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為什麼宜用平聲韻
朱雲峰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格律詩的基本特徵。
格律詩具有如下特徵:
1,每一句的字數相等,五言或七言。
2,四句一首的我們稱為絕,八句一首的我們稱為律。比八句還多的叫長律,也叫排律。
3,一韻到底,且只能押平聲韻。所有的近體詩,第一句都是可押韻,可不押韻的。除了第一句,單數句不許押韻,只能在偶數句押。
4,在律洔當中,第一二句叫首聯(也叫起聯),第三四句叫頷聯(承聯),第五六句叫頸聯(轉聯),第七八句叫尾聯(結聯)。中間兩聯上下句(3句和4句,及5句和6句)要有對仗,其他兩聯可以對仗可以不對仗,排律(五聯以上)中,除首尾兩聯不作要求外,中間數聯一般都需對仗。
5,要合乎格律詩的平仄押韻規律。
關于格律詩押韻為何要用平聲韻的問題,前賢今人在談到這個問題時,大都語焉不詳,或說只能用平聲韻,不宜仄聲韻;或輕描淡寫,一筆帶過。現在你即使到百度上去找,也不一定就能度出一個所以然來。
我的看法是,格律詩之所以要用平聲韻而不用仄聲韻,主要是基於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發聲的需要,一是對仗的需要。
首先,我們來講發聲的需要。
古漢字有四聲,四聲之間的區別,明朝有個和尚叫釋真空的在《玉鑰匙歌訣》一書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聲平道莫低昂。讀時發音平和、尾音長,有餘韻。
2.上——上聲高呼猛烈強。讀音響亮,聲音短促,無尾音。
3.去——去聲分明哀遠道。去聲讀音宛轉,尾音短,高昂。
4.入——入聲短促急收藏。入聲讀音質樸而急,收音短促,低沉,無尾音。
一般說來,平聲字音平和,有較長的尾音。仄聲字尾音短促,或者無尾音。
近代語言學家劉半農先生,對此曾有過專門研究,首先肯定了釋真空對於古漢語四聲的分析是正確的。半農先生又根據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補充,他說:「平聲平去,曲折最少,習稱為平衡調。上去兩聲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應為非平衡調。入聲最短,稱促調。」半農先生的這個論述,簡單明了,很好理解。
格律詩為什麼宜用平聲,這其實是由聲音作用於聽覺而產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需要決定的。格律詩之所以要押韻,是因為要產生一種循環往復的韻律美(聽覺美)。
人們發出的聲音是有清濁之分的,平聲為清,仄聲為濁。清聲高昂,音調悠揚;濁聲短促,音調沉悶。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發現了也可以說是捕捉到了聲音的這一特性,於是就由不自覺地運用起來,並最終約定俗成。
為什麼要用平聲韻而不用仄聲韻呢?
記得當年我讀大學時,教古漢語的老師(我這位老師是業餘研究易經的,平時說話做事都顯出一股神秘氣)講到這個環節時,「沙,沙,沙!」,龍飛鳳舞地在黑板上寫下幾組人名:
項羽 劉邦
劉備 孫權
蔣介石 毛澤東
要大家仔細玩味這幾組人名在音韻上的特徵。
大家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大眼瞪小眼,搞不清這位老師什麼意思?
然後這位老師出語驚人:取人名最好用平聲字,尤其是男子,成功的領袖人物非平聲的人名莫屬!因此男子取名字時,即使不能全部為平聲(因為姓氏的平仄是由不得你選擇的),最少也要最後一個字為平聲。如下所示:
項羽(仄仄) 劉邦(平平)
劉備(平仄) 孫權(平平)
蔣介石(仄仄仄) 毛澤東(平平平
這幾組競爭對手間,所有的仄聲者都落敗了。而且當時(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這位老師站在講臺上居然信誓旦旦老神在在地對我們說:諸君拭目以待吧,只要不出意外的話,我們的領導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將會是由平聲字 的人來擔任。這麼多年過去了,我的這位老師早已作古,但他所說的這個鐵律,似乎還沒有打破,也不知何時才能打破?
我不懂聲樂學,但我喜歡唱歌,年輕的時候,一副破鴨嗓子卻偏偏喜歡跟著蔣大為老師的聲音唱<<草原之夜>>:
美麗的夜色多沉靜,
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聲。
想給遠方的姑娘寫封信,
可惜沒有郵遞員來傳情。
來!來!來!來!來!來!……
這首歌很多明星和歌唱家都唱過,但我最喜歡的還是蔣老師唱的。如果你去仔細品味,蔣老師在唱這首歌時,獨具韻味,每到平聲字處尤其是句末平聲字處,音調格外高昂,音域也格外開闊寬廣,特別是結尾時唱到那個襯字「來來來…」的時候,其音域的張弛,可以說到了酣暢淋漓無以復加的地步,所以會覺得格外悠揚動聽,也就是說會有一種與眾不同的藝術感染力。在座的如果有喜歡K歌的,不妨去仔細體味一下,閒暇時也不妨縱聲高歌一曲。
再舉一個例子,人們在山林裡曠野中要向遠處的人縱聲高呼或縱情呼喚時,總會是用這個陰平的"阿(a)"字,也能同樣說明這個道理,因為平聲才能拖得長,才會有餘韻。
所以說,格律詩之所以選擇平聲韻,其實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因,是一種自然選擇的的結果。也就是說,平聲韻相對於仄聲韻來講,會產生更好的音韻效果!
其次,簡單講一下對仗的需要。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因為律詩中的中間兩聯是要求對仗的,對仗出於音韻和諧的需要,必須要遵循一條「仄起平收」的鐵律,即上一聯的最後一個字必須要是仄聲字,下一聯的最後一個字(也就是韻腳字)必須要是平聲字,否則就構不成對仗,從這個角度而言,你如果不用平聲韻,那就寫不成律詩,這也就是你在浩如煙海的唐宋明清詩中,能夠找到仄聲韻的絕句,卻無法找得到仄聲韻的律詩的主要原因。
當然格律詩並沒有禁止用仄聲韻,我也不反對人家用仄聲韻,而且也有人可能會這麼想:大家都用平聲韻,就只我用仄聲韻,這不是標新立異獨出心裁了嗎?這不顯示我與眾不同獨具特色特別有才特別牛嗎?但我想,既然是格律詩,那就一定要依律行事,遵循遊戲規則,「戴著鐐銬跳舞」,不然的話,也就難成格律詩了。所以奉勸大家,今後寫格律詩,儘量用平聲韻,不要用仄聲韻。
朱雲峰,60後。湖南省武岡市職業中專教師,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武岡市作家協會會員,武岡市詩聯協會會員,邵陽市詩詞學會會員,邵陽市楹聯學會會員,湖南省詩詞學會會員。長期致力於鄉土文學創作,有作品在各級刊物發表與獲獎。喜歡近體詩詞創作,作品散見紙質刊物和網絡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