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成語「胸有成竹」非常熟悉,在小學的時候就學過了,但記得這個成語出處的人估計不多。它的出處是:宋代大文豪蘇軾的《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文與可」就是這個成語的主人公——文同。
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綿陽市鹽亭縣)人。北宋時期重要的文人畫家。他是蘇東坡的表哥,也是他的摯友,還是蘇東坡畫竹的老師。文同擅書畫,尤長於畫竹,他注重體驗,主張胸有成竹而後動筆。他畫竹葉,創濃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學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師」之稱,又稱之為「文湖州竹派」。
墨竹是文人畫中重要的題材之一,「竹」常被文人高士用來表現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氣節、虛心的品質和純潔的思想感情。因此墨竹成了書、畫、道(哲學)的綜合體,成了人格、人品的直接寫照,寓意興寄愈益豐厚,成為中國畫史千載不衰的畫種。
文同對竹子有深入細緻的觀察,故其畫竹法度謹嚴,畫時振筆直揮,可同時握兩枝不同深淺的墨筆,同時畫兩枝竹。所畫竹葉,正面用濃墨,反面用淡墨,正反濃淡錯落有致。不僅如此,文同還把葉梢風翻轉折都一絲不苟地畫出來,畫竹節是勾描渲染而成,由於文同畫竹,把中國書法的抽象美和布局美引入墨竹畫中,使墨竹畫脫離了工筆設色花鳥畫而自成一派,故其墨竹畫寫實而不繁瑣,形神兼備,大受歡迎。同時代的蘇軾等人都學習他的畫法,其後的追隨者就更多了,中國畫壇由此形成了「文湖州竹派」,文同也就成了一代宗師。
文同、蘇軾、趙孟頫、吳昌碩四大家是「湖州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趙孟頫、吳昌碩是湖州本地人,文同、蘇軾均在湖州當過知府,為此,以地名來稱呼的畫壇流派只有「文湖州竹派」,也是歷史最久遠、影響中國整個繪畫史的重要畫派。文同的傳世作品極少,今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墨竹圖》為其真跡。
《墨竹圖》 絹本墨筆 縱131.6釐米、橫105.4釐米 圓明園舊藏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墨竹圖》局部
《文同晚靄橫捲圖》(黃庭堅書法題跋) 絹本 縱55.9cm,橫391.5cm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晚靄橫捲圖》 文同
黃庭堅書法題跋
文同跋範仲淹《道服贊》 行書 縱34.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