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與全國新聞發言人培訓班學員座談時指出,新聞發布是現場直播、即席發言,很難保證發言人的每一句話都完美無缺,有時說錯一兩句話在所難免。新聞發布工作也需要容錯機制。要給新聞發言人創造寬鬆的環境,使他們敢於說話、願意說話。只要大原則不錯,多說幾句、少說幾句沒關係,就是說錯幾句天也塌不下來,及時糾正就可以了。各級領導幹部要有這樣的肚量,媒體要給予更多的理解寬容。(中國文明網)
新聞發言人制度作為一種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已經成為政府管理和服務的必要和有效方式,有利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有利於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不斷鞏固擴大黨的群眾基礎;有利於在輿論傳播中把握話語權、贏得主導權,為黨的建設和國家發展營造良好輿論環境。在滿足公眾知情權,協調政府與社會公眾溝通之間的矛盾,促進政府形象的建設,提高政府在公眾中的美譽度和公信力等方面正發揮作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立政府新聞發布制度,讓新聞發言人統一發布事件的真相與處理結果,是社會進步的體現,是一個負責任政府的體現。政府新聞發布制度建設,除需要保持一定的規範性、實效性、穩定性、連續性外,政府、媒體和公眾還應該要有一種寬廣的、包容的意識,善義地對待新聞發言人在即席發言中出現的言辭不夠準確、表達出現失誤等問題,為新聞發言人提供相對寬鬆的工作環境,更好地推進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
筆者認為,新聞發布「容錯」機制是把雙刃劍,用好了,有利於新聞發言人制度更加健康有序發展,同時,也可能成為能力水平不足甚至某些不良用心的人的擋箭牌。要充分發揮好新聞發布「容錯」機制的正面作用,更好地推進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需要從三個方面同時著手。
要營造寬鬆包容的社會環境氛圍。要積極引導黨政領導、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對新聞發言人樹立包容的意識,為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營造寬鬆的發展環境。要鼓勵各級各類新聞發言人敢於發聲,敢於擔當,敢在潮頭起舞,改變過去簡單地念口徑、講套話、打官腔,或者總是「無可奉告」來搪塞公眾的局面,增加政府信息透明度,改善黨委政府在公眾心中的公信度。
要加強新聞發言人才隊伍自身建設。著力培養一批政治立場堅定,大局意識強,業務精湛的新聞發言人隊伍,不斷增強新聞發言人的責任感、使命感,真正讓站在臺前的新聞發言人講政治、懂政策、知情況、會說話、敢擔當。新聞發言人在「容錯」機制的寬鬆環境中,更應該努力追求「不出錯」,不但「敢於發聲」,更要「善於發聲」 更多地用生動的事實、典型的案例、詳實的數據說話,把想表達的觀點寓於鮮活的故事之中,娓娓道來、可親可信。
同時,還要建立完善適當的責任追究制度。要正確界定小失誤、小錯誤和重大錯誤的區別,不同性質的「錯」要區別對待。因即興發言、考慮不周引發的小失誤,對社會政治經濟建設影響不大,應當以寬鬆包容的態度來處理;對於嚴重違反政治紀律、不了解情況就信口開河、甚至別有用心的錯誤言論,在社會上造成嚴重影響的,就不應該是寬容了,必須嚴肅處理,決不姑息。(袁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