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牛肉
牛肉系將牛通過宰殺、扒皮(個別情況煺毛)、除內臟、割下頭、蹄、尾等雜碎所剩的整個胴體。
牛肉質量的優劣,首先決定牛的品種。在我國主要可食用的有黃牛、水牛和犛牛等。過去,由於機械工業不發達,牛多作為役用,只少量宰殺。但隨著工業的發展,農田機械的增多,牛多在農田或役用中解脫出來而主要轉為食用對象。牛,四肢短小,體態粗壯,小至幾百千克,大至千餘千克不等,毛色紅、黑、花、黃等各異,常年食草反芻,但由於人們對牛肉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大多在宰殺前餵些精製飼料育肥。
黃牛系我國特產,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尤以蒙古牛、華北牛、華南牛數量較多,質量較好,還有魯西黃牛、秦川黃牛、南陽黃牛等質量也優良。其中典型的蒙古牛特徵是,胸深腿短、胸圍長大型公牛體重在300kg左右,大型閹牛在400kg左右,出肉率在50%上下,肉質肥嫩,色澤鮮豔,口味鮮美,是比較理想的品質之一其次是華北牛,數量很多,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或海河流域的平原及東北平原的南部農村,是役用、食用兼型牛,其特徵是,頭面清秀,體態豐滿,毛短稠密,以黑、黃居多。其肉質結構緊密,肌肉間夾雜著脂肪,使其更鮮美異香。還有華南牛,主要分布在我國長江流域,其特徵是中小型,體力單薄,屬南方優質牛種,肉質細嫩,脂肪分布均勻,色澤鮮豔。
水牛,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各省,大多從事水田耕作,成為主要農業役畜。軀體粗壯,肌肉發達,但肌纖維粗糙,組織結構不緊密,色澤暗紅或紫紅,脂肪含量少。成品食用時雖具鮮香,但含臊羶,風味質量較差,是牛肉中的下品。
犛牛,主要分布在我國青藏高原及西南部分地區,故又稱之為「藏牛」。犛牛軀體粗獷,全身被毛長、濃密、厚實。尾骨短而毛蓬生密長,形似馬尾。犛牛肌肉發達,脂肪較少,肉色較黃牛肉略深紅,肌肉間沉積脂肪較多,食之細嫩,味道鮮厚醇美,質量優於一般黃牛。
另外,由於我國的改革、開放,牛的品種在世界範圍內互通有無。近年來,我國引進的肉用牛種中有英國「海福特牛」、「安格斯牛」、「肉用短角牛」,還有瑞士「西門達爾牛」、法國「夏洛來牛」等等。這些牛的共同特點是,體軀寬大,肌肉豐滿發達,肉質優良,出肉率高,一般在60%~68%之間。
在家庭飲食生活中,當牛被宰殺、扒皮、去髒和頭蹄後所剩胴體,除骨骼組織外,大多統一使用。這裡我們也從簡敘述,重點介紹肌肉組織和骨骼(重點是牛排)組織在烹飪中的相關知識。
(一)肌肉組織1.肌肉組織的基本性質牛肉的肌肉組織佔整個體的75%左右,如果膘情好,那比例還要大些。所以肌肉組織的優劣便決定牛肉質量的好壞。
肌肉組織在牛體中分布很廣,但不均勻,多在四肢和脖子、脊部等,而腹部很少。肌肉的結構形式與豬的肌肉結構形式相近,這裡不再重新介紹,主要說一下外部的自然狀況。
一般說來,公牛肉較粗糙,肌肉間無脂肪或僅有少脂肪夾雜。犍牛(即閹割去勢的牛)肉結實柔細,皮下積有少量黃色脂肪,若經育肥者,脂肪則多些,肌間夾雜著脂肪,滋味鮮美,口感鬆軟,是肉中上品。犢牛肌肉細嫩鬆弛,肌間有少量脂肪夾雜,質量不如成年牛肉味美。母牛肉較公牛肉質軟,皮下無脂肪,但肌間卻夾雜少量脂肪,滋味較公牛肉鮮美,但次於犍牛。不論牛齡如何,性別怎樣,總體說,經育肥的牛,其肉水分少,品質高,相反其肉水分多,品質低。
還有,凡成年的牛肉就比過老或過小的牛肉好;凡色澤淺的、鮮豔的牛肉就比色澤深的、不鮮豔的牛肉好;凡夾雜脂肪的,或夾雜脂肪多的牛肉就比不夾雜脂肪的,或夾雜脂肪少的牛肉好;凡飄逸、揮發羶香味的牛肉就比飄逸、揮發腥異味的牛肉好。總之,牛肉的性質可以表現在多方面,我們在選購和使用時一定要鑑別好。只有選購質量上乘的牛肉,才能做出質量上乘的菜餚來。
2.肌肉組織的營養成分牛肌肉的營養價值比較高,以每百克為食用單位,含水分約為68.6%、蛋白質約為20.1%、脂肪約10.2%、無機鹽約為1.1%、還含有鈣7mg、磷170mg、鐵0.9mg、硫胺素(維生素B1)0.07mg、核黃素(維生素B2)0.15mg,尼克酸(維生素PP)6.0mg以及其他等營養物質。上面說的只是普通牛肉的基本營養成分,但是,由於牛,,的品種不同、年齡的差別、飼養狀況不一等多種因素,便導致肌肉組織中的各種營養成分也在發生著變化以同齡牛相比,犛牛肉的水分與蛋白質含量較高,比一般牛肉要高出2.5%~3.8%,蛋白質高出4%~10%,鐵高出50%~80%,維生素B也略高些,但脂肪含量卻降低,維生素B2也減少。成牛肉與小牛肉相比,成牛肉脂肪多,而小牛肉脂肪少;育肥牛與不育肥牛相比,前者含脂肪多,而後者含脂肪少。
3.肌肉組織的藥用價值中醫認為,牛肉一般味甘性平,入脾胃經,有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的功效,可以治虛損贏瘦、消遏、脾弱不運、痞積、水腫、腰膝酸軟等症。其中,黃牛、犛牛性溫,補氣,與綿黃芪同功;水牛性冷,能安胎補血。《醫林纂要》概括謂:「牛肉味甘,專補脾土。脾胃者,後天氣血之本,補此則無不補矣。」
另外,牛血富含蛋白質、脂肪、有機物、無機鹽、胺基酸等,具有理氣、補中的功效。煮熟內服能治便血、血痢、婦女閉經;對血虛、羸瘦、病後體弱、不思飲食患者,食用後都能增強體質、健脾開胃。
4.肌肉組織的初步加工下面以一爿牛胴體為例,介紹一下肌肉組織初步加工(即分檔取料)的基本方法。牛肉的肌肉部位和用途大致與豬肌肉相近,但二者比較來講,也有一定的區分。各部位肉質不同,其用途也不一樣。因為我國牛的種類較多,各地食俗、食法不一,所以在分檔取料時便自然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性。這裡按北方人的分檔取料方法和飲食習慣,將牛肉進行初步加工。
為了使大家詳細明了地掌握牛肉的分檔取料知識,特附肌肉各組織方位圖。
①脖頭即脖頸血,似豬身的「血脖肉。肌肉纖維橫順不規則,韌性較強,適宜做餡。
②短腦位於扇形骨上方,半壓扇形骨前邊連著脖頭肉,後邊與上腦相鄰,在豬身的「鷹嘴」肉位置前端。層次多,肉層之間有脂膜,適於做餡和切肉絲等。
③棒子柳位於短腦下邊,扇形骨前端,中間有條筋,適於醬、熘、炒等烹調方法制餚。
④上腦位於短腦之後,牛排之前的一塊肉,肉質較嫩,紅白相,、,間,韌性較強,適於熘、炒、烤法制餚,也可做餡料等。
⑤前腿位於上腦下方,扇形骨上的一塊肉,外面包著一層堅硬的筋膜,而裡面筋肉相連,結締組織較多,與豬身的「哈利巴」相似,可以醬、燜、燉等多種遲成法菜餚。
(2)腹背腹背部位主要包括6部分。
①胸口位於兩前腿之間,一面是白黃色脂肪,一面是淺紅色肌肉,纖維也較粗糙。適於燉、燒、扒、燜等多種烹調方法制餚。
②牛排即外脊,與豬的「外脊」位置一致。脊椎骨外面的一長條形扁擔狀肉,兩側各有一條,肉質比較細嫩,色澤較其他部位淺些,可適用於多種烹調方法,如熘、爆、炒、炸等。
③肋條即牛排骨下面的一大塊肉,似豬身上的「五花肉」,肉層較薄,但經育肥的牛肋條含脂肪組織較多,燉製、做餡等都是好原料
④弓扣位於胸口後,肋骨下的一塊肉與豬身上的「下五花」
(即肚囊子)相近,筋多肉少韌性大,肉層較多,中間有薄膜,宜做餡料或燉製等。
⑤裡脊位於脊骨裡面,靠後下部位上的一小長條肉,與豬身上的「小裡脊」相近。肉質松嫩,纖維細膩,是牛身上最好的一塊肉,用途廣泛,可切絲、片、丁、條等多種形狀,可熘、炒、爆、烹等多種烹調方法。
⑥腰板位於肋骨至三岔,骨盆到肚子底部之間,肉外面有層薄皮,當中有層板筋,肉質鬆軟,不易定型,一般多做餡料。
(3)後腿後腿部位主要包括5部分。
①尾巴根位於尾巴根上的肌肉塊,前端與三岔相連。肉質堅實,表面有脂肪,適於熘炒等多種烹調方法。
②三岔肉即稱「米龍」與豬身上的「三岔」相似,位於外脊後面,上紫蓋前面,也就是臀部上側靠近腰椎的肉。肉質松嫩細膩,可熘、炒、烹、炸等多種烹調方法。
③上紫蓋位於黃瓜肉和下紫蓋裡面的一塊肉,纖維細長、肉質適中,可炒、熘等。
④下紫蓋位於尾巴根下面的肉,與豬身上的「臀尖」相似,肉質堅實,纖維粗長,適於切絲、丁、條片等各種形狀,熘、炒、爆等多種烹調方法。
⑤黃瓜肉也稱榔頭肉,位於下紫蓋後面一長圓形肉塊,實際上與豬身的「黃瓜肉」相近、「底板」肉相鄰,肉色粉紅鮮豔,質地松嫩,用途也比較廣泛,可切多種形狀,可做多種菜餚。
除上述3部位共16塊肌肉以外,還有頭、尾以及前腱、後腱等部位,因結締組織含量較多,均適宜醬等遲成法菜餚,用途範圍較窄,故沒有寫入,大家在使用時自行處理。
5.肌肉組織的保管方法
牛肌肉的保管方法可以借鑑豬肌肉的保管方法。另外,根據牛肉的性質還可以採取其他保管措施。牛肉是從表面壞起,向裡擴張,故容易發現和挽救。夏天購進後,根據購買的數量和使用的速度,放入冰箱的保鮮室或冷凍室自便,多者放冷庫保管,如2~3天不用,必須蓋布加冰,使肉表面不粘水、防止變色,但這種方法保管時間不得超過兩星期,若時間過長,則必須冷凍。如果在冬季購回牛肉就比較容易保管了,一般是採用戶外冷凍,其方法是將牛肉分割成大塊,表面撣一層水,凍成冰後,再撣一層水,再凍一層冰,然後掩埋於冰塊中,或者放塑膠袋中,置冷處封存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