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看到過這樣一個問題:王維的《鳥鳴澗》格律有沒有問題?
前言
首先,絕句是指四句的詩,大多是五言或者七言,也有少量的六言詩。絕句也分古體絕句與近體絕句。
七言絕句中,古絕句非常少,大部分是近體絕句。但是五言絕句中,卻存在大量的古體絕句。
另外,在格律詩的發展中,很多古體詩也受到格律的影響。而格律詩自己也經歷了「古律」到」今律「的過程。
而王維的《鳥鳴澗》,就是這種律化的古絕句。
一、《鳥鳴澗》有一處出律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首詩的第2句是」三平尾「:春山空。結尾三個字都是平聲的現象被稱為三平尾或者三平調。
三平尾是格律詩的大忌,出現這種平仄組合的詩都被認為是古體詩。
第一句,人閒桂花落,是常見的律詩句式。平平仄平仄,這是平平平仄仄的變格,被叫做錦鯉翻波。
月出驚山鳥,」出「是入聲字,仄仄平平仄,這句也是標準的律句。
時鳴春澗中,平平平仄平,這句也是標準的律句,第三個字,平仄不限,這裡用了一個平聲字:春。
可見,整首詩,其實只有一個字出律了,就是【春山空】中的春字。
二、古律與今律
嚴語在《滄浪詩話》中提到古律與今律:
有古律(陳子昂及盛唐諸公多此體),有今律。《滄浪詩話·詩體》
陳子昂算初唐人,初盛唐諸公的五七律中,常有不合律的現象,例如崔浩的《黃鶴樓》上半首幾乎就是古體詩,下半首才是律詩。
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是一首失粘的七律,其《夜泊牛渚懷古》是一首完全沒有對仗的五律,而其《送孟浩然之廣陵》則是出律的七絕 。
王維的《鳥鳴澗》,和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其實很相似,都是只有一個字出律: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假如【人】改為友,這首詩就合律了,但是對於詩人來說,合律與否並不重要,畢竟不是參加科舉考試。
三、為什麼五言絕句古體這麼多?而七絕大多是格律詩
我們熟悉的李白《靜夜思》, 孟浩然 《春曉》,賈島的《尋隱者不遇》等等五絕名作,都不是格律詩,屬於古體絕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尋隱者不遇》
而七言絕句,大多是近體詩(格律詩)。您試著想一下自己能夠背誦的七絕,幾乎都是律絕句。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二首·其一》
但是您試著背誦一下五絕,幾乎一半是古絕句。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其實也簡單。
在格律詩定型之前,詩人們很少做七言詩,大部分詩歌都是五言詩。而這個時期的五言詩,當然大部分是古體詩(也有極少的標準律詩)。
在七言詩開始流行的時候,格律也已經定型了。所以七言絕句中,近體詩佔了大多數。
而五絕在格律定型以前就很普遍了,自然古絕句多。在格律定型以後,很多詩人喜歡擬古,因此五言古絕依然數量眾多。
四、優秀的詩篇,未必一定是格律詩
古體也好,近體也好,詩體並不能反映詩歌的質量。所以近體詩並不見得比古體詩好。
現代人學詩,格律是入門的基礎知識,一定要掌握。我們常見到有些不通格律的朋友,自稱做的是格律詩,而實際上,不同格律的人,即使做一首五言近體絕句,合律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這種現象常常被人指出錯誤。
但是並不是說,近體詩就比古體詩高級。很多著名的詩人喜歡作古體詩,例如李白、李賀都以古體詩見長。
但是他們並不是不會近體詩,實際上,他們的近體詩名作傳世也不少。
結束語
王維的《鳥鳴澗》是一首古絕句,不是格律詩。但是不妨礙這首詩成為古代詩歌的典範之作。
王維《輞川集》中的很多名作都是古絕句,例如《竹裡館》、《鹿寨》、《辛夷塢》等。
另外,《鳥鳴澗》中,用了兩個春字。一首詩中用了多少重複的字與格律無關,只要不是在韻腳上就行。
@老街味道
晚唐韋莊七絕燕來,與中唐劉禹錫烏衣巷,同是寫燕詩卻有如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