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輔導孩子學英語,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是獲取和進步的關鍵。當遇到問題的時候,是孩子不能完成,而家長能發現不足的過程。家長發現的地方,是靠引導,讓孩子主動發現,這樣在下次遇到的時候,就會有思考,主動解決。而當孩子學習中,直接給予幫助,孩子就缺乏了這個彌補空白的思考和實踐,不能得到鍛鍊,怎麼能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呢。當有能力的時候,就展示孩子的努力;當沒能力的時候,解決問題也是在學習,提升能力。英語學習,難嗎?其實學習過程並不難,面對考核或實踐問題的時候,感覺沒思路,沒方法,而感到難。為什麼這麼說呢?學習的時候,是容易的,有參考和模仿的對象,有指點和幫助,知識點理解起來也是輕鬆的。
如果使用事物來學英語,會感到英語難,是因為把英語當成了最終的目標。而英語是一門語言,是溝通交流的工具。怎麼能把學習的目標定在工具上呢。就像使用工具去植樹種草,可以在完成目標的時候,掌握工具的操作。比如學習英語聽說讀寫,在閱讀內容,獲取知識,增進見識是目標。這樣才能有所收穫,充實,豐富。掌握過程的能力,才不會感到疲累。複習的過程,也是在體味收穫,感受知識的魅力,鍛鍊思維,培養語感。能夠將語境更透徹和全面和語言結合,在實踐中表達,也能夠表達得更具體和形象。事物的名稱,可以用單詞來描述。課堂上,孩子模仿發音,拼寫,閱讀;未必都理解。就像教一句英語口語,孩子也會模仿和重複,但未必理解。在實踐中怎麼去使用呢,所以要在課堂上,就要教會孩子如何在實踐中使用口語,寓教於樂。
在面對考核和實踐中的問題,使用英語思維去理解,就能夠更貼近實際;能理解,在掌握和應對上,就會比較準確。聽力不僅是能認音,辨音,聽音。聽的是理解能力,就像眼睛看到單詞,是看到單詞的語境印象。在日常練習中,鍛鍊的就是單詞的語境印象。能夠在印象中認知單詞,也能夠在單詞中使用印象。學習英語的過程,並不是停留在英語上,這樣才能掌握英語。就像摘一個蘋果,把手停在蘋果上,就可以獲取了嗎?自然不是的。所以學習掌握英語,就是在獲取並分享它的過程中,鍛鍊了理解和掌握能力。複習英語,是養成獨立思維的過程,怎麼能錯過呢。藉助於外在才能應對,藉助於課本才會回答,這是在模仿。而課本是經驗的結晶,經驗是經歷的提煉,經歷是言行舉止的表現形式。在英語學習上,孩子在經歷中體會聽說讀寫,以印證課本上的知識點。
學習有收穫,就要讓孩子感到收穫的感覺。能學到知識,就要讓孩子知道知識的好處。使用知識,是靠思維和能力;而體會好處,是要靠表達和行為的過程。啟蒙少兒英語,不僅是應對學科,也是自我成長和進步的過程,如何不能認真,快樂的對待呢。陪伴孩子的時候,就是希望孩子能夠收穫快樂。那就在學習英語中,尋找快樂的源泉。在教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的輕鬆。只有讓孩子感到知識的好處,才會知道去獲得;希望獲得,就會思考如何獲得;思考了,就能求知。在引導中獲取,在啟發中分享,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