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縣太和山
文 喻世芳
很久沒有上太和山了。今有朋友相邀,我便有了爬山的興致。太和山就在我家跟前,早晚我們常常爬山鍛鍊身體,不知看了多少遍,爬了多少回。然而每次都腳步匆匆,沒有細心品味它。山是有生命的。初冬的山上依舊生機盎然,踏著細碎的腳步,開始爬山。
太和山原名鳳凰山,因它的形狀像鳳凰而得名。它東睇茶坊山,西瞻駱駝山,左右環抱,相顧有情,而廟恰座於蜘蛛背上,極似二龍戲珠。登山瞭望,富縣縣城一覽無遺。它位於富縣北教場太和路,路邊顯眼處聳立著進山第一道門,門上赫然寫著:「太和聖境」四個大字。進入此門,是長而陡峭的第一組臺階,它似乎在考驗攀登者的誠心和決心,它有九十四階,腳步停頓時不累。攀登中看到錯亂有序的樹木荒草,雖然褪去了鮮豔的顏色,卻依然婷婷玉立,走著山路感不到寂寥孤獨。不知不覺,已經到了「通天門」,抬頭看見門框上寫著「德高望重」四個大字,兩旁柱子上的大紅燈籠依然掛著,指引著上山的路。燈籠上有塵土,也褪了色,可還是那麼質樸有生機。
山上有平日難以找到的清幽。攀附在大紅柱子上的巨龍威武安詳。到了「登天門」,此處寬敞幽雅,太和戲樓也在不遠處,此道門有四副對聯,過了這道門的石階上豎著一副對聯:「三十三臺登天梯,一步一叩登聖境」,巍巍太和山,讓人感覺到它的古風古韻。
回頭看富縣全景,賞心悅目,高低不一的樓林,以及遠處的寶塔山同時映入眼瞼。每次爬山總是有不一樣的感覺,不一樣的風貌,山有頑強的生命力。
過了此樓,在一個碩大的院子裡,廟宇林立,各路神仙引來四方香客,非常好看的仿古大亭子,上寫:「敬神亭」,俗世的打擾,人世的虛偽,只有到了這裡也許心才可以靜成一潭水。宋高娃的傳說,宋漢真修廟的故事縈繞耳邊,千年古廟的梵音,一直延綿不斷。老早的舊廟始建於隋唐,歷經唐宋元明清,久盛不衰。雖然舊廟被拆了,我還是對它有印象,舊廟是一個破破爛爛的洞子,後面是一座古老的廟,形狀是廟的形狀,其實是幾間磚瓦房,紅色的柱子,紅門緑窗戶,不過日久年深已經褪色的不成樣子了。那時候從山下走到山上,都是曲裡拐彎的羊腸小道。一道道坡坡上都有小院子,房屋依山建造,房前是住家的菜地,家家都餵有狗,一幅過日子久住的場面。如今略高處的住戶都遷走了,山腳下還有些破破爛爛的窯洞出租給一些撿破爛的人或者剛剛在縣城立足的農民。過去這座山上住著一位精神煥發的老婆婆,她是這裡伺候神,大家叫她:「王喜梅」。據說,她不和老伴在一起住,喜歡一個人看廟,她曾經四處籌錢修廟,最終沒有修成。
再上臺階,看到了廟上正殿廟柱上的對聯:「捨得必得佛道妙語解釋,不捨不得庸人豈能懂得」,已經悟到了一些道理,上山完全是消遣和娛樂,覺得沒有敬神和抽籤的必要了,玉皇樓上供著菩薩,頂樓供著玉皇大帝,玉皇樓底白色的巨龍雕刻的活靈活現,引得很多人在這裡拍照。由玉皇樓的樓門洞子進去就是一個非常大的院子,這裡供奉了各路神仙,正殿供的是祖師爺。這座山原來就有祖師廟和娘娘廟,一直以來香火繚繞,善男信女誠心誠意頂禮膜拜。可以說除了山下的教堂,這裡是縣城的佛教文化聖地。這座山曾經是一座比周圍山高一點兒,大一點兒,形狀美一點兒的山,經過多次修整後,單單遊玩這座山,也是個不錯的去處。它的建築模式和相鄰縣的廟宇修建基本一樣。(圖:來與網絡)
每周一縣·富縣
陝〡北〡民〡歌
打造專業的陝北民歌社群
⊙本平臺版權歸「陝北民歌」所有
⊙合作郵箱:1955194963@qq.com
藝術總監:薛九英
文字總監:白曉煒
輪值主播:牛玉冰
值班編輯:呂永強
長按二維碼 即刻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