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為何不就地取材燒柴取暖?容易暴露目標

2020-12-17 島主說事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在蘇聯的寒冬中凍死幾萬人,他們為什麼不燃燒樹木取暖?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說了兩件事,一件是莫斯科戰役,德軍為什麼不燒木頭取暖?一件是史達林格勒戰役,德軍同樣遇到嚴寒,為什麼還是凍死那麼多?

首先,德軍在兩場戰役都遭遇寒冬,其戰場環境完全不一樣。

莫斯科戰役中,德軍遭遇嚴寒,完全是德軍統帥部指揮失誤和準備不足造成的,出現嚴重凍傷亡和非戰鬥減員,也完全是進攻時間太晚造成的。而史達林格勒戰役卻不一樣,因為進攻時間是在7月份的夏季,到冬季蘇軍發起「天王星行動」時,德軍又遭遇到冬季嚴寒,但這次的寒冬卻由不得德軍,完全是被蘇軍圍困在包圍圈裡動彈不得。

所以,德軍在兩場戰役中凍死凍傷的結果是不一樣的,遭遇的戰場環境也大不相同。

其次,德軍為什麼不在戰場上就地取材,燃燒樹木取暖?

一直以來,這是個大家關心的問題。那麼德軍在戰場上到底有沒有使用樹木取暖和就地取材呢?答案是肯定的,有方便條件,德軍再傻也不可能把自己凍死是吧,但是,為什麼又會出現那麼多的非戰鬥減員呢?這裡面就有個戰場環境影響的問題。

一是蘇德戰爭爆發後,史達林就下達了堅壁清野命令只要是蘇軍撤退的地方全部實行燒光、拆光和砍光的政策。燒光不用解釋,就是沿途房屋等生活設施一間不留,不給德軍有可用空間;拆光,指蘇軍撤離的地區,能帶走的全部帶走,工廠機器等帶不走的全部拆光銷毀掉。砍光,是指沿途設置路障,砍光所有樹木設置障礙,滯緩德軍裝甲行軍速度,破壞橋梁和公路等,使德軍所到之處得不到一粒糧食,喝不到一滴水,找不到一片木柴。

二是戰場上就地取暖容易暴露目標。德軍閃擊蘇聯與其它戰爭不同,這是世界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戰爭,其戰線長達幾千公裡,作戰又不分空中地面和海上,德軍在防禦陣地就地燒火取暖,無異給蘇軍飛機報信,這是戰場上絕對不允許的。

三是作戰要求,德軍不可能有就地取材的時間。因為德軍進攻蘇聯時,是以裝甲坦克開路步兵伴隨進攻,德軍主要的進攻路線多數以公路和鄉村道路為主,這樣的主要路段蘇軍已經實行堅壁清野,雖然在偏避的地方肯定還是有樹木和燃燒材料,但遠水解不了近渴。德軍不可能放棄眼前陣地去尋找取暖材料,給蘇軍以可乘之機。

第三,德軍把希望寄托在後勤保障和能打贏戰爭上面。

如果說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的凍傷是被圍困所致,那麼在莫斯科戰役中,德軍遭遇寒冬完全是在用信念支撐。因為自閃擊西歐以來,德軍從沒遇到過失敗,對眼前遇到的嚴寒估計不足,同時又把希望寄托在德軍即將到來的後勤保障和德軍肯定能打贏上面。對希特勒來說,進攻莫斯科不存在時間早晚的問題,嚴寒也阻擋不了德軍的裝甲進攻。只是德軍將領們沒想到,1941年莫斯科的嚴冬來得那麼早那麼快,這場戰役又打得那麼久,他們不知道這是史達林在用持久戰和消耗戰來抵抗閃擊戰的進攻。

從以上分析看出,德軍在蘇聯的寒冬中凍傷嚴重,有主觀上的原因也有客觀上的理由,更多的是戰場環境不允許德軍有更多的時間去考慮取暖問題,稍有不慎,取暖的火堆就會成為蘇軍的靶子,這才是最要命的地方。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莫斯科戰役》

精彩推薦:二戰蘇德戰爭,如果蘇軍打贏哈爾科夫之戰,還有史達林格勒會戰嗎

二戰蘇德戰爭,史達林為何10天不露面?這段時間他在做什麼?

二戰前後,日俄之間發生了哪些戰爭?日本為何北上的企圖落空?

二戰莫斯科戰役,史達林為何不撤到後方指揮?已經做好應急方案

相關焦點

  •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閃擊戰對莫斯科戰役無效?戰術與戰場環境脫節
    雖然蘇德戰爭已經過去了那麼長時間,但閃擊戰的話題一直經久不衰,原因就是德國進攻蘇聯時,前期打得順風順水,卻在莫斯科戰役中遭遇瓶頸。是閃擊戰不適合攻城作戰,還是蘇軍找到了戰勝閃擊戰的辦法?實際上,這裡面存在一個閃擊戰術與戰場環境脫節的問題。01閃擊戰適合在什麼樣的戰場環境下作戰?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也挽救不了東線失敗的命運?回天乏術
    弗裡茨·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在二戰中可謂是德軍中響噹噹的靈魂人物,但他在戰後撰寫的回憶錄《失去的勝利》卻飽受爭議,坊間不僅給他戴了頂「甩鍋帝」的帽子,還對他的指揮才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感到惋惜。那麼,如果在蘇德戰爭史達林格勒戰役後,讓曼施坦因擔任東線總指揮,他能扭轉戰場危局、挽救德軍走向失敗的命運嗎?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保盧斯為何不執行雷鳴行動命令?左右為難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閃擊戰對莫斯科戰役無效?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為何不就地取材燒柴取暖?容易暴露目標二戰蘇德戰爭,如果蘇軍打贏哈爾科夫之戰,還有史達林格勒會戰嗎二戰蘇德戰爭,史達林為何10天不露面?這段時間他在做什麼?
  • 二戰閃擊戰所向披靡,為何說不是德國一己之力?放鬆警惕幫了大忙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保盧斯為何不執行雷鳴行動命令?二戰蘇德戰爭,為何閃擊戰對莫斯科戰役無效?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為何不就地取材燒柴取暖?容易暴露目標二戰蘇德戰爭,如果蘇軍打贏哈爾科夫之戰,還有史達林格勒會戰嗎
  •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說蘇軍的大炮打得遠,德軍的裝甲跑得快
    二戰蘇德戰爭,圍繞閃擊戰和大縱深理論誰能技高一籌的爭論一直經久不斷。有人形容蘇軍的勝利是依靠大炮打得遠和拼兵力消耗來抵消德軍的閃擊戰,而德軍的上半場頻繁得手也是依靠閃擊戰的速度和快速機動佔了先機。那麼,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蘇軍的消耗戰到底是不是戰勝閃擊戰的根本原因呢?
  • 二戰冬季風暴行動,如果保盧斯向外突圍,曼施坦因救援就會成功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多數人認為曼施坦因的冬季風暴救援行動,是因為保盧斯不配合沒有向外突圍所致。那麼,如果德軍統帥部允許保盧斯向外突圍,曼斯坦因會不會把第六集團軍給解救出來呢?第6集團軍的損失又會有多大呢?首先,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失利,是因為德軍統帥部指揮失誤。
  •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說閃擊戰輸給了持久戰消耗戰?缺乏必要條件
    發生在上世紀40年代的蘇德戰爭,雖然德軍最終以失敗告終,但許多人仍然對閃擊戰非常感興趣。這不僅在於閃擊戰給二戰帶來了新的戰場視角,也給世界軍事理論帶來了新的挑戰,那麼,德軍的閃擊戰為何輸給了蘇軍的持久戰消耗戰呢?巴巴羅薩計劃難道沒有充分考慮到閃擊蘇聯的後果嗎?
  • 二戰蘇德戰爭,庫爾蘭集團為何久攻不下?蘇軍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在二戰蘇德戰爭中,庫爾蘭集團是德軍1945年5月8日發布無條件投降書後,唯一未被蘇軍殲滅而在蘇聯境內向蘇軍投降的部隊。那麼,早在1944年9月,蘇軍就對北方集團軍群發起了庫爾蘭戰役,後又對該集團德軍陸續展開了6次進攻,但都沒能將其完全殲滅,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二戰蘇德戰爭,朱可夫為何建議放棄基輔?南線兩個包圍圈正在形成
    二戰蘇德戰爭打響後,關於朱可夫建議放棄基輔的建議是否合適,一直成為爭議的焦點。有人認為史達林否決這個建議並沒有錯,放棄基輔等於正中德軍下懷,因為德軍南線進攻的目的就是佔領基輔;也有人認為,如果西南方面軍撤出基輔,在古德裡安第2裝甲集群和魏克斯第2集團軍南下之前截住他們,不僅可以避免烏曼和基輔兩個包圍圈形成,還可以依靠基輔以北的普裡皮亞特沼澤地建立穩固防線。
  • 二戰蘇德戰爭,朱可夫使用人海戰術為何遭人質疑?打贏才是硬道理
    朱可夫被稱為二戰第一名將,還被稱為蘇軍的「救火隊長」。但為何每次戰役中蘇軍傷亡的人數比敵人還多?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地看,就蘇德戰爭來講,蘇軍與德軍的裝甲快速打擊對抗,既沒裝甲優勢又無防禦優勢,如果兵力優勢再沒有,朱可夫如何打贏德軍呢?從這個層面講,打贏才是硬道理。一方面,朱可夫指揮的戰役常常是臨危受命,他是依靠打贏信心和決心贏得戰爭。
  • 二戰蘇德戰爭,交戰雙方同樣下達不準撤退命令,為何效果完全相反
    蘇德戰爭是二戰歐洲戰場上最激烈也是傷亡最多的一次大浩劫,除了戰場上拼殺打鬥帶來的零距離殺傷外,交戰雙方對戰場環境的判斷和攻防指令,也直接影響著戰爭的走向和傷亡人數的增減。那麼,蘇德雙方在戰場頻繁使用的不準撤退命令,對整個戰爭有什麼主要影響呢?換句話說,它給蘇德雙方帶來了哪些後果呢?
  • 二戰蘇德戰爭,如果蘇軍打贏哈爾科夫之戰,還有史達林格勒會戰嗎
    二戰蘇德戰爭,對蘇軍來說,史達林格勒會戰是個意外的收穫,為什麼這麼說呢?還得從德軍的藍色行動方案說起。在整個蘇德戰爭過程中,藍色行動方案是僅次於巴巴羅薩行動計劃的第二個最大軍事行動。由於巴巴羅薩計劃的目標和時間僅以5個月為限,也就是說到1941年底巴巴羅薩計劃的任務就應該完成。但莫斯科戰役失利以後,德軍統帥部不得不重新尋找一個新的行動方案替代它,根據戰場形勢,德軍總參謀部重新擬制了藍色行動方案,也就是1942年的夏季行動計劃。
  • 二戰期間,蘇德大戰,德軍被凍死幾萬人,為什麼不燒樹木取暖?
    德軍在蘇聯的寒冬中凍死幾萬人,他們為什麼不燃燒樹木取暖?有很多人說,在蘇聯和德國這場戰役中,因為天氣原因導致德軍戰敗,其實,我認為這件事不能這樣說,天氣原因雖然對於德軍戰敗有直接影響,但絕對不是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3戰瓦圖京不敵對手,強中自有強中手
    都說曼施坦因是戰略大師,但在蘇德戰爭中,他卻遭遇到強硬對手,3次與蘇軍大將瓦圖京戰場交鋒,曼施坦因均敗走麥城。那麼,被稱為蘇軍「閃電將軍」的瓦圖京,如何在戰場上3次遭遇到曼施坦因,又是如何3次戰勝對手的呢?
  •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蘇軍3個命令加劇了戰場惡化?指揮與戰場脫節
    二戰蘇德戰爭,當德軍分三路閃擊蘇聯時,蘇軍並沒有採取積極防禦的戰略,史達林甚至在24小時之內下達了3個作戰命令。一些人認為,蘇軍這3個命令,不僅加劇了戰場形勢的惡化,還為德軍裝甲部隊快速打擊創造了條件,因而使蘇軍在戰爭打響之初損失巨大。那麼,事實又是怎麼樣的,蘇軍這3個命令是否下達的正確呢?01蘇軍為何24小時之內要下達3個作戰命令?
  • 二戰蘇德戰爭,史達林為何對巴巴羅薩行動表現沉默?美好願望落空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人們驚訝地發現,史達林不僅在戰前對德國可能的入侵表現泰然,而且在德國三路大軍閃擊蘇聯後,仍然表現出鎮定自若的樣子,甚至戰爭打響後十天才發布全國動員令。史達林為何在大軍壓境大廈將傾的危難時刻,還要表現出如此從容的姿態,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二戰蘇德戰爭,是蘇軍一己之力打贏,還是盟軍蘇軍共同戰鬥結果?
    由於歷史學家們把二戰的起始時間從德軍閃擊波蘭的1939年9月1日起算,所以,在這之前英法聯軍與德軍的一些摩擦並沒有當作大事提出來。但英法與德軍的抵抗實際上已經展開了。一方面,雖然英法綏靖政策慫恿了德國迅速崛起,但也使德國過早的暴露了野心。
  • 二戰蘇德戰爭,古德裡安跟著閃擊戰大起大落,屋漏偏逢連陰雨
    古德裡安作為二戰德軍閃擊戰的靈魂人物,更準確地說,他應該是在裝甲進攻領域研究得更多一些,可隨著閃擊戰在蘇德戰爭中的有勝有敗,他的軍旅生涯也出現大起大落,從1939年9月二戰爆發到1945年5月二戰結束,他經歷了從裝甲兵總監到陸軍總參謀長的輝煌,同時也難逃兩次被貶預備役和最終投降美軍的命運。是什麼原因讓古德裡安兩起兩落?
  • 二戰蘇德戰爭,刻赤半島和哈爾科夫之戰,為史達林格勒戰役打基礎
    發生於1942年6月28日的史達林格勒戰役,是二戰蘇德戰爭的重要轉折點。但是,德軍為什麼要打這樣一場戰役,戰場重心又為何從中線重新轉移到南線?本來,蘇德雙方都在為1942年春季第二次莫斯科會戰做充分準備,為什麼戰鬥最終卻在史達林格勒發生了呢?
  • 二戰德軍靠「撿破爛」維持,由此帶來的後勤壓力,徹底拖垮了德軍
    二戰時期,德軍依靠「閃電戰」在初期橫掃歐洲,但很快就陷入蘇德戰爭的泥潭。面對戰爭潛力無窮的蘇聯,德國戰爭資源短缺的問題不斷被暴露出來。僅僅是以坦克來說,儘管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役中集結了多達1200多輛坦克,依然沒有徹底擊垮得到源源不斷補充的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