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這個成語都聽過,但講的是什麼故事?在哪發生的知道麼

2020-12-12 行旅時光

中國的語言博大精深,產生了很多耳熟能詳的成語和諺語,這些共同匯聚成燦爛的中華文化和文明。

但有些成語,比如望梅止渴、胸有成竹講的是什麼故事?又在哪發生的?知道麼?

其實,提起胸有成竹這個成語,那還真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

胸有成竹這句成語出自陝西漢中洋縣。

最早見於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與可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振筆直遂,以追其所思……」,講的是北宋文學家、畫家文同喜歡詠竹、畫竹,以竹言志表其氣節的故事。

北宋熙寧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當時,洋州篔簹谷(今洋縣紙坊鄉)生長著大片竹林,文同對此特別喜愛,他在《篔簹谷》中寫道:「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兩岸煙蒙蒙。尋幽直去行漸野,宛爾不似在塵中。」對這一片竹林大加讚賞。

他閒暇時還常去谷中探幽觀竹,吟詩作畫,有時還攜愛妻前往賞竹、植竹。其所墨竹獨樹一幟,意境深遠,被當時的畫壇稱作「湖州畫派」。文同對畫畫要求非常嚴格,常常要深入畫境才開始運筆。他主張,畫竹子時必先有成竹在胸,直發胸臆,這樣才能畫出竹子的精髓。

文同對畫畫的精益求精,得到當時很多畫家的讚賞。其中,畫家晁補之在《贈文潛甥楊克一學文與可畫竹求詩》中就寫道「與可畫竹時,成竹已在胸」的詩句,對他首創畫竹葉深墨為面,淡墨為背的筆法,以及畫畫日臻精益,畫墨竹栩栩如生,瀟灑清秀的風格大為讚賞,久而久之,文同畫竹時「成竹在胸」一種意境和典故,並廣為流傳。

其實,「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本意是說畫家在畫竹子時,頭腦中要有一個具體生動的竹子形象,那就會得心應手,真切自然。後來這句成語已不拘泥於畫竹,泛指人們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頭腦中已有十分把握,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

相關焦點

  • 涇渭分明的成語都聽說過,但這個景觀在什麼地方?你知道麼
    涇渭分明,這個漢語成語大家可能都聽過,和楚河漢界一樣,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但這個出自《詩經·邶風·谷風》的詞語,指的是什麼地方,你知道麼?這還得從陝西境內的兩條河流說起。唐代詩人杜甫就在《秋雨嘆》中寫道:"濁涇清渭何當分",這也為「涇渭分明」這個成語的出現,立下了雛形。關於這兩條河,還有很多神話傳說,其中涇河的故事,最有趣的,莫過於涇河龍王的傳說。
  • 張騰嶽《掌門講成語》|日常解壓的成語讀物也可以很有趣
    央視近年來有兩個文化節目特別的喜歡,一個是董卿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一個就是張騰嶽主持的《中國成語大會》。張騰嶽,大家都知道,是央視的著名主持人,曾經主持過《走近科學》,《中國成語大會》等節目。這本書裡面所涉及的成語不多,大概30個,但很多是我從未聽過的成語,比如說「剪須和藥」,再比如說「平原督郵」。這些成語我看了介紹之後才明白到底是什麼意思。對於普通讀者來說,《掌門講成語》是一個非常輕鬆的了解成語的休閒書。拿「剪須和藥」這個成語舉個例子。
  • 胸有成竹成語來歷,源自一位北宋畫家
    胸有成竹成語來歷,源自一位北宋畫家有誰知道,我們經常使用的胸有成竹的成語是從何而來呢,其實這句成語出自於北宋的一名畫家。北宋時期,曾有一個著名的畫家,名字叫文同 ,他是當時畫竹子的高手。他注重體驗,主張胸有成竹而後動筆。他畫竹葉,創濃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學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師"之稱,又稱之為"文湖州竹派"。"胸有成竹"這個成語就是起源於他畫竹的思想。據悉,文同為了畫好竹子,他都常年不斷地在竹林子裡頭鑽來鑽去,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颳風下雨,都不會影響到他。
  • 您知道「胸有成竹」成語的主人公是誰嗎?
    很多人對成語「胸有成竹」非常熟悉,在小學的時候就學過了,但記得這個成語出處的人估計不多。
  • 【凱叔講故事】難題面前怎麼辦?這個成語故事,讓孩子學會重新審視...
    司馬一聽,就笑了,稱既然都是第一,那矛和盾到底誰更好呢?1歷史知識:①在講到矛的時候,我們提到了古代的兩位名將,一個是張飛,一個是趙雲,他們的武器分別是丈八蛇矛槍和亮銀槍,這兩個武器就是典型的矛。②中國古代兵器,通常所講的都是冷兵器,也就是沒有使用火藥的那些兵器。中國古代兵器大概可以分成三個階段,首先是史前時期,這個階段是石器時代的兵器。
  • 佳一佳禾唱成語系列之《胸有成竹》正式上線
    7月29日,《佳一佳禾唱成語》之《胸有成竹》正式上線,本次歌曲依然是從孩童角度去解讀廣為人知的成語故事。同時《胸有成竹》也是成語歌唱系列的第三首單曲。他對竹子非常熟悉,閉上眼都能想出竹子的樣子,一有時間就在家裡畫竹。晁補之是文同的知心朋友,常和文同喝酒賞竹,最愛看他畫竹。有一位年輕人想向文同學習畫竹,先向晁補之請教文同畫竹的秘訣,晁補之說:當他畫竹時,已經心裏面有竹的影子了,這就是他獨到的地方。
  • 【凱叔講故事】成語故事都是4個字嗎?不一定哦
    孩子能獲得什麼1了解成語的結構體系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多為詞組或短句,每個成語代表一個故事或者典故。我們比較常見的成語多數為4個字,也有3字、4字以上的成語,有的成語甚至是分成兩部分,中間有逗號隔開。
  • 大家都知道暗度陳倉這個成語,知道它的起源是什麼時代嗎?
    大家都知道暗度陳倉這個成語,知道它的起源是什麼時代嗎?暗度陳倉,這個成語故事相信大家應該都十分熟悉了!這個成語來源於一個年代久遠的故事,後來也成為了中國古代戰爭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計謀,這個成語最初用來指在戰爭進行的時候,通過正面戰場上的假動作來迷惑對方,然後避開正面,從側翼或者是後方進功敵人,後來也被引申為轉移主要戰力,用假動作來迷惑對方,吸引對方的注意,從而使其他地方能夠取得戰略上的成功。那麼這個成語故事的背後又是什麼樣子的呢?故事講的是秦末楚漢爭霸時期,劉邦出漢中的一個重要事件。
  • 來《成語天下》第二季,試講成語故事!
    龍印《成語天下》第二季第四期播出之後,贏得了網友新一波好評,因為這期節目再次激發了許多觀眾的答題參與度,也有很多精彩的成語故事為大家展露出來。隨著比賽進度的推移,選手之間的競技更上一層樓,節目看點越來越多~星羅棋布:你的成語庫存合格嗎?
  • 成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中,得道的那一人是誰,你知道麼?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在談起一個人當官,全家人跟著得勢時,通常都會用一句成語,那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但很多人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這個成語背的滾瓜爛熟,卻不知其出處。如這個成語中得道的那個人是誰,你知道麼?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介紹一下這個成語的主人公。第一位:淮南王劉安。
  • 這樣講成語,孩子想用錯都難
    作為一個受過祖國九年義務教育的人,上學的時候語文老師不厭其煩的給我們這些花朵灌溉中國博大的成語文化,但是有些成語不管老師怎麼講,關鍵時刻卻總是用錯。最近整理了一些當時不明白的成語研究了一下,發現很多成語都有著非常有趣的典故,在懂得了這些典故以後,這些成語就不會用錯了,下面我們一起來看幾個典型的成語吧。
  • 成語從未如此有趣,《婷婷講成語故事》新書發布
    《婷婷講成語故事》,現場分享有趣的成語故事和學習成語的方法。他表示,嶽麓書社作為中南出版傳媒集團旗下的一家專業古籍出版社,一直致力於古籍整理、國學經典及傳統文化讀物出版,此次與婷婷姐姐團隊緊密合作,出版的《婷婷講成語故事》解決了孩子學習成語的難題。據介紹,《婷婷講成語故事》將成語典故、情景劇、益智遊戲融為一體,引導孩子聽、讀、寫、學,幫助他們提升表達能力,提高作文水平,積累文學素養。
  • 兩個成語形容卡納瓦羅本場指揮:氣定神閒+胸有成竹
    而蘇寧主帥奧拉羅尤呢,似乎很難接受這個結果,心情難以言表。其實,這場比賽,師徒倆鬥智鬥勇,卡帥不過僥倖笑到了最後。卡納瓦羅把球隊最佳射手韋世豪雪藏,似乎對這場比賽胸有成竹!而奧拉羅尤呢,這採取了類似於「車輪戰」的戰術,把球隊主力攻擊球員放在替補席,首發以防守為主。留有後手!
  • 兩個成語形容卡納瓦羅本場指揮:氣定神閒+胸有成竹
    而蘇寧主帥奧拉羅尤呢,似乎很難接受這個結果,心情難以言表。其實,這場比賽,師徒倆鬥智鬥勇,卡帥不過僥倖笑到了最後。卡納瓦羅把球隊最佳射手韋世豪雪藏,似乎對這場比賽胸有成竹!你可以說卡帥運氣好,但從整場比賽來看,卡納瓦羅本場比賽的指揮可以用2個成語來形容:氣定神閒+胸有成竹。以往看恆大比賽,卡帥一般從頭到尾都站在場邊指揮,神情中時有著急,時有無奈。但這場比賽,不過是在球隊少一人作戰,還是被追平,甚至被圍攻有可能被反超時,在場邊的卡帥都是氣定神閒,沒有表現出一絲一毫的著急情緒,甚至偶爾還坐在替補席上翹著二郎腿。
  • 《婷婷講成語故事》在京首發 把中國成語「演給孩子聽」
    1月9日,2020北京圖書訂貨會開幕日,《婷婷講成語故事》新書發布會暨「詩詞成語童萌」活動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湖南展區舉行。婷婷姐姐帶領小讀者們表演古詩聯唱。《婷婷講成語故事》由嶽麓書社出版。紅網時刻1月10日訊(記者 蔡娟 攝影 張必聞 通訊員 謝一帆 吳咪咪)成語是中華文化沉澱下來的語言瑰寶。學習成語,不僅能豐富孩子的詞彙積累,還能見微知著,培養孩子的歷史觀、想像力和創造力。成語跟詩詞一樣,是中小學語文的重中之重,幾乎每一次考試,都有對成語知識的考核。那麼,如何讓孩子們愛上成語學習?怎樣才能記得住、用得好?在婷婷姐姐的新書《婷婷講成語故事》中,都能找到答案。
  • 【中國寓言成語故事】驚弓之鳥
    驚弓之鳥是一個有名的成語故事,也是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它講的是戰國時候一個弓箭手,他十分厲害,不用射箭直接拉弓就能把天上的大雁打下來。親愛的小夥伴們,大家聽過驚弓之鳥這個故事嗎?  寓言故事:驚弓之鳥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獵。
  •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的原型是誰?它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呢?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我們大致都知道,這個成語的主人公是雍姬。這個故事在正史裡多次被提及,隨著時代和語言環境的變化,「人盡可夫」已經徹頭徹尾成了貶義詞,用來形容一個女人對丈夫不忠,水性楊花。字面意思就是可以隨便和其他男人搞事情,聽著就知道這不是什麼好詞,是道德敗壞的表現。可是在真實的歷史上,人盡可夫的故事可不是這麼一個意思,這是為了維護父親,父親只有一個,但丈夫你有的選擇。這是一個傳統倫理,是血統大於感情的一種表現。
  • 有些人的故事,講著講著就成了成語
    許多成語都有故事,比如咱們熟悉的掩耳盜鈴、刻舟求劍、守株待兔。 那麼科教授就隨機提問幾個成語,看你幾秒鐘能說出這些成語故事裡的主角吧。 「怒髮衝冠」最早的出處在哪裡?
  • 成語變冷門,一點都不冤
    這個特別有畫面感的成語,形容的是「毫無根據誣陷好人」。凡是成語,皆有出處。「蛤蟆夜哭」也不例外,它出自相傳是蘇軾編撰的《艾子雜說》。這裡面收錄的都是一些借古諷今的小故事,你把它當文化人版《笑林廣記》就完事了。
  • 成語目無全牛指的是 成語目無全牛形容的是什麼螞蟻莊園
    成語目無全牛指的是 成語目無全牛形容的是什麼螞蟻莊園時間:2020-12-27 12:3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成語目無全牛指的是 成語目無全牛形容的是什麼螞蟻莊園 目無全牛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今天的小雞寶寶給大家出的題目是問大家目無全牛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人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