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兒英語啟蒙階段,怎麼樣提升學習能力呢?要明白,英語是語言,是為了溝通事物。事呢,是人為的。物呢,是客觀的;但是對物的認知範圍和程度,也是在事上獲得的。所以,溝通呢,在事上練。把事情搞明白了,就學會了溝通。學會了溝通,在認知上也就提升了。在英語學習上,看起來是在對著單詞,在聽說讀寫上用功。其實呢,就是孩子的行為和表達能力。有時候,為什麼覺得英語能力很難提升呢,考核的時候,總是搞不清楚。其實,難得並不是英語本身,而是孩子的行為和表達,很難在短期內提升。或不知道在孩子的行為和表達上下功夫,而是在細枝末節上花費精力和時間。當孩子的溝通能力提升了,在課堂上,就能和老師或其他小朋友,高效溝通,理解清楚,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這個過程,已經是在學習了。孩子的行為水平,就是做事能力。這個就是鍛鍊實踐,培養語境,形成思維的過程。
在學習英語的時候,不懂英語怎麼辦呢?先把自己強大起來。也就是在家庭環境中,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有了高質量的學習能力,也能夠在英語學習上,有自己的方法。如果把方法建立在物上,那麼多單詞和語法,怎麼去記憶和使用呢?在事上練,就是提綱挈領了。很多的物,就是眾多的單詞。要連貫起來去使用它,就是要把它們,付諸於事上。完成了事,就有了情景,思維形成了。後面的學習,只是為了完善思維,讓思維更靈活和充分。就像鋪設一條道路,外在單詞,是拿來用的,讓自己的道路更寬敞和平穩。學習英語呢,也應該有自己的方法。在家庭環境中,家長能培養孩子的認知方式,實踐能力;都是在事上形成的。如果不在事上練,怎麼能認知物呢。單詞,如果不在句子中,怎麼形成環境呢?句子不在段落中,怎麼能說明事呢。不把事情搞明白,單詞怎麼能記憶清楚呢?
家庭教育中,家長會教孩子怎麼去表達和行為。很多時候,表達不清楚或不想表達,是不能把事情理解透徹。當把事情理解透徹了,就知道該怎麼思考了。理解的過程,是要去實踐,才能得到自己的解釋。可見,在課堂上學習,不能全靠記憶去解釋。通過活動,孩子要把它當作事情來做,在互動和分享的時候,形成自己的見解。這樣的話,思維的負擔,就會越來越少;面對事物或課本,就會越來越輕鬆了。如果這邊記一點,那邊記一點,稍微鬆懈,就不知道如何應對了。假如,課本上的句子,是孩子說出來的,創造條件和環境,讓孩子去解決自己的事情。理解了,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句子中的單詞,也就熟悉了。如果只是記住單詞,事情說不明白,還是記不住。思維是不用記憶的,如果使用了記憶,就不是思維了。
少兒英語思維是什麼呢?就像吃飯使用筷子的動作,不是靠記憶出來的;而是在實踐中,形成的潛移默化的思維習慣。在課堂上,聽到發音,結合情景,就知道是什麼事情;孩子參與了情景互動,就知道怎麼實踐了。於是,當老師提問的時候,單個詞,都可以聯想到情景。如果單詞不能聯想到情景,就是記住單詞的組成,發音,詞義,語法等。這麼多的記憶,在英語閱讀或聽力中,哪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理解呢。可見,在基礎上夯實了,發音直接對應了語境,單詞直接回應了情景。都是思維在連接,靠實踐形成的。在參與中實踐,形成穩定,合理,有效的體驗。複習中,是通過聽說讀寫的練習,讓學習的事情更透徹,其實呢,就是讓學習過程更有效了。學習英語,是孩子的能力,應該從身邊的細節開始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