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語言博大精深,產生了很多耳熟能詳的成語和諺語,這些共同匯聚成燦爛的中華文化和文明。
但有些成語,比如望梅止渴、胸有成竹講的是什麼故事?又在哪發生的?知道麼?
其實,提起胸有成竹這個成語,那還真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
胸有成竹這句成語出自陝西漢中洋縣。
最早見於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與可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振筆直遂,以追其所思……」,講的是北宋文學家、畫家文同喜歡詠竹、畫竹,以竹言志表其氣節的故事。
北宋熙寧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當時,洋州篔簹谷(今洋縣紙坊鄉)生長著大片竹林,文同對此特別喜愛,他在《篔簹谷》中寫道:「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兩岸煙蒙蒙。尋幽直去行漸野,宛爾不似在塵中。」對這一片竹林大加讚賞。
他閒暇時還常去谷中探幽觀竹,吟詩作畫,有時還攜愛妻前往賞竹、植竹。其所墨竹獨樹一幟,意境深遠,被當時的畫壇稱作「湖州畫派」。文同對畫畫要求非常嚴格,常常要深入畫境才開始運筆。他主張,畫竹子時必先有成竹在胸,直發胸臆,這樣才能畫出竹子的精髓。
文同對畫畫的精益求精,得到當時很多畫家的讚賞。其中,畫家晁補之在《贈文潛甥楊克一學文與可畫竹求詩》中就寫道「與可畫竹時,成竹已在胸」的詩句,對他首創畫竹葉深墨為面,淡墨為背的筆法,以及畫畫日臻精益,畫墨竹栩栩如生,瀟灑清秀的風格大為讚賞,久而久之,文同畫竹時「成竹在胸」一種意境和典故,並廣為流傳。
其實,「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本意是說畫家在畫竹子時,頭腦中要有一個具體生動的竹子形象,那就會得心應手,真切自然。後來這句成語已不拘泥於畫竹,泛指人們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頭腦中已有十分把握,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