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譯是一個主客體互動體驗的過程,翻譯的語境理論應充分考察相關主客觀語境因素及其互動。結合功能語境理論和認知翻譯模式,我們提出翻譯中的語境因素應包含社會文化、交際情景和語篇上下文等客觀語境要素和社會認知與個人認知等主觀語境要素。個人認知和社會認知作為主體認知界面作用於社會文化、交際情景和語篇之間,譯文是這五個語境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結果。
【作 者】何偉 趙常玲
【作者單位】北京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北京100083
【期 刊】《外國語文》 中國人文科學核心期刊要覽 2016年第5期
【關 鍵 詞】認知 功能 翻譯語境
【基金項目】北京科技大學2015年度精品文科建設項目「語義、句法及翻譯研究」(FRF-BR-15-004B); 北京科技大學博士基金項目「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譯者風格研究」(06198080)的部分成果
0 引言
翻譯離不開語境,作為功能語言學核心概念之一的語境理論為翻譯的語境研究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中外學者紛紛利用該理論來解釋翻譯現象和探討翻譯問題,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如Hatim&Mason(1990),Baker(1992/2000),House(1997),Munday(2008),張美芳(2001),司顯柱(2007),何偉、張嬌(2013,2014)等。但翻譯是一個極為複雜的交際過程,涉及種種主客體因素及其互動體驗,而功能語境理論中缺乏對主體認知的考察與探究,因而顯示出對某些翻譯現象和翻譯問題解釋力的不足。20世紀初發展起來的認知語言學以體驗哲學為基礎,以身體經驗和認知為出發點,以概念結構和意義研究為中心,著力尋求語言事實背後的認知方式並通過認知方式和知識結構等對語言做出解釋,可為翻譯中的主體性研究提供相關的理論依據和認知參照(王寅,2005,2008,2012;譚業升,2009,2012),但認知語言學重點討論的是意義的理解與生成的認知機制,主要致力於意義範疇化和概念隱喻的研究,並未針對具體的交際情景提出一個系統而明晰的語境理論與模型,從而為翻譯的語境理論提供全面的參考框架和運作模式,因而翻譯的
語境理論的建構需要在兩種學科的理論中汲取營養並加以整合,不斷加以完善,進而為翻譯實際行為和結果的可控研究提供詳盡的參考框架(Toury,1988:11)。鑑於此,本文結合功能語境理論和認知翻譯模式,提出「認知功能語境模式」,以詳盡闡述翻譯中的語境要素及其作用機制。
1 功能語境理論
語境的概念最早由人類語言學家Malinowski(1923)提出,他認為一種語言植根於說該民族語言的民族文化和社會生活習俗,不參照這些廣泛的語境便難以正確理解語言,Malinowski首次提出了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這一概念術語,用來指交際中的即時語境。倫敦功能學派創始人Firth(1957)發展了Malinowski的觀點,認為情景語境和言語功能類型的概念可以抽象為綱要式的結構成分,從而適用於各種事件,他對情景語境的內部組成成分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類,提出情景語境要素應包括言語參與者、相關事物和言語行為效果等要素。Halliday(1985/2012)在Malinowski和Firth的基礎上,將語境分為文化語境、情景語境和上下文語境3個層次,重點研究了情景語境變量與語言純理功能的耦合關係,指出情景語境的3個變量:話語範圍(field of discourse)、話語語旨(tenor of dis.course)和話語方式(mode of discourse)分別對應語言的3大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語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Halliday和Hasan(1985/2012)認為語境與語篇的語言選擇之間存在相互建構和相互預測的關係。在Halliday的語境模型中,文化與情景語境同處在一個層次,兩者是一種例示關係,即文化是情景語境的一種意義潛式系統,情景語境是文化的一種示例;情景語境與語篇相對應,是語篇的一種意義潛式系統,而語篇則是情景語境的一種示例。
Firth和Halliday對文化語境的論述不多,他們的研究是基於語言學的角度進行的,Halliday(1985/2012:47)認為關於文化的語言理論模型尚不存在。Hasan(1985/2012:99)指出文化由符號潛式構成,是某一社團可獲得的整套意義的複合體,包括語言和非語言符號潛式。Martin進一步細化了文化語境的概念,把文化語境擴展為意識形態和語類,將意識形態描述為「組成某種文化的編碼取向系統??動態地來看,意識形態與權力再分配和符號演化相關」(1992:507),語類是「用以體現文化的、分階段實施的、有目的的社會過程,是一種用語言手段實現的,構成文化相當一部分內容的社會活動類型」(同上)。Martin的意識形態和語類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功能語言學文化語境研究的空白,但文化是一個涵義極為寬泛的概念,包括語言文化和非語言文化,因此馬丁的分類實際上並未涵蓋文化語境的全部內容。
綜上所述,功能語言學家們都把語境作為語言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為語義系統中的選擇受到社會結構的控制,社會結構最終微縮為語境,並從這一層面與語言的語義系統發生關係。他們試圖構建一個語境理論模型以探討語境與語篇語言選擇之間的辯證關係,即語境體現為語篇的語言選擇,語篇的語言選擇構建了語境。儘管學者們各自視角和關注點不同,但他們對語境基本構成的看法趨於一致,即語境包括語言外宏觀的文化語境、特定情景語境和直接與語義相關的言內語境或上下文語境。
功能語境理論因其強大的解釋力和可操作性,被廣泛應用於翻譯研究及語篇分析,但對語境理論自身,功能語言學外部與內部仍存在一些疑問與分歧,如Van Dijk(2008a:28-54)認為,功能語言學的語境理論是反心理主義的,缺乏對認知的興趣,局限於語境語義學,沒有提出一個以語用為導向的語境概念,缺少語境與語篇間的認知界面,對相關交際情景的結構缺乏系統與明確的分析。Hasan(1999:219-220)也指出,在處理某類語料時,語範疇的概念化表現出描寫性不足。她認為語言柱根於人類心理,由文化的介入而得以發展。朱永生(2005:161)提出功能語言學應反思自己的語言哲學觀,把語言既看作社會現象又看作心理現象,功能語言學家應吸收其他學派理論中的有益成分,以修正與完善自己的理論。
翻譯是一個譯者不斷做選擇的過程,譯者以源語與譯語語言文化為背景,試圖在譯文中重現原文所構建的情景和語義信息,因此在社會文化、交際情景和語篇之間發揮著重要的認知界面的作用。
[責任編輯:邱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