富陽現場創作那幅「九宮福」——滿滿當當九個「福」字,寓意新年大吉。耐人尋味的是,似乎每個福字都是「寫錯的」,平白無故地在一橫上多出「一點」。
仔細看,朱關田創作的九宮福,一個個不同的「福」字,在寫法上暗含「子、田、才、壽、福」五種字形,寓意「多子、多田、多才、多壽、多福」。從書法角度看,將數個字合為一體卻流暢自然。
認真看,那個「衣祿全、一口田」的福字,其間包括了多個漢字。右上角的筆畫像「多」,下為「田」,左半似「子」和「才」字,右半又像「壽」字,整個福字可分解為「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
朱關田笑言:以中國傳統文化來概括,幾無外乎「福、祿、壽、喜、財」。這五個字中,又以「福」為首。「福」的內涵既可淺顯又可高深。相比起後面的四個字來,這個形而上的「福」字,便蘊含著無窮奧妙和無限祝福。
朱關田作品
是啊,中國人對生活是敬畏的,對「福」字更是鄭重不阿。曾看見朱先生寫福字,他寫好後看了看,搖搖頭不大滿意,但先生並不像寫一般字——寫壞了就把紙扯掉,而是好好地壓在一摞紙下邊。他對「福」字態度鄭重,說「福」字是不能隨意撕掉的。
這種對生活的敬重與虔誠,一直記在我心裡。這是多美的生活情感,多美的民俗,多美的文化表達方式與心靈交流方式。中華民族不就憑著這種執著不滅的生活精神與追求,在東方大地上生生不息了五千年嗎?
春節,從這個意義上看,就是人們的精神生活。
而「福」,作為一種心靈方式,深切和無形地潛藏在所有中國人的血液裡。每到春節,不用招呼,一定出現。它不是誰強加的,誰也不可能改變它,誰也不會拒絕它。於是,「福」字包括貼「福」字的民俗,就成了我們一種根性的文化。
年將至,春將始——感謝朱先生,也祝福大家福氣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