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學習英語,其實就是在教言行舉止。只是,有時候,被表面的詞彙,語法,音標等充斥;而不能清楚,在英語學習中,自己應該怎麼做。英語是溝通的工具,學習英語是使用工具。學到英語,是了解知識,其目的並不是只在了解上。而是在使用上。怎麼去使用呢,其實就是知識的應用上。在使用的時候學英語,那在英語環境和條件下,就懂得如何去使用。使用是孩子在實踐,在實踐中就明白該怎麼去表現。如果,課堂上,孩子沒辦法表現。就是在語境中,只是記憶,而不知道該怎麼使用語境,表現自己。所以說,課堂上表現活躍的孩子,比較聰明,能夠應對考核,或情景中的問題。
在英語環境中,教孩子認知事物;在學習的過程中,環境是英語的,條件是事物。能夠在認知過程中,表現自我能力。就是能夠理解語境了,課後了,需要練習的就是,如何將課本上的單詞或句子,轉化為語境,這樣,孩子就知道該怎麼聽說讀寫。可見,日常生活中,能夠知道怎麼去做,思維中必然是有方法;而方法必然是接合事物而存在的,事物呢在思維中,就是條件和環境。所以複習的過程,就是在鍛鍊英語思維表達的過程。善於在學習中思考,就能在情景中表現自己。在考核的時候,不就是看孩子的自我表現能力嗎。藉助於老師的方法,去形成孩子的理解,從而能夠使用英語,表達自我的心得體會。不要把學習英語,當成負擔了。英語並不是思維之外,而在思維之中。學會和它交朋友,在關鍵的時候,可以幫助孩子。
學習英語呢,不是重點。語言是人說出來的,是基於實踐,而完成的溝通方式。學了英語,是為了自身需求。如果學了很多,自己一點都不需要,那不成為了負擔了嗎?那英語和自己需求有什麼關係呢?孩子有需求呢,家長會引導孩子,通過努力,取得收穫。日常生活中,學習和別人溝通,必然是通過話題討論;那話題中,必然是結合事物。溝通的同時,也是認知事物。課堂上,老師的教學互動,是切磋;課後,孩子的複習,是琢磨。琢磨呢,就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學習呢,要先有好的方法,然後才能良好的習慣。所以,基礎很重要。基礎好了,後面的質量就高了。學習效率,往往就是從基礎實踐中求得的。並沒有什麼高深的方法,只是用心去揣摩吧,適合孩子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那怎麼樣才能找到英語學習好方法呢?就是孩子身上呢。老師要通過課堂教學,遊戲互動,情景模擬,故事戲劇,角色扮演等豐富的環節,來發掘孩子的學習特性。在複習中,家長也要及時輔導。輔導的過程,是為了讓情景更真實。課本都是一樣的,為什麼有的孩子表現好呢;其實,那就是過程中思考方法不同。思維中有情景,情景中有沒有孩子的實踐參與,有多少呢。如果很少參與,只是在輸入和記憶,就不太明白,怎麼去分享和表現。當老師提問的時候,也是在記憶。是沒有表現的思維,主要是沒有實踐過,就不知道怎麼去表現。學習呢,就是互動。讓知道的更熟悉,更方法更精準,而輕鬆。越是熟悉,越能脫離語境,並進入新的語境中,而不是只有在老師教過的情況下,才能使用。那怎麼能學會呢,從小培養孩子學習能力。家長有時候,就在培養了,比如教過一遍,讓孩子嘗試自己做,家長給予指導。然後在類似的條件,去引導和啟發。思維的應用,其實就是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