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懷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是形容一個飽讀詩書的人。一個人絕佳的形象,不是外在表面的表象化的東西,更多的是內在的自身底蘊。
張愛玲曾在《傾城之戀》裡寫道: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以及你愛過的人。我想這句話,恰如其分的囊括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1、 萬卷書裡有什麼,值得我們去讀?
世間善事忠和孝,天下良謀讀與耕。讀書,看來是古今通用的最硬核的生存方式。為什麼要讀書?大家耳熟能詳:粗獷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常讀書,能提升你的氣質。
相反,如古人所言: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多讀書吧,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世上唯有兩樣東西永遠不可奪走,一是藏在心裡的夢想,二是讀進腦子裡的書。從現在起,每天堅持讀半個小時以上的書吧,最好做到口到、眼到、心到。相信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好好讀書,可以說是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最大的期望。那麼書裡有什麼值得我們去讀的呢?為什麼要好好讀書。古代人說,書中有顏如玉,書中有黃金屋。近代人說,書裡面藏著你的氣質。
自識字以來,接觸最多的字是漢字,看到最多的是漢文化,這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漢字國度而不是其他國度。
漢字最美妙的地方在於它可以組詞造句,而且意蘊豐富,一句話裡可以有不同的內涵,使人開心,使人生氣,使人疑惑,,, ,,,
也正是因為漢字所傳遞出不一樣的信息,所以,任意的組合成句、詞、詩、段落等等,才會顯得格外的不同。
當然,關於文化,關於書籍,在沒有接觸全英類讀物之前,我們接觸最多的就是漢字組成的書籍。書,為什麼值得我們讀。
1、 書裡藏著趣味。小孩子最喜歡讀的是童話寓言以及類似漫畫。之所以喜歡讀這類書的原因就是因為有趣,小小的故事裡,特別的有趣,有些令人發笑。
2、 書裡藏著知識。無論是那本書,多多少少都藏著知識,有的關於能力提升,有的關於寫作,有的關於表達,這些知識,鑄就我們成為怎樣的人。
3、 書裡藏著潛移默化的文化以及哲理。漢字組合表達的文化,通常是我們可以理解的大眾文化,大眾文化裡藏著先賢們的哲理,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
4、 書裡藏著另一個自己。認認真真的讀一本書,無論是心靈雞湯還是勵志成長亦或其他,某一刻你會發現,哇,這說的跟自己好有共同點。
5、 書是治癒的良藥。當你孤獨的時候,無聊的時候,拿起一本書來打發時間,你會發現與遊戲相比,你似乎收穫了很多。
6、 書裡藏著前人的經驗和智慧。大到個人創業小到個人失戀,你都會在書裡尋找到答案,答案似乎總是那麼驚人的相似。
不要去問一個人讀過什麼書,仔細的觀察,一個讀過書的人,他的言談舉止,他的行為,他所流露出的氣質,有時候並不是能裝出來的。
絕大多數讀書人胸懷大志,心繫天下,言談舉止投足間,足見其人的涵養學識。
讀過書,或者說,胸懷文末的人都是怎樣的呢。謙虛是少不了的品質,其次就是誠實,有能力,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同理心。知道替別人著想,而現實生活中,恰恰這樣的人,極少極少。
讀書,不是要泛讀,也並不一定要精讀。找到適合你,你喜歡的,耐著性子讀上一段時間,即使再忙,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變化很多。
二、讀過萬卷書,為何還要行萬裡路?
有一句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是什麼?書是載體,是工具,是間接經驗獲得的渠道。你不想紙上談兵,就需要親自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我們的一生中會遇見很多人,他們或許有趣,他們或許有用,他們或許能幫助我們,他們或許會打擊我們,,, ,,,
你並不知道我們這一生會遇到多少人,經歷多少事。所有的經歷也許會幫助我們成長,但有些並不會,行萬裡路的意思就是,不停的面對現實,充實自己。
萬裡路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萬裡路,而是經歷些什麼,我們總不能一直活在書裡,那樣在別人和自己眼裡,和書呆子有什麼區別呢。
要學會抽離書本,活著,生存,靈活的把書中的那一套間接經驗,合理的融入現實中去,成為自己的經驗,你會發現這一過程很奇妙。
初期,你們懼怕接觸新的事物,原因在於人們安土重遷的思想,在於人們一勞永逸的理念。不想著"動",只想著有所安逸,不要動蕩,不想接受過多的新事物。
舉個例子,那做飯來說。很多的年輕人都不會做飯,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輕女性,她們號稱獨立,憑什么女生一生下來就要做家務,做家庭父母,她們有自己的理想信念。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一些寶媽男,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父母似乎成了他們專職的保姆,他們懶得長大。
可當有一天,他們不得不這樣做的時候,驚訝的發現,做成這件事會帶給他們成就感。讓他們覺得很有意義,改變就會被接受,因為可以讓自己活得更加精緻、舒服一點。
這些,無論是看過多少本書,不去真正的做,得不到真正的體驗,一切都是無稽之談。所以,許多的書告訴我們的不是大道理。
不是你需要怎樣怎樣,就會怎樣怎樣,他們僅僅告訴你一個字——做。看起來簡簡單單,真正實行起來,難度頗多。
所以,讀萬卷書不是目的,談吐氣質不是目的,努力的去踐行自己的目標,活在實際的生活中,努力的做,讓自己舒服的活,才是根本。
三、 讀萬卷書與萬裡路,我們要何去何從(如何抉擇)
在電影《無問西東》裡,光耀的媽媽曾經對光耀說過這樣一段話,讓我很受觸動:"當初你離家千裡,來到這個地方讀書,你父親和我都沒有反對過,因為我們想你能享受人生的樂趣,比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比如同你喜歡的女孩子結婚生子——注意,不是給我增添子孫,而是你自己能夠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
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祿,那些只不過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還沒有想好怎麼過這一生,你的命就沒了。我不希望你去追求什麼光宗耀祖,我只希望你能細細想清楚你的一生要如何度過,我希望你能找到一個一生摯愛的人,能嘗到兒孫之樂,這些都是為你,不是為我。"
當然,我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也不是為了別人,更多的也是為了自己。
中國知識分子理想的生活方式可以說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讀書長知識,走路長見識。如果只讀書不走路,那是圖書管理員;只走路不讀書,那是郵差。如果一個人既有知識,又有見識,那就難能可貴了。
前不久看少年說,一位12歲的女孩站在臺上驕傲地對父母說:在我十歲的時候,就去了四十多個地方,在二年級之前沒有上過任何課外班。我大多數時間都在旅途中,我非常謝謝我的爸爸媽媽能讓我在這麼小的年紀,就有這麼多難忘的經歷。
但是你們曾問我,我們的教育方式有錯嗎?其實我們的教育方式別人不理解,也被質疑過。今天我要明確的告訴你們,我認為你們是非常棒的父母。升到初中時,我才發現我和別人的不一樣。
生物課時,我能想起上海自然博物館,歷史課時,浮現在我眼前的是秦兵馬俑,地理上的吐魯番盆地,帕米爾高原我都去過。課本劇的插圖和一些知識點,都是我親眼見過。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旅途中我也在學習,增長見識,也養成了記遊記,畫下沿途風景的習慣。
接著她媽媽說:我們在旅行過程中會看到很多風景,也可以體會到當地人文。但是我更希望的是,你在旅行過程中,學會用不同視角去看待生活中的困難。也能用不同的視角去看到更好的自己。
好喜歡媽媽說的這段話,人為什麼要看書,要看世界,就是為了找到自己,遇到問題我們可以更好去解決,而不是人云亦云。
這樣的教育理念很好,但是對於一般家庭來說真的很難實現。 大多數人來講,還是可以選擇在周末,寒暑假帶領孩子一起去看看世界。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缺一不可。星辰和大海並不只是存在書本裡,遙遠的夢想也不只是存在腦海裡。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與萬卷書為伴,與萬裡路同行,使人生更加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