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品讀梁曉聲《人世間》

2020-12-18 儒家荀子文化

文/姜漢實

感覺自己,已經很久沒有像現在這樣安安靜靜的讀完一本書了。高三畢業之後,便進入了緊張的高考復讀階段,從那之後便很少有時間靜下來讀書。所讀的一些文章,大多也只是一些勵志雞湯文或者是數不清的作文素材。

進入大學之後,晃晃悠悠了半個學期,亦未曾認真讀過一本書。一場突然到來的疫情,讓我困在家中。足不出戶的生活只能靠讀書來消磨時間,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將梁曉聲先生的《人世間》從頭至尾細細品讀了一遍,感觸頗深,心中不由湧現出一個疑問:世人皆是可憐人?

《人世間》共分為上、中、下三部,以周氏三兄妹為主線,描繪了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人情世故。故事時間跨度很大,從文化大革命到改革開放之後近四十年的一段歷史,小說中沒有大團圓,有的只是數不盡的小悲小喜。

從一開始讀這本書,書中的周秉坤的形象便讓我讀出了可憐之感。他從出生到漸漸老去一輩子沒能夠離開那片骯髒且無序的光字片區(貧民窟),當然最終在為官的哥哥幫助下,成為了一名拆遷戶。秉坤曾努力地用雙手創造過財富,努力抓取哪怕是一絲絲機會,希望能走出父輩或是平輩人的陰影,可世事無常,上天總喜歡在關鍵時刻給人開一個小小的玩笑。可對於普通人而言,這種玩笑卻是命運的一大轉折。周秉坤沒有哥哥秉義和姐姐周蓉的才華,沒能在改革開放初期抓住上大學改變命運的機會,甚至因為養子楠楠的撫養權蹲了十多年的監獄。用現在的眼光來評判他的話,碌碌無為卻是符合。

從周家一家人的身上,去反觀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去反觀現如今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我突然想得到:社會就如同一個無比龐大且精密儀器,每一個生活於其中的人都無法真正超然於社會而存在。從古至今皆是如此,道家老、莊雖暢想逍遙,但仍未能脫離俗世。社會這個機器,裹挾著每一個人前進,沒有一個人能夠真真正正隨心而活。估計只有馬克思所提出來的共產主義這一宏大願景實現之後,才可達致。

於是我不由得感慨:世人皆是可憐人。因為每一個人活著,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便成為了社會這個大機器的一員,便背負上了各種擔子,擔子的數量和重量也在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步增加。每個人都渴望活成像貝多芬一樣,扼住命運的喉嚨,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宰,但現實社會卻是大多數人都是在被迫活著。

隨著社會資源的逐步枯竭,社會階層的日益固化,隨著年齡的增長又逐步面臨著疾病和死亡的威脅。說到此處,不由想到《活著》中一句話,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也便自然而然地提出來這樣一個疑問:難道世人只能是將就命運安排苟活而已?難道世人皆可憐?

但好在我又從書中發現了中國人身上特有的一種韌性,這種韌性更多的來說類似於一種精神,當然不是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精神」,而是一種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永不言棄的一種精神,是一種打不倒、壓不垮、愈挫愈勇的精神。但對於很多人來說,這種精神是缺失的。

老舍先生筆下的駱駝祥子,就是缺少這種精神的典型代表人物,在命運一次次的重壓下,成為了社會上的「行屍走肉」。而餘華《活著》中所描繪的福貴,則是具有這種精神的代表。這種精神是現如今的廣大青年所必須擁有的,而且需要銘刻於骨子中的。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優勝劣汰」的法則貫穿始終。

現如今網上有這樣一句話,慢慢的我們都活成了當初自己討厭的樣子。究其原因,便是夢想總比實力大,卻仍不想為了夢想增強實力,因為一次小小的失敗,便選擇庸庸碌碌、得過且過。

慢慢地,我心中的這一疑問有了自己的答案,世人並不都是可憐人!只有那些想去改變卻不去行動之人才是可憐。只有那些在追夢路上因為一兩次的失敗,便放棄拼搏的人才可憐。秉坤也不可憐,他雖然究其一生都在為世間瑣事煩憂,為柴米油鹽奔波,但這就是生活。他從一開始就沒有放棄拼搏,縱然命運一次次給他打擊,甚至進入監獄,但他依舊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著屬於自己、屬於鄭娟的美好生活。他從未因世事而一蹶不振,小人物有著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則,不苟且就是最大的幸福。

由此看來,每個人身處社會這個巨大的漩渦,既然無法掙脫,只要不隨波逐流,未一蹶不振,保持著中國人身上的那種特有的韌勁,就總會幸福的生活下去。這世間值得可憐的事物太多。但人卻是這世間最強大的生物,哲學上人與其他生物最大的差別便是擁有「意識的能動性」。因為有意識,有精神,所以才能稱之為人。

荀子說,「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所以與其抱怨命運,與其說自己可憐,還不如積極去改變自己。對於這個社會而言,除了自己的親人、摯友,自己的可憐在更多人眼中只不過是針尖上一滴水,根本無足輕重,甚至會淪為他人笑料。在感嘆自己可憐之時,倒不如想想如何去改變自己。

一本好書,一種生活。梁曉聲先生的這本書,讓我學會了看待這個世界的另一種方式,保持韌勁,如白楊樹一般,挺拔向上,積極面對未來,讓自己過得舒服,而不是總是感慨種種不公,到頭來一事無成,就是每一個平凡人自己的生活。

(姜漢實 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外語系)

相關焦點

  • 三則真情實意的自我剖析: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今年八月份初識天罡遁,有倆句歌訣一直刻在腦海裡:「天大地大人亦大,三千世界有吾魂。猶如大羅千萬鏡,只人卻映萬千身。」我生之前,應是三千神念之一。一念入華實,便有了現在的我。我要在這裡經歷磨鍊(情意取用)修正自己(修四正),回歸發出三千神念的本體(真我)!
  • 自知者不怨人!西方瘋狂「甩鍋」,我大使一篇文章有力駁回
    4月5日,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官網發布一篇文章《「自知者不怨人」 ——一名中國駐法國使館外交官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觀察》,解釋其對西方反華勢力的輿論戰套路、為什麼這時候炒作中國「低估死亡人數」等問題的看法。如果如此強烈的警報聲還不能讓一些人警醒,那他們就是一群叫不醒的「裝睡人」。中國既沒有掩蓋疫情,更沒有延誤防控。1月23日武漢「封城」時,中國之外的病例僅有9例。而在一個月之後的二月下旬,疫情卻在歐美大暴發。
  • 文學應有引人向善的力量——讀梁曉聲長篇小說《人世間》
    作者:荊墨8月16日,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揭曉,梁曉聲《人世間》、徐懷中《牽風記》、徐則臣《北上》、陳彥《主角》、李洱《應物兄》5部作品獲獎,我有幸讀過得票數最多的梁曉聲的《人世間》(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
  • 不怨人(化性談)--腦場練習
    嘴裡不怨心裡怨,越怨心裡越難過,怨氣有毒,存在心裡,不但難受,還會生病,等於是自己服毒藥。人若能反省,找著自己的不是(錯誤),自然不往外怨。你能,不怨不能的;你會,不怨不會的,明白面對人的道,就不怨人了。3. 現今的人,都因為別人看不起自己,就不樂。其實我這個人,好就是好,歹就是歹,管別人看得起看不起呢?只是一個不怨人,就能成佛。
  • 古人曾說:不是人選擇了命,而是命選擇了人,所以叫命中注定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大富由命,小富由勤」「君子安貧,達人知命」「心似天高,命如紙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生死由命,富貴在天」「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 ...不氣餒、不怨天、不尤人,立志奮發圖強,才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我們只要多讀《明史》,仔細研究朱元璋,你就可以了解到孟子所說孤臣孽子的心境了。如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可惜他所遭遇的是時勢造英雄,做了皇帝,卻不達觀。在他心理上最大的缺點,就是始終有揮之不去的自卑感。古今中外的人性心理,凡是過分傲慢的人,都是由心理上有一種自卑感在作祟。
  • 孔子不惱不怨!
    不管是說什麼,孔子總是不惱不怨,甚至孔子還對譏諷之言還是誠心認可。孔子的心地至誠,博大胸懷,充滿與天地之間。宋國不留人,自有留人處。那就趕緊撤。到鄭國去。弟子們都說,那人是想殺掉我們,我們得趕緊逃跑才是。孔子說,上天讓我們傳授仁德,這是我們的使命,這個人拿我們沒得辦法。這才離開。一路奔波,緊趕慢趕地到達鄭國。結果,孔子和弟子們被這兵荒馬亂的局面打亂了,大家走散了。沒辦法,孔子就一個獨自站在入城的東門邊上。弟子們也都很是著急,到處尋找老師。
  • 師父說 | 不怨人 不怨事
    人在最後一念是關鍵,最後這一關不容易守,自己做不了主,這就要靠平素的修養。最後確實善因善果、惡因惡報,那個時候最明顯。平時沒有放下,到走的時候再放下,絕對靠不住!平時要放下,養成習慣才有把握。這一念太重要了,有人這最後一念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有人到天道,有人又搞六道輪迴,完全在最後一念。所以最後一念想什麼,平常要練,關係很大。
  • 南懷瑾:不灰心、不氣餒、不怨天、不尤人,立志奮發圖強,才是頂天立...
    我們只要多讀《明史》,仔細研究朱元璋,你就可以了解到孟子所說孤臣孽子的心境了。如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可惜他所遭遇的是時勢造英雄,做了皇帝,卻不達觀。在他心理上最大的缺點,就是始終有揮之不去的自卑感。古今中外的人性心理,凡是過分傲慢的人,都是由心理上有一種自卑感在作祟。
  • 華為閱讀·DIGIX讀書會行至廣州 聽梁曉聲漫談書籍與人的關係
    書籍,是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更是生活中的良師益友。閱讀,可以讓眼界更寬闊,讓生命更豐盛,也讓喧囂返璞歸真。12月20日下午15點,華為閱讀·DIGIX讀書會來到廣州,邀請知名作家梁曉聲一起再度走進閱讀。本次讀書會以「曉聲長談,感悟人生」為主題,梁曉聲現場就書籍與人的關係這一話題深入剖析了閱讀的意義。
  • 梁曉聲:文學應具備引人向善的力量
    上、中、下三卷本,共115萬字,一聽這個字數,恐怕就已經讓一些讀者對長篇小說《人世間》望而卻步了,而這115萬字是作家梁曉聲一筆一畫手寫出來的。從構思到完稿,梁曉聲用了8年時間,寫完這部長篇小說,他已經70歲了。  作為知青文學作家的代表,梁曉聲的作品極具辨識度。
  • 我對你的心,也是如此,永遠不離不棄不怨不恨
    我對你的心,也是如此,永遠不離不棄不怨不恨1:平安夜鐘聲敲響了祝福,漫天的雪花洋溢溫馨,聖誕老人的笑聲充滿快樂,我在你的手機裡裝滿溫情。這就是我的聖誕禮物,收到簡訊,願你平安夜幸福滿溢;所有你平日積累的善意,都會成為未來你無助之時的後盾。
  • 層次低的人和高的人差啥?這一點才是拉開差距的地方,學會早受益
    生活中我們總能見到有這樣一部分人,他們嘴裡總是說老天不公平,對他們不夠好,把所有的苦難都扔給了他們。這樣的人充滿了負能量,對待事物的態度往往也十分消極,不能正確地去面對生活中的苦難。層次高的人反而不會這樣做,相反他們對待什麼事都很樂觀,能用積極的態度去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