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韻舊韻之辯:好詩不拘如何用韻-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22 光明數字報

    隨著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10月16日上映,詩詞名家葉嘉瑩的傳奇經歷,激發起更多人學習、創作傳統詩詞的熱情。

    中華詩詞學會曾公布數據,全國每天新創作的傳統詩詞有5萬首。這些作品雖然都被冠以「詩詞」或「傳統詩詞」「舊體詩詞」之名,但它們所依據的規則並不相同。主要的差異在於用韻:一部分人用新韻,一部分人用舊韻。現代人寫傳統詩詞,該用新韻還是舊韻?爭論不少。

    「舊詩,如同古琴、京劇,是一種傳統,一種遺產,只能原封不動地保持下來。一些形式上的『改革』只會損害它。」主張用舊韻的人,有這樣的看法。

    「當代詩詞是給今人和後人讀的,不是給古人讀的。新韻適合新的時代、新的名詞、新的意象,會極大地拓寬我們的創作空間,推動詩詞繁榮。」主張用新韻的人,有這樣的認識。

    兩種觀點之外,還有新韻、舊韻並行的意見。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2019年11月發布試行《中華通韻》,提出「知古倡今、雙軌並行」的原則。雖然這部以普通話為基礎制定的新韻書實施已近一年,但有關新韻和舊韻的爭論仍未停歇。

時有古今:規則該變嗎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在一個講解古詩詞吟誦的視頻中,葉嘉瑩有意把這句詩中的入聲字「白」讀得短促,發音類似「擘」,很像京劇中「白」字的讀音。她解釋:「古代的詩在聲音上是有格律的,如果用現代的普通話來讀,格律就不對了。所以有些入聲字,我讀的時候,就要特別提醒一下。」

    從古至今,漢字的讀音一直在變化,這已是常識。

    「《詩經》《楚辭》,漢魏晉南北朝詩歌,每個時代的聲韻各有異同,不盡一致。隋唐時期有了科舉,以詩賦取士,特別是到了科舉制度定型的宋代,詩賦考試成為選拔官員的重要程序,這才需要制定『國標』,否則考生與閱卷官員就無所適從。」中國韻文學會會長、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振振指出,「所謂『平水韻』,就是應科舉考試之運而生的『國標』。」

    歷史上,詩歌如何用韻,一度沒有統一規則,大體上隨著語音的改變而改變。直到金朝出現「平水韻」,此後歷經元、明、清三代,雖然北方話的語音發生了很大改變,但「平水韻」——也就是現在人們說的「舊韻」——一直保留了下來。格律詩的規則該不該變,是爭論的焦點。

    主張用新韻的人認為,規則不能一成不變。「白」字的古音是入聲,但普通話的聲調已經是陽平了,就應該按照普通話的聲韻進行創作。平水韻不僅與普通話差別很大,而且與唐人用韻也不完全一致。如果用平水韻檢驗唐詩,就會發現連一些經典作品都不合格律。比如元稹的名作《行宮》:「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按照平水韻的標準,「紅」「宗」分屬兩個不同的韻,是不能押韻的。現在還堅持使用唐人都沒用過的平水韻,無異於抱殘守缺。

    但有主張用舊韻的人認為,不論是平水韻,還是更早的《切韻》,舊韻反映的不完全是當時的口語,而是綜合了古音、今音以及各地方言而制定的,沒有必要隨著口語的改變而改變。甚至有人認為,格律詩詞如果使用新韻,無異於破壞遊戲規則,就不可稱其為「舊體詩詞」。

    「文字讀音隨時代而改變,這個道理非常淺顯,古人也很清楚,但這不是棄用舊韻(平水韻)的理由。」在南開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汪夢川看來,任何規則都不是完全合理的,平水韻就是唐以後歷代詩人普遍認同的、較為合理的既定規則,完全沒有必要改變,雖然古人寫的近體詩有不合平水韻的情況,但畢竟是少數,因為平時寫作不必都按照考試的要求去做,「要想寫好舊體詩,必須過平水韻這關,這是當今創作舊體詩的基礎。要想不受這個規則約束,完全可以去創作新詩。」

地有南北:方言之爭還是理念之別

    從20世紀40年代的《中華新韻》,到60年代的《詩韻新編》,再到這部《中華通韻》,數十年來,一直有人在為編制新韻而努力。

    「新韻唯一的優勢就是降低寫作難度,但是正所謂『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這樣只會催生更多的半瓶水詩人。」汪夢川不認可編制新韻的做法,「如果達不到標準就降低標準,玩不轉規則就修改規則,只能使其每況愈下,不斷庸俗化,最終變得毫無價值。」

    新韻易,舊韻難?有人分析:平水韻更接近南方方言,新韻更接近北方方言,講南方方言的人容易掌握平水韻,但不容易掌握新韻,因此他們支持平水韻,而講北方方言的人用新韻更得心應手,用平水韻就比較困難,因此他們支持新韻。

    但也有不同意見:平水韻並不對應任何一種現代方言,北方方言、南方方言學習平水韻各有優勢,以葉嘉瑩為代表的很多當代詩詞名家,都是北方人。還有學者指出,現在網際網路發達,無論查檢舊韻還是新韻都很容易,雙方的分歧,並非方言之爭,也不是哪個更簡單、哪個更容易,而是因為理念的差異。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海鷗是在南方教書的北方人,雖然不反對使用新韻,但在寫舊體詩詞時,他選擇用舊韻,也在課堂上教學生使用舊韻。張海鷗的理念是:「古代格律詩詞是用那個時代的韻書創作的,現代人閱讀唐宋以來的格律詩詞,不懂舊韻是一種欠缺。現代人寫格律詩詞首先要對這種經典文體有精準的理解和把握,學習者必須首先學會經典文體的基本規範。」

    「制定新韻書的目的不是取代舊韻書,而是將新韻的使用規範化、普及化,服務廣大群眾、詩歌愛好者、特別是青少年學習與創作詩歌等韻文的需求。在詩歌創作中,《中華通韻》與當前流行的舊韻書並存。在雙軌並行原則下,提倡使用《中華通韻》,但尊重個人選擇。」《中華通韻》的起草人之一、中華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範詩銀介紹,從目前已舉辦的兩次全國詩歌創作徵集活動看,第一次參賽人數13012人,第二次參賽人數23230人,詩歌創作者們對《中華通韻》應用比較自如,作品質量比較高。

    「這場新舊聲韻之爭,人數相當,勢均力敵,曠日持久,迄無共識,恐怕永遠也不可能達成共識。」鍾振振說。

雙方共識:工夫在詩外

    有人把新韻、舊韻之爭比作足球比賽,雖然雙方對有些規則的理解不同,一方主張踢尺寸大一些的球,另一方主張踢尺寸小一點的球,但對於最重要的規則並無爭議——把皮球踢進球門才算得分——無論使用什麼聲韻,最終目的都是寫出好詩。

    「熟練使用平水韻只是基本功,並不保證一定能寫出好詩。」汪夢川的觀點非常明確。

    「今天很多初學詩詞者最畏難的是平仄,實際上平仄是詩中最形而下、最簡單的。」在《大學詩詞寫作教程》一書中,深圳大學副教授徐晉如寫道,「『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擁有器識和胸襟才是最重要的。」

    不僅當代的詩人、學者有這樣的觀點,清代小說《紅樓夢》就借林黛玉之口提及類似的主張。香菱找黛玉學作詩,「黛玉道:『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又道:『平仄是末事,詞句也次之,第一是立意要緊,意趣真了,詩自是好的……』」

    「無論用平水韻、《詞林正韻》還是《中華通韻》,寫出能夠傳世的好作品,永遠是硬道理。」鍾振振的觀點同樣是:寫得好,用什麼聲韻都可以;寫不好,用什麼聲韻也無濟於事。他贊成中華詩詞學會的態度,新舊聲韻並行不悖,各從其便,各取所需,「只要在同一首詩裡不混用即可」。

    (本報記者 杜羽)

相關焦點

  • 「衰」的論爭源於韻書刪改-光明日報-光明網
    然而大數據顯示,《全唐詩》48900多首詩中約有172首「衰」字入韻的近體詩,其中約七成詩中的「衰」字應該讀作sī,另外約三成詩中的「衰」字應該讀作cuī或suī,沒有一首讀作shuāi。同時,除《回鄉偶書》外,《全唐詩》之律絕中入灰韻且讀作cuī的「衰」字,一次也沒有出現過。
  • 押新韻就是普通話?抗戰正酣蔣介石頒布《中華新韻》,保存國粹啊
    民國版《中華新韻》 《中華新韻》之辯兩個《中華新韻》民國版1941年版本。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1941年10月10日公告,共列出十八個韻。共和國版2005年版本。由中華詩詞學會於2005年5月頒布,共分十四韻。
  • 格律詩第七講:平水韻和新韻之爭,如何使用平水韻寫近體詩?
    我們已經完成了格律詩的基本平仄規則,絕句和律詩的基礎平仄格式的推導講解,並在上一講理清了律詩的對仗知識和押韻的基礎知識,那麼這一講我們繼續深入講押韻關於平水韻、新韻的選擇和使用範圍,以及如何使用平水韻寫詩。奉上前六講連結,歡迎有心的朋友查看,再跟上繼續。
  • 詞唱春秋新舊韻,詩吟歲月古今聲;淺談填詞作詩,該用哪種韻書
    關於寫詩填詞究竟依據何種韻書,這原本不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但目前卻爭論比較激烈,分歧也比較大。其焦點就是新韻和舊韻問題。古韻乎?今韻乎?習慣於使用舊韻的人,以為舊韻已經定型,再來新韻,多此一舉。且作古詩填古詞,就得使用舊韻,也就是古韻。
  • 中華新韻(十四韻)
    )蘩汗邯含函晗涵韓還(又開韻陽平)環桓圜 繯鬟蘭嵐攔欄婪闌藍讕瀾襤籃斕襴巒孌孿攣鸞臠鑾蠻謾蔓饅瞞蟎鰻鬘男南難楠爿胖(又陽韻去聲)般盤 磐蹣皤然燃髯壇曇談彈(又去聲)覃譚痰潭檀團摶咱刃紈完玩頑   奩連憐簾蓮漣聯褳鰱廉濂鐮鬑眠綿棉年黏粘便(又去聲)驕胼蹁鈐前虔錢鉗乾掮潛黔權全佺詮荃泉輇拳銓痊恮筌蜷鬈顴田佃畋恬銛鈿甜湉填闐閒賢弦鹹涎嫻銜舷嫌玄懸旋漩璇延蜒嚴言芫妍巖炎沿鉛研鹽閻筵顏簷元園員(又文韻陽平)沅垣爰湲袁原圓黿援媛
  • 中華新韻
    > [支思韻 [-i]:平聲]痴差疵趾屍師詩蝨獅施司絲私思斯撕嘶之知支氏芝吱枝肢脂蜘仔吱孜諮姿茲資淄弛馳遲持匙詞辭慈磁雌時吃失蝨溼只汁織拾十石實識食蝕執直侄值職植殖擲 [支思韻 [-i]:上聲]齒侈恥此史矢豕始駛屎死止址只咫旨指酯紙趾子仔籽姊紫梓滓尺
  • 格律詩的「用韻」
    但是,今天我們有了漢語拼音字母,對於韻的概念還是容易說明的。格律詩中所謂韻,大致等於漢語拼音中所謂韻母。大家知道,一個漢字用拼音字母拼起來,一般都有聲母,有韻母。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g是聲母,ong是韻母。聲母總是在前面的,韻母總是在後面的。
  • 平水韻(韻譜)
    ]睚崽楷秸揩挨俳 上平:十灰 灰恢魁隈回徊槐[佳韻同]梅枚玫媒煤雷頹崔催摧堆陪杯醅嵬推[支韻同]詼裴培盔偎煨瑰茴追胚徘坯桅傀儡[賄韻同]莓開哀埃臺苔抬該才材財裁栽哉來萊災猜孩徠駘胎唉垓挨皚呆腮 上平:十一真 真因茵辛新薪晨辰臣人仁神親申身賓濱檳繽鄰鱗麟珍瞋塵陳春津秦頻蘋顰瀕銀垠筠巾囷民岷泯[軫韻同]珉貧蓴淳醇純唇倫輪淪掄勻旬巡馴鈞均榛莘遵循甄宸綸椿鶉屯呻粼嶙轔磷呻伸紳寅姻荀詢峋氤恂嬪彬皴娠閩紉湮肫逡菌臻豳
  • 讀《笠翁對韻》,探尋「平聲三十韻」
    《笠翁對韻》是一部教人對仗和用韻的書,相傳為清代文學家李漁所著,因作者別號為笠翁,故名「笠翁對韻」。這本書和清代車萬育所著《聲律啟蒙》齊名,都是學習漢語詩詞格律技巧的極佳啟蒙讀物。他一生著述甚多,除《笠翁對韻》外,還有《閒情偶寄》《笠翁十種曲》《李笠翁曲話》《李笠翁一家言》等。《笠翁對韻》以「平水韻」平聲三十韻為目編寫而成。「平水韻」本自《廣韻》的206韻,劉淵、王文鬱等人先將其合為107韻,又減為106韻,沿用下來,成為後人科舉考試用的官韻。因為劉、王二人都是平水人,故稱「平水韻」。
  • 詩藝丨就唱酬和韻,在詩題使用「步韻、次韻」與「用韻」之異淺說
    在和韻詩題中,凡運用別人原作的韻腳字,且其次序不變,叫「和韻」、「步韻」、「次韻」,但「用韻」則指依據別人原作的韻腳字所屬韻部用韻,不一定要搬用別人原作的韻腳字,或雖用別人原作韻腳字,但不必依原作用韻字之順序安排句序。
  • 平水韻中的「上平聲」第一韻
    「東」是「平水韻」中上平聲的第一韻部。 北宋時官修的《廣韻》本有206韻,平水人劉淵根據唐代人寫詩的實際用韻情況,將206韻合併成107韻;後來平水人王文鬱又縮減為106韻,這106韻就被稱為「平水韻」,也叫「詩韻」。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為格律詩用韻的韻腳字。
  • 《絲路之韻》第四期
    他年夢斷少新韻,回首今朝笑三楊。 重撣古調盡啟迪,舊韻新聲唱社情。  瑤池新韻又覽瑤池一泓水,呼親喚友同讚美。山後博峰刺蒼穹,壩前海針搖月桂。天際鐘聲送福音,滿目松濤起祥瑞。王母推窗望眾生,笑問穆王何時會。
  • 皛玊說詩詞:近體詩如何用韻,初學詩詞不可不知
    詞中幽蘭香入夢,詩裡明月韻融情。古典君分享一些心得體會,希望對初涉詩詞的朋友們有所幫助。不足之處,歡迎留言互動。——皛玊題記愛詩書說到用韻,首先要知道什麼是韻律。《詞源》說,異音相從謂之和,同音相應謂之韻。律,呂也。陽者為律,陰者為呂,亦稱十二律。
  • 武立勝 |戊戌新韻作品選
    武立勝戊戌新韻作品選賞玉泉寺梅花香動鳥先知,百花長忌妒。問春最美時,只在梅開處。巨鹿杏花節美到無詞可一誇,煙封霧裹愈清嘉。當年破釜沉舟處,座座橋頭賣杏花。姜女廟觀海眼有感孤祠立處動秦風,望斷長城泣血紅。定是孟姜心不死,圓睜海眼向蒼空。
  • 平水韻中的「上平聲」第六韻
    「魚」是「平水韻」中上平聲的第六韻部。 「魚」在《廣韻》中作「語居切」,平聲,魚韻。 《笠翁對韻》這一節所用的韻腳字有榆、裾、蕖、如、廬、虛、書、舒、餘、除、鋤、愚、閭、車、驢、疏、苴、紆、輿、沮、妤、漁等22個。
  • 研學|格律詩用韻淺說
    格律詩一般只押平聲韻且須一韻到底。(但個別也有押仄音韻的。比如李紳《憫農》,柳宗元《江雪》。)隸屬於同一類的平聲韻互為鄰韻,它們之間是可以通押的。鄰韻通押也是為詩的一種有效手段。正如王力先生在《詩詞格律》所說「今天我們寫格律詩,不必拘泥古人的詩韻。不但首句用鄰韻,就是其他韻腳用鄰韻,只要讀起來諧和,都是可以的」。
  • 平水韻中的「上平聲」第三韻
    「江」是「平水韻」中上平聲的第三韻部。 在宋本《廣韻》中「江」作「古雙切」,平聲,江韻。 平水韻中江韻字比較少,《笠翁對韻》這一部分內容所用到的江韻字有雙、江、缸(釭)、窗、腔、逄、降、邦、龐、槓、幢、艭、尨,共13個。
  • 著名作家韓明華新作:淺說步韻、藏頭和藏頭步韻
    步韻受他人詩詞韻腳的限制,自由空間很小,比依韻、用韻有難度,需要有豐富的詞彙才能得心應手,才能避免湊字湊韻之弊。那麼,詩人為什麼還要依他人的詩詞苦苦地步韻呢?步韻的存在,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一是步韻唱酬,構建友誼。
  • 茶舞之韻的茶媽媽
    付麗紅老師簡介:中國茶舞創始人茶舞之韻傳習館創始人茶藝師考評員高級茶藝技師2004年至2007年從事茶藝師培訓工作。2007年創辦茶舞培訓班、茶舞表演中心及茶藝培訓學校,同年受邀拍攝「新東寺街、西寺巷」第三十五集茶舞。
  • 「鬢毛衰」詩案:「衰」的論爭源於韻書刪改
    然而大數據顯示,《全唐詩》48900多首詩中約有172首「衰」字入韻的近體詩,其中約七成詩中的「衰」字應該讀作sī,另外約三成詩中的「衰」字應該讀作cuī或suī,沒有一首讀作shuāi。同時,除《回鄉偶書》外,《全唐詩》之律絕中入灰韻且讀作cuī的「衰」字,一次也沒有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