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不是一句空話
研學,從字面意思來講,在研究中獲得學習,通過實踐取得知識的研究性學習,國家教育部在2000年1月將研究性學習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實驗修訂稿)》中。
1. 體驗多元文化,孩子的另一個成長路徑
研學的真正意義就是讓孩子真實的去觸摸到這個世界,在研學中學會獨立的思考,攀登過不同的山峰,才體會到汗水和成功的味道;嘗過不同的美食,才明白地域飲食文化的不同;了解過不同的信仰,才知道思想的巨大能量;聽過不同的方言,才驚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研學中學習,無疑是眾多學習方法中,來得更為直接和深刻的。研學便是,聽見這個世界到看見這個世界,最後後了解這個世界。
2. 研學教育資源落差大
現今,越來越多的中國父母青睞研學,但隨之與它相匹配的學校教育卻並沒有跟上。研學,成為了名校的標配,卻是普通學校裡的望眼欲穿,然而,不論是學霸還是普普通通的學生,都應該在實踐中學習,認識了解這個世界。
名校是學霸和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的聚集地,學校擁有優質的師資力量,有良好的教學環境,和較多的財政支持,為學生提供了更為高效、便捷、前沿的學習方法和更適合的學習環境,研學理所應當的成為了名校的基本配置。
然而在普通學校,師資相對匱乏,教育環境相對滯後,學校沒有更多的精力注重於研學,相對的,學生就會較慢的接受這個世界的多元化。
3. 流行於國外的"必修課"
研學,現如今已經是一個全球化的教育方式,其中最為成熟的是日本和美國。
在日本,從幼兒園、小學、初中以及高中,90%的學校都會有研學旅行,在組織管理、交通安全、保障機制方面都有了自己一套完整的規範條例。研學旅行是日本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已被納入日本國民教育體系中。
而美國就更注重於打開孩子的眼界,更偏向與國與國之間跨度比較大的研學,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風俗。
4.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研學在路上
中國歷來主張"實踐出真知""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每個膾炙人口的話語的背後,無一不有研學的影子。但中國想研學的孩子家長,與真正去研學的孩子持平了嗎?
並沒有。
根據研究表明,中國90%的孩子想去研學,82%的孩子家長知道研學,75%的家長想要孩子去研學,然而僅僅只有20%的孩子研學。大多數家長,苦於不知道研學的場地,正規的研學機構,空有這個想法,卻沒有相對的渠道。葫蘆壩睡養小鎮特推出研學計劃,讓孩子有研可學,有知可識,在研學中獨立學習思考。研學,我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