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為什麼宜用平聲韻

2021-02-08 峰韻錄


格律詩為什麼宜用平聲韻
朱雲峰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格律詩的基本特徵。

  格律詩具有如下特徵:
1,每一句的字數相等,五言或七言。
2,四句一首的我們稱為絕,八句一首的我們稱為律。比八句還多的叫長律,也叫排律。
3,一韻到底,且只能押平聲韻。所有的近體詩,第一句都是可押韻,可不押韻的。除了第一句,單數句不許押韻,只能在偶數句押。

4,在律洔當中,第一二句叫首聯(也叫起聯),第三四句叫頷聯(承聯),第五六句叫頸聯(轉聯),第七八句叫尾聯(結聯)。中間兩聯上下句(3句和4句,及5句和6句)要有對仗,其他兩聯可以對仗可以不對仗,排律(五聯以上)中,除首尾兩聯不作要求外,中間數聯一般都需對仗。

5,要合乎格律詩的平仄押韻規律。

  關于格律詩押韻為何要用平聲韻的問題,前賢今人在談到這個問題時,大都語焉不詳,或說只能用平聲韻,不宜仄聲韻;或輕描淡寫,一筆帶過。現在你即使到百度上去找,也不一定就能度出一個所以然來。

  我的看法是,格律詩之所以要用平聲韻而不用仄聲韻,主要是基於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發聲的需要,一是對仗的需要。

  首先,我們來講發聲的需要。

古漢字有四聲,四聲之間的區別,明朝有個和尚叫釋真空的在《玉鑰匙歌訣》一書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聲平道莫低昂。讀時發音平和、尾音長,有餘韻。

  2.上——上聲高呼猛烈強。讀音響亮,聲音短促,無尾音。

  3.去——去聲分明哀遠道。去聲讀音宛轉,尾音短,高昂。

  4.入——入聲短促急收藏。入聲讀音質樸而急,收音短促,低沉,無尾音。

  一般說來,平聲字音平和,有較長的尾音。仄聲字尾音短促,或者無尾音。

  近代語言學家劉半農先生,對此曾有過專門研究,首先肯定了釋真空對於古漢語四聲的分析是正確的。半農先生又根據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補充,他說:「平聲平去,曲折最少,習稱為平衡調。上去兩聲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應為非平衡調。入聲最短,稱促調。」半農先生的這個論述,簡單明了,很好理解。

   格律詩為什麼宜用平聲,這其實是由聲音作用於聽覺而產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需要決定的。格律詩之所以要押韻,是因為要產生一種循環往復的韻律美(聽覺美)。
  人們發出的聲音是有清濁之分的,平聲為清,仄聲為濁。清聲高昂,音調悠揚;濁聲短促,音調沉悶。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發現了也可以說是捕捉到了聲音的這一特性,於是就由不自覺地運用起來,並最終約定俗成。

  為什麼要用平聲韻而不用仄聲韻呢?
  記得當年我讀大學時,教古漢語的老師(我這位老師是業餘研究易經的,平時說話做事都顯出一股神秘氣)講到這個環節時,「沙,沙,沙!」,龍飛鳳舞地在黑板上寫下幾組人名:

項羽   劉邦
劉備   孫權
蔣介石   毛澤東

要大家仔細玩味這幾組人名在音韻上的特徵。
大家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大眼瞪小眼,搞不清這位老師什麼意思?

  然後這位老師出語驚人:取人名最好用平聲字,尤其是男子,成功的領袖人物非平聲的人名莫屬!因此男子取名字時,即使不能全部為平聲(因為姓氏的平仄是由不得你選擇的),最少也要最後一個字為平聲。如下所示:
項羽(仄仄)  劉邦(平平)
劉備(平仄)  孫權(平平)
蔣介石(仄仄仄)  毛澤東(平平平
  這幾組競爭對手間,所有的仄聲者都落敗了。而且當時(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這位老師站在講臺上居然信誓旦旦老神在在地對我們說:諸君拭目以待吧,只要不出意外的話,我們的領導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將會是由平聲字 的人來擔任。這麼多年過去了,我的這位老師早已作古,但他所說的這個鐵律,似乎還沒有打破,也不知何時才能打破? 

  我不懂聲樂學,但我喜歡唱歌,年輕的時候,一副破鴨嗓子卻偏偏喜歡跟著蔣大為老師的聲音唱<<草原之夜>>:

美麗的夜色多沉靜,
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聲。
想給遠方的姑娘寫封信,
可惜沒有郵遞員來傳情。
來!來!來!來!來!來!……

  這首歌很多明星和歌唱家都唱過,但我最喜歡的還是蔣老師唱的。如果你去仔細品味,蔣老師在唱這首歌時,獨具韻味,每到平聲字處尤其是句末平聲字處,音調格外高昂,音域也格外開闊寬廣,特別是結尾時唱到那個襯字「來來來…」的時候,其音域的張弛,可以說到了酣暢淋漓無以復加的地步,所以會覺得格外悠揚動聽,也就是說會有一種與眾不同的藝術感染力。在座的如果有喜歡K歌的,不妨去仔細體味一下,閒暇時也不妨縱聲高歌一曲。

   再舉一個例子,人們在山林裡曠野中要向遠處的人縱聲高呼或縱情呼喚時,總會是用這個陰平的"阿(a)"字,也能同樣說明這個道理,因為平聲才能拖得長,才會有餘韻。

  所以說,格律詩之所以選擇平聲韻,其實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因,是一種自然選擇的的結果。也就是說,平聲韻相對於仄聲韻來講,會產生更好的音韻效果!

  其次,簡單講一下對仗的需要。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因為律詩中的中間兩聯是要求對仗的,對仗出於音韻和諧的需要,必須要遵循一條「仄起平收」的鐵律,即上一聯的最後一個字必須要是仄聲字,下一聯的最後一個字(也就是韻腳字)必須要是平聲字,否則就構不成對仗,從這個角度而言,你如果不用平聲韻,那就寫不成律詩,這也就是你在浩如煙海的唐宋明清詩中,能夠找到仄聲韻的絕句,卻無法找得到仄聲韻的律詩的主要原因。

  當然格律詩並沒有禁止用仄聲韻,我也不反對人家用仄聲韻,而且也有人可能會這麼想:大家都用平聲韻,就只我用仄聲韻,這不是標新立異獨出心裁了嗎?這不顯示我與眾不同獨具特色特別有才特別牛嗎?但我想,既然是格律詩,那就一定要依律行事,遵循遊戲規則,「戴著鐐銬跳舞」,不然的話,也就難成格律詩了。所以奉勸大家,今後寫格律詩,儘量用平聲韻,不要用仄聲韻。

朱雲峰,60後。湖南省武岡市職業中專教師,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武岡市作家協會會員,武岡市詩聯協會會員,邵陽市詩詞學會會員,邵陽市楹聯學會會員,湖南省詩詞學會會員。長期致力於鄉土文學創作,有作品在各級刊物發表與獲獎。喜歡近體詩詞創作,作品散見紙質刊物和網絡媒體。

相關焦點

  • 研學|格律詩用韻淺說
    格律詩一般只押平聲韻且須一韻到底。(但個別也有押仄音韻的。比如李紳《憫農》,柳宗元《江雪》。)隸屬於同一類的平聲韻互為鄰韻,它們之間是可以通押的。鄰韻通押也是為詩的一種有效手段。正如王力先生在《詩詞格律》所說「今天我們寫格律詩,不必拘泥古人的詩韻。不但首句用鄰韻,就是其他韻腳用鄰韻,只要讀起來諧和,都是可以的」。
  • 平水韻中的「上平聲」第一韻
    「東」是「平水韻」中上平聲的第一韻部。 北宋時官修的《廣韻》本有206韻,平水人劉淵根據唐代人寫詩的實際用韻情況,將206韻合併成107韻;後來平水人王文鬱又縮減為106韻,這106韻就被稱為「平水韻」,也叫「詩韻」。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為格律詩用韻的韻腳字。
  • 格律詩中「出」字為什麼不算平聲——詩友原創五絕問題答覆建議
    第三句我本來想用「出塵」,以應對第四句的入世,但用電腦輔助檢測居然提示「出」字不是平聲,後來就改了清字,請教為什麼「出」字不算平聲呢? 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一位詩人,而且根據後面的標籤來看,是參加每日一詩活動的創作者,寫出來的五言絕句,對仗工整,情境塑造大體也不錯,也知道如何用電腦輔助檢測平仄韻腳。
  • 為什麼寫詩都要押平韻?唐詩為何竟然都符合清代的平水韻?
    平水韻有106個韻部,為什麼格律詩只用到30個韻部?為什麼要分上平、下平、上聲、去聲、入聲等等。我相信這些掛在我們嘴邊的古詩所涉及的一些相關知識,基本也只有極少數人知道,他們大體都是寫格律詩的一些人,而一些初學者也不一定知道的很全面,下面就讓我慢慢道來,以解其中的某些疑惑吧。
  • 格律詩有沒有仄韻詩,三五七句的尾字都必須仄韻嗎?
    律句並非只使用在格律詩中,詞牌、律古基本上都會使用律句,在平仄格律產生之後,即使是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體詩,也會在單句中遵守平仄相替,原因很簡單——為了高低起伏、清朗吟誦。所以說律句是盛唐之後中國所有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格律詩、古體詩、詞牌、甚至元散曲,或者說我們今天的現代詩,無不在使用。
  • 讀《笠翁對韻》,探尋「平聲三十韻」
    《笠翁對韻》是一部教人對仗和用韻的書,相傳為清代文學家李漁所著,因作者別號為笠翁,故名「笠翁對韻」。這本書和清代車萬育所著《聲律啟蒙》齊名,都是學習漢語詩詞格律技巧的極佳啟蒙讀物。他一生著述甚多,除《笠翁對韻》外,還有《閒情偶寄》《笠翁十種曲》《李笠翁曲話》《李笠翁一家言》等。《笠翁對韻》以「平水韻」平聲三十韻為目編寫而成。「平水韻」本自《廣韻》的206韻,劉淵、王文鬱等人先將其合為107韻,又減為106韻,沿用下來,成為後人科舉考試用的官韻。因為劉、王二人都是平水人,故稱「平水韻」。
  • 「出」字怎麼不是平聲字?要寫格律詩還是建議先學習基礎知識
    第三句我本來想用「出塵」,以應對第四句的入世,但用電腦輔助檢測居然提示「出」字不是平聲,後來就改了清字,請教為什麼「出」字不算平聲呢?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一位詩人,而且根據後面的標籤來看,是參加每日一詩活得的創作者,寫出來的五言絕句,對仗工整,情境塑造大體也不錯,也知道如何用電腦輔助檢測平仄韻腳。
  • 初識格律和平仄四聲
    格律格律,指一系列中國古代詩歌獨有的,在創作時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應遵守的準則。中國古代近體詩、詞在格律上要求嚴格,其他如古體詩、現代詩歌等沒有確定的、嚴格的格律要求。格律是詩、賦、詞、曲等關於字數、句數、對偶、平仄、押韻等方面的格式和規則,外國詩歌也有自己的格律;格,通俗來講就是格式、格局,主形;律,即音律,主韻。來由格律本來自音樂,在音樂散佚後,經研究者總結古詩歌的共同規律,便形成了今天看到的格律。
  • 對聯的平仄格律
    對聯的平仄格律:      對聯的基本格律是來源於律詩的「馬蹄韻」,而對聯的平仄格律,比律詩要簡單的多
  • 詭神詩話:七言詩·抗日戰爭勝利七十五周年,用韻平水韻
    詭神詩話:七言詩·抗日戰爭勝利七十五周年,用韻平水韻平聲二十七感,鄰韻二十八儉。八年怒恨百年悲,萬裡幹戈鮮血染。一寸山河一寸紅,千秋魂魄千秋膽。自註:1、公元2020年9月3日,抗日戰爭勝利七十五周年紀念日,謹以此詩緬懷先烈,前事不忘,後事之師。2、七言詩:仄聲韻更利於情緒激蕩之表達,故本詩用平水韻仄韻,格律參用七言律詩,一三五七與二四六八句互換。
  • 皛玊說詩詞:近體詩的格律與平仄,其實不難掌握
    這些詩上承詩騷,下啟唐宋,詩體形成以五言為主(《詩經》以四言為主,《楚辭》以六言為主)。詩人們探索著格律,又不以格律束縛。到了唐宋時期,詩體又分為兩類。一是繼承古風而寫的古體詩。它的特點是,句子、字數都不固定,形式自由,不甚講格律。二是嚴格講究格律形式的近體詩。唐宋詩歌四、六字已不多見,主要是五言、七言。
  • 十分鐘搞明白什麼是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新格律派
    初唐以前的格律詩已經有了平仄、對仗、押平聲韻的習慣,在初唐上官儀時期,黏連的規則也被接受,在杜審言、沈佺期、宋之問的時期基本成熟。不過喜歡古體詩的人對沈約不以為然,例如大詩人李白說過:「梁陳以來,豔薄斯極,沈休文又尚以聲律,將復古道,非我而誰歟?」
  • 詩詞格律.第一章字的四聲和平仄
    我國是詩的國度,有豐富的詩歌遺產,詩詞中的精華是一座巨大的營養庫。想要從這座營養庫中吸收養分,就必須學習一些關於詩的知識,才能傳承中華傳統古詩詞文化,為現在的文化事業添磚加瓦。 我國的詩歌,在"五四"運動以前,一直流行的是舊體詩形式。
  • 5分鐘看明白什麼是詩詞格律,讓你成為李白、杜甫一樣的寫詩高手
    什麼是格律?格律,指一系列中國古代詩歌獨有的,在創作時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應遵守的準則。詩、賦、詞、曲等關於字數、句數、對偶、平仄、押韻等方面的格式和規則。(事實上,外國詩歌也有自己的格律。)所以寫成律絕的格式,就不要怪別人苛責你不符合「不符合格律」了,其實只是「出律」。學會格律並不是萬事大吉,符合格律並不一定是好詩。初學者最容易中招的陷阱是以為「學詩就是學格律」。
  • 簡單了解古體詩和近體詩,現代人寫的古韻詩詞算哪一種
    一,古體詩通常來說,按時間的話,唐代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字數上可以分為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和雜言詩。古體詩的格律自由,不要求對仗、平仄,篇幅。押韻寬泛,平聲韻、仄聲韻皆可,可一韻到底,也可兩韻通用,雖然對於韻腳限制較小,但不可以隨便換韻,必須是鄰韻才行。
  • 【詩歌格律】三分鐘讀懂 「古體詩」與「近體詩「
    文章有體裁,詩歌有格律,我們讀詩不僅僅要會「讀」和「寫」,還應該搞清楚為什麼這麼「讀」,為什麼用A字而不用B字。本公眾號汲取多位詩詞研究學者的學術成果,開闢一個新專題《每篇三分鐘讀懂詩詞格律》,幫助大家更好地讀詩、理解詩甚至創作詩歌。       告別「尬詩」,從「詩詞向上」開始!
  • 近體詩有嚴格的格律,那麼古體詩有格律嗎
    在我看來,近體詩的格律並非大多數人所說的束縛,相反,它賦予了詩歌極強的音樂之美和形式之美。還有一點,則是很多人沒有認識到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李白很多詩如《蜀道難》、《將進酒》等都是古體詩。相對於近體詩,古體詩的格律要寬鬆很多,但這並不代表其沒有格律。
  • 格律詩詞入門知識講座
    【一】 在正式學習格律詩前,先就《平水韻》的使用作一下說明: >1.解析部分古今音韻的異同 當我們翻檢《平水韻》表時經常產生兩個疑問: 我們現在看來是同韻母的字,古音為什麼要分為若干韻部?
  • 滋味流於字句,氣力窮於和韻:詩詞選韻知多少?
    寫詩填詞,除了立意和格律之外,最重要的一項基本功就是選韻。有人可能會說,選個韻能有多難,就像挑白菜,一次到底就成了! 果真如此嗎?我看未必。花間詩囊開篇提到格律詩的兩個關鍵點,意和趣。組合起來就是:詩要有妙趣橫生的深意。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難。落到實處,需要有字句來承載。
  • 王維的《鳥鳴澗》膾炙人口,但是有人說,這首詩的格律有問題
    這首詩的第2句是」三平尾「:春山空。結尾三個字都是平聲的現象被稱為三平尾或者三平調。三平尾是格律詩的大忌,出現這種平仄組合的詩都被認為是古體詩。第一句,人閒桂花落,是常見的律詩句式。時鳴春澗中,平平平仄平,這句也是標準的律句,第三個字,平仄不限,這裡用了一個平聲字:春。可見,整首詩,其實只有一個字出律了,就是【春山空】中的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