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少兒英語,不能脫離了學習的根本。英語是溝通的工具,那就在溝通上使用它。溝通是關於事情的溝通,所以在事情上練習。單詞是句子的單詞,結合句子去使用單詞。記住工具,並不能使用它;能夠使用它,還怕記不住嗎。很多時候,記不住單詞;並不是真記不住,而是不懂得如何使用它。使用的時候,是面對情景,思維在實踐。事物,之所以成為事物,是因為有事,才會記住了物體。如果不建立在事情上,怎麼憑空記住它呢。記住它,就是為了能夠應用在事上。在事上練,就像孩子品嘗了美味的飯菜,就忘記了菜的味道了嗎。當孩子想吃的時候,也會結合條件和環境,才會想吃。記住了美味飯菜的名稱,並不是名稱美味,而是自身的體驗感受。英語單詞,記住了發音和拼寫,是因為經歷單詞的事物,從而觸發情感或需求,讓孩子印象深刻,有收穫和體驗。在複習的時候,能夠有回味的依據。
家長和孩子討論英語,也是在討論話題。因為英語只有在事情上,才能是英語。離開了事物,英語就不存在了。所以,學習英語,也是在認知事物。鍛鍊口語,其實就是在學習如何溝通。鍛鍊孩子的英語口語,是在思考之後的表達。孩子能夠表達出來,就是在鍛鍊了英語思考力。日常生活中,家長和孩子溝通話題,也是結合情景,有事物的。能夠完成溝通,就理解了溝通的話題,也就了解了事情,認知了事物。
課堂上,教孩子學英語,看起來是在學單詞,其實在教孩子如何參與和溝通。應對英語聽力的時候,是聽事情,思維要抓住主旨;而不是記住單詞,然後翻譯,再去思考段落大意。啟蒙孩子學習英語,就是提高單詞識別率。因為在看單詞的時候,是用心去看的;思考單詞的時候,思維是用實踐經驗去考慮的。當孩子叫媽媽的時候,媽媽思維中必然是孩子的印象,而不僅是發音。發音呢,音是文,文是外在表現形式,在思維中就是情景。識別發音,就是在思維中尋求情景,在情景中有心得體驗。
在少兒英語閱讀中,總會遇到英文句子和圖畫的結合,發音和音視頻的結合。外在的表現,都是為了內在的思維訓練。思考的結果,必然是實踐的結果。如果沒有實踐,怎麼能思考到位呢。閱讀中的圖畫,是為了句子或段落,提供想像的情景,讓閱讀文字更有情景化。讓閱讀過程,更有實踐體會,便於理解。閱讀的過程,是沿著作者的思路,在闡述事情,討論話題。結合了故事,孩子才會體會到作者的情感,其實也是孩子自己的情感。比如故事是快樂的,如果孩子不能感到快樂,怎麼會知道故事是快樂的呢。課堂上,老師教孩子學英語,記住不是目的,能使用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有孩子的實踐參與,思維有了著落,才不會飄散。有時候,使用單詞去填空,孩子必然是把填空句子意思弄懂了,才知道使用哪個單詞。有了單詞的意境,然後才會思考單詞發音和拼寫。
在英語填空中,外在看得見的,都是在為空白區域提供環境和條件,也就是語境。能夠感受到語境,也就明白了單詞的含義了。這也是在考核孩子對語境的掌握,更是在鍛鍊孩子如何在條件和環境下,去使用詞彙。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也是面對情景,結合自身的情況,使用所學的語言,表達所需求的。比如孩子哭了,家長馬上給予安慰,滿足需求;所以哭的效果就是滿足需求。學習單詞呢,鍛鍊了發音,也有收穫,滿足孩子的需求。在閱讀英語,其實就是在討論話題,溝通事情。和平時孩子問家長問題一樣,都是為了滿足需求。
陪伴孩子完成閱讀,家長把陪伴當成一件自己的事情來做,就會認真對待。陪伴孩子學習,家長也是在學習啊;因為家長和孩子討論的是孩子的學習內容,孩子的提問,就是孩子的思考;家長的回答,就是結合孩子思考,給予引導,讓孩子的思維,能夠在實踐中找到結果。這樣,思考就形成了通路,也就是面對這樣的話題和問題,就有了思路。如果在實踐中找不到結果,就是歧路,或沒有路,只能放棄或返回,就形不成思路了。啟蒙英語學習,培養的是學習英語興趣和思維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