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韻
韻是格律詩的基本要素之一。從《詩經》到後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合轍叫押韻。 一首詩有沒有韻,是一般人都覺察得出來的。至於要說明白什麼是韻,那卻不太簡單。但是,今天我們有了漢語拼音字母,對於韻的概念還是容易說明的。格律詩中所謂韻,大致等於漢語拼音中所謂韻母。大家知道,一個漢字用拼音字母拼起來,一般都有聲母,有韻母。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g是聲母,ong是韻母。聲母總是在前面的,韻母總是在後面的。
二、韻母和押韻
把兩個以上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詩句的同一位置上,使聲音和諧悅耳,這種情況就叫做押韻,或壓韻。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各押韻的字一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例如,李白的《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白腳)
無花只有寒。hán……(韻腳)
笛中聞折柳,……(白腳)
春色未曾看。kān……(韻腳)
曉戰隨金鼓,……(白腳)
宵眠抱玉鞍。ān……(韻腳)
願將腰下劍,……(白腳)
直為斬樓蘭。lán……(韻腳)
這首詩逢雙數句用韻,用平聲韻,首句不入韻。詩中的「寒」、「看」、「鞍」、「蘭」押韻,因為它們的韻母都是ɑn,所以說它一韻用到底。詩中「看」,是平聲,由於語言發展了,語音起了變化,現代漢語「看」字有「kān」和「kàn」兩種讀音,這是要注意的。
三、格律詩的押韻
格律詩的韻例變化較少。它的押韻有三點應當注意。
第一,必須一韻到底,不許出韻。
例如杜甫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shēn。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xīn。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jīn。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zān。
韻腳「深、心、金、簪」四字,同屬平聲侵韻。[同屬十三轍en(恩)韻]
第二,首句往往借用鄰韻。
隔句韻第一句通常是不用韻的,所以近體詩第一句有借用鄰韻作為襯韻的現象。晚唐已開先例,宋人就蔚為風氣了。七絕如歐陽修《田家》:
綠桑高下映平川chuān,
賽罷田神笑語喧xuān。
林外鳴鳩春雨歇,
屋頭初日杏花繁fán。
「川」,先韻字,「喧、繁」元韻字,以先韻襯元韻。(十三轍安韻)
七律如晏殊《寓意》:
油壁香車不再逢péng,
峽雲無跡任西東dōng。
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風fēng。
幾日寂寥傷酒後,
一番蕭索禁菸中zhōng。
魚書欲寄何由達?
水遠山長處處同tóng。
「逢」冬韻字,「東、風、中、同」東韻字,以冬韻襯東韻。(十三轍eng翁韻)
五絕五律的例子,就不備舉了。 借用鄰韻這一現象,清代錢大昕已經注意到了。他在《十駕齋養新錄》卷十六借韻條說:「五七言近體第一句,借用旁韻,謂之借韻。」
首句借用鄰韻是有條件的。它們必須在詩韻裡是排列相近而音又相似的韻。王力先生把它分為下面八類: 1.東、冬為一類。 2.支、微、齊為一類。支與微較近,它們與齊較遠。 3.魚、虞為一類。 4.佳、灰為一類。 5.真、文、元、寒、刪、先六韻為一類。真與文近,元與文近,寒與刪近,刪與先近,先又與元近;真與元,寒與先,元與刪較遠;至於真與寒,寒與元,文與刪先,先與真文,則原則上不能認為鄰韻。 6.蕭、餚、豪為一類。 7.庚、青、蒸三韻為一類。 8.覃、鹽、鹹為一類。
第三,多用平聲韻。
近體詩以用平聲韻為正例,用仄聲韻的很少。仄韻近體詩多半是五言絕句,如劉長卿《方外上人詩》:
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住zhù。
莫買沃州山,時人已知處chù。
「住」與「處」是仄聲字。
四、押韻的一般規則
格律詩的押韻,從李白的《塞下曲》,杜甫的《春望》等可以總結出主要有如下規則:
1.偶數句押韻。
格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來說,五言詩首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詩首句入韻為常見。
2.只押平聲韻。
格律詩正例是押平聲韻,而只能押平聲韻,這幾乎是一條雷打不變的規矩,如果押仄聲韻,讀起來會覺得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覺遵守這一規則。
3.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
古詩(古風)允許中途換韻,而格律詩不允許。
4.首句入韻的詩,其首句的韻腳可用鄰韻。
由於第一句押韻與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韻腳是不太嚴格的,用鄰韻也行,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孤燕入群」。這種首句用鄰韻的風氣到晚唐才相當普遍,宋代更成為有意識的時尚。若不押韻時,限用仄聲字。
5.不允許一個字重韻。
6.腳分明。
韻腳一定是平聲,白腳一定是仄聲,這叫腳分明。
五、小結與拓展
以上所述律詩用韻的嚴格性,只是為了說明古代的律詩。今天我們如果寫律詩,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韻書來押韻。不但首句用鄰韻,就是其他的韻腳也可用鄰韻,只要朗誦起來諧和,都是可以的。不過,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卻又應該知道古人的詩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