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4日,第五屆翻譯認知研究國際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本屆研討會由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MTI教育中心和澳門大學翻譯傳譯認知研究中心主辦。
來自丹麥、法國、德國、美國、奧地利、愛爾蘭、巴西、澳大利亞等12個國家和澳門、香港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澳門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河南大學、哥本哈根商學院、巴黎第三大學、肯特大學、維也納大學等80餘所知名院校近160餘位認知翻譯領域權威專家學者參加本次研討會。
11月3日上午開幕式上,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郭英劍代表主辦方致歡迎辭,衷心表達了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願同世界各國院校及專家學者廣泛開展合作交流的願望。澳門大學翻譯傳譯認知研究中心主任及世界翻譯教育聯盟主席李德鳳、歐洲翻譯研究學會主席阿特∙呂珂∙雅可布森(Arnt Lykke Jakobsen)從不同角度對前四屆翻譯認知國際研討會進行了歷史回顧、經驗總結和未來展望。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MTI教育中心主任朱源主持開幕式。
本屆國際研討會形式多樣,共設5場主旨發言、5場分會場發言,共宣讀了60餘篇論文。本次研討會囊括多個主題,包括口筆譯認知過程、認知與譯員培訓、口筆譯過程中的雙語加工、口筆譯認知研究中的研究方法、雙語加工和語言習得中的語料庫應用、口筆譯認知過程研究的工具研發、二語習得認知過程研究、雙語加工和語言教育等。
雅可布森在發言中提醒譯者在研究翻譯的過程中無論使用什麼新的方法,都不要忽視翻譯研究的本質問題,避免脫離解決翻譯實際問題,而誤將方法本身視為翻譯研究的目的。
歐洲翻譯研究學會前主席丹尼爾·吉爾(Daniel Gile)強調在翻譯過程中存在有意識選擇與無意識選擇,通過不斷重複可以使有意識選擇變為無意識選擇,他認為通過特殊的長時記憶訓練可以減少翻譯中的認知負荷。
李德鳳用功能近紅外光譜成像技術研究同聲傳譯中大腦的活動,對兩種翻譯策略「轉碼」和「轉換」中譯者付出的認知努力進行測試,發現人的左半腦和右半腦在翻譯中顯示出同樣的活躍程度,顛覆了傳統的左腦掌管語言,右腦掌管藝術的想法,為今後口譯員的培訓提供了新的思考。
愛爾蘭都柏林城市大學應用語言和跨文化研究學院博士莎倫∙奧布萊恩(Sharon O』Brien)探討了不同的個人行為對翻譯和譯後編輯的影響。
復旦大學教授康志峰用眼動儀測試眼球目標域和速度對視譯的影響,認為譯者在視譯過程中保持均勻的速度是最理想的狀態,過快或過慢都會導致較差的譯文。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翻譯研究系教授漢娜∙瑞斯庫(Hanna Risku)指出人腦中概念形成時的個體差異體現了不同的認知形式。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建華通過5組實驗證明工作記憶負荷對翻譯過程存在顯著影響,工作記憶中語音環中的發音控制成分在翻譯中起著關鍵作用,從而進一步細化翻譯過程的影響因素。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盧植用眼動儀測試英漢隱喻翻譯中的三種策略:等譯,替換和創譯,認為譯者採用替換時比採用等譯和創譯要付出更多認知努力,而譯者對原隱喻的理解並未對譯文的輸出產生很大影響。
中國科學院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翻譯部主任、中國譯協副會長兼科技翻譯委員會主任、中國英漢語對比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科技翻譯》雜誌前主編李亞舒特別強調語用翻譯的理論研究應提倡「因繁就簡」的原則,並應多進行實證研究。
巴西米納斯聯邦大學翻譯研究系、翻譯研究實驗室首席研究員法比奧·阿維斯(Fabio Alves)認為翻譯是一種元認知活動,並提倡通過個人經驗參與的「回想」重塑目標語。
美國夏洛特市北卡羅來納大學語言和文化研究系博士克裡斯多夫∙梅林格(Christopher D. Mellinger)提出了用現代技術研究口譯的方法和遇到的挑戰。
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胡開寶比較了語料庫翻譯研究與翻譯認知研究的異同,指出二者的互補和融合是最終的必然發展趨勢。
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孫三軍指出中國翻譯研究發展的四種新趨勢以及認知翻譯研究的前景。他認為中國文化外譯、語料庫翻譯研究、翻譯技術、認知翻譯研究是當下翻譯研究發展的新趨勢。翻譯認知研究新領域包括認知心理學研究、認知語言學研究和翻譯過程研究。
澳門大學博士李麗清(Victoria Lei)利用眼動儀研究同傳過程中譯者的眼動模式,也即譯者注視講話者和屏幕的頻率是多少、二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對同傳產生什麼樣的正面或負面影響等。
肯特州立大學教授麥可∙卡爾(Michael Carl)介紹了「Memento Bootcamp」的創建、流程和作用。「Memento Bootcamp」是一個翻譯認知的訓練營,由澳門大學發起,召集學者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集中研究。該活動將持續舉辦三年,明年於肯特州立大學舉辦。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鮑曉英從認知的角度分析了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功實現文化交流目的應注意的因素和採取的措施。
朱源將迦達默爾的闡釋學與中國的訓詁學進行比較,從人文學科的視角審視翻譯中的認知問題,以此來構建中國典籍外譯的部分理論框架,為典籍英譯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河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郭尚興認為中國傳統典籍體現了中國哲學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本身,翻譯時應儘量保留原文意義;同時,因為四書五經等中國經典為不同朝代的不同讀者所注,翻譯時也應重視時代、社會、讀者賦予文本的意義。
主會場活動外,研討會還於11月2日下午舉辦了眼動研究工作坊,晚上設2組分論壇,總結了澳門大學主辦的「Memento Bootcamp」的進一步研究成果。
11月3日晚,論文寫作與發表工坊邀請了《中國翻譯》執行副主編楊平、國際知名翻譯期刊《筆譯與口譯研究》(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的主編克裡斯多夫∙梅林格、《中國科技翻譯》前任主編李亞舒、《翻譯研究新前沿》(New Frontiers in Translation Studies)系列主編李德鳳、《翻譯、教學與研究》主編康志峰和《翻譯界》副主編孫三軍等知名翻譯雜誌主編和編輯,與青年學者進行了交流,為青年學者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
11月4日下午,研討會閉幕。在兩天的研討會中,國內外知名翻譯學者雲集一堂,中西思想交流碰撞。會議交流發言中融入認知翻譯學最前沿研究方法,貼近時代要求,與時俱進,發言內容觀點新穎、見解獨特,精彩紛呈、引人入勝。大會也為青年學者發現自己研究的價值和把握研究發展的方向,提供了寶貴經驗和借鑑。本屆會議的成果必將推動國際認知翻譯學科的進一步發展。第六屆「翻譯認知國際研討會」將於2019年在西南大學舉辦。