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及其舊址的考證史實證明:中國紅色政權首...

2021-01-08 梅州網

  梅州是廣東省唯一全境屬原中央蘇區的地級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紅色搖籃的一部分,紅色資源豐富。矗立在大埔縣茶陽鎮萬川路73號的一座三層磚木結構瓦房就是重要的紅色革命遺址,是中國紅色政權首個公安局——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舊址。對此,筆者對這一塵封已久的史實作了深入考證。

  擎炬八七 建政建警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逐步開始了早期軍事探索,為後來創建人民軍隊和保衛工作奠定了基礎。中國共產黨為挽救中國革命,於1927年8月1日舉行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1927年8月3日至5日,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原定計劃,指揮起義軍分批撤出南昌,揮師南下徵戰廣東。到江西瑞金後,中共前委會議決定要改變革命政權的性質和拋棄中國國民黨的旗號,要建立工農政府,討論解決土地問題。隨後,起義軍東進福建長汀,並在長汀的前委會上決定進入廣東大埔縣三河壩分兵,周恩來再次致信中央提出在取得東江潮梅地區後「建立工農政權」的想法。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召開了緊急會議(即 「八七會議」 ),總結了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確立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8月11日,中共中央致信廣東廣西省委及閩南臨時委員會指示成立南方局。「……並在南方局之下組織一軍事委員會,以恩來為主任…… 」根據中央來信,在周恩來等人未到前,參加了「八七會議」的廣東省委書記張太雷等人組織了臨時南方局,準備並指導廣東、廣西、閩南及南洋暴動及政治軍事事宜。張太雷於8月22日致信中共中央,表明「此間完全接受緊急會議之決議案」,發出《中共廣東省委擁護中央緊急會議之決議》,「努力使同志們普遍了解,立即在實際上實現之」「各支部、小組都應開會討論」,同時匯報廣東當前的敵我形勢和粵省委為策應南昌起義的暴動工作計劃,按照中共中央「粵省委即刻以全力在東江接應」 的指示,廣東省委制定了《中共廣東省委關於暴動後各縣市工作大綱(決議案)》(《廣東革命歷史文件彙編》),下面簡稱《工作大綱》)。

  9月9日,南昌起義軍陸續從長汀向上杭進發。與此同時,廣東省委指派汕頭地委秘書羅伯良到閩西迎接起義軍入粵。羅伯良途經大埔縣,向大埔黨組織傳達了中共中央和廣東省委及潮梅暴動委員會的有關指示精神。大埔黨組織派出賴釋然、李明光等隨羅伯良到上杭。9月12日,周恩來在上杭縣城琴崗書院接見了廣東來的代表,其時閩南特委書記羅明在場。羅明在回憶錄云:「前委書記周恩來很高興......那時大埔也派人來與起義軍接頭。」同時,周恩來根據獲知的些許「八七會議」精神和中共廣東省委的《工作大綱》,在中共前委會上決定修訂土地沒收政策(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周恩來年譜 1898-1949(上)》第127頁)。

  「9月14日,第一次使用鮮明的革命紅旗,由閩進軍入粵」(《南昌起義資料》中「朱德時間表」)。 9月16日,起義軍前鋒進入大埔縣青溪石下壩,中共大埔縣部委和暴動委員會饒龍光、謝卓元等立即發動茶陽暴動,組織大埔縣農民自衛軍獨立第一團第一連,在張鼎丞帶領的永定縣農軍配合下,一舉奪取了國民黨大埔縣政權,宣布成立大埔縣人民革命政府。隨後,第一連部分由饒壽田、江弼群帶領到石下壩為起義軍作嚮導。9月18日後,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先後率領起義軍抵達大埔縣。19日,李立三、彭湃等人到茶陽養育堂,出席歡迎起義軍大會並作講話。會上,根據「八七會議」精神和中共廣東省委的《工作大綱》關於暴動後成立「工農獨裁民主政府」「縣政府下可應需要暫設……政治警察……等科」的相關文件要求,將大埔縣人民革命政府改為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同時委任饒龍光為政府主席,郭瘦真、郭棟材為副主席,饒炳寰為秘書,李卓寰為公安局長(《中共大埔縣黨史大事記》、《中共大埔縣組織史》、中央黨史出版社《中國共產黨大埔縣地方史》)。由此,中共獨立領導建立的早期紅色政權的公安局在大埔縣誕生了。1927年11月出版的國民黨《廣東省政府周報》第十四、十五期合載:「……9月18日下午5點鐘,共產黨先鋒隊抵縣公署……次日早上,共產軍參謀長鄭來籤,提釋李卓寰一名,為公安局長」「李卓寰,男,大埔縣人,共產黨員」。從這份反面史料亦可證明當時中共前委確實設立了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

  張舉紅旗 點燃火種

  新政權建立後立即面臨社會治安方面的公共服務問題,需要有城市組織與管理的警務力量。中共廣東省委在《工作大綱》中對暴動取得成功後建政建警的具體事項作了明確要求:政治組織是「根本剷除封建勢力,建立工農獨裁政府」和「縣設民選革命政府……執行政權」「縣政府下可應需要暫設土地、財政、糧食管理、政治警察、公路公有、商務、教育、宣傳等科」,同時規定了警力組成是「暴動後,工農軍以一部分編成縣政府政治警察」,而政治警察的重要職能是「鎮壓反革命」,還有要執行「沒收反革命土地、沒收土豪劣紳土地」和「禁菸禁賭」等等。因此,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的主要警力來自人民、服務人民,他們解除了國民黨大埔縣警隊武裝,接管了大埔警政。永定農軍「鐵血團」40多人編入大埔縣農民自衛軍獨立第一團第一連,張鼎丞任黨代表,饒壽田任連長。第一連共一百多人編入政治警察隊伍,主要骨幹有饒福昌、江弼群、朱壁雙、劉先漢等人。

  人民公安工作,在機關和軍隊內部叫做保衛工作。治安行政主要是警察問題。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是新型的政治警察,既有內部政治保衛的職能,又有社會治安行政管理的職責。「委任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組成人員,主持縣政,維護治安,籌備軍餉,鎮壓反革命及宣傳《土地綱領》。」(《大埔黨史資料》)。「……即日成立大埔縣工農政府,除積極協助太寧交通、糧食等重要工作之外,首先頒布《中共土地革命綱領》。查封了國民黨首領鄒魯的財產」(饒炳寰1969年3月30日回憶材料)。公安戰士立即張貼南昌起義軍布告、安民告示,宣傳土地革命綱領,保衛新生的紅色政權,接掌獄政,日夜巡邏,維護治安,禁菸禁賭,保證商戶無擾,維持市面穩定,履行了治安行政「務望各業安生」的一般警務職能。「大埔革命政權建立後,經濟呈現出初步繁榮」 (《中國共產黨大埔縣地方史》內容)。

  「共黨軍長賀龍、葉挺率同工農軍首領澎湃、朱德,由杭入據埔城,組縣政府,委饒龍光為主席,槍殺城區改組委員謝炬生……」 (民國《大埔縣誌》第三十八卷)。與此同時,在中共前委李立三、彭湃等指揮下,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緝捕了清共改組委員謝炬生和縣國民政府秘書、反動佛教會長徐冰川等四名反革命分子,並在茶陽召開群眾大會,予以鎮壓(李立三1927年10月《南昌起義經過和教訓》)。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及其公安局奏響了「摧毀國民黨政權,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先聲。

  9月20日,朱德、彭湃專門到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駐地看望公安戰士,並作了講話,發動工農堅決對地主豪紳作鬥爭,還贈送給這些政治警察150支漢陽造步槍(1956年12月《太寧人民革命鬥爭史略》)。

  浴血奮戰 捍衛政權

  按照長汀分兵部署,9月20日後,周恩來、葉挺、賀龍、劉伯承等率起義軍主力離開大埔進攻潮汕,朱德指揮第九軍教育團和第二十五師約3000餘人扼守三河壩,牽制和阻擊尾追之敵向潮汕進軍。

  大埔縣委、工農革命政府和公安局負責人以及黨員、工會、農會代表在茶陽等召開會議,研究籌糧籌款,做好後勤供給,並組織了300多人的偵察隊、運輸隊、嚮導隊、宣傳隊、擔架隊,全力支前。郭棟材隨朱德到三河壩辦理軍務,東江工農革命軍副總指揮郭瘦真和大埔縣部委委員李明光率領東江工農革命軍一部和大埔縣農民自衛軍第一團第二連到三河壩參戰,謝卓元帶領公安戰士劉先漢和三河、英雅農軍,到梅城、鬆口等地偵察敵情(中共廣東省委、梅州市委和大埔縣委黨史研究室編《三河壩戰役史料選編》)。10月1日,三河壩戰役戰鬥打響,我軍與敵激戰三晝夜,傷亡近千人。公安戰士、大埔農軍和當地老百姓冒著槍林彈雨送飯送水,救護傷員,掩埋犧牲的同志(周士第回憶錄)。三河壩戰役期間,公安戰士對黨忠誠,拱衛縣城,李卓寰、張鼎丞、饒壽田、饒福昌、朱壁雙等人堅守茶陽城十七天,防止閩粵邊境之敵抄襲我軍後路,有效分散和牽制了三河壩戰場敵軍兵力。

  10月3日,朱德採取「次第掩護,逐步撤退」的戰略,由當地農軍和進步群眾做嚮導,率領部隊主力從三河壩安全撤退。起義軍2000多人的有生力量很快從三河壩撤向饒平。途中,將黃讓三、李井泉等數十個傷病員委託給大埔黨組織安置治療,充實地方革命力量。10月7日,朱德在茂芝召開軍事會議,作出 「隱蔽北上,穿山西進,直奔湘南」的戰略決策。10月11日,朱德、陳毅率起義軍經饒平、平和、永定北上途中,由初溪折回大埔縣茶陽太寧排樓壩,支援公安戰士和農軍擊退進剿太寧的肖雨史商團軍。是夜,朱德、陳毅等人在永泰昌菸絲店歇息。起義軍受到公安戰士和太寧村民眾的熱情接待,為起義軍做飯、洗衣、打草鞋、治傷治病。還籌集糧食等物資給起義軍。次日,由公安戰士饒壽田、張佳來、江弼群作嚮導,引領起義軍經長教、青溪進入永定的峰市到蕉嶺、永定、武平進入贛南(1956年12月《太寧人民革命鬥爭史略》)。歷經千難萬險,朱德、、陳毅率領起義軍於1928年4月底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所率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

  碧血丹心 英名永存

  三河壩戰役後,敵人進攻茶陽,公安戰士多次與敵展開激戰,張福華、張茂芳、謝廣益等6位同志壯烈犧牲。隨後,大埔縣部委和公安戰士以及農軍退守太寧,機關領導駐義訓堂。1927年10月中旬,敵人多次進剿太寧。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主要警力和農民自衛軍與敵激戰,因寡不敵眾,隨後分散轉移到桃源東瓜坪進行隱蔽整訓。11月,根據省委指示,大埔農民自衛軍獨立第一團整編為工農革命軍(東路)第十五團,饒龍光任團長兼黨代表,李卓寰任副團長。原公安局主要警力第一連編為團部特務連,饒壽田任連長,饒福昌任副連長。1928年1月至6月,大埔縣工農革命軍第十五團三個連由饒龍光、李明光、李卓寰、饒壽田、饒福昌等人率領,先後參加大埔高陂、平和、永定暴動,出擊大埔橫溪,還建立了高陂區和橫溪鄉蘇維埃政府。

  1928年7月,部分公安戰士向福建省永定轉移。1929年10月,大埔奉令組織紅軍十二連,原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部分戰士充實到該連。次年,部分原公安戰士加入東江紅十一軍政治保衛局。1933年10月,中共埔北區委派代表出席了中共福建省第三次臨時代表會議,選送了身份暴露的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戰士朱壁雙和鄧乃舉、曹海等一批人北上閩西參加中央紅軍。1935年夏,古大存率豐梅遊擊隊和政治保衛局十餘人在豐梅邊山區開展遊擊活動。1935年冬,他們從豐順桐梓洋出發,到大埔縣南部,繼續進行艱苦卓絕的遊擊戰爭。

  1931年,中共中央建立由上海—香港—汕頭—大埔—永定—瑞金的秘密交通線,隸屬於國家政治保衛局。一部分公安戰士如孫世階等人,參加了大埔交通中站政治保衛隊,來往護送中央領導人和文件、物資等。還有部分公安戰士如朱壁雙等人先後履職瑞金,擔負國家政治保衛局的重任。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開始長徵。大埔籍參加長徵的有27人,其中有8人歷經考驗,走上舉世聞名長徵路,進入紅軍政治保衛局。丘正基先後擔任李卓然和陳雲的警衛員,丘回春擔任葉劍英的警衛員。公安戰士朱壁雙、劉先漢、丘延齡、江如良等在長徵中犧牲。

  首創範例 啟沃後人

  建政方能建警,而政權建設必須以擁有管轄地域為基礎。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於1927年9月19日建立,與之前之後中共領導的公安局,建立時間相互銜接,有比較清晰延續脈絡;都沿用國民革命時期的政權機構稱謂, 冠予「公安局」名稱相同;都是中共領導建立政權下的職能機構。南昌起義部隊入粵之前者由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命,雖然接受中共前敵委員會領導,但與入粵之後政權性質不同,沒有實行土地革命和鎮壓反革命;而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是「八七會議」之後由中共前敵委員會任命,兼受中共前委和中共廣東省委以及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領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貫徹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總方針進行革命鬥爭和建立紅色政權的直接產物,實行了土地革命和鎮壓反革命。

  從組織形式上看,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是中共早期建立的紅色政權,下屬的公安局是紅色政權的人民公安保衛機構。考量1927年南昌起義和「八七會議」前後,中共在全國各地舉行暴動,建立了14個縣以上紅色政權,其中有5個設置了公安局,全部在東江潮梅地區,而大埔縣是最早的一個。因此,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是中國紅色政權首個公安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型公安保衛組織形式,是紅色政權建立政治警察的首次嘗試,是中共早期嘗試建立人民公安機構的一個首創範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中共前委所設置的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對人民公安的創立和發展以及後來的政治建警,無疑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非凡的啟迪意義。

  以物證史 舊址仍存

  以物證史,那麼,當年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又在哪裡辦公呢?筆者科學推斷,因存續時間短暫,戰時不可能馬上建設新的辦公場所,故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接管國民黨大埔警政後,應該是在舊警署內辦公。

  經查民國《大埔縣誌》可知,由清宣統年間設置警察之始,時大埔縣城茶陽天后宮改為巡警局辦公地。2018年,筆者多方訪問,在茶陽萬川路73號找到一座佔地約1500平方米的清代磚木結構三層瓦房,根據時代特徵、建築風格和房屋內外遺存之物,確認是原天后宮和後來的警所舊址。該址天井右邊通廊牆上鑲嵌著4塊麻石碑刻,第一塊是清代道光初年修建天后宮碑記,第二塊是道光十九年潮州府大埔縣正堂頒的嚴禁偷盜木料和敲詐勒索客商的「奉憲示碑」,第三塊是清同治十二年大埔縣保安分局有關一宗案件訴訟的告示,第四塊是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重修大埔縣警察分所碑記。二進中廳左右兩邊房間均為監牢,功用保存尚好。二進三樓中廳牆上還有民國時期毛筆書寫的「警所重地,閒人勿進」和「奸臣黨羽計謀多,欲把雄軍入網羅」等題壁標語。

  1949年5月,大埔縣解放後,大埔縣公安機關接管了國民黨警察局,也是在該址辦公。該址外立面大門上方有一個灰雕陽刻的紅色五角星,裡面有黃色的「公安」兩字,至今保存完好。經查考,這是人民公安的第一代警徽。直到1961年後大埔縣城遷址湖寮,大埔縣公安局隨之遷至湖寮。

  從以上清晰的信息脈絡可以知道,清末到1961年,原天后宮均是國共兩黨大埔縣警政辦公場所。那麼,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舊址,亦是原天后宮無疑。

  (作者:羅雄,系廣東省文物行業協會副會長、廣東省地方志專家、廣東省省情專家、全國公安文聯警事文物收藏專委會理事)

相關焦點

  • 緬懷公安先驅 傳承紅色基因
    中國紅色政權首個公安局歷史陳列館在梅州大埔開館。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陳家源 通訊員梅公宣攝影報導)昨天是首個「中國人民警察節」。記者從梅州市公安局獲悉,經黨史權威專家考證確定的中國紅色政權首個公安局——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歷史陳列館近日在梅州大埔揭牌開館,並獲省公安廳授牌「廣東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據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原巡視員陳弘君介紹,1927年南昌起義後,起義部隊南下入粵,首站到達大埔縣,後成立大埔縣人民革命政府,後改稱為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同時設立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
  • 激活紅色文化資源 點亮鄉村振興之路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在大埔茶陽孕育而生,點燃了人民公安的火種。」1月8日上午,中國紅色政權首個公安局——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歷史陳列館在大埔縣茶陽鎮揭幕開館,在現場講解員的指引講解下,領導嘉賓們看著陳列的文物、老照片,仿佛走進那一段烽火徵程。
  • 中國首個紅色蘇維埃政權在此誕生(組圖)
    這裡,是被毛澤東同志稱讚為「農民運動大王」、優秀中國共產黨黨員彭湃的故鄉,也是我國第一個紅色蘇維埃政權的誕生地。    百年風雷激蕩的紅色記憶和革命精神,如今仍在這片紅色熱土上代代相傳,歷久彌新。
  • 追尋紅色足跡(六)|廣州起義 ——誕生首個城市紅色政權
    近百年來,紅色基因融入中國共產黨人的血液,化作一顆顆赤誠之心;紅色激流匯入中國廣袤大地,掀起洶湧壯闊的狂瀾;紅色記憶陪伴著一代代中國人的成長,匯聚成光耀中華的絢麗日出。      站在即將迎來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重要的歷史節點上,我們推出迎接建黨100周年大型融媒報導——《追尋紅色足跡》,在廣東這片具有光輝革命歷史的熱土上,追尋風雷激蕩的歷史印記,見證時代浩蕩前行。追尋紅色足跡(六)廣州起義——誕生第一個城市蘇維埃政權在廣州老城區中軸線上的廣州起義路,有一座明黃色的門樓格外亮眼。
  • 汕尾市革命遺址目錄,潭西東山村赤衛隊舊址入選
    海陸豐是中國大規模農民運動和武裝鬥爭的發源地,是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誕生地,是中國最早開展土地革命的試驗田,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廣東省的紅色資源大市。在建黨初期、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海陸豐人民,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進行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在海陸豐地區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歷史和珍貴的革命遺址。
  • 革命歷史劇《絕密使命》殺青
    歷時70天緊張拍攝,首度揭秘展現中央紅色交通線使命與貢獻的近代革命歷史劇《絕密使命》,於11月17日在浙江橫店影視城圓滿殺青。大埔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偉平參加了殺青儀式。據了解,拍攝期間,劇組翻山越嶺,「上山下河」,克服疫情防控、山區地形複雜、天氣多變等困難,輾轉閩、粵、浙等多省拍攝,回到當年中央紅色交通線所在的紅色熱土,首次啟用國內罕見的碳纖維T8電子伸縮炮,還原了老街、碼頭、客棧等500多個場景,真實再現了當年紅色交通員的工作與生活。
  • 採用即酬/「活化革命遺址 展現紅色魅力」徵文大賽
    海豐作為我國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最早掀起大規模農民運動的策源地和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的誕生地,具有建團、建黨、建軍、建政時間較早,重大革命活動較多等特點,目前有革命遺址舊址332處。這些遺址舊址遍布全縣各地、各條村莊,雖然已被確定為革命遺址,但在申報時許多佐證材料都零散地分布在各種不同的黨史資料,許多革命遺址產生的歷史背景、歷史意義、事件發生的經過、參與的人物還沒有形成較為系統的材料。
  • 試論巴黎公社與旬邑紅色政權
    這也是毛澤東「槍桿子裡面出政權」著名論斷的例證。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強調指出:「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是紅色政權存在的必要條件。若只有地方性質的赤衛隊而沒有正式的紅軍,則只能對付挨戶團,而不能對付正式的白色軍隊。所以雖有很好的工農群眾,若沒有相當力量的正式武裝,便決然不能造成割據局面,更不能造成長期的和日益發展的割據局面。」
  • 「預告」紅色追尋直播|廣州起義紀念館
    9月24日10時,新華網客戶端「紅色追尋」雲黨建暨紅色博物館系列直播活動將帶您走進廣州起義紀念館,感受起義軍和工農群眾的英勇戰鬥,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廣州起義是1927年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在廣州領導工人、農民和革命士兵舉行的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武裝起義,是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之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廣州起義紀念館是為紀念192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發動的廣州起義而建立的紀念性博物館,是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 梅州大埔縣入選2020中國候鳥旅養小城百佳榜
    大埔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居韓江中上遊,地處閩粵兩省,梅州、潮州、龍巖、漳州四市交界,是閩粵邊貿集散地,潮汕平原的後花園。素有「三區六鄉」之稱(中央蘇區、革命老區、邊遠山區;文化之鄉、華僑之鄉、世界長壽鄉、中國青花瓷之鄉、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蜜柚之鄉)。被譽為客家的香格裡拉,是最美中國旅遊縣、中國十佳最美小城。
  • 汕尾市革命遺址目錄!海豐有332處,分別是……
    海陸豐是中國大規模農民運動和武裝鬥爭的發源地,是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誕生地,是中國最早開展土地革命的試驗田,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廣東省的紅色資源大市。在建黨初期、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海陸豐人民,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進行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在海陸豐地區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歷史和珍貴的革命遺址。
  • 毛澤東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周恩來的貢獻
    192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湘贛邊界第二次代表大會決議案》中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工農武裝割據」,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把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權三者結合起來。毛澤東並且分析了中國紅色政權能夠發生、存在的原因和條件。指出「不但小塊紅色區域的長期存在沒有疑義,而且這些紅色區域將繼續發展,日漸接近於全國政權的取得。」
  • 首個警察節來了!廣東各地都有哪些活動?指南在此!
    1月7日下午3時,清遠市公安局在清遠國際會展中心開展清遠市公安局「平安+滿意」創建成果展暨向首個中國人民警察節獻禮啟動儀式。成果展現場分為「平」「安」「滿」「意」、榮譽牆等多個展區,並且設置了清遠公安2020「犁庭行動」「颶風2020」等多項行動的實物展臺,現場展出了一批收繳器械和銀行卡、手機等專案涉案物品。展覽一直持續至1月14日,歡迎廣大市民朋友前往觀看。
  • 原標題:紅色歌謠:解讀革命文化的視角
    原標題:紅色歌謠:解讀革命文化的視角   革命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源頭,是凝聚人心、戰勝困難、開拓創新的強大精神動力。紅色歌謠作為革命文化的載體和組成部分,真實地記錄了中國革命的光輝歷程,反映了革命文化的形成過程,蘊含著革命文化的精髓,是解讀革命文化的重要文本和視角。
  • 民國時期中國各地政府、政權、軍隊的名稱及其各自控制的勢力範圍
    由中國國民黨在南京建立的政權,民國時期歷時38年(1949年,國軍敗退臺灣,中華民國在臺灣得以延續至今)。「北洋政府」是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政權建立起來。袁世凱對內鎮壓國民黨,準備發動內戰,消滅南方革命力量,對外出賣國家主權,孫中山號召武力討袁,組織了中華革命黨,發動「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南方各省討伐袁世凱的軍隊就稱為「討袁軍」,不久即以失敗告終。
  • 多圖|革命遺址「活」了,紅色記憶「亮」了
    紅場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是革命先烈在此留下眾多的「紅色印記」——二戰時期大南山革命蘇區黨政軍指揮機關所在地、東江地區革命根據地領導中心等,其中列為廣東省重點保護革命文物的有3處,分別是紅場廣場革命舊址、紅宮、大南山石刻革命標語(25石37幅312字);列為市(縣)文物保護單位的有3處,分別是紅軍醫院舊址、革命烈士紀念碑、英雄石洞。
  • 【潛山紅色旅遊景點】帶你走進石河區農會舊址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近一百年間,潛山無數革命先驅、仁人志士前赴後繼,奮起抗爭,不屈不撓,為了民族的獨立、人民的解放和國家的富強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和實踐,迄今在年輕的潛山市1686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依然完好地存留著許多具有悠久革命歷史文化傳統的紅色遺蹟。
  • 區領導到內湖村等地瞻仰革命舊址 傳承紅色基因
    傳承紅色基因」活動,強調要通過回顧革命先烈典型事跡,尋根鑄魂,堅定理想信念,秉承革命先烈遺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帶領全區人民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腳踏實地、艱苦創業,不斷開創紅海灣工作的新局面,創造紅海灣新業績、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