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提了下面這個問題:
原創五絕一首: 凌波浮綠翠, 冷月照林森。 藕有清塵意, 花無入世心。 第三句我本來想用「出塵」,以應對第四句的入世,但用電腦輔助檢測居然提示「出」字不是平聲,後來就改了清字,請教為什麼「出」字不算平聲呢?
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一位詩人,而且根據後面的標籤來看,是參加每日一詩活得的創作者,寫出來的五言絕句,對仗工整,情境塑造大體也不錯,也知道如何用電腦輔助檢測平仄韻腳。
居然不知道「出」字為什麼平仄不合。
「出」是入聲字,在平水韻中以仄聲入韻。
可見即使有電腦工具幫助檢測,你甚至都不願意多看一眼,檢測的時候要先選擇「平水韻」或者「新韻」。
凌波浮綠翠, 冷月照林森。藕有清塵意, 花無入世心。
這首五言絕句,為了在平仄檢測中順利過關,將「出塵」換成了「清塵」,讓原本可以對仗的句子不再相對,同時讓詩意完全不合邏輯了。「藕有清塵意」,完全講不通。
所以,最好不要修改,就使用「出」字即可。
而且即使使用「出」字,在平仄檢測中檢出紅色,並不一定代表這首詩不合律。
首先,即使在默認平水韻的情況下,「藕有出塵意」平仄為「仄仄仄平仄」是符合格律詩中「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講法的。因為二四位置的平仄相替,所以這只是一個三位置不論平仄的律句,是不會影響整體格律判斷的。
有朋友說,這不是「孤平」嗎?我們判斷「孤平」是在韻句中,具體來說只在「平平仄仄平」的格式中,仄聲結尾的句子雖然要儘量避免,但是並非出律。
所以即使是:
凌波浮綠翠, 冷月照林森。藕有出塵意, 花無入世心。
在平水韻中,也是符合平起不入韻格式,押「十二侵」部的格律五絕。
然後,我們還可以從新韻來斷平仄。在新韻中,「出」字毫無以為就是平聲了,那麼這首五絕可以稱得上格律完美,不過押韻就變成了新韻「九文」部。
不論平水韻還是新韻,平仄格式的關係是不會發生變化的。
這首五絕從格律上來說,不管新舊韻都是合格的。
但是從詩意上來說,「藕有出塵意」雖然比「藕有清塵意」要稍微好些,但也說不大通,長在泥地裡的「藕」怎麼也聯想不到出塵的意境啊。
還有就是首句的「綠翠」,既然「綠」,又何必「翠」?再則「凌波」是急速奔流的水波,和靜態唯美的「浮」字也不大相配。
真正閉上眼睛,想感受出這首詩的畫面情境的時候,出來是不怎麼搭的。
詩意邏輯還可以再修改理順,得到意境上更高的一首五絕作品。
這裡只是提出建議,至於具體怎麼修改,大家可以自行斟酌。
當然,還是建議首先搞清楚什麼是「入聲字」這種聲韻基礎知識,更方便地進行格律詩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