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胸有成竹」成語的主人公是誰嗎?

2021-02-18 國畫賞析


        很多人對成語「胸有成竹」非常熟悉,在小學的時候就學過了,但記得這個成語出處的人估計不多。它的出處是:宋代大文豪蘇軾的《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文與可」就是這個成語的主人公——文同。

        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綿陽市鹽亭縣)人。北宋時期重要的文人畫家。他是蘇東坡的表哥,也是他的摯友,還是蘇東坡畫竹的老師。文同擅書畫,尤長於畫竹,他注重體驗,主張胸有成竹而後動筆。他畫竹葉,創濃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學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師」之稱,又稱之為「文湖州竹派」。

        墨竹是文人畫中重要的題材之一,「竹」常被文人高士用來表現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氣節、虛心的品質和純潔的思想感情。因此墨竹成了書、畫、道(哲學)的綜合體,成了人格、人品的直接寫照,寓意興寄愈益豐厚,成為中國畫史千載不衰的畫種。

        文同對竹子有深入細緻的觀察,故其畫竹法度謹嚴,畫時振筆直揮,可同時握兩枝不同深淺的墨筆,同時畫兩枝竹。所畫竹葉,正面用濃墨,反面用淡墨,正反濃淡錯落有致。不僅如此,文同還把葉梢風翻轉折都一絲不苟地畫出來,畫竹節是勾描渲染而成,由於文同畫竹,把中國書法的抽象美和布局美引入墨竹畫中,使墨竹畫脫離了工筆設色花鳥畫而自成一派,故其墨竹畫寫實而不繁瑣,形神兼備,大受歡迎。同時代的蘇軾等人都學習他的畫法,其後的追隨者就更多了,中國畫壇由此形成了「文湖州竹派」,文同也就成了一代宗師。

        文同、蘇軾、趙孟頫、吳昌碩四大家是「湖州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趙孟頫、吳昌碩是湖州本地人,文同、蘇軾均在湖州當過知府,為此,以地名來稱呼的畫壇流派只有「文湖州竹派」,也是歷史最久遠、影響中國整個繪畫史的重要畫派。文同的傳世作品極少,今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墨竹圖》為其真跡。

《墨竹圖》 絹本墨筆 縱131.6釐米、橫105.4釐米 圓明園舊藏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墨竹圖》局部

《文同晚靄橫捲圖》(黃庭堅書法題跋) 絹本  縱55.9cm,橫391.5cm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晚靄橫捲圖》  文同

黃庭堅書法題跋


文同跋範仲淹《道服贊》  行書  縱34.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相關焦點

  • 胸有成竹成語來歷,源自一位北宋畫家
    胸有成竹成語來歷,源自一位北宋畫家有誰知道,我們經常使用的胸有成竹的成語是從何而來呢,其實這句成語出自於北宋的一名畫家。北宋時期,曾有一個著名的畫家,名字叫文同 ,他是當時畫竹子的高手。他注重體驗,主張胸有成竹而後動筆。他畫竹葉,創濃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學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師"之稱,又稱之為"文湖州竹派"。"胸有成竹"這個成語就是起源於他畫竹的思想。據悉,文同為了畫好竹子,他都常年不斷地在竹林子裡頭鑽來鑽去,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颳風下雨,都不會影響到他。
  • 胸有成竹這個成語都聽過,但講的是什麼故事?在哪發生的知道麼
    中國的語言博大精深,產生了很多耳熟能詳的成語和諺語,這些共同匯聚成燦爛的中華文化和文明。但有些成語,比如望梅止渴、胸有成竹講的是什麼故事?又在哪發生的?知道麼?其實,提起胸有成竹這個成語,那還真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胸有成竹這句成語出自陝西漢中洋縣。
  • 佳一佳禾唱成語系列之《胸有成竹》正式上線
    7月29日,《佳一佳禾唱成語》之《胸有成竹》正式上線,本次歌曲依然是從孩童角度去解讀廣為人知的成語故事。同時《胸有成竹》也是成語歌唱系列的第三首單曲。而徐佳一稚嫩靈動的嗓音也讓這首《胸有成竹》更加便於傳唱,從《鐵杵成針》《聞雞起舞》再到《胸有成竹》,無不體現著小朋友對於古代文化的傳承。這也是《記錄優美童聲》希望帶給每位小朋友一種「聽歌學成語」的學習方式。
  • 鐵杵成針的主人公是誰?鐵杵成針的典故故事是什麼?
    小的時候想必大家也都聽說過這個鐵杵成針的故事了吧,很多人也都知道的還是非常有意思的,小編也聽說過,那就是故事裡面一婦人能把鐵棒磨成一根針,這個故事的寓意反正就是說只要堅持,就能到達自己想要的結果了。那麼今天我們來繼續研究看看,看看這個鐵杵成針的主人公到底是誰呢?
  • 和您聊聊如何讓孩子喜歡上成語
    大家都知道,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璀璨明珠,它匯聚結晶了眾多的優秀思想和文化,是許多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字組成因素。胸有成竹不光是在寫作中,在日常的口語表達中人們也喜歡通過合適的成語運用,來增加語言的魅力,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因此,我們的國家也越來越重視成語在學習中的重要性。
  • 您知道Heaven knows是什麼意思嗎?
    1、know sth off pat 了如指掌、滾瓜爛熟He knew all the answers off pat.所有的答案他都胸有成竹。3、God/goodness/Heaven knows(強調不知道)誰知道、天曉得;(強調所言屬實)老天作證、確實、的確God knows what else they might find.誰知道他們還可能找到什麼。
  • 原來蘇軾貢獻了那麼多成語,你都知道嗎?
    蘇軾作為北宋第一大V,大文學家蘇軾除了是段子手、吃貨、技術宅、時尚先鋒外,還是成語的高產者,不數不知道,一查才發現那麼多成語都出自他的詩詞。 今天咱們就歷數一下蘇軾貢獻的成語。
  • 揭秘|「胸有成竹」成語起源地—洋縣篔簹谷遺址
    大家雖熟悉「胸有成竹」成語,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起源地,下面我來解密:據史料記載,北宋年間,文同任洋州(今陝西洋縣)知州,非常喜歡觀竹、畫竹,硯臺山(位於陝西洋縣草壩村東北)下有一片篔簹竹林,長得非常茂盛,竹林邊有一池塘
  • 背水一戰的主人公是誰
    我國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戰役,背水一戰就是其中之一,相信大家對這個成語不陌生,大意就是在面臨自己與敵人力量懸殊時,為了謀求生路,來一場最後的戰爭。流傳至今,背水一戰時常被用作給自己打氣,可謂是在絕境中不放棄,拼盡全身的力氣去贏取一線生機。
  • 您知道hero是什麼意思嗎?
    說到hero這個單詞,大家都知道的意思是英雄。在學習這個單詞的時候,我相信每一位老師都會強調hero這個單詞的複數形式是heroes,是一個特殊記憶的複數形式。下面,我們就一起看一下hero的用法。2、單詞hero做名詞可以理解為(故事、小說、電影等的)男主人公、男主角。請看例句:The hero of the novel is a ten-year old boy.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是個十歲的男孩。
  • 您了解與曹植有關的成語嗎?
    您了解與曹植有關的成語嗎?與曹植有關的成語非常之多,這裡僅選四個成語與大家共享。首先介紹下曹植是誰?一。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建安文學代表人物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曹魏著名文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
  • 兩個成語形容卡納瓦羅本場指揮:氣定神閒+胸有成竹
    卡納瓦羅把球隊最佳射手韋世豪雪藏,似乎對這場比賽胸有成竹!而奧拉羅尤呢,這採取了類似於「車輪戰」的戰術,把球隊主力攻擊球員放在替補席,首發以防守為主。留有後手!江蘇蘇寧此舉意圖很明顯,想利用首發球員耗費恆大主力的體能,到下半場再派上特謝拉和吳曦等主力衝擊,一舉擊潰恆大。
  • 兩個成語形容卡納瓦羅本場指揮:氣定神閒+胸有成竹
    卡納瓦羅把球隊最佳射手韋世豪雪藏,似乎對這場比賽胸有成竹!而奧拉羅尤呢,這採取了類似於「車輪戰」的戰術,把球隊主力攻擊球員放在替補席,首發以防守為主。留有後手!你可以說卡帥運氣好,但從整場比賽來看,卡納瓦羅本場比賽的指揮可以用2個成語來形容:氣定神閒+胸有成竹。以往看恆大比賽,卡帥一般從頭到尾都站在場邊指揮,神情中時有著急,時有無奈。但這場比賽,不過是在球隊少一人作戰,還是被追平,甚至被圍攻有可能被反超時,在場邊的卡帥都是氣定神閒,沒有表現出一絲一毫的著急情緒,甚至偶爾還坐在替補席上翹著二郎腿。
  • 胸有成竹、令人噴飯,原來都出自蘇軾之手!
    蘇軾,眾所周知的宋代大文豪,除了是段子手、吃貨、技術宅外,還是成語的高產量貢獻者,很多耳熟能詳的成語,均出自他之手! 趙孟頫 繪《蘇軾像》 文與可非常擅長畫竹子,蘇軾為他寫過一篇文章,叫《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於是就有了「胸有成竹」這個成語,比喻做事之前早有通盤的考慮和謀劃
  • 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主人公是誰 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主人公
    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主人公是周瑜。  賠了夫人又折兵,漢語成語,讀音為:péi le fūrén yòu zhébīng  意思是:比喻想要佔到便宜,反而遭受了雙重損失。  成語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成語的近義詞有:損兵折將  反義詞有:大獲全勝毫髮未損  成語造句:花錢請客還被批評得一無是處,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 聞雞起舞的故事 聞雞起舞的主人公是誰
    而聞雞起舞的主人公是誰?雖然很多人對這個故事都了解,但去人不知道故事的主人公,其實聞雞起舞祖逖,聽到這個名字都會覺得十分陌生,但是大家肯定都有聽過聞雞起舞的故事。  聞雞起舞的主人公是誰  祖逖生於範陽祖氏家族,祖家為北地大族,世代高官。祖逖從小性格豁達,不拘小節,常常接濟周遭生活困難的人們,因此受到鄉裡宗族的敬重。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躊躇不前,你還知道哪些具有偏正式用法的成語?
    相關成語:裹足不前 停滯不前 望而卻步 排除萬難 自告奮勇 馬不停蹄2.多事之秋 [duō shì zhī qiū]基本釋義:多事:事故或事變多;秋:時期。事故或事變很多的時期。出處:唐·崔致遠《前宣州當塗縣令王翱攝楊子縣令》:「況逢多事之秋;而乃有令患風。」
  • 成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中,得道的那一人是誰,你知道麼?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在談起一個人當官,全家人跟著得勢時,通常都會用一句成語,那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但很多人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這個成語背的滾瓜爛熟,卻不知其出處。如這個成語中得道的那個人是誰,你知道麼?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介紹一下這個成語的主人公。第一位:淮南王劉安。
  • 一課譯詞:胸有成竹 - Chinadaily.com.cn
    一課譯詞:胸有成竹 chinadaily.com.cn 2020-09-27 16:16
  •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的原型是誰?它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呢?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我們大致都知道,這個成語的主人公是雍姬。這個故事在正史裡多次被提及,隨著時代和語言環境的變化,「人盡可夫」已經徹頭徹尾成了貶義詞,用來形容一個女人對丈夫不忠,水性楊花。字面意思就是可以隨便和其他男人搞事情,聽著就知道這不是什麼好詞,是道德敗壞的表現。可是在真實的歷史上,人盡可夫的故事可不是這麼一個意思,這是為了維護父親,父親只有一個,但丈夫你有的選擇。這是一個傳統倫理,是血統大於感情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