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英語的學習,是需要連貫系統的。一天學一點,學的時候也要記得溫習之前學過的。一步一個腳印,就像臺階一樣,循序漸進,學得才心裡有數。跟著老師模仿,在英語課堂上,練習的是老師教的方法;在特定的語境下,使用特定的單詞和口語;是方便教學,為了讓孩子理解和記憶輕鬆,牢固掌握。但是,單詞,之所以能夠成為單詞,是脫離了普遍性,而能夠經得起實踐考驗,經得起時間磨練。英語單詞,看起來是單個的,其實是對語境的抽象。比如一個「pear」,使用範圍很廣,老師只在一種或幾種情景中教,記憶這個單詞,也就記住了情景中的單詞。比如帶孩子去動物園,看猩猩和猴子,在動物園見到的是,那離開動物園就還能認識。脫離了語境,也能夠認知。在其他地方,或動畫片中,見到到猩猩和猴子,也能夠識別出來。這就是掌握了普遍中的特殊,從語境中抽離出來,並融入到新的語境中。
在英語學習中,對聽音,認音,發音識別錯誤,是有可能的。但要恭敬地對待錯誤,聽音能夠準確,是對發音有足夠的熟悉。而熟悉發音,並不是重複聽這個發音,而是在不同語境下去識別它,從而達到熟能生巧。所以,在課堂上學過之後,要在課後複習,複習中可以閱讀,可以對話,可以溝通。複習英語,是為了鞏固掌握的;但並不是重複去練習學過的,這樣只是為了記憶,用的時候也是沒經驗的。在英語上記憶好,是對單詞語境的熟悉,怎麼熟悉呢?在實踐中練習。如何實踐呢?老師教的方法,並不在課本上,課本上體現的是圖畫,單詞,句子,段落內容。重要的是,看不見的部分;看得見的是有利的,看不見的才是有用的。在思維中的方法,能夠有效的使用,是要藉助於課本;在生活中,並不是帶著課本去說話,而看到,聽到的是語境。所以要把語境從課本上抽離出來,並在實踐中去印證。
家長在給孩子選擇英語培訓,也是結合目前基礎。很多時候,孩子並不知道基礎,只是家長能幫忙總結。家長就是孩子理智的眼睛,啟蒙階段,啟蒙的是方法和能力,所以不必學得太雜。當掌握了方法,可以在實踐中鍛鍊,就能閱讀和接觸更多的場景,來鞏固和消化。可見,如何才能鞏固學習呢,就是讓方法穩定,知識經得起考驗。怎麼讓方法穩定呢?要得到多方面的印證,都站得住腳,這個方法就會逐漸,通過外在的事物,而展示自己的能力。所以方法不能離開知識,知識離不開實踐,實踐離不開語境。英語單詞,避免錯誤,學習態度,決定質量。課堂上的教學活動,也是孩子參與過程,是鍛鍊思維和行為的時候。表達形式,決定了對待事物的態度;英語口語,在表達時候,也要兼顧到表情,語氣,神態。具體情境,具體分析。
如何判斷孩子記住了英語單詞呢?自然是要在實踐中去提問,在結合語境引導。比如在填空中,語境已經給出來結果,就看孩子如何去根據語境,從已經學過的知識中,提煉出來所需要的部分。所以,需要在單詞和語境的結合,鍛鍊孩子對語言的應用能力。能夠理解了語境,其實就掌握了句子意思。而語境是從什麼地方學來的呢,就是啟蒙英語階段的,活潑生動的,寓教於樂的,教學活動現場的認知,表達中,模仿來的。認真地對待錯誤,就已經站在了正確的方向上了。如果不能正確對待錯誤,就是還沒找到正確的方向。學習英語單詞,就是在英語環境中學;突破英語單詞,就是孩子啟蒙英語思維,在事情中鍛鍊。比如和外教老師口語對話,必然是結合具體事情來,溝通是並達到解決事物的效果。所以英語口語,並不是發音的鍛鍊,更多是使用英語思維,去解決溝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