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頂三弩,三甲下地府?百副盔甲陪葬的周亞夫絕食而死冤不冤?

2020-12-23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在中國古代,私藏盔甲一般被認為是重罪,甚至有「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的說法。畢竟私藏甲冑在有些朝代會以謀反論處,比如西漢時期著名的周亞夫一案,就因為被控私藏盔甲意圖謀反,導致都坐到丞相之位的周亞夫,最終絕食而死。在史書上往往都在為周亞夫喊冤,認為屬於誣告。那麼為什麼在古代私藏盔甲屬於重罪?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盔甲那些事。

▲曾侯乙墓出土犀皮甲

我們首先要看一下是不是所有朝代都禁盔甲,其實中國古代一般主要管制的都是鐵甲,在鐵甲還未出現時的春秋戰國時期,盔甲並未管制,甚至還可以交盔甲來當做罰款,比如《秦律十八種》規定:「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旬,貲一甲。」這裡就規定如果徵發徭役,沒有去的人,需要交兩副鎧甲作為懲罰,遲到三天到五天內要被斥責,遲到六天需要交一面盾牌作為懲罰,遲到十天需要交一副鎧甲作為懲罰。這裡就能看出在秦代,首先盔甲並非管制物品。當然,也有說法是交相當於鎧甲或盾牌價值的罰款。這大概與當時的情況有關,青銅盔甲過於沉重,並不適合做盔甲,頂多做個頭盔,全身青銅甲我國並無出土。所以當時主要是皮甲,而先秦時期的皮革並非養殖業產出,而是主要靠狩獵獲得。當時最流行的是犀皮甲,犀牛直到現在也沒有人工養殖,因為生長周期過長,繁殖率也不高,養殖並不划算。所以在生產力低下的先秦時期,更加不可能養殖犀牛。

如果靠狩獵獲得皮革來製作盔甲,這顯然是很難禁止的。當時生產力低下,還需要靠狩獵來獲得一部分的食物,你不能禁止人民狩獵。在當時的社會狀態下,禁止人民狩獵怕是要餓死人,人民就該造反了。所以盔甲沒法禁止,只能靠法律罰沒來補充。這裡稍微偏個題,我們所知道的陳勝吳廣起義,根據司馬遷的《史記卷四十八·陳涉世家第十八》記載:「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起因是因為誤期,按照法律要被斬首,所以才被迫起義。然而現在出土的秦律中失期十天才罰一副鎧甲,並沒有傳說中的秦法嚴苛動不動就斬首。相比之下,西漢司馬遷的記錄貶低前朝的可能性就更大了,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大概並非因為失期才被迫起義。

而到了漢代,周亞夫就因為兒子購買鎧甲被控告謀反,最終抗議絕食而死。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五胡亂華比較混亂,並沒有相關記載。到了唐代就有了相關規定,《唐律疏議》規定私藏「甲一領及弩三張,流二千裡,甲三領及弩五張,絞」。但是唐代有府兵制度,府兵需要自備盔甲,所以士兵家裡有一副盔甲應該是不算私藏,這裡應該主要針對的是平民。而唐末五代十國時期,不僅僅是鐵甲了,就連牛皮牛角牛筋都進行管制。《宋元明經濟史稿》記載:「五代時以牛革筋角為製造衣甲軍器所需要,皆嚴禁出境。農民牛死,非經官驗視,不得解剝,其革筋角皆輸於官。」而宋代則沿用了唐律。所以網上「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指的是唐宋時期。

▲明代盔甲

元代管控最為嚴格,《元律》規定:「諸私藏甲全副者,處死;不成副者,笞五十七,徒一年;零散甲片下堪穿系禦敵者,笞三十七。」只要私藏一副盔甲就會被處死。明代也規定:「凡民間私有人馬甲、傍牌、火筒、火炮、旗纛、號帶之類應禁軍器者,一件杖八十,毎一件加一等。私造者,加私有罪一等,各罪止杖一百,流三千裡。非全成(不堪用)者,並勿論,許令納官。」在古代,八十大棍想把人打死很容易,不想被打死就得賄賂衙役求打的輕一點。所以八十大棍這個刑罰嚴格來說足以打死人,一點都不輕。清代沿用此條規定。

所以各時期規定雖然均不相同,但是總的來說中國古代絕大多數時期私藏盔甲確實都是重罪,但是為什麼私藏盔甲罪名這麼大呢?一般人的理解大多是盔甲穿上很厲害,一般人傷不了,如果沒有盔甲,普通捕快就能擒獲或者殺死對方,但想要擒獲或者殺死一個穿盔甲的人,怕是得調動軍隊才行,所以盔甲違禁。但這只是原因之一,畢竟,僅僅一副盔甲沒有這麼大的能耐,就算三副盔甲也談不上需要調動軍隊的程度。畢竟古代的盔甲不是託尼史塔克的鋼鐵戰衣,飛不了天也發出不了衝擊光束。潑油點火就能做鐵板燒肉。那麼為什麼歷代朝廷對盔甲防範的還這麼嚴格呢?

首先盔甲的製作來說,工藝並不簡單,中國傳統鐵甲種類較多,有札甲、鱗甲、山文甲、鎖子甲等等,但是無論是哪種盔甲,製作起來都不算容易。最簡單的應該算是札甲了,但是即便是札甲,也不是普通的鐵匠能夠製作的,製作一副盔甲的甲片數量是很多的。舉個例子,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一副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步人甲雖然是中國記載上最重的制式盔甲,但就算是普通盔甲,再怎麼樣一千多枚甲片也是要有的。如果讓一名鐵匠去製作一千多枚甲片,這個工程量就很大了,更不用說普通鐵匠想要靠手工打制規格相同的甲片難度很高。而且甲片好做,頭盔難做,就算是八瓣盔,各片製作精度不夠也是沒法拼成一個渾圓的頭盔的。所以不是專門的盔甲製造鐵匠,一般鐵匠基本不太可能獨立打制一副盔甲出來。

不僅如此,一副盔甲還需要用皮繩串起來,再用皮革包邊,避免甲片邊緣劃傷衣物或是穿戴者的身體,這就還需要至少一名皮匠。而且無論什麼鐵甲,裡面必須有足夠厚的軟質紡織物來吸震,有的是在盔甲上做內襯,有的是穿一層厚的武裝衣外面披鐵甲。也就是說想製作衣服盔甲至少還得有一個裁縫。最後盔甲還需要不斷的養護,不然甲片會生鏽,串盔甲的甲繩會發黴腐爛。如果放置不當,就算是紡織物做的內襯也很容易黴爛蟲蛀,畢竟古代並沒有化纖織物,傳統材料的紡織物很容易被蟲蛀。

而且一副全身鐵甲的重量一般在50斤左右,是不可能穿著到處走的。古代行軍時也是不穿盔甲的,需要廣派斥候偵查敵情,需要戰鬥才開始穿盔甲,不然體力都消耗在行軍上了,打起來就沒力氣了。盔甲穿戴起來也比較麻煩需要時間,這就保證了沒辦法面對突發情況,這就是為什麼古代戰爭記載中遭遇埋伏往往大敗虧輸,己方盔甲都沒穿,弓可能很多都沒上弦,而對方衣甲整齊以逸待勞,這仗自然沒法打。盔甲的軟質內襯相當於一個厚棉襖,穿起來也非常熱,一點都不舒適,導致很多將領在打仗後急匆匆的脫下盔甲,被冷風一吹得了卸甲風死掉。

所以一副盔甲的作用其實非常有限,沒法穿著出遠門,也沒法穿著防身,因為太過沉重了。而且製作工藝也複雜,正規渠道無法購買,同時一副鐵甲的材料費和人工費也都比較高,具體各朝代生產力不同,年代越早的朝代因為生產力更低導致盔甲的價格就更高。一般人買不起也買不到,更用不上,放在家裡還需要時常費心養護,你穿上活動以後脫下來還很容易導致生病。家裡有刀可以說防身,有弓可以說打獵,有盔甲你能說出什麼合法用途呢?那麼這麼一個價格高昂養護麻煩,還沒有什麼合法用途的東西,官府自然要問你私藏它想要幹什麼?

而周亞夫根據《漢書·周勃傳附子亞夫傳》記載:「亞夫子為父買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與錢。庸知其盜買縣官器,怨而上變告子,事連汙亞夫。」雖然周亞夫自稱是打算作為隨葬品用途購買的,但是注意,記載周亞夫兒子購買的是「工官尚方甲楯」也就是說這是官府正規兵工廠出品的盔甲,這絕不是很多人以為的隨葬用的陶器盔甲,而是正規作戰用制式盔甲。而且你就算陪葬一副兩副盔甲也就是了,現在發掘的漢墓就算親王墓也不過寥寥幾套盔甲,從沒聽說有上百幅鐵甲拿來陪葬的。無怪呼吏曰:「君侯縱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你說拿五百副制式盔甲陪葬?你就不是在地上造反也是打算去陰間造反的吧?所以周亞夫絕食而死也死得不冤,真要按謀反算,周亞夫怕是要滿門抄斬,而不是就死他一個人了。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周亞夫私藏盔甲獲罪冤不冤
    前言:西漢名相開國元勳周勃,有一兒子也曾官拜丞相,那就是周亞夫。他擅於治兵領軍,曾平定七國叛亂為王朝立下赫赫功勞。然而這名功勳彪炳的丞相,卻沒有獲得善終,晚年在獄中絕食而死。當時西漢司法官廷尉,以周亞夫私藏盔甲,將其罪名定為謀反,最終周亞夫不堪受辱絕食而死。關於周亞夫一案,古往今來的讀書人都在替他喊冤,認為這都是誣告。
  • 「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為何私藏盔甲被歷代王朝處以重罪?
    但不管哪個朝代,對於民間私藏盔甲的態度都比較一致,私藏鎧甲者死!儘管這些封建政權對於民間私藏弩的人,發現以後也是會處以重刑。但是很顯然,私藏盔甲的罪行明顯大於藏弩的。在《唐律》當中是有這兩種行為的懲罰標準:「甲一領及弩三張,流二千裡……甲三領及弩五張,絞。」
  • 「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古代對於甲冑的管理為何如此嚴格?
    可能這裡還有有朋友想,你說了這麼多還是沒有指出甲冑的管理為何如此嚴格(一副甲冑頂三把弩箭,三副甲冑可以被判處死刑)。有鑑於此,所以我們接下來就看看,古代對於甲冑管理如此嚴格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其一,甲冑背後的憂慮為了公平起見,筆者以戰國末年到漢朝初年的甲冑舉例。
  • 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古代統治者為何十分忌憚民間私藏弩和甲
    「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這句話生動描寫了古代統治者對於弩和甲的重視,在未得官方允許的情況下,誰要是敢私藏這兩樣東西,一旦被官府發現,那必然免不了落個人頭落地的下場。歷代統治者之所以對弩和甲實行如此嚴格的管控措施,說穿了還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王權地位。下面就來具體聊聊弩和甲有何特殊之處。先來說弩。
  • 「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為什麼私藏甲冑反而比藏武器罪大?
    因為民眾造反會威脅到朝廷統治,甚至推翻統治,如果不強硬、不鎮壓,他的江山將不保。秦始皇統一全國後,不僅在全國掀起改革之風、統一之風,也對民間進行思想控制和對青銅、鐵製器械進行管制,從而有了焚書坑儒和集天下鐵器所造的「十二銅人」,但是大秦最後還是死在了農民起義的項羽手裡。
  • 古代的盔甲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唐律疏議》、《宋刑統》《大元通制》、《大明律》等法典,秉承著「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的原則,突顯出盔甲比進攻性武器更為可觀的價值。盔甲這麼重要,它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呢?《荀子·議兵篇》有云:「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裡。」這裡的「三屬之甲」指的是從上身、髀部、脛部等三部分組成的整套鎧甲。在實戰中,鐵製札甲是出鏡率最高的盔甲。
  • 周亞夫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為何晚年卻鋃鐺入獄,最後還選擇絕食而死
    他的仕途歷經西漢兩位明君,分別是漢文帝和漢景帝,到漢景帝時,周亞夫官至宰相,位極人臣,他不貪財,不謀反,為人剛直不阿,而且漢景帝又是一位勵精圖治的開明君王。然而就是這樣一對君臣組合最終卻反目成仇,而周亞夫也因此鋃鐺入獄並死在獄中,如此讓人大跌眼鏡的結局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隱情? 實際上,周亞夫的晚景之所以如此悽涼主要還是與他的身份和性格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 古代歷史上被冤殺的十大名將,真是沒有最冤,只有更冤
    但是因為高穎在兩件事上讓隋煬帝下了殺心。一是煬帝下詔收集北齊、北周故樂人及天下散樂,高穎諫止,認為:「此樂早就廢棄。現在要是收集,恐怕那些缺乏鑑別能力的人要丟掉原來的正宗,追逐這一末流,相互學習傳播起來。」隋煬帝聽了很不高興。二是在廢太子楊勇時,高穎始終站在反對的立場。
  • 千古奇案「竇娥冤」,臨死前發下3條毒誓,竇娥真的冤嗎?
    行刑前,竇娥滿腔怨恨無處可訴,只有老天爺能證明自己的清白,便發下三條毒誓:1、斬首後熱血濺滿白練;2、天降大雪掩埋屍體;3、楚州大漢三年。後來3條誓言一一應驗,所有人都相信竇娥是冤枉的了。在這樣的環境下,百姓都沒有骨氣,面對不公根本就不敢站出來指責,只求能活下去,還求什麼公平不公平呢?村民的麻木不仁,沒有一個人敢於站出來為竇娥伸冤,也是造成竇娥冤屈的原因之一(雖然重要性不高),竇娥死前的第三個誓言:讓楚州大漢三年。
  • 周亞夫兒子買鐵器殉葬被告謀反:不在地上謀反,死後也在地下謀反
    其中,關於周亞夫絕食而亡的典故讓人深思。周亞夫的崛起與落寞周亞夫是西漢名將周勃之子,歷經漢文帝,漢景帝兩朝,以善於治病統率著稱。漢文帝時,匈奴進犯,周亞夫奉命駐守細柳,漢文帝為鼓舞士氣,親自到營房慰問。
  • 晁錯因「削藩令」被殺,到底冤,還是不冤?
    我覺得既冤也不冤。劉啟還是太子的時候,晁錯就為他出謀劃策,《史記》中記載:太子家號曰「智囊」。漢景帝即位後,立即讓晁錯擔任內史。晁錯經常請求皇帝在秘密處聽取他說的事情,漢景帝對他言聽計從,寵幸晁錯勝過其他任何大臣,漢朝的大多法令都是由晁錯最後敲定。
  • 出道仙們,冤親債主
    出道仙們,冤親債主原創 乾乾居士易玄堂 3天前現在超度冤親債主好像是一個很流行的法事,但是很多人發現,做過以後什麼效果也沒有,特別是哪些立堂之前被人給超度過冤親債主的朋友,發現真正吧堂子弄好以後冤親債主還在
  • 安氏冤
    崇憑附語曰:「前人罪不至殊(誅)死,法師太不恕。」須臾考問,亦廟鬼也,復斬之。後半月,病勢愈熾。道士至,安氏作鬼語曰:「前兩祟乃鬼爾,法師可以誅。吾為正神,非師所得治。且師既用極刑損二鬼矣,吾何畏之有?今將與師較勝負。」道士度力不能勝,潛遁去。李訪諸姻舊,擇善法者拯之。才至,安氏曰:「師勿治我,我所訴者,隔世冤也。我本蜀人,以商賈為業。安氏,吾妻也。
  • 曹贇定爆粗口的紅牌冤不冤
    而主裁判見狀,毫不猶豫向曹贇定出示黃牌將其罰下。那麼,曹贇定領受的紅牌到底冤不冤呢?我認為即冤也不冤。冤在於,主裁判面對場上如此的犯規不聞不問,不但助長了球場歪風邪氣和暴力犯規,更是影響了球隊的成績勝負。曹贇定被罰下幾分鐘,在少一人的情況下,就被對方抓住機會攻進一球。
  • 周亞夫之死
    皇帝的先導官來到軍營門前,高聲叫道:「天子駕到!」守門的軍士說道:「將軍早就說過,軍中只聽從將軍,而不管天子的詔令。」過了一會兒,漢文帝來到轅門,依然營門緊閉。漢文帝不得已只能派使者拿著正式的節杖去見周亞夫通報:「皇帝要來犒勞將士們。」至此,漢文帝才得以進入兵營。進入兵營之後,營中的將士還一再叮囑皇帝的隨從,「將軍有令,軍中不得縱馬馳騁」。
  • 他的死真的很冤嗎?
    屈原真的冤,冤在公元前305年,屈原代表楚國剛和齊國籤定友好同盟。秦國一施壓,楚懷王立即認慫,要屈原寫一首罵齊國的歌,屈原說,秦怕咱們和齊聯盟,咱們聯盟對楚國有好處。咋能剛和人家定了友好條約,出爾反爾再去罵人家呢?就不寫,被罷免了左徒,當了不管事的三閭大夫。楚懷王之子楚襄王上位,賜屈原毒酒,多虧屈原一生滴酒不沾,女弟子惠蘭替喝了,也替死了。
  • 曹操稱讚徐晃「有周亞夫之風」,年羹堯效仿周亞夫治軍,身敗名裂
    當時皇室宗親劉禮將軍駐守在霸上,大漢開國元勳徐厲將軍鎮守棘門,河內太守周亞夫則率軍屯於細柳。漢文帝為了鼓舞軍隊士氣,親自前往這三個地方慰問。在霸上和棘門兩地,看見皇帝的車隊遠遠駛來,劉禮和徐厲兩位將軍都是早早地率領全軍上下將領站在軍營大門口,畢恭畢敬地迎接聖駕。然而,漢文帝來到周亞夫駐紮的細柳時,氣氛卻完全不同。
  • 沒有死球,賈導蒙受「不白之冤」?網友:球是死的,人是……?
    大夥詬病最多的當屬:在女足姑娘拚盡全力在85分鐘時打入一球,幾乎相當於「絕殺」澳大利亞的一片大好形勢下,在中國隊手中還有兩個換人名額、很好地合理利用換人來確保勝利的優越條件下,為何我們不採取這麼「最基本」的戰術,將勝利守到最後?反而放任澳大利亞隊猛攻,從而在補時階段的第92分鐘被澳大利亞隊「絕殺」?
  • 周亞夫丨知進而不知退,鳥盡則良弓藏
    朝廷派遣三路大軍分邊據守:劉禮駐軍霸上,徐厲駐軍棘門,周亞夫駐軍細柳。不久,漢文帝決定親自到軍中慰問將士。他到先是到了霸上和棘門的軍營,皇帝車駕長驅直入,軍隊將士夾道迎送。勞軍的最後一站就是周亞夫所駐守的細柳。細柳軍營則是另一番景色:所有將士嚴陣以待,刀鋒閃亮,弓弩持滿。天子的先驅使者率先到達,卻被軍營守衛攔了下來,不讓他進入軍營。
  • 周亞夫死的顏面無存,他到底哪裡錯了?
    周亞夫命運和他父親周勃,都以太尉之尊為漢室立下蓋世功勳,又都在丞相位上被下獄折辱。兩父子命運何其相似?但結局卻有所不同,周勃遇上了懂得感恩的薄太后,但周亞夫只遇上了睚眥必報的竇太后。周亞夫一代名將,最後絕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